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却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内心非常激动,非常喜悦。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在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这就叫做:“独赐胙肉”。
雍正皇帝赐给儿子的这块又白又冷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这可是祭天用的胙肉 。
这块肉刚刚用来祭过天,现在又有了新的用处。这个举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块肉,不是普通人能够吃得了的。
古代有“承福受胙”的传统。所谓的“胙”,同“祚”,指皇帝的君主之位。古代皇帝登基叫“践祚”。
所谓的“胙肉”,就是专门用于祭祀的肉。这种肉用大铁锅加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同时,为了祭祀取得最佳效果,能够让先祖和神灵都满意,往往取用大块的肥肉。如果胃口不好,一般人确实很难下咽。
据《左传》记载: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左传》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诸侯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的诸侯,在葵丘聚会。
突然有不速之客来访,周天子派人送来了一大块冷羊肉。
这个时候周王室权力早已衰退,齐桓公是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人,其影响能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周天子。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胙肉。宰孔说:
“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所以没有亲自过来,特派我来,赏赐伯舅祭肉。”
周天子派人来赏赐,说穿了是来刷一下存在感。因为诸侯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大家压根儿也没想到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天子的使臣,在这种场合,齐桓公感觉还是非常有面子的,立马要下台阶拜谢。
宰孔说:“且慢,天子还有命令。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又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就不必下阶拜谢了。’”
齐桓公答谢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而不拜?果真那样,只怕很快就会灭亡,天子也将蒙受羞耻。怎敢不拜呢?”
遂先下阶拜谢,再登堂领赏。
也就是说,周天子赐予的这块胙肉,只有诸侯的霸主才有资格吃,其他诸侯吃不到。
这件事说明齐桓公虽然已经成了霸主,但头脑还是很清醒,也很谦虚。
雍正没有赐予其他儿子吃这块特别的肉,独独把四皇子弘历留下来给他吃,寓意极其深刻。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将来天下要传给这个儿子。只不过没有说出口。
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周年忌辰,雍正自己没去致祭, 派弘历代其祭祀。
雍正的这个举动实际上就向天下表明了,储位已有所属,其他人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也就是说,雍正刚继位不久,弘历就已经被明确为接班人。
雍正在第二年再次派弘历代替自己去致祭。再次向天下明确了这一点。
自古储君都是个高危职业,这个岗位是个焦点。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但稍有越位,就可能被猜忌想提前上位;做得不好吧,马上就会有人讲,这种人将来怎么能当皇帝?
所以,在储君这个位置上,时间越长,风险系数越大。弘历做了十一年多的储君,到他二十四岁当皇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人无可挑剔,尤为难得。
乾隆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十二岁时,祖父康熙见到他非常喜爱,将弘历带进宫中养育,康熙有几十个孙子,除了弘历,只有太子长子在宫中养育。当时太子已被废,把弘历带进宫,隐含将来要培养他做继承人的意思。
乾隆经常讲:自古以来,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皇位。而我却受皇祖和皇父两代重托,每念及此,怎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乾隆从二十四周岁开始当皇帝,八十八周岁去世。在现在看来,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还不够成熟老练。年纪轻轻就继承了这么大的家业,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但乾隆偏偏不。
乾隆刚一登基就表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就把一帮大臣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同时又非常严格自律。
《圣躬勤政》记载:乾隆坚持每天卯时起床 ,起驾去办公。每过一道宫门,太监就会放一枚爆竹。爆竹声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在军机处的官员,听到爆竹声响,就知道皇帝开始办公了。
他经常天不亮,第一个到办公场所等待大臣到齐。按照礼仪,应该是大臣们都到了,皇帝才最后上殿。但每次都是乾隆第一个到,所以他只好先在后殿,一边等待一边看书。
经常是乾隆在后面等了很长时间,太监们出去催了好几次,大臣们才“始云齐集”。陆陆续续到太和殿集中。乾隆忍不住教训这些大臣:
“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朕非因诸臣齐集稍尽,即加责备,但敬肆之介,不可不谨其机”。
我每天一大早第一个到,每天都等你们很长时间 。我为了不浪费时间,只好看看书。这样恐怕不是你们的为臣之道吧?不要看这是一点小事情。往往小细节决定大成败。你们在我面前都如此松松垮垮,可想而知你们平时工作是什么样?请你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工作作风!
这些老油条,被一个小皇帝训斥得唯唯诺诺。
所以,大冬天吃又冷又冻的白水肥肉,不是谁都能咽得下去的。肠胃功能不好还是尽早绕道。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毕竟一个人统治的时间太长了,逐渐变得有点糊涂,开始变得自得自满。官场上腐败现象开始蔓延,并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