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与曹操不能相持并论,虽然客观上他们都为子孙篡位铺平道路,但走向权力顶峰的方式和手段不可同日而语,曹操奸雄却坦荡,司马阴暗又毒辣。


曹操仕官时,东汉风雨飘摇,他却有一腔报国热诚,五色棒诛权贵,刺张让辞董卓,讨伐黄巾扫群寇,献帝仓皇无路时,是曹操迎到许昌,给皇帝百官以温饱,维护皇家体面汉室威严。此时的曹操,大忠臣一个,再挑剔的史家也难找出他不忠之处。

后来挟天子平李榷郭氾,东灭吕布,破称帝的袁术,战袁绍定河北,战功赫赫,十几年间,扫灭多少逆贼与不臣,天下十三州九州半听从汉朝廷号令,曹操于汉室,实有再造之功,曹丕篡汉,让本可为汉末霍光的曹操成为白脸奸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司马懿,生于世家,长于望族,朝廷征辟却忸怩作态,装疯卖傻并非正人之举,后为官,受曹丕曹睿二代托孤之重,却无为国分忧之念。父子三人致力巧取豪夺,潜移曹魏江山,与窃贼无异。


与曹操不同,司马懿出仕碰上国家上升发展期,一出来就沐国恩,而他不思正心报国,却游走于私门,所作所为大多为保身保富贵,无护国之大功,一味权谋巧诈,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把曹丕父子的信任,化为攫取国家权力的利器。难怪东晋明帝司马绍,听完丞相王导给他讲述司马家发迹往事后,双手捂脸说,“得国如此,岂能长久”!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欢迎关注南方鹏。

最佳贡献者
2

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虽然都是以禅让的形式,但是从二者夺权的路程来看,无疑是曹操远超司马懿。

官渡之战后,曹操先后平定袁绍二子和其外甥高干,但是曹操却居住在邺城处理政务,而将汉献帝留在许昌遥控。但凡权臣,最怕远离权力中枢。况且当时的汉献帝并非是年幼的皇帝,但是看随后曹操对外征伐或用人行政,汉献帝都不敢对曹操有些许不满与异动,虽然期间也发生过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韦晃、耿纪等欲匡扶汉室,可是随即便被曹操剪灭。究其根本还是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混战年代,曹操当时并不是最强的军阀,但却是笑到最后的军阀。各路诸侯合力讨伐董卓时,曹操不仅出谋划策还身先士卒地追击董卓,并险些遭到击杀。

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
操到酸枣,诸军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能听吾计,使渤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得千馀人,还屯河内。

随后,曹操便率领着自己这支不算强大的军队先后削平陶谦、袁术、吕布、袁绍等各路军阀统一北方。可以说,曹操延续了汉朝二十余年的寿命,而且汉朝各级文武官吏、将官军校多为曹操选拔,这也是为何曹操敢远离中枢的根本原因。反观司马懿父子三人,自“高平陵兵变”后几乎时刻待在洛阳,一步不离魏帝左右。无论是司马懿刚刚兵变成功,还是司马师、司马昭手握大权已久,抑或是先后继位的魏帝如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奐时值幼年。可以说,但凡司马家出征在外,必定会留一人留守京城。

如司马师征讨母丘俭时,留司马昭镇守洛阳。到了司马师将死时,司马昭才敢前往军中接受军权。司马师死后,魏帝命司马昭领军屯驻许昌,虽然许昌到洛阳直线距离不足140公里,但是司马昭还是率兵赶回了洛阳。后来,诸葛诞叛乱,司马昭想要派遣其他将领出征,但怕被人立功导致尾大不掉。想要自己出征,又怕被人再来一回“高平陵之变”,于是便带着太后与高贵乡公曹髦一起出征。其原因便是司马家族夺权成功的原因并非正道,而是趁曹魏幼主嗣位,趁虚以取天下。

