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6月22日凌晨二点,就在几百万德军在布格河西岸枕戈待旦,准备按“巴巴罗萨计划”大举进攻苏联的前三个小时,一列长长的火车还从苏联隆隆驶入德占区,上面满载着苏联出产的粮食。当然,这也是斯大林运送给“盟友”的最后一列粮车,隐蔽待命的许多德国士兵对此大惑不解:咱哥们这么铁的关系,为什么还要进攻苏联?

(里宾特洛甫)


从1940年2月10日到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期间共约16个月的时间里,苏联方面严格按照苏德有关贸易协议,向德国提供了多达150万吨的粮食,成为德国军粮最大的供应国。所以在西线德军嚼着面包横扫法国时,苏联还真是“功不可没”,因为这些面包有不少是用乌克兰小麦制作出来的。


苏联人提供的不仅有小麦、燕麦和黑麦,还包括100万吨石油、2700公斤铂金、大批的锰矿石、鉻矿石和棉花,物资总价值4.67亿德国马克。由于德国支付货款比较拖拉,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货款尚欠2.39亿德国马克——我们严重有理由怀疑,小胡子发动战争就是为了赖帐!哈哈。

(苏德两军将领)


还不止于此,苏联甚至帮助德国海军建造了“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船体,可谓是全方位合作。换句话说.,德军在西线使用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里面,确实有烧着苏联油料,投向英法联军的炸弹和炮弹里,肯定也有一些炸药是用苏联的棉花生产出来的。如此巨大的战略物资输送量,对于战略物资匮乏的德国而言,当然是雪中送炭。


在21个月之前的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也是小胡子敢于发动侵波战争的最基础条件。这份条约规定:任何一国都不得进攻对方,如果其中一方成为“第三国的敌对目标”,另一方将不给第三国任何形式的支持,意味着波兰被侵略时苏联不会伸手,同时也意味着,德国进攻西欧时,苏联更是可以坐山观虎斗。

(小胡子接见莫洛托夫)


所以苏联提供一些物资事小,带来的更大麻烦是给德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东方,从而使德军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对付西方盟国而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而本来这才是小胡子最担心的事情,苏联不松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是未知数。比如在苏德条约签署的前一个夜晚,小胡子曾经紧张的彻夜难眠,足见当时苏联态度的重要性。


1939年9月22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和苏军科利沃申坦克旅在布列斯特会师,波兰彻底被两国瓜分,根据协定双方以布格河为界,已经过河的德军需要退回去。再次签署军事协议后,苏德两军举行了联合阅兵式,互相交换了旗帜,最后还必须举行了庆祝酒会,在苏联人看来,没有干杯庆祝的协议是无效的,总之好的跟一家人一样。

(苏德两军会师)


如此亲密的关系当然使德国放心地将主力西调,西欧战役爆发前德国三军总兵力为540万人,其中野战陆军总兵力约为350万人,而当时的法国三军总兵力已达600万人。即便是部署在北部的盟国陆军部队,法国、英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总数也超过了330万人,尽管德军拥有相当的质量优势,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它也必须尽可能的集中所有能调动的可战之兵。


德国陆军在完成了第11批次动员后,当时也总共拥有157个陆军师,其中有93个师(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的全部)在西部前线,另有39个师作为最高统帅部预备役师也被部署在西线的二线,总数达到132个师约320万人,在总兵力占比中师的数量为85%、兵力的数量为91%。也就是说,德军留在东线警戒苏联的只有不足20个师20万人,近乎于“无限敞开东线”。

(两军一家亲)


如果斯大林不是那么“认真热情”地遵守苏德之间的协定,或者为了避免西欧崩溃做出一点军事威胁的姿态,小胡子都不敢如此放心地将东线兵力抽调一空,当时的德国本土除了一些预备役步兵团,几乎没有军事力量了。如果苏军主力从布格河发动进攻,用不了一周时间就能攻到柏林城下,小胡子能不害怕么?


