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对外扩张之路,最远可追寻到明朝的朝鲜之役。

1590年,丰臣秀吉村长统一了日本各村。丰臣秀吉这个爱知县(那时候叫爱知国)最靓的崽,野心空前膨胀,想要做东亚最靓的崽。于是,他从各村选出七个古惑仔,准备踏平朝鲜,进而占领中国。

朝鲜一如既往地水。但是,等明将李如松上场,局势开始逆转。丰臣秀吉郁郁而终之后,日军撤回日本。日本也开始进入德川幕府时代。鉴于丰臣秀吉的前车之鉴,德川开始实行锁国政策。

1853年,美国派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市场。不久,为了振兴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尊王(天皇)攘夷的口号,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了。大权在握的明治天皇开始改革,实行明治维新 。

此时,洋人的目标都放在了中国,对日本比较宽和。于是,日本趁机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工业。不过,日本的重心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发展军事!日本人想的很简单,本国资源匮乏,发展工业不挣钱,不如抢劫来的快!于是,即使在和平时期,日本的军费开支也占据了国家财政预算的27%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美国现在的军费开支占财政预算的比例,大概为14.7%!

而日本天皇对此还不满意,带头捐钱,从皇室经费中拨款扩军。天皇带头了,下层民众也跟着捐钱。

军队建好了,当摆设吗?肯定不会啊!于是,甲午战争爆发了,日俄战争爆发了。获胜之后,不仅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大量的白银也拥入日本。尝到甜头的日本,再也刹不住车了。扩热的军国主义文化也已经在日本扎根了。

从此之后,不等大本营下命令,下层的陆军军官就自己开战了。九一八和七七事变,都是日本下层陆军军官“私自”发动的。

1937年,当日本近卫文麿内阁问陆军省“要打到哪里再收手”时,陆军省大臣是杉山元直接选择沉默。。。杉山元自己其实也没底,他也控制不住下面的军官。可能他也怕被下层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干掉!

总之,日本走上扩张,都是培养军国主义文化惹的祸。狂热的军国主义,让日本士兵疯狂了。以杉山元为首的日本军人真以为自己能“2个月内解决支那(中国)事变”、“3个月解决太平洋作战”、“5个月内荡平东南亚”!

天要其亡,必让其狂!

(文|勇战王聊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对外扩张不会有好结果!

二战前,日本已经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首选目标就是中国东北。可以说,日本妄图占领中国是蓄谋已久的事情。那么日本为什么处心积虑一定要侵略中国呢?

首先是农业方面,1932年前后,日本人口约有九千万之多,与此同时,刚刚成立的伪满洲国的土地面积是日本的两倍,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五倍,人口却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所以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处于未开发状态,如要把这些未开发耕地利用起来,那么增加当地的农业人口是最先需要的,故而日本最先一批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体是农业移民。除日本本国流向大陆的农业移民外,日本也鼓励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向大陆进行农业移民,如此一来既可以填补中国东北土地上农业人口的空缺,又可以缓解之前大量朝鲜人移入日本本土导致的日本国民失业等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将中国东北的耕地利用起来,就相当于为日本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既缓解了国内的人口压力,又解决了本国的粮食供应问题。

其次在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满洲大量产出日本所需要的原材料,而且满洲的庞大人口是日本商品最重要的市场,在探讨日本与满洲的关系时,这两点是必须时刻牢记的”(松岡洋右,1931:250)。日本的优势在于有大量的劳动人口,劳动力丰富,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实力雄厚,劣势在于资源短缺。中国东北土地上丰富的天然资源正好可以弥补日本的劣势,发挥日本的优势。中国东北的煤炭、铁矿、木材、金矿、棉花、羊毛等都有极大的产出力,而缺乏的正是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来开发这些原材料。二者的互补关系使中国东北成为日本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这也是符合一般的殖民逻辑的。

总之,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重视程度绝不只是局限在军事战略的层面上,对大陆进行开拓,建设新家园的渴望是驱动日本民族进入大陆的原动力。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占领,日本民族渴望得到一片土地来解决地理资源上的困境,所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大陆的开拓,逐步向大陆移民,最终使日本走出岛国的困境。也就是说,中国东北在日本人眼里一开始是战场,战争结束之后马上就变成了“家园”,日本人是按照建设殖民地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像建设自己的新国土一样来建设“满洲”。

