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比较大,抛开历代帝王墓是个案之外,谈一谈历史上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到底是个啥样子,仅仅从外观来描述,墓室内的装饰、陪葬等不涉及。

一、商代。

根据考古挖掘发现,商代的墓葬大都是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和长方形竖穴土葬。绝大部分是单人葬,也有一些特殊埋葬的人,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别。

1、亚字形墓葬(十字形墓葬)。

这几乎是商代墓葬的特殊葬式,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有不少“亚”字形墓葬,墓葬有四条墓道直通墓室,形成中文的“亚”字。也有的认为是十字形墓葬,都是根据外形来命名的。(西安财经大学内的秦始皇祖母陵寝鸟瞰图,是典型的“亚”字形墓葬,也称十字形墓葬)

2、中字形墓葬

中字形大墓很典型的就是只有两个墓道,比亚字形墓葬少了两条墓道。如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典型商代“中字形墓葬”,只有两条墓道。

3、甲字形墓葬。

甲字形墓葬是典型的按照墓葬结构来定义的,墓葬只有一个墓道,然后墓葬内部再分各个不同葬室。(西周甲字形墓葬图)

4、长方形竖穴墓葬图。

一般普通的民众都采取这样的葬式,也有随葬奴隶采取这样的葬式,和现代人墓葬的形式一样。

商朝时期的“亚字形墓”、“中字形墓”一般推断为商王的墓葬,至于“甲字形墓”不可完全下结论,不过肯定是贵族所使用的葬式。平民类则是第四种葬式,比较简单

秦朝秦王和秦始皇的祖母也是采取“亚字形”葬式。

二、西周

西周时期的墓葬形式基本上和商代的差不多。不过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这是商代墓葬没有的。

三、春秋战国

除了“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之外,有了新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另外一种葬式,也即是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夫妻同穴安葬,一个墓道。比之前的长方形竖穴墓葬多了木制的棺椁,棺椁内放置陪葬品等。也有少量的圆形墓葬,如下图:

(航拍图和现场场景图)

四、秦汉。

我们这里讨论一般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较高的贵族和帝王的墓葬一般采取商朝贵族以上的方式来埋葬。

西汉前期,一般贵族和平民流行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单一墓道,夫妻异穴合葬。也即是夫妻埋在一块,但是是两个墓穴仅仅相连。

西汉中期之后出现了横穴式土洞葬,夫妻同穴安葬,使用空心砖砌成,东汉时期流行石墓室,单一墓道。这时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崖棺葬。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掏出一个洞穴,洞穴内部用砖石砌好,模仿人活着时的场景布置墓室,有一条墓道进入建设,安置陪葬物品等,下葬之后封闭墓道。(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墓葬复原图,基本按照生活场景布置墓葬)

真实墓葬挖掘图。

五、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葬式——长斜坡单室墓,也有少量的双室墓,在墓室的北部设置棺床。(安阳西高穴M2墓道图)

六、隋唐时期。

隋朝到唐朝初年流行长斜坡单室墓,到了盛唐时期则是双室墓和单室墓并重,大都用砖砌墓室。椁床设置在墓室西部。晚唐时期,又基本恢复了单墓室,这也和当时的经济条件相结合的。

七、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墓葬样式更接近于现代,有方形墓、圆形墓、多边形墓、北方宋代砖室墓,金朝、元朝的汉人墓葬大都仿照北宋的墓葬形制。

方形墓,一个长斜坡墓道到达墓葬所在地,如下图:

宋代的多边形墓分六边形和八边形两种,都比较豪华。

此后朝代的墓葬形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大都沿袭古代墓葬形制,同时也时不时增加个人对墓葬文化对墓葬的看法而改动,只是细枝末节的变动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我是学益精舍,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

古人认为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待遇,普遍都很重视丧葬,于是就开始对陵墓进行精心设计,因此陵墓建筑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陵墓的组成部分大概可以分为封土、陵园、墓室三个部分。

