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历史豪华繁杂,万头千绪,但总有轨可循,有章可依。

有人说周秦汉隋唐是中华文明史的主躯干,也有人说是神州的灵魂,更有人说是三大里程碑。

周礼,秦汉长城丶文化之一统,隋唐运河丶科举之一统,奠定了中国文明礼仪之邦,建立了名扬世界的秦汉帝国丶隋唐帝国!而这一切,全部建都在西安和咸阳,这是如此巧合而又不可思议的!

陕西是华夏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今还保留着神密的神龙架,流淌着母亲河的宝贵乳汁。秦始皇丶汉武帝丶隋文帝丶唐太宗,中华史上4大皇帝,为华夏民族锻造了金刚不败之身和永不散架的脊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倒,久经生死考验而不绝。

陕西西安等是民族的福地和世界王都。

正是周秦汉隋唐的功底和历史成就,才主宰了中华的命运,为后继者唐宋元明清的一脉相承,从不间断,开启了方向。虽然后继者最终定都北京(元明清),也依然是周秦汉隋唐之风。

近代中国再一次陷入列强宰割灭亡的危机,西安事变,中共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而陕西延安又作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宝塔山,向着新中国大一统前进。不能不说陕西是神州之宝丶民族之光!

最佳贡献者
2

自古炎黄发于陕西,夏禹治水并把天下分为九州,四方以外为蛮。周秦汉隋唐各朝代多选择以关中为中心,有沿袭祖先的因素,也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陕西地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西有玉门关,秦岭山脉,可以抵御西域藩国的侵犯,东有潼关,可以抵御东夷和南蛮的困扰;

第二.古代植被覆盖率大,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西部山区有大量的野生水果如枣、柿子、核桃等,山区的野兽和北部草原的野生牛羊可供打猎,广阔的草原也适合放牧。黄土丘陵地带和中间盆地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第三.西北面的秦岭把长江和黄河在上游分开,使汉中平原能够避开江河泛滥的冲击。由于泥沙淤积,江河改道,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常年发生洪涝灾害,虽然土壤肥沃,但不适宜做一国之都。华夏民族自大禹开始,经历两千多年治理水患,到今天还是难免偶有水灾发生。

第四.陕西地处丝绸之路中心,交通便利。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全靠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上驿站等交通设施成熟完备,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其他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五.陕西关中做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农业技术发达,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城镇设施完备,城镇化程度高,工商业发达,具备做为一国之都的必要条件。

一些朝代也曾有意东迁,但终究还是望而却步。

刘邦攻打项羽的最初动机,就是不愿意一直被困在陕西,想要得到江汉平原广阔丰饶的土地。然而天下已定,仍回关中。

3

汉高祖灭项羽,部下多建议建都于洛阳。只有刘敬和张良主张建都于关中。

刘敬分析了政治形势之后说:"且夫秦地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其美膏腴之地,此所以为天府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刘邦犹豫不决,又问张良。

张良先否定了洛阳,而后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长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于是刘邦当天就起驾,西向建都关中。

刘敬和张良的话大体相同,都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肯定了关中的优势地位。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俯瞰中原,在军事上十分有利。再有关中连接陇蜀,沃野千里,又有渭水黄河之便,在经济上十分有利。这是周秦汉隋唐开创并建都关中的重要原因。

另外,也有历史原因。

周和秦的祖先最初都被封于关中一代。关中是他们的老家。他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经营,根深蒂固,自然也会以此为打天下的基础和统治天下的中心。

刘邦集团本是山东人。但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去汉中为王,本意是扼制刘邦。却反而成全了刘邦。关中成了刘邦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楚汉相争五年,萧何留守经营关中,为汉朝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故刘邦定都关中。

隋朝是杨坚取代北周而建立,根基也是在关中。

唐朝李渊父子被封于山西,当然知道关中的重要,故起兵以后先占关中,而后东向逐个消灭诸侯而一统天下。

所以,周、秦、汉、隋、唐五朝创立和定都关中,是历史、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的。

