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是在乾隆帝去世后的十五天内砍掉了和珅这颗大树,之所以如此迅速,我认为初衷是和珅对嘉庆帝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深层原因是当了三年傀儡“儿皇帝”的嘉庆帝,急需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严,所以和珅是枪打出头鸟的一个牺牲品,随之而来的是嘉庆帝对翰林大学士等旧臣的一系列大清洗。而这场政治大清洗运动,嘉庆准备了三年,他以忍让认怂的态度蒙蔽了和珅,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铁腕手段送给和珅致命一击,且一击毙命。
和珅的后路
和珅的聪明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乾隆帝决定立储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在乾隆帝执政后期,和珅的主要政敌可以说只有福康安、阿桂、刘墉、董诰四人,和珅对付这种能力不下于自己的政敌,手段就是无论他们怎么弹劾自己,自己总是夸对手,夸的乾隆皇帝都认为这些人心眼太小。和珅一边夸一边向乾隆帝举荐他们去做一些卖力不讨好的军国大事,这便将乾隆帝身边的核心能臣支配的忙忙碌碌,自己则成为乾隆帝身边唯一的心腹。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帝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要比爷爷康熙帝在位更久,于是决定立太子准备禅让。这时的和珅先是拿出拍马屁的功底,恭维乾隆帝身体硬朗,定能活到百岁,不必这么快立太子,此话一出,乾隆帝的皇子们算是恨透了和珅。可乾隆帝并未听和珅之言,坚决要定立太子,并最终择定了皇十五子永琰。这里可以看出,和珅对于皇帝更迭的对策首先就是拖,依仗乾隆帝对他信任,尽力拖着乾隆帝继续主持大局,这个办法在嘉庆即位后仍然是其操纵朝政的主要手段。
在没能阻止皇帝拟订太子之后,和珅选择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继任者进行试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邀功式的向永琰送了个玉如意,此时的乾隆并未公开太子人选,和珅近水楼台先得到圣意,便将此喜讯以送礼的形式传达给永琰,以示拥戴。永琰是一位颇有智慧的皇子,他给予和珅的回应是非常感激,并称赞和珅是大清柱石,本应自己亲自前往拜会和大人,才对得起和大人如此厚爱,并写下一首《咏玉如意》,传至和珅耳边便迷惑了他的判断,令他认为永琰是个软柿子,所以感叹到“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经过第一轮试探后,和珅开始改变一味献媚的态度,转而进行暗中观察,他将心腹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时常查看嘉庆帝的诗稿,并监视嘉庆帝身旁不利于自己的臣僚,再逐一解决掉,从而达到孤立嘉庆的目的。在这一轮较量中,嘉庆帝依旧是安分守己,且常故意写下歌颂和大人的诗句,使之传到和珅的耳朵里,这便更加迷惑了和珅,也促进了和珅进一步的强硬对策。
时至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去世,次年阿桂也因病去世,随着乾隆帝进入垂暮吐词不清,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帝在说什么,所以乾隆上朝时,和珅与嘉庆并立乾隆帝两旁,乾隆帝圣谕皆由和珅之口传向百官。这样的权力下,健在的刘墉装老回家,董诰也装疯卖傻退出政治舞台,和珅成为清廷实际掌权者。他将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作为心腹培养,扶进军机处,嘉庆帝的口谕到了军机处如同废话一样,无人搭理,此为和珅第三步对策——硬刚嘉庆帝。
嘉庆的快刀
在君臣博弈的三年中,嘉庆帝属于夹着尾巴做人,身为皇帝,不仅受制于乾隆太上皇训政,还要受制于权臣和珅的排挤,憋着一肚子火的嘉庆帝在嘉庆四年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
乾隆帝在嘉庆三年腊月病倒在床,到了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中,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并没有给乾隆帝的病情带来好转,反而是诸多皇家礼仪使其疲于应付,终于让这位89岁的太上皇油尽灯枯于正月初三。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终于熬出了头,他从一名傀儡儿皇帝晋升为紫禁城里真正的主人。他能够自主决策的第一件国家大事便是太上皇的国丧之事,而这也是他处理和珅问题的最佳机会。
嘉庆皇帝的第一步便是在正月初三当天,口谕和珅总揽太上皇丧仪,这等重要大事交给和珅统领,实际上是稳住和珅情绪,以免和珅出现异动。和珅得此重任正得意时,嘉庆帝第二道口谕即发,卓令安徽巡抚朱珪即刻进京,这个朱珪不仅是嘉庆帝的老师,更是和珅在官场上的死对头,这个人事调动才让和珅清醒过来,但他也许只会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总不至于在大丧之日动杀心,大不了辞官回家,丰厚的家底足够自家几代人享用。