封土

从周代开始,出现了“封土为坟”,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封土的大小也不一样,帝王的陵墓的封土因此也就是规模最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土的形式也不断改变,秦汉时期采用“方上”形式,也就是在陵墓地宫上面用黄土一层层夯筑,形状如同覆斗,因此称为“方上”,典型的帝王陵墓就是秦始皇陵;到了唐代演变为“以山为陵”,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方上形式,太过于劳民伤财,于是就以山体为墓,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防止盗墓贼侵入,典型的帝王陵墓就是唐乾陵;到了宋代又恢复了“方上”形式,但是规模比秦汉要小很多;到了明清时期,采用“宝城宝顶”形式,也就是在地宫之上,建上高大的圆形砖城,犹如一座小城,称为宝城,在转城内填土,行成圆顶,被称为宝顶,典型帝王陵墓为明孝陵。

陵园

  • 祭祀区 为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祭祀
  • 神道 通向祭祀和宝城的大道,道路两旁树立石像,象征着墓主人的仪仗队;
  • 护陵监 专门派来保护和管理陵园的部门,防止盗墓贼进行破坏。

墓室结构

原始社会时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太多人力财力对死者进行丧葬,于是就只能简单地土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土为安”;随着社会的发展,墓葬就出现了阶级差别,帝王的陵墓向来是最大规模的,出现了木椁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肠题凑”,用整齐的木头或者厚板用榫卯拼成一个大套箱,有底盘,有盖子,中间分为数格,正中间放置棺材,其他格子放置陪葬品,除了常见的一些随葬品,有些墓室还会放置镇墓兽,如天禄、麒麟、辟邪等,用来守护墓主人的安宁;到了汉代以后,出现了砖石墓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汉代三绝的“汉画像石”,随后砖石结构的墓室不断发展。

3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4

你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很开心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每个朝代对于丧葬的习俗都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的融合,所以也会体现出墓葬的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墓葬也有不同,这就是地方的差别。

5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我国,距今三万多年前的母係氏族社会早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埋葬死者并放置适当的随葬物品,这实际上已经具有成熟而寓意明显的丧葬。从此,丧葬形制和习俗,成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文化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一,古墓是中国古代遗址的绝对多数

我国第三次地下文物考察结果是,中国古墓葬共有十三万九千四百五十八处,佔全部地下古遗址的72%。

多吗?实在太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国经历了几乎百亿次的战争、灾荒、瘟疫、饥饿,每一个逝去的灵魂都如秋叶投向最后的归宿一一大地!而留下的十几万处墓葬遗址,几乎都是帝王将相的坟墓,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几乎都被盗掘!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和史家,几乎没有留下祥细的诗文,现在录一首无名氏的诗于下: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以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远故闾里,

欲归道无因。一一古墟墓诗

虽然这首伤感的诗并不一定是指帝王陵墓,但是,所有前人的痕迹应该是化为了一抔黄土。

二,古代的墓葬是从原始到高级的过程

1· 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

这个时期的墓葬就是挖个坑“软埋”。有的是两具男性成年合葬和四具女性合葬的墓;甚至男女分片合葬(如宝鸡百首岭氏族墓)。由于当时是母係氏族社会,男女双方只能埋在各自的氏族墓地。

(广西南宁地区贝丘遗址墓葬,上图为剖面图,下图为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骨架的形态有踡曲状、侧身屈肢,随葬品就是几块有颜色的石头,头骨下垫有白色的胶泥,原始社会就是如此,只有天上安好;地下安息了!

2· 《易经》解释“葬”字,注家蜂起

说句实话,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能够发现,死者大都是当时部落有身份的人,其余的死者大都弃于山野,一任鹰鹫啄食,虎狼吞噬。后来才晓得用树枝草叶略加遮盖,细心的网友可以从“葬”字的结构看出其中变化。所以《易经》又说:“古者葬厚衣之以薪”,这就是用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更进一步的土葬了。

当时的社会舆情以墨子为首是不主张厚莽的,他记叙了尧、舜、禹的葬礼,都是衣衾三领,桐棺三寸,不过埋得较深而已。

权威典籍如《刘向传》也记载:“黄帝葬于桥山,尧舜于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尧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嵇、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陕西咸阳的城北),今天可能只有一大土堆(丘垄)供人凭吊。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武库,皆无丘垄之处。(无坆头)虽然当时已经是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墨子的主张无疑的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十分正确。

