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曹操其人如何,在乱世为啥成奸臣了?

曹操不能说他是奸臣,也不能说他是忠臣。是能臣“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是对他最合适的评价。

世人对曹操奸臣印象的形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生动活泼,情感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情节合理,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引人入胜,艺术感染力强,使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人们对曹操的印象主要来自罗贯中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但罗贯中是以刘蜀为正统,扬刘抑曹的。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嫉贤妒能,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这的确是很损坏曹操形象的了。这也是大家对曹操是奸臣甚至是大奸臣的由来。

曹操很值得大家正面评价

一、曹操对中国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避免了社会更大的危机!

二、创建了建安文学,并对建安文学作出重大贡献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自己就是个杰出的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周围也汇集了一批文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曹七子”,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曹操对当时社会经济、民生、政治生态作出了贡献

曹操对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对士族势力进行了一定的打圧,对社会的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使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结论:不能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如果仅仅从作为臣子一项去看,终曹操一生他也没称帝,而他是最有这个能力的。相反,自许为忠义的刘备倒是称帝了,孙权也称帝了。

伟人对曹操也是很肯定的,留有诗作:”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还有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很正面。

不管说他是奸臣也好,枭雄也罢,曹操都不失为我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

最佳贡献者
2

研究三国历史,就必然绕不开曹操。

为什么呢?

  • 首先是他的登场时间早:

早在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就已经被举为孝廉,在首都洛阳担任郎官。从此步入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到后来董卓之乱时,曹操担任典军校尉,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对政治局势产生影响。

  • 其次是曹操的影响力大:

在军事上:

曹操自董卓之乱之后,由号召十八路诸侯起兵勤王起家。在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时代坚定地举起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大旗。凭借这政治正确的优势,扫清了中原地区作乱的军阀,并且通过官渡之战击败了士族门阀的势力代表-袁绍,确立了三国时期中国北方的统一和稳定。

在经济上:

曹操开发屯田、安顿流民、兴修水利、改革粮食征收政策,使耕者有其田。恢复了自黄巾起义以来崩坏的中原经济,解决了因社会生产被破坏而出现的饥荒问题。

在政治上:

曹操严明法纪,打压东汉末年割据作乱、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势力。派兵镇压边境地区不服从中央管理的郡县,遏制了分裂的趋势。

在管理上:

鉴于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反对以门户、名声为选择人才的标准,超越了后来两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军队中治军严整,法令严明,先后颁布了《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法令。

在对外关系上:

曹操即使在内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给北方的少数民族可乘之机。他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强了对匈奴的管理。并直接派兵消灭了乌桓,将乌桓的10余万户人口迁入内地。促进乌桓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另外曹操本人擅长文学、诗歌以及兵法的研究,。著作有:《孟德新书》、《短歌行》、《观沧海》等。由于曹操本人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带动了战乱中建安年间的文学发展,对后来的建安七子以及魏晋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对于曹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这样总结: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三国志》中功绩卓著的曹操,千百年来在民间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一个“白脸”的奸臣。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曹操被后世定义为“奸臣”,自然也有相应的原因。

其实我们总结历史上对曹操的负面评价,就会发现他们的根据无非集中于三点:

一句被误解的话

就是被我们熟知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意思是:我宁肯自己对不起全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我自己。

这句话历来被很多人用做质疑曹操人品的直接证据,也被引申为来形容那些极端自私自利的人。

如果真是如此,那曹操确实是罪该万死。但真实的历史可以让这些“道义的愤怒着”休息了。

首先,作为时间最近而且身为西晋史官的陈寿,在整部《三国志》都没有记载过这这句话。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裴松之引注的孙盛-《杂记》

大概讲述了曹操由于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不得已弃官逃走,在途中借宿朋友吕伯奢家中。由于在夜晚曹操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导致曹操怀疑吕伯奢一家要谋害自己,曹操先下手为强,于是动手自卫,最后发现吕伯奢一家只是想杀猪款待自己,错杀好人的曹操于是“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大概经过。