而且,当时大多官员还心向曹魏,不过是迫于司马氏武力威胁才暂时低头。所以,在朝廷内部,张辑、苏铄、乐敦、刘贤等曾伺机反戈;在朝廷外部,又先后有王凌、母丘俭、诸葛诞发兵讨伐。这也是为何司马氏从不离魏帝一步的根本原因,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司马家活命的法宝,他们知道假如离开京师,便会遭到曹爽一样的祸事。最后,曹氏经营天下二十余年,才代汉自立,其原因是汉祚已衰,但曹氏却并未毒杀汉帝。而司马家族夺位时,曹魏并未显现出土崩瓦解的末日景象,他们能夺权完全是趁曹魏皇帝新旧更替夺权,而且司马氏先废一帝,再弑一帝,然后才夺得曹魏政权,相比之下,司马懿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吗?

3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连毛主席都夸赞的人,可谓是英雄惜英雄。

曹操确实太厉害了,他的性格太复杂,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这样的性格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的文治武功置于三国无人能及,官渡大败袁绍、东征乌桓,一统中原,为三国最为强盛的魏国奠定了基础。他文采出众,写诗大气磅礴,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写出了一代豪杰的吞天之志,这便是对其能力最好的证明。

而司马懿呢?熬死曹家三代豪杰,方才敢暴露野心,怎能和魏武相提并论。

4

据《后汉书》记载,许劭以知人闻名,曾评价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写的稍微不同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人注定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反正就是个想搞出名堂的人。

年轻的时候就敢棒杀权臣太监健硕的叔叔,这是不怕权贵,想好好治理地方的表现。

而司马懿从一开始看起来就是个野心家,《晋书》记载此人知道汉朝已经不行了,没办法恢复,而且不想屈身事曹,“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明显的野心家做派。是曹操太强了,还是自己志向太远了,才觉得“屈”呢?

不管手段如何,曹操看起来比司马懿要“公”一些。

题主所说曹操架空汉室,其实汉室确实像司马懿想的那样不行了。东汉积重难返,客观上是曹操最终架空,但是没有曹操还有别人,刘协真的没有机会了(他上三代皇帝已经把国家最后一点元气败光,东汉已然是个躯壳)。说真的,没有曹操。曹丕父子,刘协死于非命都是个未知数。

司马懿架空的是还算不错的魏国,但是起因看起来在曹爽,要是没有曹爽专权、胡作非为,司马懿未必起反心,他反是因为处处被压,内心有仇恨再加上他的野心在晚年已经按捺不住。也是曹爽无能促成了司马懿的反。曹叡死的时候君臣还哭的稀里哗啦,看上去像刘备诸葛亮的翻版,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局。

曹操时期抵抗外族颇有建树,这个黄须儿曹彰就是一员虎将。晋朝初期文鸳(就是和司马师较劲那位,二人对峙)还大败胡族,降者数万。所以也不能说晋朝是一软到底的朝代。

曹操的努力使中国趋向统一,但是司马懿家族统一又造成了大分裂,西晋只有区区50年的统一,不管怎么样,都给司马懿减分。

曹操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司马懿这点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后者只能称政治家和军事家。

再重申一遍,乱世中曹操想的是统一海内,司马懿则有点像投机的人,个人看,司马懿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

5

从南朝开始,甚至在两晋之间,便开始有很多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将他们视为篡权谋国的大奸臣,同属一路货色。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无论是才能、志向还是胸襟、气度,司马懿跟曹操绝对不是一种人,至少从四点区别来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名位是否合法。东汉末年诸侯并起,汉献帝唯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头衔,根本没有号令天下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曹操凭借着疆场上的浴血奋战,积三十年之功,才换回削平诸侯、中原一统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则,就算曹操此时称帝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为实际上的国家“法人”,曹操却终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汉建魏,更属名正言顺之事,天下还有何人能质疑其合法性吗?



反观司马懿父子时期的魏朝,国内并未出现分崩离析、民心思乱的情况,司马懿父子完全靠阴谋政变、屠杀异己的手段,强行改朝易代之事,这便属于赤裸裸的篡逆行径,属于强行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宣扬自己得国的路子正,那就纯属自说自话。其谁欺,欺天乎?


