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方腊根本不是被宋江打败的,甚至宋江有没有参战也有争论。

方腊的力量远远强于宋江。

如果让宋江去和方腊单挑,宋江必败无疑。

方腊起义只嚣张了短短半年:武松也没有单臂擒方腊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大家看水浒,都伤痛于宋江和方腊的自相残杀。108将被方腊杀了三分之二,方腊自己也被生擒完蛋。真实历史上,宋江没有打过方腊,方腊也没有嚣张多久。听萨沙说一说吧。

历史上的今天,方腊被小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摩尼教起义由此失败。

北宋的浙江人方腊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教主。方腊是一个优秀的宗教领袖和组织大师。他利用宋徽宗的花石纲错误政策,巧妙的煽动浙江民众一起叛乱。

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腊教众起义。

方腊的起义和历史上很多起义,有一定区别,倒是酷似太平天国。这是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起义,宣称明尊降世,会推翻宋朝。

方腊的核心人物,全部是宗教狂,类似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僧兵。

这些人非常疯狂,认为为明尊战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所以作战毫无畏惧,凶狠残忍。

而北宋地方的武力虚弱,只有厢军和民兵,兵无斗志,将领无能。

精锐的中央禁军都驻扎在首都开封,一时间是赶不到的。

于是,方腊的军队迅速席卷浙江,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大败宋军,杀死宋将蔡遵。

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

方腊部队迅速增加到20多万,但骨干部队很少。

在方腊凶悍的部队面前,浙江地方军队根本招架不住,也毫无抵抗的决心。说白了,厢军是混饭吃,根本不愿意打。民军则素质低下,无法打。

随后,浙江宋军吓破了胆子,几乎都是闻风而逃。

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

然而,此时不太懂军事的方腊,犯了战略错误。

他错误估算了宋军禁军的反应速度和战斗力,没有及时调转兵力北上决战,而是向南占领江浙和江西广大地区。

这边,北宋朝廷反应也很快。垃圾宋徽宗还是比较聪明,立即取消花石纲政策,并且自我批评,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同时,大将童贯率15万精锐禁军,大举南下,同方腊决战。

这边,方腊却分兵应付,结果连长失败,南京、杭州先后丢了,北方部队伤亡惨重。

此时方腊才知道犯了错,紧急将主力在3月北上争夺杭州,只是大势已去。

4月,宋军攻破方腊老巢青溪县,方腊起义被扑灭。

有意思的是,中后期的方腊,并没有得到浙江老百姓支持。

为什么?

在于他的可怕政策。

方腊和其他农民起义一样,手段凶残,滥杀无辜。

历史记载:方腊抓住宋军官吏,一律残杀。包括凌迟、分尸、剖腹、乱箭穿身,甚至或者下锅熬油。

在攻打杭州市,方腊毫无顾虑的放火,烧死大量无辜民众。

浙江人总体没有这么凶悍,被方腊吓住了,开始抛弃他。

所以,方腊前一年10月起兵,第二年4月就战败,嚣张半年而已。

至于宋江呢?

他带着35个头领,大约和方腊一起行动,不过是转战山东、江苏等地。

两人在不同区域作战,根本遇不到。

然而,宋江垮台更快。

宣和三年(1121年)2月,海州(今连云港)知府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大破宋江。

宋江副将被杀,部队伤亡很大,被迫投降。

宋江投降后,时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曾经建议招安宋江去打方腊,但皇帝“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看看,宋江根本没有打过方腊。

就算他想打,宋江2月被收编以后,3月赶到浙江,方腊已经大败,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军队从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4月就全军覆没。

可见,宋江也没有机会参战。

不过,历史上的宋江也是很厉害的。

初期带着区区35个头领和一群小喽啰,竟然周旋于几万宋军之间,如若无人之境。

也许不是宋江多强,还是宋军地方部队太弱。

用杨志的话来说:相公给我1000人也没用。这些厮们,一见到强盗自己先跑了!

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也是不存在的。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宋江与方腊没有什么交集,更谈不上宋江被招安后征方腊了。

北宋末年,宣和元年(宋徽宗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造反,活动在山东河北一代。1121年,宋江等人在攻打海州(今连云港市)时,被海州知府张叔掖打败,宋江等人投降!

