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当了两年半的炊事班长(偷笑15秒[大笑][大笑][大笑])。

这里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徒步拉练。

部队每年冬季都会组织徒步拉练,这个时候炊事班是最辛苦也是最舒服的时候。

辛苦是因为冬天野外做饭天气冷,操作寄养单元困难,舒服的是不用徒步行军,坐着保障车提前进入预订留宿营地架锅做饭。当然了,野外做饭都是提前一周准备好的。

第二、野营驻训。

野营驻训不可能所有炊事班都提前进入驻训营地,因为营区的人也要吃饭呀。所以会选几个炊事班提前进入驻训地,保证所有设营人员的吃饭问题,等到大部队带着自己连(营)的炊事班进入驻训地后,设营人员就各自归建自己的单位,吃自己单位的炊事班做的饭。

第三、军事演习(演练)。

2015年秋,本人还是炊事班长,跟随大部队按照预订时间由华北地区星夜兼程进入东北地区进行演习。在这场演习中,炊事班如何保障大部队吃饭问题,或者说,一场演习下来,如其说是检验一线部队的战斗力,还不如说是检验后勤部队的保障能力,这场演习是已经最大限度接近实战了,具有很强的实战指导意义。

这里只谈吃饭问题,部队铁路输送过程中,在火车上战士都携带足够的干粮,到了集结地域后,炊事班马上开始架锅做饭,大部队开始休整。

演习开始后,大部队上去参加演习,炊事班就留在后方做饭,注意!这个时候演习已经开始了,所有后方保障人员,包括炊事、医护、通信等人员都要全副武装的,防止渗透进来的“敌人”搞破坏。炊事班做好饭后,炊事班长(出纳或者司务长)会通过通信设备告诉大部队,饭已经做好了,然后用车把饭送上去,等大部队吃完后再回后方继续准备下一顿饭,如此循环。

从上面举的三个例子来看,都是在履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

最佳贡献者
2

《亮剑》中曾有所交代,红四方面军红25师第171团团长李云龙在长征路上“纵兵抢粮”,结果因为严重违反纪律被降为伙夫,下放到炊事班背大锅。抗战时期老李回忆此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是回忆起过草地遭遇冰雹的故事,更是乐得不行。



茫茫千里大草地那是无遮无挡,红军战士们只好硬挺着挨浇埃砸,唯独李云龙急中生智把行军锅扣在脑袋上,风停雨歇,李云龙探出头来再看其它战士们:“兄弟们个个鼻青脸肿”。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能基本反映我军艰苦时期的行军状态。

一般而言,在全国解放前的三大战争中,我军多在连级部队设炊事班,并且在没有正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炊事班编制也没有定式,三五个人、六七个人都有可能。炊事班行军时基本不携带武器弹药,主要职责就是背着行军锅、粮食、盐巴等器具物资,在长距离行军和转移过程中,完全凭体力跟上队伍。



因为当时的我军还只是“轻步兵”状态,骡马数量亦不充足,所有辎重只能肩负人扛,最多有个“伙食挑子”。这一点《亮剑》中也有真实体现,李家坡战斗打响前,连炊事班的铡刀都被借走了,而李云龙一旦下达了全团发起攻击的命令,炊事班举着菜刀扁担就上去了,确实没有或者很少配备武器。

我军的机动方式在历史上经过了徒步、骡马化、摩托化和机械化的四次变革,而直至解放战争后期才有条件基本实现骡马化。 在此之前炊事班的战士们完全要依靠两条腿负重跟上部队,否则干粮耗尽后,到了时间不能让部队吃上饭,如何继续行军作战?甚至到1949年追击桂系敌人的衡宝战役期间,许多部队24小时只能吃上一顿热饭。

(背行军锅的战士们)

第四野战军还算是情况稍好的部队,炮兵、辎重部队和各级炊事班都配备了军马或者骡子,根据1949年2月野司后勤部门的估算,大军南下需要的物资情况是:“四野按100万人、14万匹牲口一个月时间约需计:米5000万斤 ,(马)料3000万斤,草4500万斤”,可见四野每个军至少配有10000匹以上的骡马,保证每个炊事班能有一匹骡马驮载还是可能的。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80年代后期,由于汽车工业的落后,我军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摩托化,从日常拉练到两次自卫反击战的行军,炊事班还是用徒步和骡马驮载的方式跟上部队,所以“背大锅”继续成为训练的一环。至于实现了摩托化以后就简单了,一个炊事班的所有家伙什,直接用一辆汽车就装载完毕了。

(背大锅训练)

说到“野战炊事车”,实际上早在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美国人已经研制出半拖挂炊事车,,德国人不久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单轴四轮炊事挂车,所以在二战期间,这些工业化较强的国家已经在战场上开始使用野战炊事车,尽管数量并不很多,这就保证了炊事单位可以快速跟上部队的开进。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比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曾向德国的卡邱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400辆TFK250型野战炊事车。