然而事实是,苏联只是忙着巩固自己的“国境线”,对付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等,并没有给东线德军以任何实质性的威胁,甚至按时履约给德国送来了大批急需的战争物资,可不就是德国横扫西欧的“神助攻”吗?帽子虽大,并不压头。

(两军相谈甚欢)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像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并非是想象中那么泾渭分明。俗话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一点也没错。



德国闪电战横扫西欧,一开始英美苏三大国,都不愿意卷入其中,采取绥靖政策。各国发挥外交通道的作用,签署协议,互不侵犯。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扬另一个方向而演进。

没有国家能够自外于国际政局,战局走向白热化。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东进呼声逐步高涨。苏联派出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代表斯大林进行谈判,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效。

斯大林起初认为,不卷入欧洲浑水,应该可以保持中立,还可以分一杯羹。1939年8月23日,此时德国还没有到达军事巅峰,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联和德国甚至举办了布列斯特联合会师,希特勒为了笼络斯大林,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被并入苏联。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

欧洲大国这种模糊的态度,导致波兰等国被德国全面攻占,沿寇松线瓜分了东欧各国。苏联以条约为基础,发挥战略能动性,一年多时间建立了西部边界安全缓冲带,东部又在诺门坎打败了试图北上的日本。



1941年,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之后,苏德关系才正式破裂,步入全面热战的境地。苏联凭借外交策略,避免了两线作战,为日后苏德大战打下了基础。

3

可以说二战是谁都不想在重演的一场悲剧,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纳粹德国

二战中,德军前期可谓是所向披靡,横扫了整个西欧。当然了德国能横扫西欧,苏联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东部压力的德国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西欧大干一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在苏联与西欧各国构建安全体系共同防御德国的背景下签订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德国瓦解他们联盟的一个权益之计,所以苏联无形中多了一枚的筹码,可以就条约对德国进行敲诈,而德国也只能乖乖接受。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款的规定,苏联可以拿回一战中失去的领土,德军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则在后面瓜分和吞并波兰等国,可谓吃相难看。但,德国对此也无可奈何。

毕竟,当时法国已经投降,就剩下德国东部的苏联和西部的英国,如果苏军参战,德国又会再一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与己不利。

说完了条约的背景,我们在来说说德国得以横扫西欧苏联人的“功劳”。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苏联要向德国大量出口战略物资,而德国以出口机械设备作为回报。在英国海军的封锁下,这些物资对德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德军可以没有东线的压力,另一方面苏联还为其提供战略物资,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此外为了更好地敲诈德国,但在大战前,苏联加快对德国物资出口,哪怕德国没有按照要求及时交付机械设备,苏方没有一丝责怪,还将进口的橡胶用专列转口供应德国。

哪怕,德国飞机越境侦察,苏联还命令不对不得开火。同时,拒绝边境部队进行战争准备,要求国内的报刊、媒体不得发布破坏苏、德两国友好的文章,各方面“跪舔”!

可令苏联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各方面讨好的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190个师分三路突然对苏联发起了进攻,苏联统帅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

4

二战初期法国投降后,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德国达到了其历史上最鼎盛的一刻。殊不知,原本以为会求和的英国,却坚称将战斗进行到底,自我感觉良好的德国元首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海狮计划”,逼迫英国就范。

生气归生气,德国元首对入侵苏联始终没有放下,在空袭伦敦的同时,巴巴罗萨计划也在悄悄地拟定。仍蒙在鼓里的苏联却依然在“捡漏”,丝毫没有感到危险的来临,而“干啥啥不行”的意大利也在趁机扩大地盘,德国该何去何从呢?

苏联的讹诈,彻底激怒了德国。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苏联巧妙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企图,反而“祸水西引”,静观德军在西欧肆虐。不仅避免了战争,而且在德国后面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占尽了便宜事。那么,这些底气从哪里来呢?

首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苏联与西方国家倡导构建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范德国的背景下签订的。换句话说,这是德国挑拨其联盟的权宜之计,无形之中有“请求”的意思,而这恰恰是苏联讹诈的开始,德国人只得答应。

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苏联要求拿回一战中失去的领土。于是就有了德军冲锋在前,苏军几乎兵不血刃地瓜分波兰,以及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要求已归顺德国的巴萨拉比亚交给苏联,吃相很难看,但有《条约》在,倒也心安理得。

