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文!本文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转载,欢迎关注。

秦国从秦孝公变法强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了各个时期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以外,还离不开各个时期以谋略见长的丞相们。其中以商鞅、张仪、范雎、李斯为代表的四大丞相,为秦帝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改革派,他们没少触动旧贵族的利益,使旧贵族对他们恨的咬牙切齿。作为改革派,他们没少替帝王背黑锅。作为改革派,他们确实也都实现了封王拜相的梦想。但是作为秦帝国的丞相们好似中了魔咒一般,个个结局都很惨,接下来阿文和各位朋友们聊一聊秦国四大丞相的功与过。

商鞅——秦国的奠基者

商鞅是卫国人,有人说他是尸佼的学生,有人说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众说纷纭,反正他是一个法家大才。本来准备在魏国大展拳脚,奈何不被魏惠王赏识,只有西入秦国被秦孝公拜为丞相进行变法。在秦国商鞅通过徒木立信展开了自己的变法之路,商鞅的变法目的就是推翻旧秩序,建立一个新社会,中心思想就是国强民弱、重农抑商、老百姓只能从事农业耕地与当兵杀敌才能有所作为。从户籍制度、什伍连坐法明确军法奖励制度、废除世袭制度、严禁私斗、有事报官,按法律办事,推行小家庭制度。包括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为秦国的强军富国、集中皇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变法的过程中势必会得罪很多人,例如秦惠文王嬴驷的老师公子虔,被称为复仇公子。商鞅那时候就懂得了教不严师之惰的道理,嬴驷犯了错,却处罚了公子虔黥刑。当然作为酷吏的商鞅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结果,秦惠文王上台以后,第一避免他功高震主,第二遵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则,第三《商君法》已经全面实施,而且效果不错。但是老世族对于商鞅的仇恨是一点没减,牺牲一人,成全大家的道理秦惠文王还是明白的。结果就是车裂而死,诛灭全族。其实商鞅的死,说白了就是得罪的人太多了,没能做到左右逢源,他变的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喜欢他的人逢他为商君,恨他的人称他为酷吏。

张仪——秦国的及时雨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师从鬼谷子,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外交官,搞公关的。张仪不像商鞅一样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使老百姓们有法可依。而是靠嘴吃饭,游说赵王、燕王、韩王、齐王、尤其是戏弄楚王,把六百里土地硬说成六里,楚王竟然也信了,并且身陷楚国的时候通过枕边夫人郑袖的帮助,潇洒的回到了秦国,“可谓筋斗云在手,天下任我走”他以连横破了苏秦的合纵,使秦国一次又一次的度过了难关。可惜的是后来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人,张仪处处受打压。得不到重用,只能远逃魏国,最后郁郁不得志,出逃秦国的第二年就死了。

张仪的死相比较商鞅来说,幸运多了,最起码得到了善终。但是如果要说他的功绩和商鞅比来讲,就和古代的农民和商人一样,商鞅干的是实业,而张仪干的是互联网。对于古代的老百姓来讲还是《商鞅法》实用,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张仪凭借一张嘴每每化解秦国的危机那也是和商鞅一样重要。而且对于现在来讲,张仪就是一位销售高手。

范雎——秦昭襄王的大救星

范雎是魏国人,和商鞅一样,不被魏国赏识,但是在魏国比商鞅的经历还要惨,差点被人打死,最后经秦国郑安平的帮助化名张禄来到秦国,被秦昭襄王拜为丞相。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远交近攻,并且以利诱之,使合纵破灭,使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又向前迈了一步。而秦昭襄王听取他的建议,把魏冄、宣太后废除,避免了外戚长期干政的局面。并且还是一位恩怨分明的人,当年欺负他的魏国魏齐、有政治矛盾的白起,都被他使计害死,而帮助过他的郑安平和王稽,一个安排了将军,一个安排了郡守。当然太阳有升有落,因受郑安平和王稽的连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的地位一天如一天,最后对秦昭襄王说出了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的落幕话语,暗淡退出了秦国舞台。