我军炊事车的研制起步较晚,80年代初开始装备了83型炊事车,它成为我军第一代机动野战炊事装备,炊事班的装备和行军开始向车载化方向迈进。1997年又研制定型了XCT97A型炊事拖车,一个炊事班只需要四个炊事员,利用拖车上的设备一个小时就可以做150人标准定量的热食(基本是一个步兵连的编制人数)。

(炊事班进攻)

炊事拖车既可以牵引也可以空运,从而使炊事班实现了与部队的无缝连接,标志着我军“埋锅造饭”历史的结束。

但是炊事车辆毕竟受到战场条件的多方限制,比如丧失制空权的时候,比如山地作战的时候,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炊事班仍然要使用最原始的办法,人扛马驮带着炊具和物资跟上部队的行军节奏,从而保证部队能够吃上饭吃热饭。所以“背大锅”这个传统科目还真是不能全部丢掉,它对于炊事兵的体力和耐力还是构成严峻的挑战。

(东风炊事车)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红军曾经爬雪山过草地。

那么,大家猜猜拍雪山过草地,死亡最多的是什么士兵?

就是炊事班的士兵。

为啥?因为他们比普通士兵要辛苦的多。

长征中的普通步兵其实就非常辛苦了,他们带着自己大约三四十斤的辎重,经常一天要走四五十公里,还都是山路。

基本上一天要行军接近20个小时,睡觉和休息时间很短。

然而,炊事班比普通士兵要累的多。

每天普通步兵睡觉的时候,炊事班就得起床对米面和蔬菜进行简单的处理,随后挑着担子跟随前卫部队出发。

炊事班的负重比步兵大得多,一口行军铁锅就有十几二十斤的份量,米面也都是很重的。

所以他们行军速度较慢,必须提前走才行。

红军同当时中国农民一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没有午饭。

所以,炊事班出发几个小时以后,必须立即埋锅做饭。

一般饭刚刚烧好,自己的步兵们就急行军赶到了。

步兵们蜂拥盛饭,吃饭就继续赶路,一刻不停。

而炊事班的人等部队吃完后,才刷锅洗餐具,收拾好家伙,然后草草吃上几口,随后必须再次加速行军。一般部队每天行军都会有几次长短不同的休息,然而炊事班不能休息,必须赶上走在队伍前面,到晚饭时候重复上午做的事情。

好在吃完晚饭,炊事班就不需要再赶路,可以跟着战士们一起行军,直到第二天早上提前起来。

所以,炊事班虽不要作战,但非常辛苦。长征的爬雪山过草地,炊事班牺牲率最高,因为他们负重太大,而且花费体力更多。况且,炊事班的官兵在那个年代要么年龄偏大,要么年龄偏小,总之是不适合打仗的士兵,体力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更容易累死。

中央红军走到陕北吴起镇,只剩下7000多人,其实炊事班寥寥无几。

即便能够走到陕北苏区的炊事班,通常身体也累垮了,又多种慢性疾病。

当然,今天就完全不同了。

解放军野战部队,各连依托野战给养单元、自行炊事车等装备实施伴随保障,每个连队自带3日的携行量。

炊事班很少步行,基本都是用车辆机动,甚至可以在车内进行食品加工,负担小多了。

4

最近去阔别30多年的老部队参观,看到部队的后勤保障极大改进,炊事班都配备了炒菜,烧饭的保障车。

30多年前,炊事班跟部队行军拉练,基本上都乘坐连队的最后一辆后勤保障卡车出发。他们都提前将大白菜,包菜,肉片洗好,切好。临近中午吃饭时间,拉练车队通常停放在空旷,不影响交通路段。

炊事班全体人员快速在河堤,沟渠边,深挖两个约80公分垂直深洞,在侧面挖约30公分宽洞烧火,支放行军锅。每个班出一个帮厨公差,负责搬运随车带来的稻草,树枝,烧火,摇鼓风机。

你40分钟后,干饭煮好,两个菜烧好,一个汤出锅。全连战士们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平常看不起眼,稀稀拉拉的炊事班战士,往往在行军拉练中,有力的保障了战友们吃饭补充营养的问题。令全年战士们刮目相看。

5

我们连有一辆马车,三匹马拉的,上面有连首长的背包和炊事班的饮具。

6

每个连队,都设有炊事班,编制6至8人,设炊事班长一人,副班长一人,由副连长分管,司务长直接领导,负责全连的生活供给。在行军时,随连部一起行动,他们只负责背行军锅,菜油,粮食由战斗班的人员携带。

