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苏联人在二战中许多关于人与武器方面的细节性因素,在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许多铁友们往往谈论二战中高屋建瓴的东西比较多,而对于许多细节性的东西反而有所忽略,今天本人也仅仅将所知晓的此类问题粗略的谈一谈,以起抛砖引玉只作用。
1.苏联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农业实行机械化是其必然之路。在战前,苏联在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上,就普及了机械化,广泛使用了履带式拖拉机。不仅许多中青年男性农民能熟练驾驶,同时不少中青年女性农民也能熟练驾驶。这就为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提供了广泛的坦克驾驶员的后备兵员。战争爆发后,这些履带式拖拉机手稍加培训,便能驾驶坦克驰骋在战场上了,其中不乏女性坦克手。他们上战场后,开拖拉机种粮食的重担就落在大爷与大妈身上了,不少大妈的拖拉机也是开得呱呱叫的呢。
?
战功卓著,获“苏联英雄”称号的苏军著名女坦克手玛丽亚·奥特斯卡雅,但不幸于1943年3月17日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牺牲前还念念不忘要开着她的坦克打到柏林去。
反观德国多山,拖拉机普及不够,坦克手要专门培训,战死一个便少一个,还得辛辛苦苦去重新培训,这速度就不知慢到哪里去了。二战中,德军搞了不少半履带式军用车辆,为什么搞这个?因为德国人会开履带式拖拉机的不多,搞成半履带式,用方向盘驾驶,会开汽车就会开半履带式。而苏军很少搞半履带式,为什么?会开履带式拖拉机的多得去了,没必要搞这个。
2.苏联战前普及了小学与初中的义务教育。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仅学习数理化、历史地理之类,还广泛参加课外活动,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如无线电小组,学习组装收音机、无线电发报及无线电测向;如航空模型小组,制作飞机模型并操纵模型飞机;如射击小组,学习小口径步枪及狙击步枪射击技术;此外还广泛参加登山、攀岩、摔跤、拳击等竞技活动。
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所掌握的无线电、航空、射击及其它技能,在日后他们踏上卫国战争战场之后,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有益的作用。
如苏联女英雄,在傲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击毙309名德军的苏联海军少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其精湛的射击技术就是参加民间射击俱乐部所练就的。
?
击毙过309名德军的苏军女狙击手,获“苏联英雄”称号,后来成为苏联海军少将的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3.苏联战前学生初中毕业后,会有两个去向。少部分理论学习基础好的,会继续升到高中学习。而理论学习基础一般的,大多数会去技工学校学习。技工学校包括各行各业,因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机械类的技校生较多,熟悉机械,对日后的炮兵、坦克兵及其它机械化部队提供了优质兵员。反之只知道数理化理论、历史地理知识的高中生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不及他们。
二、在保证性能优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武器的生产、培训、使用简单化。
AK47的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曾经说过,想要把一件武器设计得复杂很简单,但要想将一件武器设计得简单却很难。
AK47虽然不是二战中设计与生产出来的武器,但老卡的这句话,却点到了苏联武器设计界的传统与精髓。
二战中,苏军极具代表性的三件武器:T34坦克、波波沙冲锋枪、喀秋莎火箭炮,无一不是这样。
1.关于T34坦克。
?
二战中大名鼎鼎的苏军T34-76坦克
?
二战中大名鼎鼎的苏军T34-85坦克
T34坦克在三个方面的设计堪称一绝。
A.一个是它的炮塔,是利用翻砂的办法,将特种钢溶化后,整体浇铸而成,制作工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此生产出来的炮塔防护能力特强,再加上弧形设计,一段时期内,德军的任何反坦克炮与坦克的炮弹打在炮塔上面,仅留下一个小白点而已。以前的炮塔不是铆接就是焊接,费工费时,且炮塔没有什么弧度,防护能力就差多了,二者防护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B.T34坦克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也大为提高。
C.另一个就是采用了柴油发动机,不仅马力强劲,最高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而且续航能力强,加一次油后,可连续行驶450公里。而同样赫赫有名的德军虎式坦克,加一次油后仅能连续行驶100公里后,便趴窝不能动了,只能成为苏军的活靶子了。
采用柴油发动机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系数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汽油发动机的坦克极容易中弹起火,而柴油发动机则没有此类问题。这样在战场上,坦克与坦克手的生存概率就提高了许多。
D.苏联在培训坦克手方面的做法,也是堪称一绝的。
列宁格勒的著名基洛夫工厂也生产T34与其它重型坦克,受培训的坦克手到厂之后,首先统统到车间干活,干啥活?参与组装坦克。与师傅们一道,亲手将一个个坦克部件组装成坦克成品,组装下来,坦克手对坦克构造自然就烂熟于心了,对日后操作与维修坦克无疑会起到极其有益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坦克产量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坦克组装完后,坦克手们开着坦克到工厂大院,将工厂围墙掏几个大洞,对着城外的德军用坦克炮左一顿、右一顿的猛轰,算是对坦克组装质量的测试,同时又打击了敌人,也练习了射击术。
可能此时有部分铁友们会顿生疑惑了,列宁格勒不是被德军围困着的吗?生产的坦克咋运出去呀?