范雎是即张仪之后又一位得以善终的丞相,他在职期间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是他做的事就像绵绵细雨般慢慢的滋润着你的心窝。当帝王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掌握生杀大权,自己说了算。范雎帮助他罢魏冄、废太后,使皇权高度的集中,所以他是秦昭襄王的得力助手。

李斯——秦朝的掘墓人

李斯是上蔡人,师从荀子,看到老鼠因环境的不同,所处的遭遇也不同,不甘心碌碌无为,经吕不韦介绍慢慢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丞相的位置。他在职期间,用计离间各国君臣、进上《谏逐客书》,避免秦国人才的流失、并且制定了民间不能拥有“枪支”的规定、反对分封制,提倡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制度都是李斯优秀的杰作,对后世帝王治国的方略有着巨大的影响。

只是李斯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宫以后,向左走,向右走的步伐出现了偏差。向左走就是扶苏,完全与自己的治国方略不同,还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吗?自己还能留名千秋吗?就像佛教里面说的小乘佛教度自己,大乘佛教度世人一样,他李斯私欲太重。向右走是胡亥,本以为是个青铜,好控制,没想到是个王者,发展到最后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自己也被腰斩,诛灭三族。并且因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清明、思想上的不理智、内心上的不坚定,使大秦帝国灭在了自己的手中,李斯也做了秦朝的最后一位亡国丞相。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外来的和尚没有好下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皇权高度的集中,丞相如果做得好,那就是帝王的代言人,说的任何话都可以说是帝王的旨意。如果做的不好,那就是帝王的背锅侠,做的任何事都和帝王没有关系。眼前的风光,是背后的沧桑,在任何时候,都要和领导的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则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秦孝公死都没想到,秦国兴于丞相,亡也于丞相。

我是阿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大咖,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关注,一起探讨历史的奥妙!

最佳贡献者
2

商鞅变法,张仪连横,范睢远交近攻,李斯统一改革。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为止的连续8代明君,这8代明君都有着“老秦人爱才”的特点。这些人才当中,就包括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四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先在大魏国受到排挤后投奔秦国。

一、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对整个中国历史而言,“商鞅变法”和“科举制”是底层百姓进入统治阶层仅有的两次变革因此商鞅变法的功绩不言而喻,后世除“科举制”之外,没有任何功绩能够玉之相提并论。不幸的是,商鞅“作法自毙”,因法而死。据说商鞅变法的条律中有一条,住店需个人证件,类似于住酒店要身份证;逃亡中的商鞅没有身份证,被告官。官差来后,发现果然是逃犯商鞅。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如下: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车裂而死。

二、张仪连横,为秦国取得了崛起的基础条件。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张仪和秦惠文王君臣二人惺惺相惜,演绎了战国后期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山东六国连续多次合纵攻秦,都被张仪破解;与此同时,秦国在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均取得不朽的成绩,东出函谷、西破巴蜀、南下商於、北扫义渠,秦国的疆域翻了三倍多。

张仪的结局算是好的。秦惠文王逝世后,张仪受到继任者秦武王的排挤,去往魏国任相,第二年去世,算是正常死亡。

三、远交近攻,范睢为秦国定下战略蓝图。个人以为,这四个人当中,范睢是排在最后面的。虽然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但显然是对张仪“连横”进行了改进。在范睢以前,秦国在宣太后、魏冉等人执政下获得了很大优势,并在山东取得了一片飞地,战国时期最繁华的大都市——陶邑。范睢来之后,辅佐秦昭襄王迫使宣太后、魏冉交权。

后来在长平之战后又怂恿秦王赐死武安君白起。以范睢为主导的“邯郸之战”以失利告终,秦军损失数十万。范睢举荐的郑安平、王稽两人史无前例地投降敌国,使得秦国“一战回到解放前”,大片土地被六国重新夺走。

整体来说,范睢在秦国是失败的,功难抵过,因个人的“睚眦必报”,将国家当成私器,逢迎君主,却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

