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秋功过说炀帝 。

一说到隋炀帝,人们总认为他是一个淫乱丧国的无道昏君。其实,隋炀帝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功绩比起来毫不逊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隋炀帝的谥号说起。 鲁迅说过:一个封建王朝年代长,作史的是本朝人,说的好话就多;年代短,作史的诗下朝人,说的好话就少。

隋朝共历27年,就被唐朝推翻,而撰写《隋书》的人是唐朝名相魏征。隋炀帝的政敌为他写历史,还有好话说吗?

在古代,名人死后一般会给他加上一个谥号。“隋炀帝”是杨广死后的谥号,按照《逸周书》的谥法解释:“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依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守礼法,脱离群众,贪恋女色,荒废政事,死后即加“炀”这样一个称号。

其实,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谁敢称他“炀帝”,不是灭族之祸,也是杀头之罪,这还了得。一旦被推翻,就只好任人摆布了。

谥号的好坏,与他生平做事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丧权辱国,干了不少坏事,她死后的谥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计16个字,无一字为恶谥,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武则天死后不过谥为:则天大皇太后,比比慈禧太后,武则天太委屈了。

而就是这个被谥为“隋炀帝”仅做了14年皇帝的杨广,却干了两件功垂千古的大事,历代皇帝和他一比都会黯然失色,只不过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被后人抓住小辫子,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的史学家明白隋炀帝冤枉,也不敢为他说好话,生怕落个同流合污的下场,只好沉默不语,隋炀帝的千秋功过,便无人评说了。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建立科举制度。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门阀士族制度。华胄世业,讲究门阀,区别出身,守护极严,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老百姓中纵有俊才,也不能与高第大户子弟一样进入仕途。高第大户子弟尽管是草包一个,但靠祖宗的荫庇,依然青云直上。

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便瞄准了高门大户子弟赖以飞黄腾达的血统,“最先发明了一句 他妈的 ,削去了前后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语)。

针对这种社会矛盾,隋炀帝于公元609年下诏:“方今宇宙统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岂无奇秀,国子等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依令开科举人,并为廊庙只用”。

从此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弥合了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鸿沟,开通了平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渠道。与欧洲政教合一的用人制度相比,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以广大知识分子为载体,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只是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流入僵化,显出弊端,这另做别论。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二是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是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代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自清军入关后就失去了他的防御作用,到今天它虽然只有观赏价值旅游功能,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大运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仍发挥着南北航运功能。它绵延数千里,沟通五大水系,为两岸提供舟楫之利,浇灌两岸土地。现在,我们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仍然靠大运河输水。

隋炀帝自公元605年下诏开凿大运河至公元610年全线通航,历时6年,全长四千余里。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郡(今北京),将南北连成一气,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大动脉。

是隋炀帝的伟大创举。至于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巡幸扬州,观赏琼花,以致命丧扬州,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最佳贡献者
2

1、隋炀帝的一生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修凿大运河、改革官制、改革赋役、开拓西或、创立科举制、重视学校教育、繁荣文化…是目光浅短之辈无论如何也规制不了的…

2、关于明君、暴君、昏君、是民间的评价,缺乏了全面性科学的因子…之于隋炀帝驱使老百姓看惯同伴的死,自己的血和泪,永远也不会想东都、大运河有什么远見…

3、可胃是"祸在当代、功在千秋",许多丰功伟绩后人喷喷称羡,实际上是凝聚着血汗和生命…等等…

4、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要看他的历史发展的影响,隋炀帝是一个荒淫无度,开运河、征高丽,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十恶不赦的暴君了。但他历史上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他开创的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使很多读书人改变了命运…例如他开创的京杭大运河,使南北交通方便,他虽然是个暴君,可功大于过……

那么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也是如此……

老师好,谢邀请,各位网友斧正……


3

杨广有能有才,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昏庸不堪!