二,封建社会陵墓的贪大求固,始自秦始皇

(秦始皇陵)

秦始皇统一宇內,雄心大略,贪大求全,从阿房宫到万里长城到秦始皇陵,几乎耗尽国本。据巜长安县志》:“始皇葬于骊山,陵丘甚为雄伟,史载陵高1240尺虽然是“虚高”,但是,高25丈是有的。

始皇陵我去过几次,秋冬之交,柿子红了,一片苍茫大地。站在“山”上,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慨。它呈方形,东西约一千六百尺,南北一千七百尺。

到了汉代,墓葬的记载和实物已经超过周秦。巜后汉书》记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常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宫巨柏,黄杨、题湊。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

我的理解,汉武帝的茂陵就是挖深方穴,正中安放梓官,周围用四方的柏木断节累积紧湊梓宫,并用柏木断节堆积若干房间,互通的门道可以并行六匹马。这样豪华的葬制,足以消耗尽国库五铢钱。

(汉武大帝茂陵)

二,唐陵集团

它们都在西安市的周边各县,太宗的昭陵在礼泉县(以产苹果著名),乾陵在乾州西北五里之梁山,共十八个陵墓。

昭陵位于礼泉县之九嵕山,形势险峻,挖山为穴,三面皆山壁,龙口用三千巨石封住,考虑可谓周密,却仍然被想钱想疯了的朱温挖了坟。

(唐太宗的昭陵)

唯一幸存的是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

它位于乾县的梁山上,形势之雄伟,气魄之宏大,根本不逊于其父的昭陵,甚至过之无不及,由于梁山山石顽固,用炸药亦束手无策。乾陵内的珠宝,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完全正确!

(乾陵)

三,盛唐的落幕,至宋元日落西山!

宋代的陵墓集团在河南巩县约六里之地称八陵,在洛水与罗水之间的平原上,有太祖、太宗、神宗、哲宗等八位皇帝,可惜被野蛮的金人大肆破坏而仅余形骸而己。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陵墓前的石兽艺术,可惜已经残肢断脚,湮没在岁月的荒草中,与夕阳无语!

三,大明的崛起

元朝只有八十多年历史。对外征伐不息,内斗不己,特殊的时期,特殊的风俗,元代的陵墓泛善可陈,不说也罢!

当朱元璋南京称帝后,由于他恨元代统治者,所以在文化包括墓葬形制上坚决恢复汉制,厚葬之风重新刮起,轻松超越大宋,直攀汉唐。今天昌平的十三陵,足可傲视天下!

当然,朱元璋是葬在南京的钟山,是为孝陵,规模极其雄伟。陵前的神道两侧,有浓郁明代风格的卧狮、立狮、立獬豸、卧驼、立驼、卧象、立象,其独特风格,毫不逊色唐代,南北朝时期的石刻艺术。

大明最可怜的建文帝逊国,至今失联,所以没有陵墓。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永乐五年,由于仁孝皇后崩于南京,永乐七年择定黄土山(以后改为天寿山)于十一年葬于此,十二年七月,朱棣北伐,崩于榆木川,葬于赤赤赫有名的长陵。从此以后,明代历代帝陵,率设于其左右,除景宗外,直到末代皇帝之思宗(崇祯)共计十三陵。

(长陵)

四,落日余晖

大清自滿洲崛起,一切典章俱仿汉制,除了衣冠头发而外,在帝王陵墓方面,当然它比不过大明十三陵,但是,在当时堪称全国之最,包括它的建筑艺术!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在奉天(沈阳)附近的福陵。太宗葬于昭陵(又称北陵)。

以后各帝葬于北京附近的遵化,是为东陵,易县是为西陵。

(清东陵景陵妃园寝)

大清帝国虽然在后期不堪回首,但是,他们仍然把中华帝陵文化保留到夕阳西下。

再上几张特殊的墓葬形式图片:

(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张辽墓)

(宜宾地区的悬棺葬)

(西北地区的石头葬)

后记

同样都是死,但是“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民曰死。”时代的列车运行到今天,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求助各位朋友,请你留言商榷!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涉侵权,我立马删了。