欢迎点评。

4

对于陕西关中的地理范围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关中地区是以陕西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 自周以后,关中地区就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必争之地。除大如“周秦汉隋唐”这样的盛世王朝外,小如三国蜀汉争霸,明朝闯王起义这样的“小打小闹”在初期都是围绕着关中地区展开的。这些伟大或不伟大的封建政权都开设于陕西关中并不是因为机缘巧合,而是因为关中地区对他们有最够的吸引力,是他们主动争夺的关中。这些过往的伟大争夺关中并起于关中的原因大致和关中地区的先天自然优势、秦朝统一对关中地区的典型开发以及后世对秦朝“关中模式”的争相效仿有关。

一、关中地区先天就带有适合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然优势

关中地区为广泛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富庶潜力的地区。它不但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易守难攻,其所属如长安、成都等地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特点,是历代统治者发展本国政治、经济的绝佳之所。

(一)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发展农业

在关中平原地区坐拥渭、洛、泾三水 ,而这三水在古代的支流很多 ,又产生了许多的沼泽、湖泊等 ,相互调节之下,使关中地区变得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很多。而其宜人的气候更是给广袤的耕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据相关资料记载,西周以后的关中地区气候十分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这样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遇见了刚好适合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自然产生了发达的农业生产基础。早在先秦时期,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关中地区就是有名的粮食产地,《战国策·楚策》形容关中地区是“积粟如丘山”。司马迁更是将关中之地认定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适合农业发展的关中地区有成为“天下最富”的先天优势,它的富庶更是能为统治者提供逐鹿天下的坚实物质基础。

(二)关中地区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为统治者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关中地区虽是平原,却是被山包裹着的平原,其南为秦岭 ,西为六盘山、千山 ,北为尧山、黄龙山等,素来有“四塞之国”之称。 北、西、南三面环山,大多数地方都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东面一面与广阔的东部大平原相通连。这种“围三缺一”的地势格局正好符合了“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理想军事基地形态。占据了关中就是占据了一道进可易攻退易守的天然屏障 ,统治者在军事斗争中就有了随时可以出击的主动权,就算不出击,也可固守关中,依靠其强大的天然优势而发展经济、稳固统治,伺机而动。秦朝以函谷关为界东拒六国,六国苦于强秦却始终不得灭,最终为秦所灭,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关中“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 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的险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是封建政权兴国强权,开创伟大朝代的根据地。

(三)关中地区交通便利,靠近边陲,可促贸易,可抵异族

关中地区因其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古代统治者到此经营,该地自西周时期始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拥有了较为便利的交通路线。周文王迁都于丰,称为丰京。周武王登位以后,国都从丰迁到镐,丰京和镐京隔着沣河相望,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是关中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由于开发较早,在西周时期,镐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称誉。至秦朝“车同轨”以后,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完整的交通体系。

从咸阳西行,通过陈仓道或褒斜道,以达巴蜀;从咸阳东行,出函谷关,以达齐、燕之地;从咸阳东南行,出武关,以达楚、吴之地;咸阳东北行,过临晋关,经太原郡以达平城。水路方面,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内河航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历史地理间论》1987年刊。)

秦朝以关中为中心而开发的水陆交通体系至汉唐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后,关中地区的交通内可接通运河发展航运,外可连通欧亚大陆,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大促进了古代社会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秦朝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强汉得以封狼居胥,诛匈奴于千里之外与关中地区靠近异族、交通发达的优势都有紧密关系。


小结:

关中地区先然的自然环境优势就决定了其具有开设一个伟大王朝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占据关中是逐鹿天下的第一步,是故历代统治者中定都关中者极多,关中地区的长安、成都等都是古代王朝定都的热门城市。然而,先天的优势强大只是逐鹿天下的基础,关中地区之所以成为伟大王朝发创设地不只是自然优势的原因,而是自秦以后历代占据关中地区的政权不断实践的结果。


二、秦朝倚仗关中地区完成一统,打造了逐鹿天下的“关中模式”

处于边陲之地的秦国何以由弱变强,扫清六合?其中原因多样,优势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从关中之地起家的秦国,很清楚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并一种都在主动扩大这种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

(一)有意识的占领关中地区,统一“秦地”

