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所以,这种功能,肯定不是“一直存在于宇宙中附着在生命上的”。
一
人的意识,是自古以来人们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它从哪里来,它究竟是什么,人死之后它往哪里去,如此等等。
最典型的,有两种说法,一是神灵赋予说;一是灵魂不灭说。
科学的进步,正在一步步揭开人的一时的神秘面纱,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至少证明,上述两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二
科学证明,人的意识,一定和人的存在和生长有关。当然,必须承认,并非每个“自然属性的人”,都百分之百地具有“意识能力”。
就是说,一个个体的人,他或她要具有“意识能力”,就需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受精卵”阶段,要获得正常的遗传基因,并健康发育;第二,在分娩出生时不受意外伤害,并在婴幼儿时期健康成长;第三,出生后的婴幼儿成长期,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
关于第一条,很好理解。首先,由子体父母双方遗传细胞各占百分之五十形成的“合子”,即“受精卵”,如果携带有缺陷的基因,很可能影响到出生后大脑的功能。这种情况,便很难说一定会发育出合格的“意识”。
第二条,超过预产期过长,母体子宫羊水浑浊,会因缺氧造成未出生婴儿损伤,包括脑损伤。生产过程中的外伤,也有可能造成婴儿脑损伤,以致影响到以后的“意识”发育。
第三条,人类,是灵长类中脑容量最大的,达到1.5千克,比此类动物中脑容量最少的倭狐猴的3克打了500倍,比其他脑容量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也多了一倍以上。因此,人类婴儿,实际上有一个“先出生,后发育”的过程,即在头颅还没有彻底发育成熟的时候就出生,然后要经过几年时间才能逐渐成熟。在后面这个发育过程,没有严重营养不良,不受外伤,以及生活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都是发育出正常“意识”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有过多例“狼孩”的报道,因为其错过了发育期的正常社会生活,因而,也就没可能再形成正常的“人的意识”。
四
关于人脑,比如人脑的“沟回”大大增加了人脑的表面积;比如人脑有上十亿计的神经元;人脑活动既是生物的,又是化学的、以电子脉冲传导的等等,可以不去多说。
其实,把人脑及其意识,与和人类最接近的猿进行比较,即可证明人脑的功能,与“来路”上的生物既有连续性,又有“心智鸿沟”。这句话,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生物学教授凯文.拉兰德教授的原话。
目前的科学家们,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能力,称为“一般智力”。
关于人类智力,或者叫“人类意识”,科学界的定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能力,涉及理性、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考、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关于其他灵长类的“一般智力”和人类的“意识能力”的“心智鸿沟”,是科学界建立在大量的、长期的科学实验,包括统计学基础上的。
五
人类意识,是如何与哺乳动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智力水平拉开距离的呢?
科学家们发现,鸦科和鲸类等哺乳动物的智力,也在趋同进化,这是一种“自我催化”过程,表述起来很拗口——“通过有利于增强认知能力和技术技能的结构及功能来选择更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反过来,“这些能力又会促进大脑和行为进一步选择”。
说白了,就是哺乳动物在自然选择面前,必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但是,它们自身的条件,又限制了向更高方向的发展——鲸鱼和海豚,无法用一只“手”握住物体,另一只手进行其他操作,因为它们的“手”必须主要用来在水中滑行。鸟类也一样,它们的翅膀,主要是用来飞翔。
一般的哺乳动物的智力水平,比不过灵长类动物。
但是,科学家们说,“在经受了严格但重要的自然选择后,少数脑容量大的灵长类动物的文化智力得到了发展,由此,其社交智力也会不断进化发展——最显著的就是类人猿。”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把“文化智力”和“社交智力”,统称为“八卦能力”——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相继形成。
这种能力的好处,是使类人猿的生活群体扩大很多。凯文.拉兰德说:“我们发现,生活在大型群体里的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学习效率高”,这是促进脑容量极其功能的进化,如大脑的“顶叶”、“颞叶”负责模仿;“侧前叶核心”负责创新;脑回路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也相应扩大。同时,负责运动控制的小脑同步进化。
灵长类,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哺乳动物。但人类则达到了顶峰。科学家们说:“人类拥有极强的脑力与智慧、强大的工具使用能力以及对文化的高度依赖”。
拉兰德认为,在灵长类到人类意识的进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文化驱动”。
凯文.拉兰德近年有一本新书,叫《未完成的进化》,主要讲人类意识的进化过程。中文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人的意识,基础是有健康的人脑,然后再婴儿出生几年后才能真正形成,关键条件是要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通过学习获得意识的内容和能力。
游离于宇宙之间的说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人死之后,这个人的意识也就消失了,别相信灵魂不死。地球上已经存在过数千亿人,这么多灵魂,存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