7

以八路军为例,我们来分情况说一说炊事班的事。

如果是部队机动转移到别的地方,部队会安排骡马帮助炊事班搬运物资。军械和粮草都是部队重要物资,有后勤统一安排运输。如果没有骡马,就找战士一起搬运。而炊事班只要负责搬运一些炊具物资就行了。


《亮剑》中,李云龙在长征时就去炊事班干过。行军的时候,他负责背大锅。当然,老李这么说,也有可能是在暗示领导让他“背锅”。

不过,红军长征时,炊事班确实只要搬运炊具和部分食材就行了。剩下的粮食,除了部队后勤运输外,士兵自己也会携带一部分(士兵一般自带三五天口粮,每天1.5斤标准,负担不大。而炊事班一人平均负责20多人的吃饭问题,根本不可能负担运输粮食的人物。)。也是因此,红军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粮袋。


如果部队只是在驻地附近打一仗,炊事班一般不跟着去。如果中间时间稍微长一些,会给士兵准备大饼一类的即食干粮。

如果外出时间很长的话,炊事班一般会背着锅一起去。一口锅大概二十来斤,不是个问题。粮食一般由士兵自己携带,等吃饭的时候,再收集粮食做饭。(条件好的,有骡马运输粮食,跟着部队行军。)而且,八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各地都有抗日武装支援,会给部队支援粮食。甚至,还会有人组织各村妇女给烙大饼。。。


三大战役时,有上百万老百姓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给部队运输粮食和物资。而部队的炊事班,只要负责做饭就行了。

总之,部队粮食保障是后勤的事,炊事班主要负责做饭就行。行军的时候,他们的负担不会太重。

(文|勇战王聊历史)

8

虽然炊事班是一个始终存在的编制,但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或者其他特殊时期,例如自然灾害),炊事班面临的情况和应对还是大不一样的。

要是和平年代,这个问题不用做太多的考虑,炊事班的外出任务一般应对于演习或远程拉练,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机械化运输保障。必要情况下,甚至还会被提前送到指定区域安排先期饮食准备,无论是物资食材的调配还是运输工作的流程,都可以得到足够的保障和支持。基本与平常做饭无异,只是增加了外出和运输,而这一期间部队的饮食可以得到正常保障。

所以在各部队日常的外出拉练或者军事演习当中,很难出现哪支部队因物资短缺出现了断伙。

尤其是现代军事时期,机械化运输,炊事班可以随同战斗部队一同行动,除了运输上的优势之外,技术能力的提高甚至让炊事班拥有专门的野外炊事车,而在现代的军事体系下,无论是机械化运输,还是空中保障运输,相关军需品也会随着后方不断转入一线。参战官兵的饮食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但到了战争时代和早年时期,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在1984年著名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过这样一段情节:

1979年,南疆战役爆发,某连连长梁三喜率连队参加前线作战,作为所在军著名的尖刀部队,梁三喜接到上级指令,要以最快的时间占领某阵地,但上级给出的时间完全超出了连队正常的行军速度。尽管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梁三喜率领官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但仍然远远达不到时间上的要求。

由于尖刀连既有战斗部队也有炊事班保障小组,对比战斗兵只携带战斗武器。连队所属的炊事班不但要携带一定数量的武器,还要携带多个沉重的行军锅等炊事设备,连队各单位无法保证同速度行进,梁三喜便下令炊事班抛弃一切炊事设备。可随后攻占高地,后续部队尚未赶到,炊事班也扔掉了做饭工具。梁三喜连队只能依靠单兵口粮充饥,险些因缺少给养而全军覆灭。

梁三喜所在的连队由于是纯步兵连队,又受到越南复杂地形的影响,部队无法机械化行进,而后方的友军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因此在梁三喜超常规行军的情况下,后续部队无法跟上梁三喜的部队,造成双方一度断绝联系,也同样因为联络渠道的切断,军需物资无法及时补充前线,直接造成了尖刀部队的给养困难。而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以前,即便在现在也屡有发生。尤其是突发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中,这一类的影响时有发生。因事发突然,救灾部队需要第一时间进入现场。但物资调配由于事发突然,各项流程和运输无法提前准备,只能在后续进行,也造成了前期救灾部队补给困难。例如一些救灾活动中,炊事班虽然跟随大部队行进,但缺乏物资补充,救援前期出现过救灾部队只能吃用随身携带的干粮,甚至依靠并不干净的河水去煮方便面。

而放到更早的古代时期,在那个更加缺乏机械化的时期,炊事保障的隐患则更为严重。例如连续剧《隋唐英雄传》当中,投奔刘武周的尉迟恭向唐军发起进攻,尉迟恭凭借着个人勇武在三天的时间纵深唐军境内数百里。但正当他气势如虹准备继续深入的时候,却接到了后方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原因很是尴尬,尉迟恭的先锋部队的进展速度实在是太快,把负责军队饮食和补给的辎重部队远远的甩在后边,造成先锋部队缺乏补给,进攻只能暂时停止。

而熟悉历史的人,更知道明朝曾发生的一起灾难——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领50万明军从山西大同返回京城,在瓦刺骑兵追击的情况下,明军主力部队行至到土木堡的位置时,明英宗和太监王振却下令停军。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任后勤补给的数百辆大车组成的运输队伍由于负载量太大,行军速度过慢,早已被大军甩在后面。由于自身缺乏补给,叉过度自信瓦剌骑兵不会继续追击,明英宗才冒险停止行军,最终酿成大祸!