但是范睢的结局却还不错,他举荐蔡泽接替自己,自己借机辞归封地,后病死。

四、统一改革,李斯献祭出不可磨灭的功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统一战争过程中,李斯就为秦始皇定下了灭国的先后顺序,并写下千秋不朽的《谏逐客书》,为秦国挽留大批人才。天下统一之后,李斯又主导了统一改革,废分封变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同样不可替代

李斯在跟随秦始皇巡游途中,秦始皇驾崩,李斯在赵高逼迫下实施“沙丘之谋”,废扶苏、立胡亥,后又被赵高陷害,被诛族。


论功绩,商鞅 > 李斯 > 张仪 > 范睢;论结局则刚好相反,商鞅最惨,其次李斯,其次张仪,最好的反而是范睢。

3

商鞅,张仪、范雎、李斯,此四人是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做过秦国的丞相或者相当于丞相的职位,都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处论:

  • 商鞅强力推行变法,奠定了秦的法治根基。

  • 张仪推行连横战略,使秦突破合纵封锁,大出山东。

  •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战略,使秦扎实地拓展了领土。

  • 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长策,秦最终统一中国。统一中国之后,又协助始皇帝创制了秦帝国统一文明。

下面顺着历史的脉络逐个说一说。

秦孝公初期,由于秦献公连年对外征战,孝公接手的秦国实际上是一副烂摊子——地理上被包围、政治上被孤立,国内一穷二白。面对如此险境,秦孝公没有坐以待毙。一方面推行新政稳定危局,具体方略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秦本纪》)。另一方面,是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宣示浓烈的强国愿望——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求贤令发出后,商鞅入秦。商鞅决定在秦国施展抱负之前,与孝公之间还有一个试探的过程,最终两人达成一致。之后,商鞅向孝公提出了一系列强秦主张,孝公深表赞同,并任用商鞅担任左庶长,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

商鞅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深知一场改变国民整体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如果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无异于空中楼阁。于是,就在第一批法令颁布之前,商鞅做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行动——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紧接着,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颁布第一批法令,主要有:

  1. 奖励军功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斩首记功,然后获得相应的爵位。从总体上说,就是一个目标:“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

  2. 奖励农耕法。其核心是与军功同等的农爵制,也就是如果不能上阵杀敌,也可以多向国家缴纳粮食,超过一定的数量,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

  3. 实行重刑制度。在商鞅的法治理论中,这叫作“以刑去刑”。

  4. 实行连坐法。

  5. 整饬吏治与禁绝政治谣言的法令。

  6. 禁止私斗法。

秦国第一批法令推行之后,国民精神迅速改观,国家实力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秦国以攻为守,相继对魏国、韩国打了五仗。结果,四胜一败,证实了秦国变法的初步成功。

由于定阳之战的失败,事实上证明了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应该说,这一次军事上的挫折,是秦国开始第二次变法的直接动力,于是商鞅开始了第二次深度变法,主要方向是深度整合社会,主要内容为:

  1. 废除井田制,全面实现农耕经济私田化。

  2. 全面推行县制,实现新的国家治理模式。

  3. 统一度量衡。

  4. 改田赋为户赋。

  5. 革除夷狄风俗,整合秦国文明。

  6. 迁都咸阳,确立面向天下的秦国新中心。

历经两次连续深度变法,秦国发生了深刻巨变,到公元前340年,也就是秦孝公二十二年,秦国已经是焕然一新,实力强劲的新型国家了。这一年,秦国一举收复河西高原,迫使魏国势力退出关东东部,退出崤山地带。

从此,秦国走上了稳步强大的道路。

然而商鞅的个人命运还是无法摆脱变法家的宿命——不死于公法,必死于私剑,关于商鞅之死,《史记》中关于商鞅造反事实的记载疑点重重,太过离奇并且不符合逻辑,所以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相反《战国策.秦策》中的记载则更可能符合真相,商鞅根本就没有造反,而且商鞅也是被秦惠王无端杀害的。

虽然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是仍然沿用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即位后,秦国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局,就是山东六国在苏秦的鼓动下,决意联合起来,合纵攻秦。恰在此时,张仪向秦惠文王提出了连横战略。

张仪认为:六国为南北,是为合纵。秦与六国为东西,是为连横。连横之意,便是秦国东出函谷关,与中原六国展开邦交斡旋,分化合纵,而后各个击破。连横之要:在于秦将六国看成一个可变同盟,不断选择其中之薄弱环节渗透,瓦解其盟约链条,与一国或两三国结成哪怕暂时之盟友,孤立攻击最仇视秦国之死敌。同时,秦国不能对六国抱任何幻想,实施连横必须无所不用其极,以求最大限度之分化敌国。力行连横,合纵必破!

