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的话目前有《清史稿》,台湾版《清史》,大陆版《清史》
《清史稿》
民国北洋政府所设清史馆纂修的清史未定稿,体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纪、志、表、传”四部分。民国三年(1914年),经国务院呈文,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后有一百余人,没有固定编制,人员由馆长聘用。
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将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故宫博物院接收清史馆,随后组织人员对《清史稿》初步检阅审查,1929年12月14日具呈行政院,称《清史稿》多有错谬,“计反革命、反民国、藐视先烈、体例不合、简陋错误等,十有九项”,认为“为今之计,宜将背逆之《清史稿》一书永远封存,禁其发行。”南京国民政府遂将《清史稿》定为禁书,不准刻印及发售。
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清史稿》。
台版《清史》
在台湾也曾经修过清史,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大会。会上,一百多位代表联名敦请国民政府延揽史家,从速编纂清史。在这一波波声浪之下,老蒋终于同意纂修清史,并在国防研究院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张其昀为主任,萧一山为副主任,彭国栋任总编纂。
《清史》将以《清史稿》为蓝本,主要是修订而非撰写。之后修史人员明确各自分工,除23位编纂委员以外,又外聘了几位专家参加撰稿和修订工作,最后由主任并口总编纂负责统稿。一年后,全书告成,以国防研究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合作名义刊行《清史》,共计8册。
台版《清史》留下的诸多遗憾,除了当时台湾缺乏清廷档案文献资料、修史条件并不理想等客观因素外,和主事者未按学术规律修史,忙与大陆纂修清史抢时间、打造“献礼工程”有着很大关系。短短一年时间,无论如何也编不出一部规模宏大、能够涵盖近三百年史事的学术精品。
大陆编修《清史》
中国大陆于2002年起决定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大型史书,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编写。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作出决定,正式启动清史纂修工程。同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戴逸出任编纂委员会主任。至2012年年底,全书已有95%的稿件到位。2016年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消息称,全书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审改整合。
民国历史目前官方不太好修,理由你懂得。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11年推出的“非官方修纂”的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记民国史事,起自1912年,迄于1949年,共38年的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该书被出版方称为“国内首部以中华民国史冠名的多卷本著作,是目前民国史学科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国内民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华民国史》的编撰可以追溯到1956年。随着“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当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列入了民国史研究的计划。1961年,在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之际,董必武、吴玉章等人又提议开展民国史研究。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指示,将编纂民国史列入国家出版规划,交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负责统筹民国史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中华民国史》编写工作开始。次年,《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民国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两册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后,其他各册陆续出版。2003年起,民国史学科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1996年中华民国史研究被确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中华民国史》全部完工,集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