其次,法国投降,在欧洲大陆只剩下苏联和德国,苏联统帅想当然的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之前不可能进攻苏联,并“狮子大开口”,就划分欧洲势力范围与其进行谈判。否则,苏军参战,德国将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更让他有底气的是,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发动战争期间,苏联要提供全部的战略物资。说得难听点,德国在欧洲挑起战火,苏联也“功不可没”。正是这些“功劳”,苏联统帅又对黑海、希腊、南斯拉夫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分明是讹诈的行为,在德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一些高级将领纷纷要求尽快发动战争,教训一下不可一世的苏联人。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德国元首早已不耐烦了,已经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并加快了军事准备。

但没有想到的是,盟友意大利又惹出了一堆的麻烦。

1941年春,“巴巴罗萨计划”已基本准备完毕,300多万大军按照出发路线,先后陆续秘密集结到位。然而,巴尔干地区的战事,一下子打乱了德军的步骤,并且达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因为意大利军队在希腊被打得落花流水。

原来,“墨老大”眼看法国就要战败,慌忙出动54万人的部队准备趁火打劫,不料被18万人的法军阻挡了一周,不能前进一步。让“墨老大”倍感羞辱的是,意大利只获得了占领的几百平方米的法国领土,也就够在法国建一个大宅院。

颜面扫地的“墨老大”,回国后大骂部下的无能。更让其难堪的是,以往凡事都与他商量的德国元首,居然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将罗马尼亚收入囊中。而巴尔干地区是他早就垂涎欲滴的地方,德国这么做,完全没有把“老大”看在眼里。

在一连串挫折和羞辱后,终于失去理智的“墨老大”,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不通知德方的情况下入侵希腊,不为别的,只为争口气。当然,更多还是不愿成为德国的“小跟班”,尽管德国提出警告,但他一意孤行。

打脸的是,近9万人的意军,被2.7万人的希腊军队层层阻击,进攻了10天仅推进了50公里。并在希、英联军的反攻下,一口气退回了出发地,尽管多次组织进攻,但都以失败告终,还丢失了部分阿尔巴尼亚,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战役进行了半年,意大利军队没有丝毫的进展。但让德国元首气愤的是,由于意大利的蛮干,将英国人拖入了巴尔干半岛,并以希腊为基地,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轰炸,这对德国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入侵苏联必须先解决巴尔干问题。

再加上南斯拉夫发生兵变,德国决定同时出兵希腊和南斯拉夫,仅24天就占领希腊全境,再一次狠狠地扇了“墨老大” 一巴掌。从此,心甘情愿地跟在德国后面不敢造次,但意军糟糕的战斗力,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成了德军的累赘。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在二战爆发之前的国际关系。

我们经常说希特勒是一个赌徒。希特勒一直在用赌博和讹诈的方式,让英法两国对其产生畏惧心理。在二战之前的慕尼黑会议,则深刻的体现出了希特勒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

在慕尼黑会议后期,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希特勒明确了后者的要求,即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希特勒在欧洲最后一块想得到的地区,希特勒欣然应允,同时还与张伯伦一同发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宣言。

但是,《慕尼黑协议》笔墨未干,希特勒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同时要求英法返还在一战后德国失去的所有海外殖民地。这也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同时也不得已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因此,英法找到了曾经一战时期的盟友,现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苏联。英法希望与苏联结盟从而遏制希特勒的这种扩张行为。

另外来说,苏联对于希特勒的扩张行为也是胆战心惊,毕竟德国的反共产主义可是被写进了他和他盟友的文件里的。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一战时候德国之所以会失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德国处于两线夹攻的不利处境当中。因此,英法也希望即便爆发战争,德国也会被苏联掣肘。

但是,英法和苏联的谈判进展的并不顺利,英法对于苏联有着非常大的不信任。最终,苏联和英法的谈判因为波兰问题,谈崩了。

这让希特勒在感到恐惧的同时,又多了一点庆幸。希特勒马上调整的外交政策,派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同苏联进行会谈,会谈的结果便是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个条约的附件里,还有苏德瓜分波兰的内容。

希特勒确信在没有了苏联的掣肘之后,英法不会对于波兰进行实质上的军事干预。他恫吓英法,如果卷入到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当中,法国将会成为世界三流国家,大英帝国就会被粉碎。

于是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却并未没有对德国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如果硬说是有的话,那就是英国飞机在德国投下了许多传单。

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战争不要伤害平民,英国首选宣称战争只打击帝国的工业基础。希特勒表示认同。归根结底,这些国家从来没有把波兰当做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于此同时,苏联入侵波兰。