杨广自出生就是个天才,自由聪慧,过目不忘,随着年龄变大,不但勇武过人,而且才华横溢。

十八岁之时,亲率大军踏平南陈,自此全国统一。而后安抚战后百姓,使人有吃有穿,严令士卒不得肆扰百姓,违者斩之;并命人保护祠堂庙宇,整理皇家典籍,优待南陈士族降将,令这些起初看不起北方大老粗的名流士族对杨广刮目相看,五体投地。

称帝之后,修大运河,重开丝绸之路,广开贸易之渠;修复长城,抵御外夷;打破封建制度,立科举,优待知识分子;开疆扩土,三征高丽,大破突厥,这些都是杨广有作为的地方。

但是历史都是后人写的,唐灭隋,自然要把杨广写成个混蛋加三级的货色,要不然不好封民众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很多地方就是效仿杨广,后来继续修建运河、建东都,征高丽.....做的跟杨广几乎一样的事情。而且李世民喜欢杨广写下的诗词,文献记载他在朝堂上很多时候对群臣吟咏杨广的诗词。

至于杨广的昏庸方面,我想肯定也是多少有些的,但真如有些野史记载的那样,宰了自己老子,霸占自己亲妹,连自己母亲都不放过之类的龌龊事,应该都是用来黑他的。

4

如今对杨广的评价两极分化:一种为千古明君,有大运河、开科举这种千古盛事;一种为无道昏君,三征高丽、苛捐杂税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这里编者就不对杨广进行评价,所谓兼听则明,给大家捋一捋历朝历代先人对杨广的评价,估计就能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

①杨侗的评价:

杨侗是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后,杨侗被留守东都洛阳的大臣拥立为皇帝。然后杨侗追谥自己爷爷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追谥自己父亲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认为杨广效法天地,英明神武,完成了中华的统一,四夷诚服。东到蟠木,西通细柳,前过丹徼,后越幽都;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风雨能吹到的地方;不管是圆头的、还是扁足的,不管是长毛的、还是吃草的,都无不尊杨广为皇帝。何况杨广移风易俗,制定礼乐,无不显示其英明神武。

这里当然由孙子对自己爷爷的吹捧,但是牛皮吹破天,还是有影子的。最起码杨侗说自己爷爷杨广灭了南陈等国家,实现隋朝的大一统是不可抹灭的。

②窦建德的评价:

夏王窦建德出身扶风门阀士族,看见杨广东征高丽失去人心,自己也起兵反抗隋朝,虎踞河北。杨广被杀死后,窦建德就派遣使者到洛阳朝拜隋朝皇泰主杨侗,并追谥杨广为闵皇帝。闵,也就是“悯”,怜恤,哀怜。

这里窦建德反抗杨广,杨广死后又进行追谥,表示同情,固然离不开政治目的,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应出,杨广的死在当时还是有部分人是抱有同情的。

③李渊的评价:

李渊作为关陇门阀士族,在杨广失去人心的时候,也举起大旗反抗隋朝。之后,率军攻取长安,拥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杨广遇弑后,逼迫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对杨广追谥为炀皇帝。

炀根据《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也就是说杨广好大喜功、逆天行事、虐待百姓、薄情寡义,最后让隋朝灭亡。这么说,杨广根本不是一个好皇帝,隋朝的灭亡如果要追责,必须是杨广来承担。

这里的评价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通过贬低杨广,从而证明唐朝政权的合法性。可笑的是,杨广对当初自己率军灭国的陈后主,追的谥号也是炀皇帝;想不到自己死后,这个恶谥又轮到自己的头上。

④李世民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终于坐上了大唐江山的皇帝宝座。李世民在位期间多次多杨广进行评价。