“有上皇近臣为之缓颊,几目朝廷法律犹同儿戏!”——《清史编年》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帝免去和珅一切职务,并令和珅为太上皇守陵,这与和珅所想的最坏结果无异,他便试探性的向嘉庆提出请假回家半天,换洗干净了再来抚灵。而嘉庆帝一口否决了和珅之请,这才让和珅明白大势已去,嘉庆帝这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他的人生自由。嘉庆帝虽已有杀念,但碍于百官舆论不敢操之过急,因而采取了敲山震虎之策试探百官。因时逢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所以嘉庆借此机会痛斥所有参与剿匪的文武官员,斥责他们谎报军情,贻误战机,并在最后点明是因为上边有太上皇近臣帮尔等隐瞒。此圣谕本是引百官弹劾总督镇压白莲教的和珅,可百官虽明圣意,却又不敢率先弹劾,此时嘉庆帝刚提拔的领班军机大臣王杰率先发力,他指使学生广兴率先上折弹劾,随即朱珪亦指使学生王念孙复议,这便引起了百官集体弹劾和珅的浪潮。
“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赘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清史稿》有了弹劾和珅的舆论导向,嘉庆立即于正月初五将和珅收监,但在太上大丧期间又觉得“然则治之得无太急”。正当拿捏不定之时,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抵京悼念太上皇,这位省部级官员本是乾隆帝看中后欲提拔入军机处的,但当年和珅插了一脚,说他太过年轻,资历不够,硬是给挡在了军机处之外。因此他得知嘉庆心思之后,便极力劝说应当快速处理和珅,这就坚定了嘉庆帝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时至正月初八,嘉庆帝下令查抄和珅、福长安家,根据《庸庵笔记》记载,从和珅家里抄出黄金白银几百万两、宝石四千多颗、黄金器皿五千多件、貂皮裘服八百多件、上等山参六百八十八两;与此同时,所抄古董、工艺品价值连城,甚至有些连皇宫里都未趁见过,珍珠之类需以斗装,再有家外田地、商铺、银号、当铺无法估算。这些抄没的家产在清廷留存下来的档案中并没有估价,只是民间流传为1000万两白银至8亿两白银不等,而学界比较认可的是《庸庵笔记》中估计的2.3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不过4000万两左右,所以民间也有流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在抄家结束以后,嘉庆开始召集亲信给和珅议罪,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贪污如此巨款已经无需再议,但就当是的政治环境来说,贪污腐败是乾隆中后期官场的潜规则,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就连清政府官方也是通过发放数额巨大的“养廉银”来平衡这个现象,所以若论贪腐定罪,力度显然不够。所以在最后拟订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并未提及腐败,这多少也有为乾隆帝挽回颜面的意图。
在二十大罪状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主要以“与民争利”为体现;第二类是揽权专擅,主要以排挤贤良为体现;第三类是任意延搁军报,主要以督办镇压白莲教不利为体现;第四类是泄露国家机密,就是乾隆还未宣布太子人选时,就以玉如意泄露出来;第五类是对太上皇大不敬,这才是其定罪时最致命的条款,万罪以谋反和不敬为首,关于这一点,着重强调了和珅入圆明园进门不下马,入紫禁城进门不下轿,太上皇批奏因字迹潦草而被和珅撕毁等,这是嘉庆皇帝隐忍三年所观察的最致命一击。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和珅绝命诗此类罪状拟订之后,嘉庆帝才向百官反问“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百官这才感受到曾经的儿皇帝如此狠辣,纷纷表示罪状属实,且不可饶恕,并建议凌迟处死。正月十五日,嘉庆帝下圣谕宣布和珅罪状与处理决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这才知道父亲的遭遇,连忙让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前往皇宫斡旋。这位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老来得子,是其最小的闺女,疼爱如掌上明珠,嘉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碍于这个关系,将凌迟处死更改为令其自尽,并宣布和珅对大清有功,只处罚他一人,免连坐家族成员。正月十八日,和珅被押送回家,在监视下悬梁自尽,死前留下绝命诗,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不服气,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经历非常满意,并影射了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将皇帝当作掌中玩物,也真可谓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综上,从乾隆皇帝去世到处死和珅,前后共计十五天,嘉庆皇帝用了三年作为隐忍,用了十五天作为报复。有人说惩治和珅是因为财政危机所需,其实这种看法太过浅薄,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以后需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杀鸡儆猴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局,倒不如杀猴给鸡看,因为他更需要官僚体系作为国家运转的动力。所以在处理掉和珅以后,为避免案件扩大化,嘉庆做了妥善的善后事宜,正月十九日便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嘉庆帝对于和珅的处理可谓是快刀斩乱麻的经典案例。
参考资料:《清史稿》、《庸庵笔记》、《清仁宗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