至于流传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根据这段记录改编而来。小说家言原本就带有虚构色彩,况且整部《三国演义》都以刘备为正统,丑化曹操的立场昭然若揭,不值一驳。

但即使是孙盛《杂记》中的记载,也不能认定曹操就是一个“奸臣”,原因有二

  • 曹操的行为有特定背景

我们必须要注意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对吕伯奢一家下手的。他之所以到吕伯奢家中,是因为他在逃亡。为什么逃亡?是因董卓在追捕通缉。董卓为什么抓曹操?因为曹操不仅不肯和他合作而且要阴谋刺杀他。所以曹操此时如果被董卓抓住肯定是没好果子吃。

曹操一路逃亡,一路都要躲避各种追赶和怀疑的目光。一个“逃犯”的神经有多脆弱?他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警惕身边的人,此时曹操已经是惊弓之鸟。夜晚听到任何声音他都只会怀疑是针对他的行动。

所以曹操杀人不是滥杀无辜而是防伪过当。而防卫过当和正当防卫的界限即使是现在也十分难以辨别,因为曹操此时身在他人家中,时值深夜,自己又孤身一人(没有陈宫),“敌众我寡”,自己的任何失误都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按照“丛林法则”换做任何一个人此时都只能全力以赴的保护自己,而来不及考虑这一行为的后果。

  • 曹操的语言有限定语境

当然曹操最后是发现自己错了的,当他发现吕伯奢一家只是想招待自己,而自己却错杀好人的时候,他也很后悔。

但是他正在被追捕,他前往陈留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那就是号召天下诸侯起兵勤王反对董卓的暴政。事可从轻、亦可从权,曹操不是书呆子,他此时不会去衙门自首,但是他也要有一个交代。

所以曹操“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什么叫“既而凄怆”就是看到满地尸体曹操感到伤心悲怆。只是一种人在做错事情之后自然的追悔莫及所产生的情绪。

什么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我曹操现在走投无路,因为被逼无奈错杀了好人,但现在事已至此,也只能是我对比吕伯奢,而不能吕伯奢对不起我了。

曹操是特指,是就事论事,是在当时的案发现场,专门对吕伯奢一家的尸体解释自己的行为,句子中的“人”代表的就是吕伯奢和他的家人,而不是“天下人”,此时曹操有没有杀天下人,试问他此时有什么必要扩大“打击面”?

所以,后来的文学作品依据子虚乌有、断章取义的一句话抹黑曹操纯属恶意攻击。


几个被“杀”的人

除了曹操“说过”大逆不道的话,曹操第二个让后世诟病的问题就是杀人。

其实也不只是后世,当时对于曹操杀人的批评就屡见不鲜,比如孙权曾经评价曹操:

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三国志·诸葛瑾传》

这也就是后世的很多人认为曹操杀人就是残害忠良的根据之一。

针对曹操杀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 不是只有曹操“杀人”

三国历史上的诸侯很多,他们要成就一番大事最重要的就是用人。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为政见不一,或为阶级对立,或者纯属无理取闹。

但反正是“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恩怨江湖了”。面对这些不合的意见和不合的人,这些封建时代的军阀们选择了举起他们的屠刀。

曹操是举起屠刀的人之一,也确实占据了当时“人头KPI”的榜首。但曹操不是唯一。其他人也“杀人”

比如孙权他自己,恐怕再说被人的同时就应该检讨和反思自己。比如他杀死虞翻、逼死陆逊,甚至造成他自己的子孙骨肉相残。

刘备、董卓、袁绍、孙策、刘表等等这些手中握有最高行政权利的人或多或少都举起过权利的屠刀。但历史上因此留下骂名的却只有曹操,同样是“杀人”只有曹操因此被人唾骂,公平吗?