贞观初年,李世民就身边的侍从大臣们说,隋炀帝大肆营建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沿途离宫别馆随处可见,驰道也有几百步宽,两边还种上树作为装饰。百姓无力承担徭役和劳役的重负,相继起来反抗,最终众叛亲离,导致隋朝的灭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在游洛阳宫,泛舟在积翠池上,突然发出感慨,对身边长孙无忌这些身边的侍臣说,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好大喜功,最终导致天下人的怨恨和叛乱,国破家亡;另外隋炀帝灭亡就是身边大臣的不忠心,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些人,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被委以重任,但只知道行小人谄媚之事,扰乱视听。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对魏徵等大臣说,隋炀帝的灭亡就是他不顾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游,没有归期;假如一直留守在关中,就不可能遭致灭亡。另外,隋炀帝不听董纯、崔象等大臣的忠言,结果最终不仅自己死于叛臣之手,也断送了江山社稷,还留下笑柄给世人。

5

提起隋炀帝,还是需要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

在诗词方面,说句公道话,比起他的表叔隋炀帝,李世民的诗才明显要逊色许多,可以说不是一个级别的。犹记得当初第一次读到杨广所写的《春江花月夜》时的惊动:“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咏叹调,恢弘而又深情。那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就宛如天人清歌一曲,惊鸿一瞥却不能忘。


撇开他的所作所为不谈,他的诗真是值得欣赏,将他列为隋唐过度时期的重要诗人并不为过。可惜的是,这个人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却缺乏对美的珍赏之心。身为帝王之尊,他对万事万物的予取予夺之心,霸道到失去控制。

在那个时代,他确实干成了许多大事,隋朝一度国力鼎盛。隋炀帝自恃极高,他曾对大臣说:“天下人都说我是继承了先皇的功业才领有四海之地,可是假设让我与满朝的士大夫们以才学高下进行选拔,我也应当成为天子!”显而易见,他的自负并没有帮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反而促使他成为暴君。他刚愎自用,不听人言,不恤民力。在他眼中,臣子只是执行命令干活的人。这与后来唐太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是绝不相同的。


在隋炀帝治下,君臣不以真心相见,大臣们多阿谀奉承。纲纪败坏,动乱四起。即使他才能出众,即使隋文帝开创了大好局面,他也未能守得住。


隋炀帝的故事告诉我们,对才能甚高,自律甚差的人,最好的制约是不要给他至高的权力。许多在杨广手上没有完成的事,在李世民治下得以延续完善——比如对后世影响甚巨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期时开时停,在太宗朝却成了常制。此举吸纳大量庶族出身的子弟和寒士文人努力进入官僚系统,参与帝国的管理和统治,效果非常长远,正如后世文人感慨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6

我就用皮日休的一首诗来做评价吧。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7

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不能简单地说正面或者反面。这不像称重量,往天平上一方,几斤几两就明明白白。一个人的功绩再大,他也有为人非议的地方。一个人再无能,他也有闪光的地方。

评价包括隋炀帝在内的任何一个人物,我们都要尽量接近史实。费正清认为,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开凿了大运河等,重振了帝国雄风。胡戟说,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杨广13岁为晋王,后来因为战功被封为太尉。20岁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600年,就被册立为太子。 604年七月,他登基做了皇帝,605年改年号为大业。

至今为人称道的是他修建了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一千多年来,大运河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这条贯通南北的民生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隋炀帝杨广发展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世族门阀政治的老路子,拓宽了科举取士的通道。这一改革,对后世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了基本支撑。

隋炀帝杨广结束了关陇仕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有效化解南北方矛盾,实现了南北大统一。他开疆拓土,敢于征战的功绩为人所称道。

但是,他被人称为暴君。有人评价他“是一个被个人英雄主义毁灭了的皇帝。”他狂热追求自身的建功立业,不考量社会的容忍度和老百姓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征讨高句丽的时候,过分滥用民力,很快把国家和老百姓拖进了灾难的泥潭里。

他是一个典型的“任性皇帝”,没有保持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很快天下易主。

他不但被后代史官的笔墨描成了一个昏暴之君,还永远地背上了“炀帝”的名声。

8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唐朝官方的抹黑下,他一度成荒淫暴虐之君的代表,他的形象非常不堪。随着史学界对隋朝历史研究的深入,发现隋炀帝虽然亡国,但他很多举措具有历史开创意义,他本人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客观公正看待他,比如他首创科举制度,开通大运河等。以至于近现代有些人认为他也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