方腊是1120年十月开始举旗起义,先后攻下衢州,桐庐,富阳,新城,杭州,睦洲,寿昌等地。次年,宋徽宗打算招安方腊,背拒绝,结果被宋军包围杭州,杭州失守,方腊退到清溪县帮源洞,后来方腊和妻子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虏。方腊等人被押送到开封,八月二十四日被杀。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3

《水浒传》宋江,占领了水泊梁山,称王称霸,带领一百单八将,所向披靡,最终由于宋江个人的私心,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朝廷又岂容猛虎睡于卧榻之侧?于是利用宋江南征北战,消耗梁山一伙的有生力量,在最终一战“征方腊”,梁山军队成功捉拿方腊,自身也被方腊打的残缺不全,最终两败俱伤。

这是《水浒传》中的桥段,情节跌宕起伏,然而却与历史事实相距千里。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是如何被灭的呢?又与宋江有多大关系呢?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方腊起义军咋回事?

当时的皇帝叫赵佶。这位皇帝赵佶了不得,和别的皇帝不一样,别的皇帝都喜欢文治武功,标榜自己。皇帝赵佶不同,他喜欢逍遥自在,为人随性,一生追求艺术,不追求帝王成就。

皇帝赵佶

皇帝赵佶都喜欢玩什么呢?琴棋书画、女艺歌舞只要是能寻开心的事情,他啥都喜爱。不过,只要是人都有玩腻的时候,皇帝赵佶也是人,所以他也玩腻了宫廷中的这些事情,整体闷闷不乐,于是身边谄媚之人献计,对皇帝赵佶说,皇上,要不您试试玩石头如何?皇帝赵佶纳闷:“石头有啥好玩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皇帝赵佶开始玩起了石头,那些投其所好之人,看到了皇帝赵佶的新喜好,开始搜集各式各样的石头给皇帝赵佶,一时间皇宫之中堆满了石头,五花八门,样式繁多,颜色各异。

皇帝赵佶十分欣喜,于是沉浸其中,时间一久,皇帝赵佶开始对这些石头也失去了兴趣,他想找到更多更奇特的石头,于是童贯和蔡京两位太监亲自出马,给皇帝寻找石头。

朱冲和朱勔

童贯和蔡京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很快打听到了一种奇特的石头,形状怪异,石头上全是洞,而且有的石头非常巨大。

于是童贯和蔡京直奔苏州,在这里见到了“太湖石”,取回给皇帝看后,龙颜大悦,这样一来,苏州热闹起来,成立了一个“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为皇帝寻找好玩有趣儿的石头。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宋史》

当时负责“苏杭应奉局”的人是一个叫朱冲的人,他本是农民出身,但是却有商人的伶俐,于是童贯和蔡京认可他,让他帮忙办差。
朱冲虽然是穷人乍富,但是朱冲毕竟是农民出身,守得住自己的本分,尽管没少赚钱,但是并不欺压他人。

不过朱冲的儿子朱勔可不是一个省油得灯,身为富二代的朱勔不管那许多,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这些损事儿他没少干。当地官府也不敢管他,毕竟他可是为皇帝办差的人,得罪不起呀!

一些得罪了朱勔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到得罪他的人家中溜达,看到家中有什么好看的石头,就下令拿走,如果不给,就将主人抓起来治罪。如果房子是石头盖的咋办呢?好办,直接拆了就行了,毕竟办的是皇差,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除了朱勔的祸害之外,太湖巨石的运输也成了苏州百姓的一大劫难,从苏州运往京城,这段漕运路程不短,在百姓的生活区,有许多的建筑和桥梁成了漕运巨石到京城的阻碍。

巨石必须得运,因为这是当地官员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一切都得给漕运巨石开路,那些阻挡了去路的建筑和桥梁直接被拆除,当地的百姓成了苦力,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不小心没能按期完工,等待他们的就是流放。

方腊起义

本来方腊的家庭还算富裕,衣食无忧,他的家乡清溪县,特产一种竹木漆。正是因为竹木漆,招来了“苏杭应奉局”的人,一下子打破了方腊的小日子,从生活滋润到生不如死,方腊决定造反。

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

久受花石纲之苦的苏州百姓,在方腊登高一呼之后,一呼百应,纷纷响应了方腊的造反行动。一时间呼声满天,官府衙门被打砸无数,造反的队伍也迅速扩大到了百万以上,过了一个多月,皇帝赵佶才知道这件事儿,为啥啊?因为当地官府隐瞒不报,想自己压下去,结果造反未平,等到皇帝赵佶知道的时候,方腊已经有了百万之众,这时候皇帝赵佶也有点蒙,赶紧派童贯去镇压。

