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之子,曹操去世后,他继承魏王位,之后他以魏代汉登基为帝,成了曹魏的开国皇帝。

曹丕他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擅长诗、赋,在文学方面和曹操、曹植并称为“三曹”。他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他著作《典论》中的《论文》也是文学方面的第一个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而曹丕在政绩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他在位期间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是后来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主要选官方式。

同时他又平定青州、徐州,实现了当时的北方统一。而对外他打败羌、鲜卑等,平定河西,并设了西域长史府,又确定了当时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所以曹丕也算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历史的评价还是不错的,那为什么曹丕在民间的名声不好呢?

曹丕在民间的名声不好,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以魏代汉登基为帝,因为当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提倡忠君爱国思想。而曹丕却在继承魏王位后,却以魏代汉。

虽然当时大汉已经名存实亡,以魏代汉人大势所趋,但做以魏代汉的人是曹丕,不管当时是形式禅位所得,还是逼迫汉天子所得。不管曹丕登基是不是众望所归,然曹丕终究不能逃过篡汉的事实。

虽然曹丕在为帝后有一定建树,但因为曹丕有篡汉之事,所以他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

最佳贡献者
2

曹丕在民间的名声的确不好,固然有他的本身原因,可能也与南北朝对峙有关,正史上曹丕虽没有那么高大上,还算正面,到南北朝时,刘裕的侄子刘义庆整编的《世说新语》便有他一些阴暗事的出现,并语多讽刺。这部书采集当时流传的传言和野史,真实性存疑,但迎合了人们窥阴私的心理,得以大行其道,在各阶层中流传甚广,正如《三国演义》受欢迎程度超过《三国志》一样,曹丕形象开始转型定位,愈传愈广,到三国演义的形成,曹丕的形象便偏向反面了。这些有它的内在原因和演变过程。


首先,曹丕的上位艰难,王储之争与三弟曹植有过一段时期的明争暗斗,各种互相抹黑应该免不了,就算当上皇帝,因党争而残存的一些观念还存在,流传民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植遭受到打压和多次徙封等事,却是事实存在的,七步诗的出现,便是以此过程演绎,说曹丕当上皇帝后,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在殿上逼杀兄弟,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方可免罪,天下八斗的曹子建便作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句。这一回事在正史无载,出现在世说新语,广为后世认同。

另一个就是曹丕二弟任城王曹彰之死,曹彰武勇,曹操称为千里驹,受封后倒没有迁动,只是进洛阳朝见时不明不白突然死了,时年三十五岁,这事确实可疑,武夫猝死引人猜测。《世说新语尤悔》便记载了传闻,说曹丕顾忌曹彰勇武,可不比曹植文弱,怕成乱事,一次趁他来洛阳见母亲卞氏并下棋时,看到他边落子边拿身旁的枣子吃,曹丕便命人把毒下在枣蒂上,曹彰没有觉察继续吃,中毒后大喊口渴,卞太后命人取水救命,曹丕让近侍打破所有装水瓶罐,卞太后自己跑到井边要打水,找不到打水的吊桶,不一会儿,曹彰毒发身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两条都是在说曹丕对待至亲的刻毒无以复加,虽然有可能是风闻之言,但在正史上也有类似,比如曹丕对待族叔曹洪,因在当五官中郎将时向他借钱不许后,当上皇帝一定要搞死他,大臣求情无效,连生母卞后求情也无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最后卞太后威逼恐吓郭女王,曹洪才得以免官免死。而曹丕对诸位兄弟的薄情少义,在史上也确实存在,世说新语所记虽正史所无,也未必没有其事。这是亲情方面,曹丕确实做得不好。

个人品德方面也有问题,《世说新语贤媛》记一件事,说曹操死后,铜雀台的妾室在举办招魂会时,被曹丕发现颇有资色,便把她们收入后宫,事情进行得隐秘,连卞太后也不知,等到曹丕病危,卞太后来探望,进入卧室时发现侍疾的一名女人眼熟得很,仔细一看原来是曹操侍妾,立刻明白情况问,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侍妾便直言告知,卞太后气极,在门外骂曹丕说,你死后的肉老鼠和野狗都赚脏不吃,你该死至极!“狗鼠不食汝馀,死故应尔”!正史上也有曹丕赐死发妻甄氏的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代汉,虽说是禅让,手续齐全,但在一些汉朝的忠臣心中,那是完全的篡逆,不可原谅,口诛笔伐理所当然,并且三国分立,敌国加大攻讧抹黑也是人情之常。本身不够端正,处在嫌疑地位,加上后世演绎,魏文帝曹丕便成为一个“黑户”。

3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说起曹丕,就不禁想起王司徒怒怼诸葛亮的这番狠话,本来想用嘴炮轰走诸葛亮,却没想到被诸葛亮反杀。

虽然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了,但是仔细想想王司徒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东汉末年,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前有董卓,后有十八路诸侯各自心怀鬼胎。后来三分天下,汉室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朝的命数已经到了末路。

这个时候还说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都是扯淡,打着忠臣的名声干着窃国之事。曹操占据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维持了北方的统一与和平,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从汉献帝手上抢过皇位称帝,称文皇帝。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曹丕在民间名声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当时的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刘协毕竟还是汉献帝,尽管是一个空壳子,但表面还是汉朝天下,在民间看来,曹丕行的窃国篡位的事,肯定名声不好。