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连横战略,并任命张仪为丞相。之后,张仪奉命出行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使各国亲善秦国,使秦国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投身到天下大争的历史洪流。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失去信任,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秦武王是个性情比较暴烈的君主,在洛阳举鼎不幸身亡,之后其庶出弟嬴稷从燕国回国即位,是为秦昭王。秦昭王前期,由宣太后和外戚魏冉把持朝政,秦昭王无所作为。后在范雎的帮助下,夺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

秦昭王亲政之后,拜范雎为丞相,范雎向他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范雎认为:相邻之国为近,相隔之国为远。攻远而不能治,何如安抚?攻邻而争地,得寸为秦之寸,得尺为秦之尺,融入本土,一体而治。步步延伸,我盈彼缩。倏几一日,天下必将化入秦制也!此乃远交近攻之实利也。以大秦之国威,交远则远喜,必不敢背秦之交而援手他国。攻近则近克,必不能赖远援而保全。远交近攻,相辅相成,邻邦不能独支,远邦不敢救援。如此做去,则天下之地四海之民,数十年内必入大秦国之疆域矣!

之后秦国一直贯彻这一战略,不断蚕食六国的土地,秦国的土地扎扎实实地得到了拓展。同时在长平大战中,范雎在邦交分化这条战线上,助力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重大胜利,一举摧毁了赵国的强大军事势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范雎的个人结局则完全是后果自负,且不说长平之战后,嫉妒白起军功,最终导致白起被逼自杀,就他向秦昭王所举荐的两位人才,完全是出于个人报恩,一个王稽,被举荐为河东郡守,但与其它诸侯相勾结,通敌被诛;一个郑安平,邯郸之战爆发后,率军攻赵被围困,最后投降赵国,实乃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之最大耻辱。按照秦国法令,被举荐的官员如果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要以这个罪名被治罪。但是,秦昭王仍然没有诛杀范雎,而最终还是让他辞归封地了,不久之后病死,这应该算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及至李斯担任丞相,已经到了秦始皇时代。

李斯早年在荀子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就是辅佐帝王成就帝业、治理天下的学问。而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山东六国衰弱,秦国一强独大,而少年秦王嬴政也是意气风发,心怀一统天下之志,所以李斯的帝王之术,自然很符合秦王嬴政的口味。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学成帝王之术后,觉得楚国成不了什么气候(度楚王不足事),而其它山东五国都比较疲弱,于是“西说秦王”,以谋求功业之路。李斯到了秦国之后,正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领政,秦王嬴政尚在虚位之期。于是,李斯投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个“门客舍人”。吕不韦认为李斯很有才能,任命他为丞相府的“郎官”。由此,李斯得以晋见秦王嬴政,提出了他的战略长策——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很暗合秦王的心意,秦王很是激赏,拜李斯为长史。

之后李斯又向秦王提出,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山东六国,离间六国君臣。李斯在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秦统一中国之后,李斯又制定秦国礼仪制度,反对封建制,支持郡县制,同时又参与制定法律,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李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担心扶苏即位对自己不利,在幽幽性恶之私欲的驱使下,放弃原则,与赵高、胡亥勾结,篡改始皇帝遗诏,逼迫扶苏自杀。