秦朝“关中模式”的开启是从其主动意识到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开始的。公元前316年,谋士司马错向秦惠公上谏到:“ 得蜀 ,则得楚 。楚亡 ,则天下并矣 ”。秦惠公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当年便出兵灭掉了蜀地 ,继而又攻取巴地 ,从而形成了真正战略意义上的 “ 秦地 ”。

“秦地”就是由关中地区 、 黄土高原 、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这四部分组成并以关中地区为主导 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战略的意义上看,“秦地”处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第二阶梯,地势比六国所在略高,这使得秦朝可以俯瞰六国,占尽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秦地”的七代经营下秦国养成了刚烈、豪放、勇武的国家性格。

“ 其百姓朴 ,其声乐不流污, 其耕作粟粒、其服不佻, 甚畏有司而顺 。”《荀子·强国》

此种性格的养成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征战都对秦国大有裨益。有意识的占领关中是秦国“关中模式”形成的第一步,其充分体现了关中地区在天下动乱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有意识的经营关中地区,无论统一前还是统一后

秦国乘东方各国征战之际 一举,扫除关中地区的离异势力,在“秦地”站稳了跟脚,伺机称霸。但由于初期经济实力较弱,秦国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六国,故而围着着关中地区经营了很长时间。秦孝公时 ,秦国用商鞅进行变法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充分利用肥沃土地 ,发展经济势力 ,使关中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

此外,秦还开凿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使关中地区首先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区。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东方诸国由于开发比较早 ,土地潜力很快就被耗尽,此消彼长之下,各国的经济实力慢慢的被秦国反超。眼看着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想要合纵灭秦却又总是越不过函谷关,只能看着秦国做大,通过对关中地区的合理经营,秦国逐渐养成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而秦国统一天下后,无论是在关中地区建设交通还是修建长城、抗击匈奴都是为了保存关中地区的富饶,让关中地区成为支持全国经济发展和军事行动的大后方,关中地区的建设为秦国扫清六合、北击匈奴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统一前后对关中地区的经营开发以及关中地区在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后世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关中地区在逐鹿天下中的重要性。自秦朝以后,这种“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就一直为后世多数统治者所效仿。关中地区成就伟大王朝的故事是从秦国的统一开始的。


三、自秦以后历代王朝对“关中模式”的效仿

最早认识到关中地区重要性学习秦朝“关中模式”的便是汉朝。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在决战之前控制了关中地区 ,在关中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并以关中作后方东进,走了秦朝一统天下的老路。汉朝一统后,对迁都何处的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讨论。因为刘邦是山东(崤山以东)人,所以想将国都定在洛阳,但是张良却上奏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夫关中左靖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固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 , 河渭潜挽天下 , 西给京师, 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 刘敬说是也 。 ” (《汉书·张良传》)

张良全面分析了定都关中的政治经济优势,他指出关中不但经济富饶、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关中之地可以制约诸侯,只要以关中之地为后方,就算诸侯叛乱也后稳定的根基支持平叛。张良充分认识到了关中在争夺天下与稳固天下中的重要作用,西汉最终由洛阳迁都于长安,而他关中地区可以平诸侯的理论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中得到了实践。汉朝成功学习了秦朝的“关中模式”。

汉朝的成功为“关中模式”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实际范例,自汉以后,历朝都有学“关中模式”而逐鹿天下者。隋唐两朝都是先得关中而后得天下的。唐朝地方藩镇割据,自安史之乱始共发生了四次皇帝出逃事件,四次出逃中,有三次都是逃往关中地区,并于关中地区重整旗鼓,再回京都。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关中地区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其先天的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的自然优势。正是因为此种优势的存在,关中地区可以发挥为逐鹿天下积攒力量,为稳固天下提供后方的重要作用。“关中模式”的形成是对关中地区的善用,“关中模式”的成功与普及则是伟大出于关中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虽然关中地区对欲逐鹿天下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关中模式”也为实现天下一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向,但占领关中也并非一定可以称霸。三国蜀汉的诸葛亮北伐七年,皆以占据关中为目标,但终究寸步难行。明末闯王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出关中,最终确被关外清军赶出北京,不知踪迹。凡此种种,历史未载者,不知凡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天下形势不一样以外,还因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关中地区已然失去支撑一国政治的经济能力,为历代逐鹿者追捧的“关中模式”最终难逃过期的命运。