童贯虽然是太监,但是打仗贼猛,尽管如此,童贯来到江浙的时候也有点头大,这地方与其说是造反,不如说是国中国,宋朝的货币都不流通了,宋朝的官府也不好使了。在深入了解之后,童贯决定攻心为上。

童贯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先和广大百姓认个错儿,然后又表明了一下态度,意思是大家不造反的话,之前所犯之过全都一笔勾销,而且“花石纲”的事情是有补贴的,之前都是这群贪官给贪污了,以后会给大家补贴。

大家一听没事儿了,也不用打仗也不用死,还给钱,那还造反干啥?于是方腊的起义军纷纷瓦解,从归宋朝管辖了。

但是童贯可没打算放过方腊,最终将方腊围在了他老家的山上,最终在一个山洞内,被韩世忠给活捉了。

宋江咋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一位起义军首领,有勇有谋,攻城略地,但是他的规模不大,和方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方腊是猛虎,宋江的最多算是毒蛇吧。

《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在方腊百万大军作乱期间,曾有侯蒙提出招降宋江,再派宋江的三十六人去征讨方腊,是的,你没看错,只有三十六人。不过侯蒙的计划被打乱,他在准备去招降的时候,突然死了,这件事儿也就搁置了。

后来宋江攻打大宋城池的时候,让宋将张叔夜用一千多人给收拾了,宋江一看大事不妙啊,赶紧表示愿意接受招降。只不过真实的宋江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后来时机一到,他又带人起义了。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这是张叔夜当时征讨宋江时发的榜文,里面确实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可见《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确实是他。

不过,在征讨方腊的宋军中,真的有一个宋江出现,不过,很可能与起义军首领宋江不是一个人,应该是宋军中另有一位宋江。当然了,此事没有确凿的证据,都是学者们的猜想。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不可能率领梁山起义军去征讨方腊,因为宋江的队伍三十六人,方腊的队伍百万。宋江接受招安是在被打败的情况下,至于被招安期间,是否随军去征讨过方腊,就不得而知了。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4

这一史实不但有,而且影响深远。方腊民变使“东南大震”,史载戕害平民二百万,仅所抢掠的民女自缢而死者绵延八十五里。甚至在客观上延迟了后来所谓的“北伐”(联金灭辽之役)。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青溪县后被北宋朝廷改称“淳化”,后又改称“淳安”,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溪县在统治者的心目中都是需要“淳德教化”的“不和谐地区”。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直接导致蔡京、王黼、朱勔父子被贬。也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摩尼教(即明教)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甚至达到了“以魔说皆可信而争趋之”的地步。在方腊之后,浙江衢州、严州(即睦州)又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发生了余五婆的明教起义。余五婆是淳安县(即原青溪县)开化乡人,与方腊同乡,亦是摩尼教徒。方腊败亡后,余五婆在家乡宣传摩尼教,后发动民众起事。

历史史料历来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之一。特别是对待那些历史记载内容有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创作者通过艺术想象,或在历史规律和历史史实的范畴内酌情加工,适度虚构,或彻底摆脱历史的束缚,恣肆汪洋,信马由缰。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学作品往往或者仍与历史记载“车同轨”,或者改变历史本来面貌。前者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后者如流行于各大文学论坛的穿越小说。

5

不请自来。

说到征方腊一战,首先我们要知道演义与正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现在的人受演义与民间传说的故事所影响,都不太了解真正的史料,以至于很多人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傻傻分不清楚”,在真正的历史中,宋江与方腊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很多故事都是演义的作者通过演义写法让我们熟知的。使得内容并不是准确的。所以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浒传》中征方腊一战的两个主角。宋江与方蜡。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只是流寇。

在历史上的宋江和宋江起义确有其事,但是他们基本属于的是流寇性质,远远没有达到聚众起义的性质,历史上他们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根本不是在梁山泊落草为寇,而且规模远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巨大,他们只有36个人,而且还是居无定所的状态。

而且据《宋史纲》记载“淮南盗宋江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

从这条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宋江是淮南一带的盗贼,在京东各个郡县劫掠,最后被海知州击败了,并且招降了他们。

