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有哪首诗让你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

有哪首诗让你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

2020-08-17 20:33阅读(72)

有哪首诗让你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喜欢陆游的《夜吟》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人,主张抗金,恢复中年的信念始终不渝,也是写诗最多的诗人,

1

喜欢陆游的《夜吟》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人,主张抗金,恢复中年的信念始终不渝,也是写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九千多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夜吟》

六十余年妄学诗,

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

始是金丹换骨时。

这是一首陆游晚年概述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就是说从,渐参,到,顿悟。而另一首晚年之作,我也由为喜爱。

《题庐陵彦毓秀才诗卷后》

法不孤生自古同,

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

尽在山程水驿中。

这首诗是他七十八岁所作,他引用佛家语来谈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张诗人要走出书斋,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山程水驿,中去接触丰富的现实生活。总之,陆游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被后世列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其实让我真正喜欢陆游的是他的《示儿》。可惜抱着一身,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世,是他最大的遗憾!??????




2

题主好,由一首诗而一下喜欢上一个人,很多喜欢读诗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

我喜欢仓央嘉措,就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首诗开始的。这首诗中有信仰的执着,有红尘的爱恋。这两者难以调和,诗人是如何去面对和解决的?我对仓央嘉措产生了兴趣,就去寻找有关他的资料,阅读他的诗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藏南一户农奴家庭,家中世代信奉佛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教,红教允许教民结婚生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仓央嘉措为的转世灵童,同年九月,在布达拉宫为十四岁的仓央嘉措举行了坐床典礼,仓央就这样成为六世达赖。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仓央嘉措虽为达赖喇嘛,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和拉藏汗的矛盾演化为一场战争,拉藏汗调集蒙古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蒙古军队将仓央嘉措押送到哲蚌寺山下时被武装僧人营救到寺庙里,僧兵和蒙古军队战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无辜的伤害,独自一人从哲蚌寺走了出来,放弃抵抗。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他深得藏民的喜爱,他的诗歌被藏民广为传唱,他的《情歌》以手抄本在藏族民间传播。现在,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文字译本。仓央嘉措的诗歌表现了他短暂而传奇一生的爱与憎、 苦与乐、 行与思、 感与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说太多,还是录两首他的诗结束吧。

少年的爱情

永远不够用

一杯酒足以了却

一件心事

为午后预设的独木桥

在天亮前就被

一个女子梦断了

渐悟也好

顿悟也罢

谁能说清

从刀刃上失踪了多少情人

一个人

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3

一言难尽?爱不释首?

懂得诗意?不是一人?

4

第一次认真读的诗是杜甫的《江村》,一副满满的画面感印入眼帘,我似走进了画面中。对,这不是梦,请大家跟着我走进这如梦如境的画面吧一一一一

我仿佛置身于这个小渔村。漫步在河堤上,林中鸟语时近时远,脚旁的江水也在和我嬉戏,一波一颤拍打着我的鞋沿。江上的渔夫正在忙碌着撒网,晚归时不知有多少收获。小渔船上方几只白鸥跟随着它,似护航,更似等待着漏网之鱼。夏日的微风轻拂着岸边的绿树,随风摇摆的它们频频向我致意,我却不能一一回礼,只能抬头仰望着它们,用眼神交流。

顺着蜿蜒的江堤往前走,到了一村户家,刚走到村民门前,一只小燕子好像是跟着我的步伐抢在我的前面飞进了正堂。村民热情的舀了一勺井水递给我,我双手接过,清凉的井水沁入心脾,解渴又清甜。他年纪不大,应该不到三十,皮肤黝黑黝黑,但笑起来格外的真诚。

我与他攀谈起来。他也是个渔夫,只是今日家里要来客人,所以没出去打鱼。他的妻子拿出纸,在门外的小饭桌上熟练的画着一个棋盘,应该是为客人们准备的。渔网还在屋边晒着,传来阵阵鱼腥味。他们年幼的儿子拿着小锤子轻轻的敲打着钢针,我好奇的走过去,蹲下问他,他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在打一个小鱼钩,我要跟着爸爸去钓鱼”,传承的力量是无限的,他们祖祖代代在这条盘龙一样的江上以打渔为生。渔夫小哥跟我聊起了他的这些即将来做客的朋友们:“这些哥几个经常过来玩几天,每次都带来一些米面和肉,还给孩子带些糖果,刚好我歇两天,陪他们喝酒叙旧。他们走时也不忘带点新鲜的鱼虾回去给家人尝尝鲜。”他还说:“这种日子过得也习惯了,孩子也快到上学的年龄,我们两口子打鱼、种点菜,赚的钱也够孩子学习了。其实过的也满踏实的,也没什么太多的奢求了”。

有心如此,夫复何求!

5

这个可多了。

但凡有代表作的成名诗人,作品都带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都很容易让读者喜欢上他,否则他的作品不会有生命力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这样豪迈、狂放、壮阔的诗不能使人喜欢上作者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如此慷慨、悲壮的诗,不能使人喜欢上作者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砦》)

如此空灵、明快的诗,不能使人喜欢上作者吗?