如何对待君主的敌意。汉献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虽然只是曹操手中的“橡皮图章”,但曹操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就算献帝三番两次地想谋害曹操,后者能做的,也只是诛杀涉事的大臣,并不敢对献帝有所废黜,遑论弑杀。等到曹丕称帝后,虽然属于合理变更国家“法人”的行为,但依旧给予献帝极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保留天子名号、威仪,开新朝之君善待亡国之君的先河。



反观司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阴谋和屠杀上台后,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强行变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对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顺眼,辄行废立之事。不仅如此,司马昭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弑杀魏帝曹髦,开臣子公然弑君的恶例。然而司马家即使开此先例,后世权臣依然鲜有效仿者,更可见司马家行为之卑劣。



如何对待失败的政敌。曹操当政期间曾有过不少的政敌、对手,时时被逼到绝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对政敌夷灭三族,在曹操的思维世界里,想是难免会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线不放松,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对政敌夷灭三族却是一件屡试不爽的“法宝”,只要频频祭出,总能收到实效。司马懿父子一旦击败对手或政敌,从来都是对其夷灭三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才满意。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如何对待名士。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大体上还算客气,能用则用,不能用尽量不去招惹,唯有不得不除者,才会痛下杀手,尽量不牵引,不扩大打击面。连写檄文骂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陈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见他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宽宏。


反观司马懿父子,对待名士的态度要狠戾残忍太多,不仅对敢于反对他们的名士痛下杀手,就连稍有异议或腹诽心谤之人,同样也会举起屠刀,直杀得名士钳口、重足屏息才满意。魏末晋初名士群体中,之所以会盛行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现象,原因便是司马懿父子实施“白色恐怖”、动辄诛杀名士所致。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将司马懿同曹操相提并论,既高抬了司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马懿做人的境界实在差的太远,不是么?

6

尔虞我诈的乱世,是非功过谁又能说的清,一桩桩旧案也只能留给后人勘破,三国这短短几十年,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三国时期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吸引着人们去玩味品读,从三分天下到最终三国归一,曹魏到晋朝的交接疑点重重,曹氏家族的苦心经营最终做了他人的嫁衣裳,不禁就让人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曹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雷厉风行善用阳谋,而司马懿是藏头露尾的小人,夺取天下靠的是阴谋。然而真正的历史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曹操的雄才大略是真,但要说曹操是阳谋的代表,则远远称不上。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来自于野史或者津津乐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曹操胜败不惊,挥斥方遒的洒脱让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与此同时曹操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亦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向,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洒脱,这很难让人将曹操与阴谋诡计联系起来。可历史不是仅凭一厢情愿的揣测就能下定论的,真正的曹操,可谓是坦率真诚,但又疑神疑鬼,大家风范,又不失小人嘴脸,他是复杂与矛盾的综合体,岂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阳谋”概括得了的!

要说说曹操性格复杂无常,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作为魏国的建立者,曹操的一生是在征战与杀伐中度过,他踩着万千尸骨爬到这个位置,从他杀人的风格,对于曹操的性格就能够揣测一二。首先曹操是宽宏大量的,官渡之战的时候,陈琳在袁绍手下当差,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文中将曹操骂的狗血喷头,并且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战败之后陈琳被俘,按理说将曹操骂的如此不堪,陈琳应该必死无疑,然而曹操淡淡的问陈琳,你骂我也就可以了,怎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而陈琳的回答也非常淡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后曹操就不再追究,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这件事被《三国志·陈琳传》记载,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是这样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在后期的政治斗争中,杀起人来也毫不手软,曹操在兖州时,名士边让说了一些对曹操不敬的话,出入此地的曹操为了立威,悍然杀了边让和他一家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就不难看出了,一个富有政治头脑的人,一个对人生看得通透的人,一个在权力的漩涡中进退自如的人,怎么可能仅凭借着阳谋纵横多年,一手创立曹魏,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善用阳谋,但阳谋绝不等于曹操。