历史上真正的方腊,宗教起家,并没有坐拥半壁江山。很快就被平定。

方腊在历史上虽没有演义那么夸张,但他确实聚众起义了,但他与普通的农民起义还是不同的,他是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发动的起义,这有些酷似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都是宗教性质的起义。历史上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更是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可谓一时风光无限。

真实历史的“征方腊”一战。

经过上述的一切,大家可以发现,虽然宋江与方腊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们却并不是一个“段位”的,也就不会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了。那么真实的征方腊一战又是如何的那?正史中方腊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由于赵宋王朝也并非进入油尽灯枯的时候,在宋徽宗下诏招抚无果后,派出童贯统西北精兵十余万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方腊被朝廷处死,宣布方腊起义失败。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方腊起义确有其事,但是真正的征方腊一战确不是由梁山好汉完成的,而是由童贯率十余万精兵镇压的,然而虽然历史上有宋江这个人物,但他与演义里的形象却也相差甚远。以上来自作者的个人看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有趣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6

宣和三年初,方腊的起义队伍聚众达百万,攻占了东南六州五十二县,最重要的东南重镇杭州也被义军占领,那些地方都是北宋政府搜刮财赋的油水之地,宋徽宗被切断了经济命脉,不得不引起重视,派重兵进行围剿。

徽宗派童贯率十五万大军兼程南下,北宋的政府军对外战争相当外行,可对内镇压起义队伍却丝毫不含糊。宋军首先扼守长江天险,占领方腊起义军还未染指的金陵和镇江,然后兵分两路,东路南下苏州,进攻杭州,西路经安徽进入浙江,两路人马像一把钳子一样牢牢地钳制住方腊义军。

虽然方腊的队伍号称有百万之众,但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奉方腊“永乐”年号,各部人马分散作战,各自攻打州县,没有统一应付官军围剿的战术规划。方腊更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敌我双方的战场态势,对于宋廷而言,最怕的就是南方的方腊势力向长江以北扩散,和活跃在山东河北的起义队伍联合。

而方腊恰恰把自己栓留在江浙地区,没有适时占领金陵,掌控长江防线。当童贯的宋政府军以“双龙出水”的阵势快速南下,方腊的队伍包括其他江浙义军在作战方向上立即变成了内线作战,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这些就是当时北宋宣和三年初“征方腊”的战场形式基本情况,至于宋江的人马有没有参加“征方腊”的行动,史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事存在着争议。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便宋江真的参加了“征方腊”的战役,他的那些人马顶多也是协从配合作用,基本是“打酱油”的,并不是小说影视剧里那般大张旗鼓轰轰烈烈。

另外,当方腊等人被官军围困在老巢帮源洞时,方腊躲藏在当地山洞里,因宋军不熟悉地形,一时无从下手。当时宋军将领王渊的裨将韩世忠买通了方腊手下,由叛徒带领奇袭方腊的藏身山洞,经过一番厮杀,生擒了方腊。

因此方腊是被韩世忠抓住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鲁智深,小说和影视剧里精彩的擒方腊情节是虚构的。童贯把方腊等俘虏押送至汴京邀功,八月,方腊等被斩于汴京,而方腊的残余队伍继续坚持在南方和宋军作战,一直到第二年才被童贯镇压下去。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7

梁山好汉“征方腊”关键在于宋江,但是古人似乎与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宋江。

方腊起义是否真的存在?

方腊起义是确实存在的,宋徽宗在位期间,因为喜欢“花石竹木”,各地官员纷纷到南方搜集这些“宝物”。

本来宋徽宗的爱好与百姓没有关系,但是运送这些“花木奇石”的任务,被称为“花石纲”,沉重的压在了江南百姓的身上,“花石纲”所过之处“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导致民不聊生,激起了百姓强烈的不满。

终于胸怀大志的方腊揭竿而起,江南百姓纷纷响应,再加上有摩尼教(明教)的帮助,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席卷了大半个江南地区。

方腊起义极大的威胁到了北宋的统治。

历史上有没有宋江这个人物?

宋江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并且也确实在梁山泊揭竿而起“替天行道”,但是仅仅有36位好汉。

梁山起义还在方腊起义之前,虽然最强盛的时候,梁山起义曾经席卷了整个山东甚至河北地区,还是威胁远远没有方腊起义那么大。

梁山起义,曾经因为被官军围困战败投降,但是宋江可没有《水浒传》里那么“呆”,之后又第二次发动起义,被“折家军”名将折可存残酷的杀害了。

“征方腊”与宋江有没有关系?