我认为把隋炀帝贬的一文不值和抬的太高都不符合客观事实。还是应该用一分为二分析。

隋炀帝应该肯定的方面是他大气霸道,不拘泥陈规陋俗,勇于创新,为实现目标很专注,实施力度很大。比如为了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治的垄断,他开创科举选人用人制度,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他开通了大运河,为了威服四方,他三次亲征高丽。他做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放在别的帝王身上,能干一件就不错了。

同时,也必须看到隋炀帝的弱点也很明显。他追求政治和军事的完美,好大喜功,奢侈贪图享受,冒进急功近利,不屑于打好基础,做不到一步一个脚印,他还轻视底层老百姓的力量,滥用民力,强于剥夺,最终把"天下殷富莫过于隋"的大隋盛世拖入灭亡的深渊。

9

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历代修史的大儒们早就为其盖棺论定了,说他是杀兄弑父、奸母盗嫂、矫情饰貌、穷奢极欲、暴虐无道的天下第一等昏君,是比夏桀和商纣还坏的帝王。唐朝时有个叫祖君彦的老先生就曾经对隋炀帝有过这样一联:“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谓是骂绝了天下文词。

儒家学者们的史评,向来以道德规范为最高标准,虽有功而无德者,必须下地狱,隋炀帝就恰恰犯在了这个忌讳上。

客观地讲,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隋炀帝绝不是最坏的一个,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讲,他也不比其他帝王更加暴虐,但在促进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的道路上,隋炀帝却是走的最远的一个帝王,他之后的继任者武则天也是全力支持了这一政治改革,因此他们二人享受了历史上近乎一致的脏水。这种巧合绝非偶然,几乎是传统,一般以改革家身份活跃的政治人物,在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中,大都如此,或谤满天下,或不得好死,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

我们不太确定隋炀帝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遭遇了如此恶名,但从隋末天下大乱后起事的众多领袖人物大都具有门阀士族的身份背景来看,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因素,至少很多史评的用词内容就完全出自起义者颁发天下的政治檄文,历史的真相有可能就在这一铺天盖地的谩骂中被掩盖了,连隋炀帝颇具才气的诗文大都被昏君形象给淹没了,我们现在几乎看不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地位,但他的诗文水平绝对能够占据中国文学史的一席之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感情成份,是如何主导了一个政治人物的历史命运。

隋炀帝留下万世骂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极其好色,这一形象在武则天身上也有浓墨重彩的描绘,似乎儒家学者们对此特别感兴趣,不仅记载声情并茂,而且如同亲历了宫廷密帏一般,娓娓道来,但从隋炀帝与原配萧皇后有始有终的感情生活来看,难保夸大之词。纵观隋炀帝的一生,造新都、修运河、巡塞外、征高句丽、攻琉球、数下江南,变革政治体制,创文官制度等等,他的确是一个有雄心抱负的、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帝王,并非历史定义上的“末代昏君”。
其悲剧就在于,从小生活在宫廷深院,整天目睹着奢华,却不得不“矫情饰貌”,虚作俭朴,在那个嫉妒心重到多少有点儿变态母亲的调教下,可能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人格分裂,一旦失去了紧箍咒的约束,开始报复性挥霍,以致骄奢淫逸成风,致使阿谀奉承之辈得势,从而远离了社会实际,仅凭着强烈的成功欲望开疆拓土,当不断失败的打击袭来时,他彻底崩溃了,并就此开始求仙问道,祈求出现神迹以挽回败局,最终横死于乱军之中。他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近乎变态的家庭教育要占有很大的成份,与其说他是一个坑爹的儿子,还不如说他有一个既坑老公也坑儿子的母亲更恰当。

10

杨广大帝,很有作为,其是被不服其统治的并有世仇的内奸趁机谋害掉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