  • 都杀了什么人

曹操一生算是“杀人无数”,以此为人所诟病,那我们大概盘点一下他杀了哪些人:

  1. 被怀疑因私人恩怨的:边让(打击报复)

  2. 被怀疑因政治立场的:崔琰(诬陷)、荀彧(自尽)、孔融(杀人诛心)

  3. 被怀疑因咎由自取的:杨修(作死)、祢衡(借刀杀人)

  4. 被怀疑因神经过敏的:吕伯奢(误杀)、华佗(真伪存疑)

  5. 因为对立不得不杀的:陈宫(自愿)、董承、伏完、伏皇后,等等(数量太多不一一列举)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有目的杀人”

分门别类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确实利用手中的权利杀过很多人,但绝不是滥杀无辜(吕伯奢外)

曹操绝大多数杀的人都是因为政治立场的对立,政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决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去判断。

为了完成政治目的,双方其实都不惜除掉对方的性命。比如曹操固然大肆屠杀了阴谋政变的衣带诏董承和后来的伏完一党,但是如果这些人最终得逞,难道他们对于曹操的家族会手下留情吗?所以看待复杂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并添加道义是非的判断——朝政无是非,有的只有永恒的利益。

像崔琰、荀彧、孔融这些人的死历来被我们惋惜,并用做批判曹操的论据,无非是我们认为这些人在道德上比曹操高尚罢了,否则曹操还杀了吕布,怎么不见“孝子”们为吕布哭坟?

况且曹操也不是什么人都杀,比如张绣和贾诩,他们在宛城之战中降而复叛,导致了大将典韦、曹操的长子曹都牺牲在战乱中。但是后来张绣和贾诩再次投降后,曹操却依旧信任张绣,并重用贾诩。

可见杀人与不杀人,都是政治上的考虑,与个人道德无关。我们不能因为“杀人”就说某个人是“奸臣”。


曹魏取代东汉

很多人能理解政治上曹操屠杀异己是逼不得已,误杀好人也是有情可原。但是一说到曹家篡汉就又不禁怒发冲冠。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就是其中代表,在他的小说中,就连后来司马家篡夺曹魏建立西晋,也被他称之为“魏家果报”,其心中对曹操的愤恨可见一斑。

但首先我们要认清楚,篡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操本人一生都没有越过废立的红线

但其实就算是曹丕篡汉,曹操本人说过所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样的话,又怎么样呢?

历史是要前进的,时代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取代是必然的事。只要一个王朝失去了活力,它的君主荒淫无道,它的朝政黑暗腐败,被新的王朝就是早晚的事。凭什么曹魏就不能取代东汉?曹丕取代汉献帝就要被千秋万代指责为奸贼,连曹操也要为此蒙冤?

商汤取代夏朝,周武王取代商朝,汉高祖推翻秦朝,怎么不见有人称他们为乱臣贼子,何至于如此“双标”?

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汉献帝很可怜,一直被奸臣控制,他不想夏桀、商纣、秦始皇那样无道。如果是忠臣就应该好好辅佐汉献帝,怎么可以篡位自立呢?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禁要反问:汉献帝固然只是无能?那桓帝。灵帝、还有整个东汉朝廷呢?他们的黑暗腐败对黎明百姓造成了伤害又怎么论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难道就天经地义?

一个王朝腐败到一定程度,就早晚会土崩瓦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曹操、曹丕不做这件事,也会有别人去做。况且董卓、袁术的等人不就真的做了吗?

我们应该看的到与董卓、袁术不同的是,其他的诸侯都只会抢夺地盘,只有曹操一个人认识到恢复局势稳定和维护经济民生的重要性。所以曹操成功了。只有曹操做到了将支离破碎的东汉王朝尽可能的统一,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汉王朝的根早就腐朽不堪,也早就名存实亡,曹丕不过是完成了最后的转让仪式,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和平完成权利交接的先河。算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相比于其他武力夺权的流血无数的王朝更迭,这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汉献帝本人还是善终)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

三国之中的魏蜀吴三国,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他们都是力求中国统一,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都代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又怎么能说刘备诸葛亮就是正确,曹操就是奸臣贼子?

历来乱世皆是如此,就好比在战国时代,七个国家都有统一中国的希望,我们不能说秦国、楚国、赵国等某一个国家代表着正义一样。

只要都向往统一反对分裂,就没有忠奸之分。曹操对于东汉献帝一朝功大于过,背负奸臣之名,实属冤屈。

只要细细分析,曹操的三条用于论证“奸臣”的论据其实都不成立,那为什么千百年来曹操还是被如此“诬陷”呢?