日本人认定这片丰沃的土地是使大和民族摆脱岛国属性的绝佳场所,是向世界彰显日本民族力量与精神的最好舞台,他们幻想着今后可以一步步走出那座被海洋包围的小岛,像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上的强大国家一样拥有一片广阔的疆土,使日本人不再受制于地理环境,从“岛民”的宿命中解脱出来,纵横在广阔大陆之上,于是“大陆开拓”就成了其唯一选择。日本人将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侵犯别国主权之上,是非道义、行不通的,历史也再一次告诉侵略者,无论再怎么打着“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旗号,非正义的行为都是难以善终。

3

二战时日本之所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主要原因有四个:

1,日本有扩张领土,掠夺自然资源,拓展市场的需要。

2,西方国家经历一战后,还没完全恢复过来,就陷入了二战之中。西方各国无力东顾,因而在亚太地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日本。

3,当时亚太地区,大多沦为西方势力的殖民地丶半殖民地。日本的国力丶军力都是亚太地区最强的,远胜于亚太其他势力。

4,当时的中华民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况,整个国家内乱不止。而且民国政府一直跪舔美丶欧,而轻视对日外交!

日本一方面想占据民国的资源与市场,另一方面对内乱不止的民国,生出了吞并的野心。加上民国政府一味迎合美国,将民国的资源丶市场优先对美国开放,因而导致日本失去了耐心,急不可耐的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在二战时期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一方面是日本有侵略扩张的野心;另一方面是缺少外部势力对日本的制约。

在亚太地区,只有华夏大地统一安定,才是地区安全的最大保障!当中原动乱时,亚太地区就会硝烟弥漫;当中原安定时,亚太地区才会繁荣安定!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民国政府混乱、不堪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

日本的国土承载不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却不少,而且日本各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当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日本就变成了一个不适于继续发展和生存的地方。在明治维新进行工业化改革之后,日本另一个问题突显出来,就是本土没有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且还没有大的消费市场,本国的需求很快就会饱和,它要发展还需要扩充市场。

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战争,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扩大市场,让工业产品以极好的价格有稳定的销路。另外还可以掠夺廉价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

日本通过甲午海战不但拿到了日本与中国之间海域的制海权,而且还得到了巨额的赔款,这让日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所以军事侵略主义在国内开始膨胀。

但是,促使日本真正侵略行动的还是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但重创欧美,同样也重创了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根本无法像美国那样可以通过内需来消化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他们只能转嫁,有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次,他们还想来第二次。

日本侵略中国是有双重目的的,这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英国在发动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提出太多的土地要求,反而更多的是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不再那么严格的限制进出口。因为做为工业化国家土地并没什么太大的作用,要想挣来钱,需要的是市场。可是日本不太一样,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土不适合居住,所以他们入侵东北是想要扩大国土,甚至想举国搬到东北来。东北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且东北没那么多的自然灾害,地震少有,海啸都没听说过。

然后就是想再打劫一次中国政府了,消灭中国政府军主力之后,让中国赔款,再弄一些专营权,日本的经济就会发展的相当不错。日本的国土将包含蒙古、朝鲜和东三省,会成为一个与中国相当的大帝国,而不是那个可怜的小岛。

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侵华战争很快就偏离了日军规划的方向,哪怕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领土,中国政府还没有投降的意思,此时日本不但没有转嫁成经济危机,自己还因为战争的拖累到了破产的边缘。从中国,他们获得不了任何战略物资,日本本土还不出产这些物资,又在此时,美国正式开始对日本制裁,停止了石油供应。如果日本此时撤回在中国的大部分军队,只保留东三省,他们的情况可以大大缓解,但是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觉得这买卖太亏了,打了这么长时间,占了这么多土地,不能一点好处都得不到。可是没人跟你谈判又从哪里要好处?

于是,入侵东南亚的规划又被拿上桌面。东南亚有橡胶、有石油、有煤炭、有黄金,有所有日本想要的战略物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想破产,入侵东南亚已成为必然。在太平洋,除日本以外,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只有美国,所以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

日本的扩张是地理环境使然,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之下,又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和国力,对外扩张是必然。要保证它的安分守己,中国的强大是必须的,只有中国强大了,日本才不会重新再走上扩张的老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