英法这样的态度,理由很简单,就是避免自己直接卷入到战争当中。过去一直讲英法宣而不战是要祸水东引,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英法就知道了,这个理由,不是能太说服人。

一战的恐惧,再加之经济危机,使得英法不敢贸然加入战争,希图牺牲小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是,一味地让步却并未换来和平。相反在确保苏联在战争初期不会卷入战争之后,德国的军事行动更显得游刃有余,因为1939年德国政治外交的成功,才有了1940年德国坦克在西欧的所向披靡。

6

(苏德互相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攻打西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赛文

一直到了今天还有不少欧洲的学者在指责当年是苏联与德国互相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才导致了德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入侵西欧。甚至说德国可以横扫欧洲,至少有苏联一半的功劳。苏联能跟德国结盟,其实跟英法欧洲国家的政治形态不同就有着深刻影响。欧洲大多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都把社会主义的苏联采取为敌对势力,相反苏联也不喜欢欧洲的资本主义。

(苏联红军)

特别是在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更是与西方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结下了敌对恩怨。所以最后演变成苏联与德国结盟,完全也是英法之前的所作所为所埋下的结果。德国为了征战欧洲,需要先解决自己东部的问题,为了不再进入两难的两线作战,德国秘密的与苏联签订合约,并且密谋瓜分波兰,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德国迅速攻占波兰,而苏联兵不血刃得到了一半的土地,于是对德国产生了充分的信任。

(德军纳粹)

在1939年,德国的装甲师和苏联的坦克旅最终在波兰的布列斯特会师,双方签订了瓜分条约,最后还举办了庆祝酒会,双方好的跟一家人一样。不仅如此,苏联还不时的提供各种物资给予德国,甚至德军的“吕佐夫号”重巡洋舰都是由苏联人全方位提供过帮助建造出来的。

(苏德在波兰会师,签订瓜分协议)

有着如此亲密关系,德国最终放心的将自己所有的主力部队向西方调动,全力征战欧洲,在东边仅仅只部署了不足20个师,本土更是只有一些军队预备役而已,近乎于无线敞开的德军东线。因为条约的原因,苏联还要不时的为德国提供战略物资,在英国海军的封锁下,这些物资对德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双方签订协议)

但是比起物资,苏联给德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东方”是最不可缺少的。面对庞大数量的英法联军的士兵,德国不得不调用自己所有的主力部队,这样安定的东部战线,可以让德国人肆意的调动部队,苏联人成功的帮助德国解决了后顾之忧。

正是这两点原因,才让德国人可以放开手来征战欧洲,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横扫了欧洲大陆,这一切都离不开苏联人对于德国的帮助。

7

说德军横扫西欧,苏联功不可没,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

首先,希特勒德国是从1936年开始执掌德国,1938年他正式接管第三帝国事务。

随着他的野心膨胀,自然要考虑向谁扩张,哪些对手难缠的问题。而此时,他需要在先在西欧动手还是先向东扩张中来选择。苏联这时也正面临红军指挥体制改革,一大批高级将领被清除指挥岗位,斯大林也要借此确立巩固地位,把苏联的经济和国防带到一个新高度。由于德国和苏联的国情需要,这就给两国签订友好条约埋下了伏笔。

其次,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功不可没是相对来说的。

德国在一战后为战败国,一直受到英法的打压,不仅需要赔偿高额战争赔款,还要消减军备。希特勒上台后,与苏联广泛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各自利益驱动下,苏联为德国的军事崛起做了一些帮助。到希特勒想对波兰动手时,斯大林出于自身利益和有东欧利益的诱惑,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保证了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更使他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闪击西欧各国。如果说苏联对德国入侵西欧有功,说的就是这件事。

再次,苏德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说苏联对德国有帮助,并不是两国没有恩怨。

本身沙俄也参与了一战,只是中途退了出来,但仍然是以战胜国出现的。而苏德真正的恩怨却是两个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对苏联资源的渴求。所以,希特勒闪击苏联基于两个目的,消灭红色苏联,夺取他的优质资源。