阳谋不等于曹操,那么阴谋是否等于司马懿?这个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司马懿这个人大概由于在《三国演义》中站在了诸葛亮的对立面,而且司马家族又属于窃权,在人们心中的名声是很不好的。

司马懿是一个善用奇策的人,曾在建安二十年中建议曹操奇袭刘备,却被曹操以得陇不望蜀而拒绝。同时司马懿的嗜杀性格由甚于曹操,在平定辽东一役,司马懿屠城七千余人,并用其尸体夯实泥土在路边修筑高台以显耀武功,震慑四方。至此司马懿仍然是为曹魏集团效力的,造成司马懿产生反叛之心,则是在魏明帝托孤之后,曹爽欲排挤司马懿,广结党羽,并于正始八年专擅朝政,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司马懿为自保采取装病的计谋,不问政事,最终放松了曹爽的警惕,并于嘉平元年诛杀曹爽。

此时的司马懿更像是被形势造就的英雄,为了家族与自己,他不得不架空曹魏政权,让司马家族取而代之。与其说司马懿善用阴谋诡计,不如说司马懿更善于审时度势,揣摩人心。权利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心的博弈,司马懿深刻的懂得何时该锋芒毕露,何时该韬光养晦。

将曹操与阳谋划等号,司马懿与阴谋划等号,显然是不客观的,这二人都是乱世中的英雄,只不过不同的境遇让他们的经历显得大为不同,曹操呈现给世人的更多的是看破人世的奔放与洒脱,而司马懿则是隐藏在暗处中一击毙命的狠辣与果决。尽管种种不同,但二人对于平定乱世,开创自己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追求,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历史的长河显得波澜壮阔。

7

为何同是“奸雄”?司马懿要比曹操的口碑要差?

三国中,当我们提起曹操,肯定会说他是“奸雄”,因为他雄居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汉朝的国贼,人人得而除之。而当我们提起司马懿,也一定会认为他是一名“奸臣”,他食曹魏之禄而最终反了曹魏的天下,真可谓心怀鬼胎老谋深算。然而这两个人同时厉害的角色,也同时在一起共事过,也同时“挟天子令诸侯”,他们都算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那么为什么在后世中司马懿的口碑要比曹操的还要差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1.他们所处时代不同

曹操起于乱世,当时黄巾之乱爆发,汉朝天下已经摇摇欲坠,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校尉军职参加到讨贼护国的战争中,然而黄巾军虽然最终覆灭,但天子已经没有了实权,形同傀儡一般在太监和军阀手中几次转手,董卓被吕布杀死后,汉献帝不久逃出国都,形同丧家之犬一样四处流浪,而这时天子下诏书保驾勤王,天下诸侯没有一个人听令,只有曹操不远万里去救急,还将天子接到了自己的控制区许昌。

试想在兵荒马乱间,如果汉献帝得不到曹操帮助,或许他会饿死或者死于乱军之中,或许下场还没有在曹操的许昌待的好,虽然曹操名义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天下的权柄,可是他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他没有克扣汉献帝的日常饮食,而且还将奇珍异宝送给汉献帝玩赏,另外,还将3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可以说汉献帝除了没有权力,其他的一切都得到了,三国时期其他诸侯之所以骂曹操是国贼,无非就是嫉妒曹操掌握了天子而己,此时的汉朝天下早就不得人心,人人都想取而代之了。

可司马懿却不同,他是曹魏时期的三朝老臣,还是曹操信任的托孤重臣,然而他虽然受到了曹操祖孙三代的厚恩,却不懂得知恩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心里始终怀着司马氏一族的家天下,他是通过搞阴谋诡计一步一步上位,最后夺取政权的,这与曹操行事磊落行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后来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赢了,可是史学家们却不耻他的作为,因为他给人一种忘恩负义,奸细的小人形象。

2.三分天下尚能自保疆土,而晋朝一统却让异族入侵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关外边境上的少数民族都不敢趁机作乱,这主要是中原大地上有像曹操这样的雄主坐阵,又有文臣武将出谋划策,一时间人才济济,少数民族因此不敢作乱有关。其实,在历史上董卓、吕布等都与北方少数民族有过作战记录,而最终结果都是以东汉末的枭雄们稳胜为主,试想有这些英雄守边关,又有谁敢不长眼来送死了?