“奸臣之谜”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需要

为什么需要?

因为历史作为一项人文科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当时人们的需要。

什么需要?

教化和借鉴的需要

对曹操奸臣形象影响最大的两部书是——《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

一部史书、一部话本小说

  • 史书代表了统治者的官方需要:

所有的史书都是后代书写前代,也就是“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作为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子孙不要做昏君逆子,自己的手下都做忠臣不做奸臣。不要做企图颠覆政权的事。历史的真相对他们来说不重要,真相是考古学的事,统治者在乎的是意识形态!

所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王莽、霍光等在历史上形象不好是有原因的。

所以针对于三国:

就产生了一个正面典型,他叫:诸葛亮;

也需要一个反面典型作为对比:那就是曹操。

  • 而在民间,话本小说代表了百姓的心中对于信仰的需要:

他们同样需要一个典型。

所以在元末明初,百姓的心中盼望着摆脱百年来少数民族政权的欺压

所以北方的曹魏政权就成了“错误”的代表

一部小说需要惩恶扬善,告诫人们所谓的“忠义”,所以曹丕篡汉就会有司马家的“报应”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也就明白了曹操为什么会被视为奸臣的根本原因。

其实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骂司马懿的就比骂曹操的少的多?

请大家想想:

曹操倡导的唯才是举,阻碍的是哪个阶层垄断选官的道路?

而司马光、罗贯中又是什么阶层的代表?

一切昭然若揭。公道自在人心。

还是那句话: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诬陷不是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诬陷。

结语

曹操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封建王朝历史中因种种被冠以“奸臣”的名号,实属不该。

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看待历史人物不应该继续再局限下去。

3

曹操是奸臣也罢,能臣也罢。总归是因为曹操有着能够笑傲天下的资本,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曹操有雄才大略,而且自己也是站在了这么一个风口浪尖,自然是毁誉参半了。

年少成名:敢为天下先

曹操在二十岁,便入朝做了郎官,也就是预备人才,很快,曹操就在洛阳做了北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副局长,既然是治理治安,那肯定是要重拳出击,这个时候呢,朝廷吏治已经混乱,作为都城的洛阳,治安方面是很难搞得,尤其是官宦子弟盛行,没人敢管。这时候,就需要曹操这样的奸雄本色的人,当时的大太监蹇硕的叔叔犯了法,平常人没有人敢管,曹操就敢,直接把叔叔给杖毙了,这在当时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的。

而在董卓进京后,把持朝廷,众人皆涕泗横流,唯独曹操哈哈大笑,与王允定下刺杀大计,单枪匹马去刺杀董卓。从这两件事吧,我们知道,曹操有勇气、有见识、也有底气,这是可以在乱世生存甚至称霸的绝对优秀品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曹操年少尚且有英雄气魄,由此可见,曹操年少时,是绝对的英雄。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曹操最一开始,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从一开始,其实是想着迎天子以令不臣,这也是荀彧建议曹操这么做的,说实话,当时天下,北有袁绍公孙瓒在争夺地盘,东有吕布等纷乱四起,南方则是完全的三不管状态,汉室其实真的已经算是没了,曹操可以给逃亡的汉献帝一个安稳的位置 真的是相当可以了,曹操为了完成统一的大业,绝对不可能听从汉献帝,也没法听,汉献帝虽有智慧,但是绝对没办法统一天下,只能靠曹操,于是乎,曹操借着汉献帝的名气,一点点扩大,自然必须架空、无视这个傀儡皇帝,自然,也会落一个奸臣的骂名。但是纵观天下诸侯,没有一个肯认这个朝廷了,换作他们来把持朝政,恐怕是还要更混乱。

乱世的非常手段

以德治天下,以奸得天下。战争没有道德可言,向来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我们可以参照春秋战国的历史,孔孟之道,仁治天下,孔圣人绝对是贤臣吧,可是,乱世,是不能靠道理来服人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还是虎狼之秦把天下打下来的。东汉末年,和春秋有的一拼,也是互相攻伐,非常之势 只能以非常之法,正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书三国,三国就是一个权谋的大时代,权谋一定是曹操这样的奸臣,才能做到,才能有所作为,在完成一些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所牺牲,曹操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也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但是反观,曹操确实是结束了纷乱的北方,让百姓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曹操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奸臣,是时代所迫,也是角度的问题咯,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汉室支持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大奸臣。但是你要是魏国子弟,曹操创立不世基业 你可不得顶礼膜拜了?