“周秦汉隋唐”不过区区五指,历史上的关中地区造就了少数的伟大,也造就了多数的喋血。

5

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陕西关中开创了伟大的“周秦汉隋唐”?相关的优质回答很多,就不重复描述了。

如果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如何回答为什么开创于陕西关中?我觉得不应该像事后诸葛亮去分析,应该从当时真实的处境来考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有没有别的选择,例如秦,统一六国之前,经过9次迁都,基本没有超过函谷关,所以这个时候秦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那是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它想开创于河南或者北京,魏国和燕国不会答应。

第二个是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地方。例如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有了更多的选择,秦始皇为什么要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是因为陕西关中他待习惯了,再说,天下初定,开创于别的地方,不安全。邯郸虽然是其出生地,算是故乡,但由于3岁就回到了秦国,也不熟悉,所以排除了邯郸。

依次类推,周朝击败商朝前,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原因是没有选择,选在河南,商朝不答应;击败商朝后,也在洛阳建了都城,大搞分封制,应该说周朝开创于祖国大地,后来出了著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已经做了描述。

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刘邦接见了娄敬,发生了著名的长安和洛阳都城之争,因为长安易守难攻的特点击败了无险可守的洛阳,所以西汉开创于长安。刘秀建立东汉后,开创于洛阳,之所以没有定都长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洛阳离家近,开国功臣们不想跑的那么远,东汉后期,董卓胁迫朝廷迁都长安,主要原因是反对董卓的关东联盟的声势太大,洛阳太危险。

而以关陇贵族为主体力量的隋唐更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是陕西关中人,实在是没有理由不开创于陕西关中。

6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在陕西关中?其实我也不知道,只好胡说八道一番:古人热衷于迷信,陕西地理位置好呀!天高地厚,山脉延绵,秦川黄河更象龙脉起舞,那个皇帝不想荣华富贵万万年,十二分野,西北为乾,乾又为天,坐位青龙,好意象,好的龙脉,所以,每个朝代的封建帝王都看重陕西境内,可是时代变迁,天象变化无穷,气势都是西北往东移动(看天气预报形势也是这样,哈哈)!没个朝代衰落,不找自己的原因,却怨地势没了,于是就出现京都东移~(咸阳~西安~洛阳~汴梁)~明朝老朱偏不信邪,人家趁黄河,我老朱趁长江,于是,他定都金陵(南京),屁股没坐稳,不知哪位老几私下说,金陵是坐不长久的,因为治理天下,都是面南登基才对,坐金陵有种头脚颠倒的感觉!结果,老朱的子孙真的从金陵迁到燕京。扯远了!再扯跑题了!(调侃一下,赶走诸位一切烦恼)

7

首先是经济文化上,我国五谷之中最早普遍种植的黍和稷属于高旱地作物,容易耕种、产量也高,其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一带的丘陵地带,周之前国人的主食就是黍和稷(依据:早期的史书如《诗经》、《左传》、《公羊传》、《论语》等均多次提到黍和稷,甲骨文也多次提到黍和稷)。这相对丰盛的物质就孕育了华夏早期的文明,所以说渭水流域才是华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而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就决定了这里的部落比较强大(军事因素上受游牧民族影响也比较强悍),商、周就占据上风了。

春秋至战国主要农作物渐渐的由高地作物到低地平原作物转变,也就是主食由黍稷变为栗麦(因更好吃,耕种技术和水利的进步),所以经济文化的中心转到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关中平原也有发展,但整体上已经不如中原地区,所以春秋战国东方诸侯的经济和文化底蕴明显要强于西方和南方。再往后国人的主食又变为稻和麦了,东部、南部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充足的日照和水资源等)就决定了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和南移是挡不住的。