胡亥简直就是个政治白痴,即位之后,杀大臣,杀兄弟姐妹,其行径令人发指。而赵高也不断玩弄阴谋之术,把李斯一步步逼到死角,但李斯终未能恢复法家名士当有的烈烈雄风,而对下作昏聩的君主始终存有无尽的奢望,对奸险阴毒的凶徒始终没有清醒的决断,以致最终以最屈辱的非刑被杀戮。作为大政治家的正义原则,作为奋争者的性恶底蕴,并存于李斯一身,最终淹没了李斯为之奋争的帝国大业,也留下了放行阴谋并与之同流合污的劣迹,更屈辱的毁灭了自己的生命,此,李斯之悲剧所在也。

4

商鞅:改变生产关系,鼓励全民参与种田和杀敌。

张仪:改变对外关系,外交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

范睢:进一步明确对外关系,结盟远处,蚕食近处。

李斯:君主专制国家制度的设计者和实践者。

5

秦四大名相:商鞅、张仪、范睢、李斯


商鞅:一个商鞅变法光耀千古,不仅仅解决一时之困,而是奠定秦国从穷弱到强大到系统天下的基本制度。

张仪:合纵连横,分化瓦解出奇策。在秦国将起未起之时保驾护航,让刚刚强大的秦国不至于被六国扼杀。

范睢: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使秦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配合白起打遍六国,终成一强独霸格局。

李斯:辅佐始皇帝强兵灭六国,辅佐始皇帝制定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框定治天下格局,奠定文明基础。但伙同赵高恶性政变,秦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张仪,范睢是应时而起,在秦国特定历史阶段做出恰当的国策。商鞅,李斯一个奠定秦国一统天下根基,一个奠定秦国治理天下根基。因此商鞅李斯要强于张仪范睢,考虑李斯伙同赵高恶性政变。

商鞅应该是实质名归的秦第一名相。

6

秦国最早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后一步步的强大起来,与诸侯并列为战国七雄,最终统一中国,主要得力于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四代君王的雄才大略和持续努力,其成就是离不开他们的左膀右臂的,秦孝公时代的卫鞅,秦惠王时代的张仪,秦昭王时代的范睢,以及秦始皇时代的李斯。

第一,他们的历史功绩如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富国强兵,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军事强国,为秦国的统一之路扫清了旧制度的障碍。

张仪是惠文王时代的纵横家,瓦解苏秦建立的反秦联盟,纵约,分化离间,让诸侯彼此孤立,从而建立起亲附秦国的阵营。

范睢帮助昭襄王强宫室,杜私门,废穰侯,结束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并且提出应对诸侯的远交近攻的指导战略,逐步蚕食诸侯。

李斯是在秦始皇灭六国后成为大秦帝国第一任丞相,尊嬴政为皇帝,焚书坑儒,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的基本格局。

第二,他们是如何辉煌腾达的?

五个人都生在战国时期,士子周游列国谋求前途成为一种常态,诸侯们对于人才的选择就很多了,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毛遂自荐了,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都不是秦国人,通过游说的方式得到秦王的器重,得以重用。

卫鞅是跟秦孝公提出称霸的战略,切中秦王和秦国人当时的心态,一直备受邻国魏国的欺辱,失了西河之地,急于富国强兵来报仇雪耻;秦国位置偏远,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反而收到西戎的影响大,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变法的阻力相比中原国家小很多。这也是卫鞅得以被重用,变法得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

张仪是借助苏秦的力量的在秦国获得重用的,苏秦当时正值组建合纵联盟的关键时期,害怕秦国出兵赵国,这样很可能让刚刚建立起的脆弱联盟瓦解,就激怒张仪到秦国把持朝政,希望他能够在这一点上左右秦王。果然,秦惠王正在悔恨当时没有重用苏秦,让绝世奇才跑到敌人的阵营里了,知道张仪跟苏秦是师出同门,非常器重,几乎是言听计从。

范睢也是攻心的高手,觐见秦昭王的时候,抓住他的软肋予以刺痛,关于外戚干政,穰侯和太后权势太盛,提出废穰侯逐华阳杜私门的主张,深得秦昭王的信任。

李斯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可是后来一生把法家的思想践行到极致,获得了荣华富贵,唯一的一次“不守法”(立胡亥为帝)让他断送了秦国的万世江山。李斯跟嬴政的第一次面谈也很切中对方的心思,直接提出秦国已经具备灭掉六国的实力,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到了,跟秦王当时的野心是不谋而合的。

