事实上,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倭寇犯边的记录了,只是当时主要侵犯的地区是朝鲜半岛(元初是行省,后来通过娶公主,才被允许成为属国)。因此到了现代后,就很少提及元代时期的倭寇犯边。
因此,现代网络最著名的那道白话文圣旨就出现了——“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其实这时刻的倭寇,主要组成更多是其他反对明朝的反对势力组成,并非完全是“倭寇”。
比如张士诚统治时期,就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水师,经商、或者曾从海路送一批粮食到元大都(燕京)。
另外元朝时期,注重商业,因此元时广东区域历来都是对外通商口岸,在《元史》中就记载了广东水师攻打东南亚各国。
所以这些忠于张士诚或元朝的水师,在明军攻来时,有部分是逃到海上,沦为海寇,而后勾结“倭人”,或是装扮成“倭人”,沿海攻击明朝实质控制区。
故而这个时期的禁海令及“倭寇犯边”的性质并非是明朝禁止对外贸易及联系,而是一种统一战争形式下的、对反对势力坚清壁野的战略。
二、明早期的“海禁”政策内涵、及海寇状况
在看明史时,有一种错觉,仿佛之间朱元璋一朝一直都在禁海。可是当仔细探究时,又会很奇怪,朱棣永乐三年,从哪里弄来的强大水师,来支持“郑和下西洋”的?
要知道,一个合格的水手、舵手、船长可是需要培养许多年才能完成远航的,要不也就不会有那句“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了。
朱棣时期的海禁很严,但是由于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水师的存在,因此这个时期的“海禁”性质就跟他爹朱元璋时期就有所不同了。
1、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2、(十月,永乐大帝派遣人出海告诫)“逃若在彼者,咸赦前过,稗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俊,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
"逃若在彼者,咸赦前过"其实这句话并非是朱棣的原创,早在千年前的汉武帝同样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当时汉武帝说是是长城的作用,长城可不仅仅是用来防御草原游牧的,同时还拥有禁止“逃民”。
因此,可以这样推断,朱棣即位后,立刻在永乐二年时,对内、外发布了命令,先是禁止民间造远洋海船,后对于之前反抗他爹朱元璋的反对势力是既往不咎,只要“稗复本业”,就可以“永为良民”。
到了永乐三年,还没有回归的“海外之人”,就要承受郑和舰队的雷霆战火,就如陈祖义,洪武初年其家族外逃,随后他成为海盗,历经十多年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
所以这个时期的“倭寇”、“海贼”,基本被郑和下西洋时,教育得成为了“良民”。
可朱棣并不满足于此,当郑和返航后,带回的财富使得朱棣在肃清大明周围海域的海寇后继续“迷失”了,“海禁”反而更加严格。此时的“海禁”性质变了,不再是朱元璋时期针对反对势力时的了,而是针对国内的私营商人。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豁番货,违者依律治罪。”——明成祖朱棣给交趾布政司的旨意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大明律》
《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张明富先生就已经在此书中明确述说了一切了,南宋和元朝时期,私营商人走私逃税过多,同时也冲击了官营的利润,因此明成祖朱棣不仅仅要扩充他的钱袋子,还要看住谁敢窥视他的钱袋子。
三、明中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状况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工部尚书黄福的话很是有趣,直接来了个对比手法进行朝堂对奏:
“……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征交阯、北伐沙漠,而供给未尝乏绝。近年以来无大营造征伐之费,当有数年之积,而仓粮每岁仅足,设有水旱之灾、征调之用,将何以给之。”
明面上是跟朱瞻基抱怨钱不够用了,实则是告诉朱瞻基,“你爷爷靠下西洋,赚得盆满钵满的,你是仔卖爷田不心疼“。
这番对奏是在宣德五年四月丁酉记时说的,然后到了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朱瞻基再次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甚至宣德九年(1434年),还有明朝指挥使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
宣德十年朱瞻基死了,明英宗即位,在一群文臣的运作之下,终止下西洋贸易,最终哪怕是明英宗复辟成功,太监再次建议开海依旧没能成功。
但是“禁海令”依旧不断在重申……于是乎,“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这个时期,“倭寇”开始逐年不断增长,毕竟只有陆上的政策,海上的炮火已经被皇帝囚禁起来了,大不了全家找个海岛依旧能继续生活。
四、明中后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状况
在日本的《海船史》中提到了一点,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基本是九死一生(18次遣唐使,只有8次回国)。可到了明朝后,明正德时期,日本的使者所乘坐的船只不再是日本所造,而且借用国内的大船,略加改造。
明英宗的复辟,带给了明皇朝覆灭的种子,为了镇压反对者,明英宗启用了权臣,虽然最后又用文臣覆灭了这些权臣,可同时又赋予文臣内阁的高权利、高职务(之前的内阁最多也就正五品,此时已经是正二品官员)。
导致了朝政日趋腐败,明朝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废弛,御僻力量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尤其是南方豪强对卫所的军屯田的侵蚀,又致使了大量所谓军人逃亡,军队缺员严重,战斗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等等恶性状况加剧。
1、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泊主,辄望见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明史》
2、“浙、闽海防久隳,战船、哨船十存一二”
甚至是卫所军官害怕出海驻守海岛,私自将卫所内迁,导致原先驻军的海岛被海贼所占据。
(大明的海贼王时代开启了)
因此到了嘉靖年间,“倭寇”从之前的癣疥之疾,逐渐成为动摇明朝统治的局面。
为什么是嘉靖?
主要是因为在嘉靖之前,明朝虽然没有废除“禁海令”(主要是朱元璋挖的那个坑),但是已经施行了勘合贸易。可嘉靖即位后,嘉靖二年,在浙江爆发了倭人争贡之役,两个大名的倭人为了争夺勘合贸易权,大打出手,最后在众臣提议和嘉靖的认可之下,全面“禁海”,中断一切贸易。
要知道,在明英宗复辟之后,已经有大量人员为了“讨生活”,进行海上走私贸易,取代之前朱棣——朱瞻基时代的官营贸易。
虽然这些私营商人,时商时盗,可至少还不会做得太过。结果嘉靖一个“断人财路”,已经在不断整合之后的华人海盗团体就不敢了,因此嘉靖在位45年里,“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尤其是王直,他的五峰海商集团,一度控制了日本萨摩国的松浦津。
嘉靖在位的45年,一部大明之海贼王在中国海域、日本海域、南洋海域上演了,这些“海贼”可不仅仅为祸中土,上岸劫掠、攻城掠地,他们还发行自己的规章制度,一度打得刚步入大航海时代的西洋人都要按他们的规则办事。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嘉靖皇帝死后的明穆宗(隆庆皇帝)认可的道理,随后修改政策,开启了“隆庆改革”。有效缓解了因嘉靖皇帝时期,明朝官员诱杀王直而导致的“海贼”集团再次整合成“虎鲨”的可能性。
虽然隆庆皇帝因“嗑药”早逝,但是万历皇帝即位后,虽没有政策上延续隆庆的开海,可是禁海令已经形同虚设。
因此那个攻城掠地的“大海贼”时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时代开启了,一个亦商亦匪的海盗王再次出现——郑芝龙!直至到他的儿子,“海贼守国门”的郑成功死后……大明的海贼王与明朝一起落下了帷幕。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