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帝国,在距今不远的时候,丧失了它全部的荣耀,跌落神坛,甚至国破人亡,那么它的名字,一定是奥斯曼土耳其。
公元1453年,来自西亚的土耳其人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最后的废墟之上(东罗马帝国军民从未自称拜占庭),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事实上,它是人类目前为止最后一个如此规模的帝国。
(↑图为奥斯曼帝国版图及领土变更示意)
但帝国的荣耀短促异常。自1683年维也纳城下一败之后,奥斯曼再也没能对基督教欧洲保持攻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渐渐难以招架。在一战之前,许多帝国曾经直辖的核心领土纷纷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在欧洲各国的干涉和影响下,伊斯坦布尔和哈里发只能听之任之。如阿里帕夏治下的埃及,以及哈希姆家族的汉志地区、英法觊觎已久的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等,更不用说早已丢失的黑海、克里米亚和早已独立的巴尔干半岛诸国。
而一战时期,因为伊斯坦布尔的短视和判断失误,以及一系列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奥斯曼加入了德奥的同盟国阵营,随着1918年同盟国阵营兵败如山倒,国力孱弱且站错队的奥斯曼必然要接受战后协约国对其的惩罚。这就说到了本文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1.一战土耳其战败之后,协约国对其进行了怎样的惩罚?
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及其继承者土耳其共和国共签订了两份和约,分别是《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其中《洛桑条约》是最终的土耳其与协约国达成的和平协议。
《色佛尔条约》规定,奥斯曼丧失除安纳托利亚本土之外的几乎全部领土和附属国,安纳托利亚本土也有大片领土被割让给邻国希腊、亚美尼亚等国,保留了日后允许境内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地区,规定土耳其海峡沿岸地区为非军事区并由协约国掌管等。
(↑图片为《色佛尔条约》中奥斯曼帝国将割让的领土)
奥斯曼帝国苏丹和政府认可了这份条约,在国内引起了公愤,并引发了国内起义,起义者在安卡拉另立中央,并最终迫使苏丹退位和奥斯曼帝国解体。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拒绝认可《色佛尔条约》,并与拒绝承认条约并入侵土耳其企图恢复历史版图的希腊军队交战。希腊入侵军失败后,西方各国承认土耳其共和国并与之重新谈判,签订了《洛桑条约》,成为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领土的基础。
(↑《洛桑条约》规定的土耳其领土。可见涉及土耳其本土的割让都被废除,此划分正是现代土耳其国界线的基础)
2.哪些古国在对土耳其的惩罚中复国?
对土耳其的惩罚,我们以最后生效的《洛桑条约》为准。土耳其根据条约放弃了对已被英法等国瓜分的非洲原属奥斯曼诸国的主权要求。这类国家包括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国。这其中,仅埃及一国以英国保护国的身份成为独立国家,其余国家均沦为英法等国殖民地或类似地位属地。同时,土耳其承认了英国、意大利等国对塞浦路斯等地的吞并。
在既成事实方面,土耳其和协约国似乎都没有再更多关注。早已独立的巴尔干地区各国和在《色佛尔条约》里被割让给英法等国的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维持了之前的状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里没有文明古国被复国。
而亚美尼亚和库尔德人聚居区,在《色佛尔条约》里被认可独立,在《洛桑条约》中则被取消了独立。土耳其日后对这两个有“贰心”的国家地区(民族)多有防备,乃至发生大规模冲突,直接酿成了几年后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以及至今为止都存在的土耳其人与库尔德人的尖锐对立。
3.是否存在西方国家“不让拜占庭复国”?
如前所述,一战后对土耳其的惩罚中,并没有包括问题中提到的“为拜占庭复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总体而言很复杂。
首先需要明确,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国家自称“拜占庭”,1453年亡于奥斯曼的国家的官方称呼始终是“罗马帝国”,在对外交往时,有时会出现“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我们之所以有着这样对“罗马”称号的坚持,是因为这样的称呼,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答。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正式生效的对土耳其惩罚的《洛桑条约》中,并没有规定任何关于恢复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文字。英法为主导的一战欧洲胜利国,并没有帮助我们俗称的拜占庭帝国复国。
4.“拜占庭”到哪里去了?什么是“罗马”?