卫鞅,李斯,张仪和范睢分别是法家和纵横家的代表人物,非常善于揣摩抓住君王的心理,直击要害,提出切实的战略思想,以此求取晋升。

第三,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商鞅被车裂,李斯被满门抄斩,张仪托词逃到魏国避难,众叛亲离,范睢引荐蔡泽顶替自己急流勇退,穷困潦倒中死去。

五个人结局或身首异处,家破人亡,或深陷猜忌,消极避祸,除了范睢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君王的换代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任的的秦王不再亲信甚至猜忌,君臣生出间隙,旧日得罪的宗室或者政敌自然落井下石,结果可想而知。五人的悲剧产生大抵源于此,但是彼此有不同之处。

商鞅之死,一是强力推行变法,绝不容许徇私,触犯了很多宗室贵族的根本利益,也得罪了太子;二是为人刻薄寡恩,刑罚太严酷苛刻,不得人心,因此,上得不到官僚阶层的支持,下得不到底层百姓的拥护,唯一依靠的是一位握有实权且鼎力支持的秦孝公,变法才得以推行下去,他的高官厚禄才得以维持,但是孝公一死,也就意味着他的末日到了。

范睢晚景凄凉,跟他人品有很大关系,秦昭王一直对他言听计从,可他身居高位,以权谋私,安排亲信到重要的军事要塞,结果两人都丧城失地,叛国投敌。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破坏了白起的灭赵大计,而后又进谗言终于逼死白起,秦王最终醒悟范睢一直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之上,因此才对他疏远。李斯的下场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以他的功劳和地位,本来在世荣华富贵,身后名垂青史,因为一己私心,被赵高蛊惑,立了残暴昏庸的少子胡亥,断送了大秦帝国的万世江山,也落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上面三位都是不得善终,张仪和范睢相比起来,虽然晚景凄凉,还算是得以寿终正寝,这个跟两人的圆滑性格有很大关系,在他们眼里,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跟秦王只是做生意而已,用才华谋略换取富贵功名,谈不上什么忠诚,像诸葛亮那样报”三顾之恩”,有奶吃便是娘,一旦等到秦王不信任了就果断溜走。

纵观历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身居高位者权重,骑虎难下,而且贪恋权利的魔力,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急流勇退的,所以功高而被杀的功臣数不胜数。且不谈人品道德,张仪和范睢的明哲保身之道还是很值得后世学习的。

秦国历史上功高且得以善终的丞相,只有一人堪称楷模,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曾经帮助秦穆公内修国政,外拓土地,称霸诸侯。百里奚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完人形象,功勋卓著,品行高洁,他的死因史书上面找不到线索,但是也没有负面的野史传言,可以推断是寿终正寝。生前既受秦穆公的信任,又受百姓们的爱戴,才华卓越,为官清廉,死的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为他哭泣哀悼,小孩子停止娱乐游戏,干活的农夫停下手里的工具,举国哀悼,为官一任,上得君心,下得民心如此,千古难逢。

伴君如伴虎,这个虎不只是君王,更是权利,以上秦国五位最牛的丞相论才华举世无双,论功绩青史留名,可是没有一个人有好的结局,身居高位,难免有私欲,卫鞅贪恋权利不能急流勇退,范睢以公济私,破坏灭赵大计,还谗言害死白起;李斯为了家族利益篡改秦始皇的立储遗志。

相比百里奚,以上诸位少了无欲则刚的淡薄,位高权重者,需要更多的谨慎和谦退,后世的曾国藩总结的很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他能够在朝廷当权者时刻提防猜忌下稳如泰山,拜相封侯,子孙官运绵长。

7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形成耕战之国。秦惠王用张仪连衡外交,拆分楚齐之盟,破合纵,便于各个击破。秦昭王用范睢,强王室,除外戚,远交近攻战术方针,东出中原,实霸王之业。秦始皇纳李斯《谏逐客疏》意见,并天下。天下归一,又采李斯收诗,书,百家之语,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以愚百姓,一统九州。