9

行军时炊事班是和大部队在一起的所以不存在跟不跟得上的问题。



炊事班作为一个连队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一般都编制在后勤排。按照连队的组成,我军连队一般是采取三三制,即由两个作战排、一个后勤排组成。后勤排基本是由驾驶班、指挥班和炊事班组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作战连队的基本框架。

我军行军分为摩托化行军和徒步行军,徒步行军在今天基本上就是起到锤炼军人意志的作用,在实际作战、演习等情况下已经基本都是采取摩托化行军,当然远距离投送还会用到铁路输送、空中输送等方式。

摩托化行军时人员都会乘坐在车辆上,而炊事班往往会有一辆专属炊事车用来运载炊事人员、物资、定量各类主副食、饮用水、燃具等,而车后会挂载着野战炊事车,也就是说部队在哪里停留野战炊事车就在哪里“升起炊烟”。演习时会有一个科目就是对于后勤保障的检测,炊事车会在30分钟内为一个建制连队提供四菜一汤一个主食。

徒步行军时炊事班的人员一般不会携带武器,他们的身上背的是野战锅、水、燃料、主副食等,部队停下来时他们就会忙着瓦野战火灶,为部队提供热气腾腾的美食。当然部队作战时炊事班会留在野战营地进行保障。

10

现在炊事班行军不是问题,有专门的野战炊事拖车负责运输,不过老本可还真不能丢,真正野战时,即使完全可以保证制炮制空,也无法保证野战拖车可以使命必达,毕竟后勤保障类车辆目前还没有达到全地形通过的水平,所以背锅架子和几副扁担,还得留着,继续在炊事班当革命传家宝。我国部队建设当中,炊事班也赶上机械化,需要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有普遍意义,很多人也觉得建国后部队炊事班骡马化还是可以达到的,这是错觉,我国大部分不靠近牧区的地区,骡马化成本比养台车都高,所以尽管建国后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进行全军骡马化,实际上却并未真的全军骡马化。九十年代全面机械化之前,还有个摩托化,也是同样可以做到。

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去做,我本人在八七年,云南路南下面一个乡,偶遇一支拉练的大部队,看规模应该是师级单位,那时有条昆明到建水的公路要修,我们在做道路,也不赶急,碰上部队拉练还是挺好奇的,正好有个干事要向我们买点米,搭话盘道居然还是老乡,我们几个小伙就跟队上请假,跟部队一起徒步前往米勒县去玩,那位王干事就安排我们跟着个炊事班一起走,那时不懂,也没打听,就见整支部队两头看不到边,都是徒步,没见有军车,到米勒县见到几辆北京吉普,绿帆布皮那种212。现在想来未必是真没有车,应该是特地不用车。跟想象中不一样,原本我以为炊事班背大锅最累,其实不是,只不过大锅很显眼而已,那一年我看到的还是一口铝锅,不是半圆形,而是个桶形,大锅本身真不重,绑背锅架上时,盐啊、味精啊什么的佐料也打包塞里面,才有点分量,听班长说这次拉练是小意思,主食肉菜基本都是现买不用带,燃料也是路边树林边上收集枯柴即可,要不然粮食和菜,燃料都得有人挑着行军,那就累了。

我看到的这回拉练,炊事班的真不累,没什么多的东西,就班长背大锅,还有个人挑一对空桶,其他几个基本空着手,一起走的半天里,有个人替换过班长背锅。所以我们一直在超别的连队,哪些兵就累了,全副武装,行李都背着,听班长说他们背的东西分量不够还要塞砖头凑。这次看到这个题目,感觉很多人也跟我一样有认识上的误区了,炊事班是后勤单位,要求不会比连队更严格,尽量保证同志们吃上热饭就行,这是正常情况下的要求,等真正战时,炊事班也没有必要追随部队顶到一线,只要一线战线稳定下来,跟到二线开饭,有条件的话能把热饭送到稳定的一线,就是好兄弟。
真的一线,打仗时谁敢指望炊事班?要是打穿插什么的,都是战地口粮,干粮顶着。在朝鲜,就是一条条炒面袋子,才支撑起李奇微所说的星期攻势,那时要是每个连队的炊事班都能跟上来,顿顿给同志们开热饭,李奇微不得哭死在朝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