我是三清真气,谢谢大家。

4

认为曹操是奸臣的大多是小时候给三国演义洗脑了。为了衬托出刘备的宽厚仁义,把曹操和他阵营的武将谋士刻画的不休品行,诡计多端,出尔反尔,残暴不仁。但是生于乱世,安于现状的都给其他诸侯吞并,没有手段,没有本事的都不配在三国时期留名,只是大家各为其主罢了。

其实近年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对曹操的功绩做了肯定评价。活的真实,明确自己的目标,想要的自己去争取,比演义刻画的伪君子强百倍不止。只有乱世真英雄才能写出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篇,反观某个伪君子为大家留下了什么?

如果没有曹操,三国的乱世要延续更久,乱世结束的越早,死的老百姓就越少。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安居乐业,安享晚年。曹操统一三国,提前结束乱世,他就是英雄。

5

许子将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纵观曹操一生,可以说他本人能力极强,能够从人人鄙视的阉宦之后,发展成为一统北方,诛灭许多诸侯,麾下文臣武将无数,兵精粮足,地盘广大,人口众多的最强诸侯,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传奇的事情 ,也足可证明曹操个人能力极其出色

至于奸臣之说,乃是历史定位,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亦造奸臣

就当时而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没有放下手中权力,完全交给皇帝,而置自身生死于不顾,而后不管他本身如何做,都逃不了别人对他“奸雄”的评价

历史是有无数个偶然和必然组成的,评价历史的人也是如此

喜欢曹操的人,不停的为他洗白,说他是忠臣,能臣

讨厌曹操的人 说他是乱臣贼子 是野心家

而这些评价曹操的人对曹操自己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陈琳写檄文大骂曹操一顿,曹操也并不当回事,俘虏陈琳后却并没有杀他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对于曹操不过是清风拂面罢了,毫无影响




6

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不过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

7

不是汉伲谖已壑惺怯行鄄盼奥缘恼胃呤帧2懿偈歉鲇⑿郏旌痛丛炝艘桓鍪粲谧约旱氖贝允本趾屠返姆⒄共朔浅V匾挠跋臁J嵌院撼泄毕椎恼渭遥录遥难Ъ摇

1.曹操在东汉为官时,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又率军平黄巾起义,为东汉立下汗马功劳。

2.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欺压皇帝及朝臣,曹操愤而出走,回乡招兵买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3.曹操实行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4.曹操加强法治,深得民心。唯才是举 识人善用。

8

曹操是中国历史、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和诗人。“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当时、也是后人对曹操才华天赋异禀的高度评价和称赞。

曹操出身非名门,因父亲曹嵩乃宦官养子,常常被人拿来攻击曹操,虽然在东汉末年任骁骑校尉,官小常思进取,并因刺杀奸臣董卓败露,而亡命天涯,开始了自主品牌,创立魏国新的集团、打天下。

由于曹操敢于挑战自我、大胆创新, 在运营机制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敢于使用投诚的黄巾军,凡是有军事谋略和武力高超之能力者,大胆使用,全国人才精英均联盟在曹操大旗下,为魏国的建立了整个北方地区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曹操乃一代枭雄,是当时各路神仙、诸侯嫉恨之英雄,贬低他的士族豪坤居多,因此凡改革之先锋常常被人诟病和非议,这是一个“通病”,需要我们后人谨慎对待他,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9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但是其杀吕伯奢一家又成其最大的污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三国英才辈出,

10

曹老板不是奸臣,而是奸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