事实上,英法没有恢复“拜占庭”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并不能找到代表那个最后的“罗马帝国”的主体。
作为强大的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承,在欧洲,只有继承了罗马衣钵的国家才有资格被称为“罗马”,只有继承了罗马法统的君主,才有资格自称凯撒(皇帝)。关于罗马正统性的争执,也贯穿了整个欧洲史。
众所周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临终前将帝国分为了两部分,东西罗马这两个国家分别的命运和传承,构成了罗马这个概念的前后历史。
在西方,正统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于蛮族入侵的公元476年,稍后的6世纪成立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宗教和法统上继承了西罗马。“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亡于拿破仑,“罗马”的皇冠落在了法兰西。历经坎坷之后,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把“罗马”和皇帝之位又拱手还给了德意志。正是在奥斯曼帝国死亡的这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戴着皇冠的德意志被挑落马下,君主制遭到废黜,且没有新的君主继承皇冠,西罗马的法统正式结束。
而在东方,建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直到1453年才亡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也自称继承了罗马皇冠,但由于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成为国教,显然欧洲不可能接受一个穆斯林凯撒,奥斯曼也被后人嘲笑为“绿罗马”。但人们广泛相信,东罗马的法统没有断绝,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前后,东罗马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妹妹索菲娅下嫁遥远的莫斯科大公,多年后,统一俄罗斯的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拥有罗马血统,宣称自己是凯撒(沙皇),并宣称俄罗斯是“第三罗马”。俄国因自诩东罗马继承人,多次对奥斯曼动武,企图“光复”新罗马。讽刺的是,“第三罗马”俄国君主、“第二罗马”德国君主,以及“绿罗马”奥斯曼君主,均在这次大战后下台退位。事实上,无论是法统上、宗教上,还是牵强附会的,“罗马”这个概念已经彻底绝嗣。
5.“借尸还魂”的东罗马与“伊斯坦布尔问题”
如果说,已然死去的“罗马”和“拜占庭”在世间仍有影子和游荡的灵魂,那它一定是希腊。自15世纪沦陷于土耳其人之手,希腊地区就从未停止反抗。从宗教信仰,到文化认同,再到人口组成,希腊与奥斯曼核心区格格不入,而与曾经的拜占庭是那么相似,以至于东罗马国教东正教和复兴帝国的理想构成了希腊沦陷400年“黑暗时代”人民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在奥斯曼得势之前的百年,现代希腊的版图、信仰、人口属性和文化认同,都和东罗马所剩无几的领土高度重合。因此,对于希腊人和“罗马”遗老遗少来说,复兴希腊就意味着复兴罗马。
因此,希腊始终是肢解奥斯曼和进攻土耳其的主力军。和约签订后,希腊军队不顾国际调停,大举入侵土耳其,一度攻占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希腊和世界都更熟悉它另一个名字:以弗所),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而这次,上帝更垂青土耳其人的国父,凯末尔把旧日罗马的最后一点余晖彻底扼杀,拜占庭和罗马,终究成了历史名词。
而伊斯坦布尔,当然你可以叫它君士坦丁堡,对土耳其和西方,都有特殊的意义。对突厥人而言,它是奥斯曼的荣光。对俄国人而言,它是必须光复的“故土”。对希腊人而言,它是阔别400多年的“进城去”。而对所有心向光荣与伟大的精神罗马人而言,它是永不褪色的“新罗马”,是金角湾永不沦陷的要塞,是飘扬的鹰旗,是紫袍掩映下的军团和公民,它就是罗马。
时至今日,伊斯坦布尔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城市。这里是欧亚分界线,这里有穆斯林的蓝色清真寺,这里有东正教普世牧首,这里有1500万人,当然还有历经千年的圣索菲亚博物馆。你问我为什么罗马没有复兴?我不知道,也许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奥古斯都、图拉真、查士丁尼们孜孜不倦追求了一生的“罗马和平”里。谁是罗马呢?我们都是罗马。
(↑图为伊斯坦布尔及街拍。图源自水印)
(↑图为伊斯坦布尔轨道交通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