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明末的局势虽然一度显得很是祸乱不止,但是朝廷的威信和调动战备资源以及兵力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他的灭亡有很多的因素导致,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于文臣武将的统筹问题。
崇祯一登基,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剪除了朝廷中为祸一时的大太监魏忠贤,朝政呈现出一片清明之现象,可是对于崇祯这样性格的人而言无疑是祸乱的另外一种开始。
崇祯在死时曾经写下“诸臣误朕”的言语,由此可见他对于臣子们的无能和自保而感到彻底的失望。于此我也想过要是崇祯不杀魏忠贤呢?
明末的党争是很严重的,各种党派云集,左右着朝廷的政策和国家的命脉,东林党是崇祯时期主要执政党,他们开始尚且能够秉持公正,为正义而战,可是在利益在权势面前,一切都变成了唯利是图的集体利益,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权利而反对,因此产生了不少的斗争,这乃是人祸,孙传庭、熊廷弼等都曾受到其攻击、弹劾,这就是人才未能尽其用。
而魏忠贤是天启年间而崛起的大太监,号称九千岁,是权倾朝野的阉党头目,他为人自私自利,迫害忠良,为祸百姓,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弄权一时,是东林党的最大政敌,为此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多年来东林党都是出于劣势。
虽然劣迹斑斑,可是魏忠贤是依附于皇权而生,对皇帝也算是忠心耿耿,虽然不免内廷弄权,可是却和皇帝更加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存在,为此在面对后金政权时,魏忠贤尚算知道祸乱大小,不会任由性格而为之,九边之地,辽东战场在魏忠贤主政时期,也算是防线紧守,外忧却也不会到不可收拾之地步。
魏忠贤的存在起到了政治平衡的作用,避免一家独大,不会出现崇祯后期所面临的对大臣们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势,比起魏忠贤的罪恶多端,那些自视甚高的读书人却更加的腐败。有了魏忠贤,相信崇祯后来不会为了钱而毫无办法,闹出了闹剧;想要迁都南京而没有有心人的引导,朝臣一个个不能为君分忧,只知道自保;下令吴三桂军进京勤王,却因为钱而再三耽误,导致吴三桂半路得知紫禁城陷落,崇祯自缢。
可见魏忠贤虽贪腐弄权,却能够为皇帝办事,是帝王的知心人,有他在,崇祯至少不会那么辛苦一个人背负,帝国的大厦至少也不会那么快的崩塌。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