其他如孟浩然《游子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王昌龄《出塞》。王之涣《凉州词》。元稹《遣悲怀三首》。李商隐《锦瑟》等等,多了去了,关键是读诗要会读,要试着理解诗人创作的心境,代入诗人的情感。只是干巴巴的读,不求甚解,作品都不是真心喜欢,又怎么会喜欢上诗人呢?

6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語出[六祖壇經]。一切福田是指:世間的一切出、入世善惠福緣功德。方寸是指我们的寸片至心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指:从善念純真的本性中体会尋得,如此反覆断恶修善,世上就没有什么事不能感應通达的。

7

有一首徐志摩的诗《偶然》让我一眼看见就非常的喜欢,虽然这首诗比较的小众化,喜欢的人也并不多,但是我就是一下子就感觉特别的喜欢。有时当年你处在某种心情当中的时候,确实很容易被一些符合你心情的诗句所打动,这也算是一种偶然得来的喜悦吧。

一、诗里面有林徽因的影子。我曾经看过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书信,在信中林徽因决定不再和徐志摩有感情方面的来往,当然不全是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是因为当时徐志摩已经结婚了,虽然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毕竟是已婚的身份,这还是让林徽因觉得很顾忌,毕竟这涉及到要拆散别人的家庭,传出去名声也不太很好听。

二、诗里的相遇和分离。我也曾经亲身体会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就是当你深爱的人决定离开你的时候,你能够怎么办呢,其实除了默默承受以外并没有太好的方法,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磨难吧,面对感情每个人都是无力的,喜欢和不喜欢终究只是一种感觉,你不能强求别人喜欢你,也不能要求别人不喜欢你,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三、诗的意境非常好。偶然中遇见喜欢的人,正在偷偷的欢喜的时候,那人却跟你擦肩而过了,似乎你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缘分可言,这就是诗里面 所体现出的一种悲痛,甚至说是沉痛的感情,可以想象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和不安,就是看不见希望和光明一样,那是多么黑暗的时刻,对于一个深情的人来说,感情就像致命的毒药,会腐蚀一个人的内心和感情。

徐志摩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诗,比如《再别康桥》就是一首非常熟悉的,也有一些诗相对来讲并不是很出名,但是内容也确实值得品味,大家有空可以买一本他的诗集,说不定哪天也会发现你自己喜欢的。

8

冯唐的《中药》

世间草木都美,

人不是。

中药很苦,

你也是。

我是这样理解其意思的。“世间的草木单纯且美好,但人却不是。中药虽然很苦,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并且苦是入心的。你虽然入中药一般苦,可却也只有你能入我的心的。”可能冯唐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想法。但我是这样想的。那时候偶然间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一眼触动,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有时候喜欢就是喜欢了吧。

9

读了《会唱歌的莺尾花》,我开始喜欢诗作者舒婷。

《会唱歌的鸢尾花》是舒婷于1981年10月底创作的长诗,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十六节,每节行数不固定。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

10

我18岁的时候迷上了诗。从一本破旧的《中国文学史》上,读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上李邕》:

大鹏 一日腾空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冥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那时候就像遇到了知音,我为超凡脱俗,桀骜不驯的李白所倾倒。那是一个心比天高的年龄,李白自比大鹏,豪气万丈,藐视权贵,张扬青春,与那时候我心中的向往,是何等一致啊!

我几乎找遍了一切能找的地方,搜寻这位诗仙的历史记载和逸闻趣事,每天都会朗诵李太白的诗作。70年代中期,古典文学作品很难在书店买到,我就把搜集到的李白诗作一字字地抄录在一本硬面笔记本上,做上封面,画上插图,装潢成精装书的样子。后来,新华书店里来了重印再版的《李白诗选》,我托朋友弄到一本,捧在手里,就跟得到了宝贝一样开心。如果那个时候有“粉丝”的话,我可称得上是李白的大号“铁粉”啊!

由一首诗而喜欢一个人,由诗的途径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走进历史,形成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样的交流,古人称之为“神交”。我在这样的神交中,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气魄而叫好;为“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而赞叹;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而喝彩…….不知不觉间,这也影响到了我青年时代的处世之道。李白追求自由,释放自我的天性,在现实的世界里难免不会处处碰壁。而我也因为用理想化的色彩看待事物,锋芒毕露,嫉恶如仇的性格而吃尽了苦头。到现在的年龄,回过头来看,诗人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的区别,那时候的自己,居然不能分得清楚啊。

现在的自己,与当年那个迷上李白的自己,已经变化太多。随着成熟的到来,似乎离李白也越来越远了。然而,心中的那个“李白情结”,还一直隐隐的存在着。我的书架上,现在还摆着民国时期胡义太画在一只糖缸上的“太白醉酒”;还有一件来自广东的石湾公仔”醉李白”。我一直仔细地收藏着这些物件,就算是作为青春岁月的一个念想吧。每当我的目光触碰到它们的时候,就会为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而发出由衷的喟叹。

说精彩的话。聊有趣的事。请关注头条号@问道闻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