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非常支持袁隆平的做法,因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专家,离开田地就无法实验研究结果。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袁隆平是特别注重实践的科学家,深深的知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一个人不愿意深入实际,是不可能研究出成果的。所以我坚决支持袁隆平的观点。

最佳贡献者
2

这句话来源于一档文化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

当主持人问袁隆平对带研究生有什么要求时,袁隆平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袁隆平作为水稻研究者,每天打交道的就是农田,可以说农田是袁隆平每天都要接触的亲密对象。

一天不踏上农田,袁隆平就感到不放心,因为农田里种植着袁隆平最牵挂的东西 。

袁隆平年轻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农业设施也极其不健全。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袁隆平经常赤脚踩在农田里,饱受蚊虫、蚂蝗的叮咬,脚上也长出一个个厚厚的茧子。

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里浸泡,袁隆平患上了肠胃炎。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袁隆平研究出了比一般水稻产量高上好几倍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袁隆平带研究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研究生必须下田。这个条件在本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

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杂交水稻就是要在农田里反复试验,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此,才能精益求精,研究出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水稻品种。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农业专家一味地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乃至穷经皓首,而不走到广阔的坚实的田地上去感受一年四季农田的气候,去感受农田水温、土壤和养分的具体情况,那么,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关于水稻的新的认知。摆在他面前的无疑是一个狭隘的、晦暗的世界。

让研究生下田地,就是让研究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勇于实践,在理论联系实践观点的指导下,脚踏实地、艰苦朴素地获得一次又一次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突破。

这个要求对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人,我们不应该好高骛远、耽于空想 ,也不应该四体不勤、好逸恶劳,而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因其在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卓越贡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共和国勋章”等重大荣誉。

在此,我谨代表全国人民向袁隆平爷爷致以崇高的敬意!

3

这才是对学生对国家负责的好专家

4

当然了!!不下田怎么研究???袁隆平做得对啊!!

5

用实践来检验真理?我认为不错。但也应以理论(比如基因技术,遗传学,病理科学等)为基础!袁老贡献不可否认!后生也该认真学!袁老就怕急功近利者,可以理解!??

6

袁老是实践出真知的践行者,尤其是农作物的研究,要下田与苗为伍,不能肯书本。

7

其实有很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更优秀,就是因为不“下田”!即使提拔了,也是纸上谈兵,迟滞、搅乱社会发展!

8

提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关门凭想象研究?

9

科学不是玩理论,而是哈下腰去做实践。研究水稻不下田,是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的,也不利于科研的进行。古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这个道理。

10

袁老威武!

脚踏实地与纸上谈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