那么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移动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占据一定的优势,西部部落在长期的与游牧民族(犬戎、匈奴)作战中一面受其影响,军事实力强(有些就直接让游牧民族骑兵为雇佣军,一直到唐都有);一面又不断吸收东方部落的文化,文武结合,秦就如此。这也是游牧民族不行的地方,文明不开化,游击战而没有战略,当然也跟游牧生活习惯有关。

建国后定都的地方就要考虑军事和经济上的因素了,最后军事上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国防上最重要的还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所以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往后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由匈奴、突厥变为契丹和蒙古之后,国门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后话了。

当时关中平原虽经济、文化上已不如东方,但整体还不错,加上运输基本能满足,再加上政治传统的优势,还可据关中一防匈奴,二可据险自保,以免陷入东部的混战中,所以秦还是定都关中,汉的情况也差不多,但人才西进和经济依靠东部补给的局面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再往后的隋唐,军事上的因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东、西部经济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单纯靠关中平原已经不太现实,因冷兵器时代军事国防战略上影响更直接的缘故,隋唐还是定都长安一带,并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弥补经济上的不足,如修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我想冷兵器时代军事上主要靠骑兵和蛮力的优势,这应该是历代大多由北方统一南方的主要原因吧。

再隋唐往后,历朝代就不能定都关中了,经济上已经衔接不上,加上由于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匈奴与突厥已经被同化或者西迁了),国门位置也变了,政治中心东移就势在必行了,可石敬瑭这家伙把国门都卖了,造成了往后中原几百年的被动,所以说这家伙应该算是史上最大的汉奸了。

到了近现代,早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那种刀剑直接相拼的局面了,南北经济上的差距仍然在拉大,国门的位置也变了,但为何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呢?

有建国初受国际政治因素和历史政治传统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应该是考虑到南北经济与政治文化的一种平衡,试想如果政治中心也南移了,因北方经济本就不如南方的缘故,文化重心定也会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那北方岂不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荒漠,北方就会全方面的落后于南方,南北脱节,在幅员如此辽阔的中国,是极其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与统一的。这就是我们和一些小国不能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不能完全统一。

如今我们不正是靠北方的政治中心形成文化重心,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链接、辐射带动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吗?虽然比不上南方,但政治上的纽带作用可以加强北方和南方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

8

大家好,很荣幸这次我可以发布关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史记·货殖列传》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亦言:“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言:“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

关中之地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乃是四关之内的土地。

关中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关中是唐以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国家的粮仓。

那么我们今天具体讨论讨论,为什么从西周到唐都开创于关中。

第一点,关中是天下两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天下两大文明发源地有那两个,一个是中原,另一个就是关中了。

关中那西周的发源地,西周时期,就创作了《文王操》《大雅》,以及我们是说的学六艺,中的六艺。分别是:

六乐(六舞):《云门大卷》、《大咸》、《大濩》、《大韶》、《大夏》、《大濩》、《大舞》

秦国时期创作的秦战歌: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还有后来汉唐等文学巨匠,所以关中它失文明之一。

第二点,关中的政治制度成熟。

首先从西周到隋唐多少个大一治统的王朝曾经建都过长安。所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非常完善的。

我们先来看看西周,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我在这里说的是封土建国的王朝。它是第一个正真意义上的。之前的夏和商,要么是完全的奴隶王朝如夏或者就是半奴隶半封建如商。所以周朝的建立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在当时的影响程度不亚于近代的封建集权向民主社会的转变。这是西周。注意周的建立就是在关中地区。

我们接下来看看秦帝国,这个秦帝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中央集权,大一统,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然后确定了今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和政治格局,而今后的皇帝也只是在秦帝国规定的框架里稍微做了一些改变,并没有做出大幅度的改变。

而后面的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也都是定都于关中,可见关中的政治基因有多么强大。

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汉初之时萧何,他在刘邦打进关中咸阳之后,别的将军还有功臣们去抢金银珠宝,战利品等等。而他则去抢秦国留下的书籍,这些里面记载着秦国的政治制度的得与失,还有全天下钱粮的多少和秦国又是如何管理天下的章法。全部记录在案。这也为刘邦的汉帝国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关中它的政治基因的强大,任你是谁得到关中,只有拿到关中就有统一天下的机会。果不其然。几年过后汉,就在关中建立了。