而作为斯大林来说,早就发现了希特勒的野心,当德军闪击西欧时,苏军也在做一些相应准备,只不过,斯大林没想到希特勒对苏联动手那么快。

8

答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往苏联身上泼脏水,怎么都可以找到理由,苏联没有在1940年对德国作战就成了最大的罪过。

当年在对德问题上,苏联曾经试图与法国、英国建立针对德国的一个军事同盟,有关英法苏三国进行谈判的事情,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当时苏联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加入反德作战,为此在发生捷克危机的背景下,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已经做好了与德国开战的准备工作,结果英法退缩了,宁可让捷克亡于德国,不愿意支持苏联对德国作战。

有关反德作战的问题被一拖再拖,让苏联看不到英法一点诚意,相反产生忧虑,苏联是否会成为西方的目标,反苏在西方在当时的市场不小,捷克曾经考虑与德国动手,换来英法不支持的态度,还表示如果捷克与苏联,那么德国对捷克作战将有反苏性能,那么英法将不会支持捷克。

最终英法无所做为,让苏德之间达成了谈判协议,德国许诺与苏联瓜分波兰,显得很大方,在这一过程当中,苏联只是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现在没有人去追究当年英法毫无诚意的行为,却要指责苏联,还成了功不可没,这属于随手找借口。

如果真要论起来的话,在德国重整军备的过程当中,英国与法国才是真正的功不可没,否则的话,德国哪有条件重新军备,横扫西欧的本钱又那从里来呢?

9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当然与苏联功不可没。欧洲近代数百年的历史都是各个强国之间相互制衡的历史。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条约同盟进行相互牵制。这一点在德国刚刚完成统一以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当中就可以看到。要是思维简单一点的话,只会发现当时的欧洲外交体系是极其复杂混乱的。

但这就是欧洲的特点,在一战以后初步确立的欧洲基本秩序当中。也进行相互的制衡,包括西方国家对新型的国家苏联,包括美英法三国之间的相互制衡。这一点其实直到现在也依然进行。而在二战爆发前夕,整个欧洲大体上分为左中右三段。西欧以英国和法国两者为主导,在当时已经察觉到了德国对自身的威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国内反战运动的兴起,使得双方并不能对这一威胁做出实质性的动作。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中部则在希特勒逐步扩张的过程当中稳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东方苏联也企图将自己的制度强力灌输于周边的数个国家。可以说欧洲初步形成了这三大集团。这三大集团也处于相互制衡之中。别说是英法对苏联不信任,就是对德国他们也不信任的。而且德国与苏联之间也有矛盾,也有问题。但在当时更多的则是双方的合作,因为一战以后,德国和苏联都是被世界孤立的。双方在战后不久的会议当中也达成了和解,并且相互承认相互援助苏联的很多工业体系都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完成的。

所以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欧洲其他国家对这两个国家的意见。再加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当时苏联对外的一种外交体系,不被大家信任和认可。一直到二战爆发以后,苏联和德国又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共同划分整个东欧地区。换句话说,欧洲的三个军事同盟在当时。这种军事已经被打破,苏联和德国达成了领土瓜分交易。而孤零零的在西欧的英法,在自身本就没有力量对抗德国的情况下对于德国的入侵没有能力真正还击。

毕竟英国和法国如果有自己的能力的话,也不可能对德寻求妥协。同时对德和对苏联外交问题多次反复保留狐疑。而且历史事件之间的一种客观联系,很多时候并不会因为我们承认与否而就不存在。历史客观的现实就摆在那里,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解释。历史的原因出入 只要能用客观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和基本过程去印证,可以做到言之有理也就觉得无所谓了。苏联可以说英法出卖了自己,想要祸水东引,而英法也可以说苏联与纳粹德国达成交易。

总之从客观上来讲,如果苏联和德国没有达成这一交易,欧洲的这三大军事集团依然处于博弈之中,那么希特勒大概率上也不会肆无忌惮的横扫西欧,毕竟希特勒也有后顾之忧,而双方达成协议之后这种后顾之忧,在短期内不会存在。所以西欧国家这么想,其实也有道理。

10

因为德国闪电战术突然袭击波兰,突然袭击伦敦,可以说横扫西欧,大军所到之处犹如秋风扫落叶,锐不可挡,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由于苏军顽强抵抗,让德国放慢脚步,给盟军喘息机会,所以苏军在二战中起到重要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