其实,对于篡位之事,曹丕称帝只是早晚的事,曹操曾说:“天命在吾,吾做周文王”,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们家早晚要称帝的,只是我曹操现在的时机没到。所以曹丕其实是替曹操背了锅。

另外,加上曹丕后来对兄弟曹植、曹彰等的迫害,更显得十分小人,更有传言说神童曹聪也是曹丕害死的,民间就认为曹丕是一个卑鄙无耻之人。

况且,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真相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时候也就变了味儿。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4

其实曹丕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评价很高,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才艺兼该,若加之矿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民间则对曹丕的评价的确不高,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毒死曹彰,逼害曹植,有名的七步诗,这个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亲兄弟,也不手软。

二,收纳曹操后妃,说乱伦也不为过,虽然没有血缘,那也算是长辈人。

三,打压曹室亲宗,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来的八王之乱,间接的导致了曹魏的灭亡。

5

因为中国民间一直都尊崇的是儒家文化 人人都知道尊老爱幼 与兄弟和睦 所以谁违背了这些在民间的名声肯定是不可能好 就像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尽管在李世民的领导下 励精图治 但因为弑兄杀弟的阴暗面 永远得不到民间的认可 所以咱们再来看曹丕 都知道他毒死了曹冲 又把曹植逼出了七步诗 而明间对曹冲称象和七步诗的两个古诗都是老少皆知 所以他的名声肯定差

6

野史真假不好断。比如说前段时间老衲看到野史,说是武大郎跟潘金莲确有其人。因为武大郎没有借给邻居钱,结果邻居远走他乡后败坏武大一家,让人听了故事,结果添进了水浒。

7

好、坏也都一千七百多年了,不如看看头条新闻。

8

曹丕在正史里是有一番作为的,国家治理方面很有建树,尤其是推动了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很实用的,对外作战,统一北方,稳定了西北边陲,征服了西域,完成了国家统一。他本身还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

曹丕对人也很宽厚,比如对待汉献帝,自古废帝难得有好下场,可是汉献帝却被优待,甚至生活的很不错,十万金陵长护花,当了护花使者,说明曹丕不是狠毒之辈。

他在民间名声不好有三个原因。

第一,无论如何,他都是篡汉的臣子,我国长期是儒家思想教育,忠义为先,对正统的认可一直深入骨髓,曹操偌大的功劳,到死都还是尊奉汉家天下,曹丕却夺了汉室江山,改朝换代,虽然是禅让,也逃不脱叛臣的名分,他的头上有一顶乱臣贼子的帽子,是摘不掉的,所谓的忠臣孝子人人敬,乱臣贼子留骂名,大家看后来的朱棣,虽然篡位成功,可是一生都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就是因为这种情况。

第二,魏国国祚太短,而且前面三国这段历史太惊心动魄,曹操的形象光芒万丈,无形中淹没了曹丕的功绩和光芒,魏国的历史基本不被大众认知,曹丕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象,还不如曹冲称象让人记忆深刻,没人注意曹丕的闪光点。

第三,他名声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七步诗了。曹植是个大才子,是曹丕的弟弟,正史没有记载七步诗,在世说新语里记载,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不然就问罪,曹丕七步之内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老百姓不管什么军国大事,都同情弱者,一位皇帝放不过新弟弟,弟弟还是个文弱书生大才子,想要逼死他,在百姓的心里口中,就会留下暴君,没人性的印象。

史书不是谁都能接触到的,尤其是古代,统治者用的都是愚民政策,普通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基本都是靠评书,戏曲,民间传说等知道,里面太多的演绎成分,比如杨家将里把大宋赫赫虎将潘美,说成了大坏蛋潘仁美,老百姓都信以为真,骂到现在,曹丕也是如此,大家宁愿听世说新语里的故事,也不看枯燥无味的史书。

曹丕的所作所为,是政治家的行为,和普通老百姓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老百姓不喜欢他,在民间的名声就不好。

9

一、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之中,才能虽然平庸,但是心机很深,为了夺得曹操的欣赏,谋取太子之位,不惜兄弟情义,栽赃陷害自己的弟弟——才华横溢的曹植,拉拢后来夺得曹魏天下的司马懿等大臣的支持,给曹操的爱姬们贿赂,替自己在曹操面前说好话,可以说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此为不忠。

二、曹操死后要求曹丕按照自己得遗嘱为他发丧,1.是要将他葬在贫瘠之地;2.是丧葬之事从简,不要大操大办;3、曹操要求把他葬在邺城西门豹祠旁边的高地上,陵区的面积早大,以方便那些立过大功的王公大臣死后葬在这里,陪伴他。

但是曹丕等曹操死后根本没有听从父亲的遗愿葬于邺城,而是葬在了洛阳城外。

给曹操的谥号——魏武帝,也不是曹操生前喜欢的,曹操说过自己一生戎马生涯,靠武力占有了一席之地,他不想在自己的谥号里出现“武”字,曹丕也没满足曹操的要求。以上又是他曹丕最大的不孝!

10

曹丕名声不好不用太多笔墨,说的是民间,民间哪有那么多人文化程度很高,还想什么曹丕篡汉,说到底就是因为曹植在民间的声望太好,从而衬托他哥哥也就猥琐不堪了,不要把古代民间的的人民群众想象政治立场多么鲜明,文化程度多么高,那时候劳动生产力低下,忙活着吃喝呢,想不了太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