商鞅本卫国人,现今内黄县梁庄人。学法家。本已魏国李悝变法,魏武卒雄起三晋,奈魏地四战之国,变法变得一势,不长久。韩国用法家申不害用法家术派变法,但也不长久。商鞅寻战国七国,唯有秦国能实现其抱负,又正值秦孝公失河西之地,天下求士,裂土封君。顾而商鞅奔秦国而来。

商鞅三见秦孝公,终于和孝公明主达成变法的共识。商鞅是个聪明人,先徒木立信,竖立国家信用,才开始变法。其变法其实就两点,打仗和种粮。打仗可以谋得功名和田宅,种粮可以升爵位,减免税收。实行战时制度。解决兵粮问题。鼓励耕战,打压商业。严控秦国公民只有干好这二样,才有出路,其他的禁止,如果违反,要连坐。为什么秦国子民一听打仗,激情四射,斩杀一头颅,那就是田地,大宅,美女什么都有了。秦国终成虎狼之师,六国闻之战抖,望风而逃了。商鞅不得善终,但其变法律令保持下来了。商鞅为秦国崛起,功不可没。

张仪和苏秦一样学师于鬼谷子。战国时,各国或结盟或敌对,常常朝秦暮楚,全以国家利益为上,而这经常要外交人员进行游说,这时期诞生许多游说群体。纵横家应运而生。苏秦,张仪其中的代表人物。苏秦要联合山东各国组成合纵,对付秦国,封杀秦军东出潼关,北上太行,南下武关各个道路。赵,魏,楚三国尤为重要。其中楚国又地广将多,为合纵长。燕,韩,齐为三国后备。可须知这六国有个弱点,那就是六国面和心不和。张仪采连衡,东西先和赵,魏,韩三国同盟,从中间打开突破口。又采取不道德手法,破坏楚齐同盟,便于秦国各个击破。张仪为秦相,或在秦庭出谋画策,或在六国,阴间离间六国。然张仪善终,其功不小。

范睢为秦相,说秦昭王,秦庭最大敌人不是东方六国,而是秦国宣太后及秦王舅舅穰侯,华阳君。言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纳,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应先攻韩魏,蚕食两国。为远交近攻战术。韩,魏为天下之枢,称霸必先得之天下之枢,威逼赵,楚。赵强则附楚,楚强刚附赵。范睢点明统一六国大业中,应集中兵力,攻一而得一,不四面出兵,所获利益很小。范睢谋略很高明,先打弱韩弱魏,避免过早与赵,楚,齐强敌交手。范睢听蔡泽之言,称病隐退。

李斯楚人,学法家。入秦,刚好秦始皇因韩人郑国间秦,要逐六国人出秦。李斯心想我也是外国人,把我逐出去了,怎么能实现我个人抱负呢?不行,我得上书,这一谏逐客书,不但使秦王不逐客,又任李斯为廷尉,并千古流传这一文章。这文章文笔生花,举历代秦王都用客卿,使国强。又提及秦王吃喝玩乐全是外国提供的,昆山之玉,随,和之宝,纤离之马,夜光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音乐之声都不是秦国产的。故要海纳百川,成五帝,三王之业。待秦国统一六国。李斯与商鞅一样思想控制,玩起愚民法家之御术。焚书坑儒其实幕后真凶乃李斯。李斯被赵高满门斩杀,玩权术者终祸已。

8

感谢邀请!??????