可是到了晋朝统一全国后就不一样了,除了司马氏前边几个皇帝还算干的不错外,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最终司马氏一族兄弟互相夺权,而互相夺权也就算了,本来历史上这种事也常发生,不足为奇。

可是这些互相夺权的兄弟中却毫无家国情怀,竟然妄想借助胡人力量来助他登上皇位,结果可想而知,让胡人入主中原就是“引狼入室”,胡人来了也就不走了,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在这期间大量汉人被屠杀,几乎到了灭族的地步,汉族的文化、书籍等都遭到了破坏。

而五胡乱华事件要追溯到罪魁祸首当属司马懿,如果不是他阴谋夺权,或许以曹魏或者三国的尚武基因,是断断不可能让异族屠杀我同胞,让异族蹂躏我民族的。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曹操与司马懿虽然同是“一代奸雄”,但喜欢曹操的人要比喜欢司马懿的人多得多,说到底虽然曹操很奸诈,但他面对大是大非民族问题上非常有头脑,若他不早死,天下也不会变成司马氏一族,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异族入侵的悲剧了。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看好玩的历史和文化。

8

当然不可以相提并论,曹操是枭雄。

曹操近乎白手起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天下一共十三州,曹操得近乎九州半,北征匈奴,平袁绍。杀吕布,平定了北方。文治武功,皆有建树。武平定了近三分之二的天下。文,建安三子,建安风骨。曹操以善于用人而闻名的,所谓任人唯贤,不论出身、等级,有才之人,在曹操那里多能得到重用。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司马懿也有才能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雄略内断,英猷外决。但是他是授命于两朝遗命,辅佐幼主。但是他却篡位。他全靠忍以及长寿,比曹操以及曹丕长命,才能获得曹操打下来的江山。

9

其实不一样,曹操虽然架空汉朝,但是他统一北方结束了,基本上结束了汉朝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让北方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积极屯垦,发展北方经济,使得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相反司马懿只是利用手段篡夺魏国政权,并没有在军事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有什么成就。因此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曹操不能相提并论。就连晋朝统治者也这么认为。曹操庙号太祖,而司马懿庙号高祖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司马懿的高祖,而太祖为司马昭由此可见,在晋朝的建立者看来司马昭的地位在司马懿之上。

10

曹操,沛国谯县人,从小聪明机灵,有谋略,擅长权术,行为放荡不羁。

东汉王朝自董卓之乱以来,早就名存实亡。各地大小军阀割据一方,争夺地盘,相互混战,百姓无辜,多地出现荒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曹操抓住了机遇,挟天子令诸候。在消灭战中,不断地把各地军阀逐步消灭,并坚持自己不称帝,为自己后代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的一生,善于观察人,轻易不会被蒙蔽。提拔人才看的是能力和才能,从不考虑出身。打仗时,论功行赏,法律严明。生活节俭朴素,对有用的人出手大方。正因如此,才搏众人抉持,几乎完成统一大业。一生转战,稳固了北方,与蜀、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不仅军事方面有才能,而且善于诗词,给后人留下不少精典的诗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留给世人最伟大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我曹操,当今天下不知几人称帝称王”。

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才能和智慧并没有得到充份的发挥。在魏明帝时,统率魏军在祁山与诸葛亮对峙,打败蜀军,终于成为魏国最有声望、手握重权的大臣。随后逐渐消灭掉异己,为他后代当皇帝扫清了道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司马懿和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二者也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