第三点,地势,地理优势

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居其四关之中的地域统称关中。

四个关口正好在关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有效的将关中还外面隔离了起来,同时,将兵祸隔离在关外。

《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曾这样说到: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从孙武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一二,地形对战争的走向那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有利的地形可以打出漂亮的胜战。而关中就有这样的地形四面环山四个关卡卡在四条必经之路,易守难攻。中间就是一马平川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的八百里秦川。

这也是为什么西周秦汉等大一统王朝开创于关中,地形太重要了。

第四,农耕经济优势

关中的平原特别适合百姓安居乐业,也利于粮食的生产。加上关中经过常年的耕种,在加上横穿关中平原的几条黄河支流,如渭河,又有政府建造的郑国渠等几条河流。引导河流很好的将田地灌溉。

所以关中的粮食非常发达,这也为王朝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粮食基础。

同时将盐铁专卖权收归国家,让国家的财政得到括充。

这是关中在农耕经济上的优势。

第五,关中附近的民风彪悍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这里的关西就是关中,所以说关中它的兵源与其他地方相比都要好的多不相关东地区马放南山。所以关中的部队往往都是敢战之士。

比如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的秦锐士。

在比如三国时期马超韩遂手下西凉铁骑,

外加李世民手下的玄甲军,等等

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雄军,所以关中乃是兵源的最佳兵源地。而在关中建立的这些王朝往往拿着从关中建立的军队进而推平天下或者割据一方。

总得来说关中之地对于古代而言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

好了小编这次讲解就到这里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并且关注点赞。

9

因为你不要脸,才能得出这个结论。

————

周朝八百年建都洛阳。周朝甫一建立就迁象征正统象征王权和国家的九鼎到洛阳。并置宗庙,部署周朝主力军队周八师(关中宗周六师)。成王五年,王室正式迁往洛阳,居洛阳双城之一的王城(成周城住殷商首都遗民),“宅兹中国”,从天下之中治理人民。至平王彻底放弃关中让与犬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春秋时期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局面,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西汉建都洛阳,迁都关中。在从汉高祖刘邦移都关中到驾崩的七年时间里,其七次亲临洛阳。诸如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封赏功臣等重大内政都在洛阳进行。终其一朝没有停止还都洛阳的争论。

东汉建都洛阳。第一次打通了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文学文化医学等大繁荣时代。诸如经学郑学的发展和开创,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的发明和改进,佛教的传入等。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在东汉影响下,朝鲜半岛直接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国王遣使入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赐名“倭国”,赐其王“倭奴王”。在越南北部设置三郡。甘英出使罗马帝国,大秦商人来洛阳觐见汉帝,西罗马东洛阳,贸易频繁,形成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格局。

隋文帝在洛阳置东京。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创了科举制度,修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唐朝是事实上的两京制。关中国都六失,天子九逃,就食洛阳的窘迫不时上演。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洛阳为东都,实行两京制。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东京。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李晔、李祝都洛阳,武周都洛阳。唐朝盛世的一百多年以洛阳为首都不下于五十年。中原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的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元稹、岑参等。

隋唐洛阳城的地位。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605年,是隋唐时期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相继成为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余年。隋唐洛阳城“中兹宇宙,均朝宗於万国”,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占地49.3平方千米,开有城门8座、3市109坊。里坊区在东北和南部,有109坊。商业贸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运河,是国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以皇宫紫微城为核心,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六倍,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

10

中国的四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其中西安是古都之首,曾经有十多个朝代的都城是在西安。有那么多的朝代在西安建立国都,这座城市肯定保留了很多朝代的历史,那么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价值应该是更高的,并且会有很多研究发现。

西安,在西周时期称之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时期,周文王在今天西安的城西修建了丰京,将他的子民由岐山周原迁到这里。周文王命令周武王在沣水东岸修建了镐京,慢慢的两个地方成为了西周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这两个地方就是今天西安建城的源头。周武王灭商之后,就在这里建立国都,这就是西安作为最早的国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