虽然有一些野史记载宋江参与了讨伐方腊起义,《水浒传》里的“征方腊”梁山好汉损失了整整59人,但是都没有得到确认。

宋江第一次投降后仅仅两个月,方腊就已经被宋军俘虏,似乎北宋不是很需要宋江镇压方腊起义。

北宋时期确实有一个大臣叫侯蒙,曾经上宋徽宗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徽宗称赞了这个想法,甚至夸赞侯蒙是一个大忠臣,可惜的是“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还没有到任就死了,所谓的招安也就不了了之。

所以宋江也许在第一次投降后,参与了讨伐方腊起义,但只是去“痛打落水狗”,绝对不会是《水浒传》里损失惨重的局面。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8

方腊起义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史实。在《宋史》、《容斋逸史》、《续纂淳安县志》以及《宋会要辑稿》等史料中都有提及,但都不甚详细。但综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还原出方腊起义的大致情况。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内部矛盾持续激化。当时,宋徽宗喜好奇花异石,在江南特设“苏杭应奉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浙江睦州青溪盛产花石竹木,当地百姓受盘剥搜刮最为严重。雇工出身的方腊走投无路,便利用江南盛行的摩尼教组织穷困百姓起来反抗,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的规模。起义军打青溪占睦州,攻衢州扫新城,进逼杭州,并向西攻克了安徽的歙州。起义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加入。

在此背景下,宋徽宗不得不考虑“招抚”之策,但被方腊拒绝。宋军大肆调兵遣将,围剿方腊,很快抗州失守,紧接着歙州、睦州、衢州接连失城。方腊兵败如山倒,最后退守青溪县,被捉于帮源洞中。方腊起义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征方腊”并不是只有一战,而是发生了很多次,几乎攻克地将领都有参与。但是历史上擒方腊却只有一次。史书中关于擒方腊的描写有所出入。主要有以下两种:

《宋史·本纪》载:

夏四月丙寅,贵妃刘氏薨。甲戌,青溪令陈光以盗发县内弃城,伏诛。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诏二浙、江东被贼州县给复三年。癸巳,汝州牛生麒麟。

同时,《宋史·韩世忠传》也载:

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从上述两段资料来看,擒方腊的宋将有两人,一是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一是还是偏将的韩世忠。一般认为,最后生擒方腊的是韩世忠。

一方面,韩世忠擒方腊的描写比较详细。帮源洞洞深曲折,结构复杂,非一般勇武难以深入。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

睦州青溪县有洞曰帮源,广深约四十馀里。

韩世忠素来英勇善战,这也符合他能够生擒方腊的逻辑。

另一方面,辛兴宗为童贯部将,当时任忠州防御使,为高级武官。他是不可能深入一线,尤其是洞中生擒方腊的。而且从当时的战况来看,他也没有必要以身冒险,亲涉洞中。相反,作为偏将的韩世忠,反而有这种可能。

综合来看,最后生擒方腊的应该是韩世忠。方腊非常勇猛,韩世忠武艺高强,两人最后是如何决出胜负的,我们只能自行脑补了。

方腊被擒后,不久就被押往汴京,半年后遭到杀害。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这样宣告结束。方腊虽死,方腊起义和擒方腊的故事却一再被人们演绎。到了水浒中,征方腊的情节则直接按在了宋江和武松的头上。

9

不管是方腊还是宋江,他们都属于局部起义。

不过宋江或许连局部起义都不算,顶多算一个流寇,和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威风凛凛最后还被立祠供奉的伟大形象相比,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真的没有那么厉害。

他起初号召了三十六个人起义,手下聚集了几百个喽啰在淮南一代采取游击战术流窜作战,因为人数不多,而且机动性强。

所以围剿了三年才以招安他们而告终,演义小说虽然喜欢虚构情节,但大体的历史脉络还是没有改变,历史上的宋江确实也被招安了。

有极大的可能也加入到围剿方腊的战争中,毕竟招抚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来对付方腊。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

方腊则要比宋江威风的多,他打着摩尼教的旗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聚集了数万人,这也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一大特点,特别喜欢借用鬼神之说来笼络人心。