先说说商鞅吧。商鞅,原名卫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卫鞅入秦之时正值秦国危难之际。秦国自秦献公嬴师隰继任国君以来,征战不断,国人同仇敌忾,虽说打了不少胜仗,却也使国力消耗殆尽。少梁之战,更是惨胜,虽然秦国锐士满怀报国之心,更是发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然则军需物质紧缺,甚至达到了民无粮可征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嬴师隰也在该战中身中魏国狼毒箭不治身亡。嬴渠梁即国君位,史称秦孝公。此时的秦国是以战养战,已经不起战败,否则就有亡国之危。秦孝公即位后割地以求和,才得到片刻喘息的机会。为了使秦国强大,秦孝公发布了名动天下的《求贤令》,吸引天下名士赴秦,强秦。当此之时,卫鞅本心事魏,却不得重用,秦国《求贤令》应时而生,卫鞅入秦。入秦后卫鞅历时三个月,遍访秦国大山名川,深入秦国乡野,了解秦人习俗,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治秦言论。后几经引荐,对秦孝公提出以“法家”思想治秦,深得秦孝公赞赏。自此,卫鞅以南门徙木立信,树立官府的威信,变法拉开序幕,其中土地法,军功法等深入人心,大大激发了老秦人的满腔热血,也使之前“民有功无赏”的状况变为“人人可按军功封官赏爵”,激发了老秦人的斗志。经过数十年的变法图强,秦国国力得以大大增强,国都也从栎阳迁至堪比魏国都城大梁的咸阳。与此同时,秦国还秘密训练了一批足以令山东六国望而生畏的精锐之师。自此以后,秦国不再是位居西隅的荒蛮小国,而成为了令山东六国不敢小视的强大战国。卫鞅以其封地被封位商君。可以说正是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才得以国富民强,由此可见商鞅功劳之大。当然,商鞅变法之始就得罪了老世族,甚至得罪了太子,太子太傅公子虔,导致太子幼年被罢黜,流浪山野;公子虔被劓鼻,从此不问国事。这也暗示了商鞅的最终结局。只叹“自古红颜多薄命,不留壮士到白头”,秦孝公的英年早逝,使得商鞅失去了最坚实的后盾。秦孝公之后,其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此时老世族借机发难,直言变法之弊端,要求恢复祖制,为平息事端,秦惠文王车裂商鞅。自此,使秦国强大的功臣商鞅就此消逝。令人欣慰的是车裂商鞅之后,惠文王仍以商鞅之法为大秦万世之法,也算是对商鞅的告慰吧!

以上是个人愚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9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公元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李斯,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秦统一天下后,联合大臣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10

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为秦国带来严明的律法和规矩,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张仪入秦献被合纵连横一次又一次打破山东六国联合灭秦的计谋,同时不断强大秦国;范睢入秦献策远交近攻使得秦得寸土为秦土,一步步蚕食韩、赵、魏、楚,壮大秦国;李斯入侵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实现经济文化上的大一统。为后续中国两千面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政治舞台并取得巨大政治成果的法家,与他同时期的申不害变法失败,身死法灭。商鞅通过明确法律和建立二十级军功制度,极大的开发了秦国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战士的打仗积极性。把秦国的民力开发到了极致,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并带领军队收复河西失地、俘获公子卬大败魏军。最后被继位后的惠文王以和老旧贵族太师甘龙和公子虔兑子的形式牺牲。

张仪传闻是著名人物鬼谷子的徒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纵横家。秦惠文王在他的辅佐下由公晋王。南伐楚北扫义渠、东攻魏西灭巴蜀。他斗败了来往于六国同样才华出众的公孙衍,一次又一次的破解六国的连横抗秦,破解了齐楚联盟,把盛极一时的楚国打压到抬不起头来。最后在惠文王去世后继位的武王逐出朝堂。

范睢入亲之后献策驱逐魏冉、逼死宣太后,成功的帮助做了四十年傀儡君王的昭襄王取得执政大权。可是却私心太重,担心白起立功力劝昭襄王长平之战后使得长平之战后险些灭国的赵国缓过劲来,给予秦国迎头痛击。他举荐的郑安平更是胆小怕死遇敌则降,使得秦国痛失无数土地,还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最后被昭襄王赶出秦国。

李斯入亲以后就做了秦王的老师,吕不韦失势后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谏逐客令》,后背秦王赏识提拔为丞相,帮助秦始皇制订了秦国律法,施行郡县制,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上的国家一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只可惜最后失贞于权利,帮助赵高协助二世篡位,最后被赵高腰斩已决后患。

这四位于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天下大才,只可惜最后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成为了君王政治的牺牲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