6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古代的墓有帝王的墓穴,也有官员的墓穴,甚至中低层阶级人士墓穴(包括百姓),这里我就简单讲讲帝王的墓穴。

在古代一个国家最尊贵的人就是皇帝了,皇帝这个人不仅活着的时候尊贵,就连去世了也是要十分尊贵的,关于历史上那些皇帝的陵墓,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

首先要说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也就是现在的整个世界的瑰宝――兵马俑,秦始皇虽然是一位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千古难得的皇帝,秦始皇最喜欢奢华,他在世的时候不惜花费众多金钱来修筑阿房宫,就连去世也要用兵马俑来陪伴。兵马俑有好几个响亮的名号,我们这里姑且只说两个,第一个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在它之前的七大奇迹分别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足以见得它在世界上的分量,另外一个名号是“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我们可以想象到考古学家,撅开上面那一层厚厚的泥土,发现这一批壮观的人俑像是多么的激动。直到现在兵马俑也是世界科技人们络绎不绝,拜访的景点,他身上好像笼罩着巨大的谜团,在展现着大秦帝国的繁华。这也给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从古至今对于秦始皇的陵墓就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传说,有人说秦始皇的陵墓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史书上记载当年李斯向秦始皇汇报,好像已经挖到了土地的最底层,已经不能再动土了,但是秦始皇说再往旁边挖他三百丈,于是秦始皇墓陵的规模就让人愈发的琢磨不透,还有许多人将秦始皇的陵墓拿来做基础撰写了很多鬼故事,这些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专家专门为此事进行了研究,但是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他毕竟是中国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王者,陵墓奇怪一点也不足为奇,但是还是愿逝者安息,不要再给它身上套这么多名号了,不要再随意杜撰这些无聊的故事了。

下一个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成吉思汗的陵墓的来历十分有意思,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是一个草原上的壮汉,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样,喜欢喝酒看美女跳舞,他最大的兴趣是去野外打猎,有一次他在野外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一只很喜欢的梅花鹿,就在他兴致勃勃的想要射杀梅花鹿的时候,手中的马鞭却一不留神掉了下去,身边的人当即就要给他捡起来,他却阻止了这个侍卫,他对众人说,马鞭掉落的地方就应该是我百年之后安眠的地方,他相信一切都是天意,就这样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就把它埋葬在了这里。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传说。

历史上对于成吉思汗到底埋在哪里有很大的争议。而且他的葬礼也十分特殊,按理说像成吉思汗,这样的开国皇帝去世应该要修建一个很大的墓陵,而且要放上很多的陪葬品,甚至是要很多人去陪葬,但是成吉思汗的陵墓却没有这样,他的子孙把他埋到了之后在他坟墓外三十里地的地方插上了一圈箭镞,而且派重兵把守,但是后来这块地方到底存不存在,也成了一个未知数。而且这位帝王不仅是陵墓让人感到十分奇怪,他的死因也是众说不一,在正史上记载的是成吉思汗病死,但是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还是有很多很难听的说法,具体的朋友们自己去动动小手指头百度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茂陵

接下来要说的是茂陵,这是汉朝汉武帝的陵墓,也是汉朝最大的陵墓,汉武帝的一生也是好斗的一生,他做了一辈子的皇帝,打了一辈子的架,虽然说他功不可没,但是也是一位十分残暴的人君,他的心肠也十分狠毒,为了保障自己的汉室江山,不惜杀掉同床共枕的钩弋夫人。他的墓陵也是十分霸气,是整个汉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也是修建时间最长的,普通帝王的陵墓里只会选自己深爱的几位后妃,而汉武帝就是不一样,他的陵墓里还包含了卫青和霍去病,足以见得这两位功臣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茂陵占地面积十分广阔,远远看上去气势恢宏,还有一个十分霸气的名号――中国的金字塔。