方腊的队伍发展的很快,后来壮大到足有六七万人之多,施耐庵也不敢在《水浒传》里把他写的太弱,所以这才有了梁山好汉们在讨伐方腊的时候死的死,残的残。

最后原本热热闹闹的一个兄弟集团落得个做鸟兽散的凄凉境地,毕竟施耐庵也不敢写的太夸张,让宋江做了皇帝,这是演义小说的特点。

另外施耐庵之所以要以宋江为小说主角,而不是方腊,其实就是因为宋江后来接受了朝廷招安,有了合法的官方身份,这就让施耐庵拥有了改编的空间。

方腊再怎么说那都是一个反贼,施耐庵肯定不敢拿他当主角。

围剿方腊的起义在《宋史》中其实记录的很散乱,基本上属于大致的描述了这一事件,虽然方腊创造了很牛的攻占“六州五十二县,东南大震”的成绩。

但编史者也没有把他单独列传,估计是瞧不上方腊。

方腊是被童贯带兵十五万剿灭的,最后在一个山洞里被活动,然后带到汴梁处斩。

戊子,童贯等俘方腊以献……丙辰,方腊伏诛——上同

实际上方腊的失败是注定的,《宋史》中形容他起义以后做的事情说:

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上同

由于中国编史向来有修正主义的传统,所以方腊等人的起义之举有可能是被抹黑。

倘若《宋史》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方腊的失败其实就像李自成一样是注定的,而这样一群人站出来反对朝廷给社会带来的并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这自然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该庆幸他们的失败。

流寇主义一直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走不出去的怪圈,流寇主义是毛泽东同志创造的理论,出自《毛泽东选集》,他把流寇主义总结为三点:

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和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

总结成为一句话就是:不注重维护组织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的思想或行为。

应该说,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古代这些农民起义存在的最大问题,他们并不谋求长远的发展,而是以比统治者更加残酷的方式去压榨和盘剥社会。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以后约束不了自己的部队,失去民心是其次,最致命的其实就是整个军队的系统已经腐败。

所以人家毛主席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不是喊出来笼络人心,那都是总结了历史教训的,他也常说不能做李自成。

其实这些言论都是为了防止流寇主义在军队中滋生,所以我们也往往很遗憾的看到,那些原本有能力推翻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正因为深受流寇主义的影响,最终无不抱憾而终。

而方腊也同样逃不过这一点。

10

《水浒传》的巨大影响力,让宋江、方腊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过,在正史里,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北宋末年,他们不过是众多拉旗造反的其中一员,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那么,宋江有没有去征方腊呢?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答案了。

《宋史》关于方腊的记载见方腊传: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 ……, 王师自出至凯旋,四百五十日”。

方腊从宣和二年(1120)十月起兵,到宣和三年四月被俘,宣和四年三月余党被彻底平定。其规模达六州五十二县,涉及人口二百万。宋廷动用了15万大军,出动了枢密使童贯(就是那个太监)才镇压下去的。

在《宋史·韩世忠传》也有记载:

“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

说明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擒获的方腊,但功劳被辛兴宗所抢。

但是关于方腊的这两段记载,并没有提到宋江。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宋江的记载: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三年,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宋史》中并没有宋江的传记,可见其影响远不如方腊,而且以三十六人为班底,最多就是土匪水平。不过宋江投降过,确实是真的。在《续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在宣和三年二月,宋江投降,而四月方腊被俘,侯蒙曾建议让宋江去讨方腊,但未获批准。也就是说宋江和方腊有可能的交集也就两个月,而历史没有记载宋江在投降后征讨过方腊,当时的方腊应该处于流动作战中,属于强弩之末。

不过,在野史中,宋江是去征过方腊的,《皇宋十朝纲要》中提及宋江参与了辛兴宗讨方腊,就是《宋史·韩世忠传》中所提到的。野史虽然不具有权威性,但考虑到宋江的实力并不强大,随军参与作战还是有可能的,而宋江不久又再次反叛,在宣和四年被杀,鉴于他两面三刀的属性,历史没有记载他参与平叛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可以猜测,像《水浒传》中,宋江自己率军征方腊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参与征方腊和后期剿灭方腊残余实力是有可能的。可惜北宋末年的起义军多数没啥战斗力,像方腊这样比较有实力的,也只不过维持了一年多,他们欺负欺负州县的军队还可以,遇上正规军基本就是不堪一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