哈,不要担心,斯大林同志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列宁格勒旁边其实有个拉多加湖,被苏军控制着呢,严冬到来后,湖面结很厚的冰,上面不仅可以跑汽车,还铺上铁轨跑火车呢,跑坦克自然也没什么问题啰。
如果严冬没有到来咋办?呵呵,不要忘记了T34是啥?是赫赫威名的主战坦克呀?加满柴油、炮弹与子弹,直接从德军防守薄弱地带杀出去呀!不过这个安全系数自然比湖面上跑出去危险些啰,但这是战争呀,没办法,也就只能这样了。
2.关于波波沙冲锋枪。
?
二战中大名鼎鼎的苏军波波沙冲锋枪
这里所说的波波沙冲锋枪自然是指二战中赫赫威名的PPSh-41,其高达900发/分钟的射速、71发弹鼓的**弹容量以及皮实耐用免维护,让同期其它冲锋枪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关于此枪的帖子,铁血中实在是太多了,相同部分我就不多说了,有特色的方面多说几句。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苏联大部分青壮年男人都上了前线,所剩的熟练技术工人还需投入其他更为精密武器的生产。所以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的大部分零件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其主要零件在汽车修理厂或其它小厂由技术不熟练的妇女、儿童、老人等使用非常简单的设备生产。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枪管是枪的一个最关键的部件,其精密度对枪的射程与准确度相关系数极大,要妇女、儿童、老人去生产合格的枪管,显然是不现实的。苏联人对此采取了简单而又有效的的办法,即把苏联原赫赫有名,但此时有些过时的莫辛-纳甘步枪枪管从中间一分为二,就制成两枝波波沙的枪管了,复杂的事情就这样简单的解决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波波沙的木制枪托,由苏联到处都生长的桦树木制成。当时大部分冲锋枪的枪托都是金属折叠式的,而波波沙的枪托是木制的,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苏联人人高马大,一个个北极熊似的高大魁梧,弄一个无托冲锋枪拿在手里感觉像玩具枪一样不顺手,特别是与敌人近身肉搏时,木制枪托是个很好的肉搏武器,二战中,被波波沙木制枪托砸死的德军不在少数。其次木制枪托重量较大,抵肩设计时稳定性好,对于提高射击精度功不可没。再一个也是被许多铁友所忽略的,就是波波沙其实是可以单发精确射击的,有效射程可达200米,其射程与精度不亚于美国M1卡宾枪。单发射击时,非木制枪托抵肩不可。有少数不了解情况的铁友中的德粉,总说波波沙射击精度不如德军MP38/40,这其实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无稽之谈。
3.关于喀秋莎火箭炮。
?
二战中大名鼎鼎的苏军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作为火箭炮用于战场,当时苏军属首创。事后德军、甚至日军也相继生产过,但都在其之后了。
喀秋莎火箭炮直接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可利用汽车发动机动力让发射架迅速做上下与左右方向的移动,以使其快速、准确的瞄准目标。一辆喀秋莎装载16枚大型火箭,10秒之内便可发射完毕,弹着点虽然比较分散,但瞬间对敌军阵地大面积的覆盖式狂轰滥炸,足以摧毁一切,让敌人魂飞魄散。火箭炮弹相对于普通炮弹来说,除炮弹碎片杀伤敌人外,还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其冲击波温度高达800度,侥幸逃脱炮弹碎片的德军,也往往会被这高温冲击波烧死。同时高温冲击波还会冲入敌人战壕、坑道、地堡、防空洞,无孔不入,让你无处可逃。
16枚火箭弹发射完毕后,喀秋莎火箭炮就得迅速转移了。为什么?因为再次装填火箭弹,一时半会装不了,此刻敌人火炮或轰炸机往往会迅速实施报复性炮击与轰炸。好在喀秋莎本身就装在汽车底盘上,10秒发射完毕后,赶紧脚踩油门撒丫子跑呀。等德军火炮与轰炸机反应过来还击时,喀秋莎早跑远了。
所以喀秋莎的机动性与杀伤力,是火炮,哪怕是重型火炮比不了的。当然,对于敌人精确目标的打击,比如对于精确打击敌人火力点、敌人坦克等,火炮还是有其特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