下面要说的这个是曹操的墓穴,曹操这个人也可以算是一个人才,打仗的时候他的军队粮草不足,他居然想出了盗墓这么一个损招,不过确实解了他很多次燃眉之急,这个兄弟对于墓穴的研究也是十分独到的,所以他自己的陵墓更是修建的十分有特色,而且十分不容易被人发觉,直到2009年才被专家勘探出来。其实曹操并没有故意去隐瞒自己的墓穴,毕竟他是一个一代枭雄不至于这么小家子气,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简短的几笔,这让人有了很多的猜测,也考古学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多年之后才找到曹操的墓穴。在很多书籍上对曹操的评价都是他是一个十分奸诈的人,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他的墓穴一定也修的十分狡诈,再加上很多文学作品的渲染,很多人都在猜测曹操的墓穴到底在哪里是个迷,其实这个早就有了定论了,只不过有很多有猎奇心理的朋友还是不太相信。

还有一个人的陵墓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那就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坟墓,大家都知道他留下了一座无字碑,但是对他墓穴的期待却是极少极少的,有些传说是他的墓穴设计十分精妙,让人无从下手,根本就进不去。据说有人曾经想到武则天的墓穴,由于找不到地方打开就扔了几个炸弹过去,谁知道当即就天昏地暗刮起了龙卷风,此事一出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靠近武则天的墓穴。后来专家也进行了细致的勘探想打开这个墓穴,也是没有得到有用的结果,但是却发现了这里面有大量完好的文物,如果发掘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作品。

明朝十三陵

最后要说的就是明代的十三陵了,明朝一家人看起来十分和睦,很多皇帝死后都会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然后自己一个人独处,但是明朝这十三位皇帝不一样,纷纷选择了一样的地方,明代的皇室虽然一直不是很和谐,但是去世之后还是要叶落归根都在一起,但是也有人说这是朱元璋安排的,因为朱元璋在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就听一位会看风水的先生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做皇帝就是因为他父亲埋葬的地方是一条龙脉,明十三陵是不是又是一条龙脉我们不得而知,不管他是不是,清朝最后还是取代了明朝,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强大才能保卫住自己,风水什么的,听听就好了。

7

最近鬼吹灯之龙岭迷窟正在热播,我们在这里正好说一下唐朝墓的样子:隋唐五代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於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龕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龕6个﹐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个﹑壁龕2个﹐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後两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  

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以後逐渐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镇墓兽继承北魏後期以来的形态﹐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而武周时则又进一步演变为头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兽。隋代开始出现的人身禽兽首的十二时辰俑﹐到开元﹑天宝之际更为流行。陶俑的数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额﹔懿德太子墓的陶俑总数达千件之多。方形有盖石墓志在唐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墓志的大小﹐随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级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志多为约72厘米见方﹐一品官如杨思勗及章怀太子雍王李贤﹑成王李仁的墓志皆为88厘米见方﹐永泰公主的墓志最大﹐为114厘米见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志而用玉册。  

安史之乱以後﹐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 壁画亦十分罕见。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唐墓﹐有竖穴式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形制简单﹐规模甚小。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广东省韶关张九龄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画﹐前方甬道两侧还各设一耳室﹐规模较大﹐形制与北方地区的砖室墓类似。总的说来﹐南方地区唐墓中的随葬品多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见。 

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石狮﹑石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门是正门﹐入门即为献殿。自南面远处第一道门阙至内城的朱雀门﹐神道长达3公里﹐两旁列瑞禽﹑瑞兽﹑马﹑武将﹑文臣以及外国首领的石雕像﹐并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乾陵的宏大规模﹐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强大国力(见唐代陵墓)。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在江苏省南京﹐都已经发掘(见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宫分前﹑中﹑后3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龕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宫虽都未经发掘﹐但从各方面的情形推测﹐亦应设有前﹑中﹑后3室。

8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魏晋时期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缝隙用麻鱼胶粘合,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

9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魏晋时期

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缝隙用麻鱼胶粘合,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

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南宋到明末清未

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

总结

不管哪朝哪代,中国数千年来的墓葬形式,都来源于伏曦六十四卦繁衍出来的五行风水布局,万变不离其宗,都讲求占尽天下形势,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八个字:造化之内,天人一体。





10

这个不太好说……

你的问题太大……

古代的墓:普通的平民百姓、贵族、皇帝都不尽相同……

因之于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历史阶段和朝代的形制也不尽相同……

即使皇帝墓也不例外,如汉的黄肠题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