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当白居易诗中的美人杨玉环,遇上了大唐巅峰“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隆基,一场让古今众人艳羡的爱恋随之诞生。杨玉环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让身为唐玄宗的李隆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御封杨玉环为杨贵妃。

从此,杨贵妃和唐玄宗这对恋人,终日厮守在只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过上了“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若是普通人也就罢了,但是唐玄宗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不理朝政带来的后果就是奸臣当道和臣子叛乱,昔日繁华的大唐走向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如狂风席卷大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流亡到巴蜀的途中,随行的有保卫皇帝的禁军将士和文武大臣。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士认为是杨贵妃兄妹导致大唐今日的局面,于是在马嵬坡突然哗变,斩杀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于是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或许就是“自古红颜祸水,多薄命”的印证。

由于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于是“贵妃之死”蒙上了诸多疑云。关于“杨贵妃之死”主要有四种版本:

1. 禁军将士“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于佛堂前的梨树。

2. 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

3. 杨贵妃被人送到了日本,过着隐居的生活。

4. 杨贵妃是“先吞金后缢亡”。

关于“贵妃之死”,《新唐书》与《旧唐书》记载相似,即贵妃缢亡,但均未告知贵妃是自缢而死还是被人缢杀?而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贵妃是玄宗命令高力士所杀,在贵妃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陈玄礼等人验尸。这些史书记载的共同点是,绝世美人杨贵妃确实“香消玉殒”。

“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旧唐书》

“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

而关于“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的言词,多记载于唐诗之中,如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以及杜甫的《哀江头》等,这些诗句中的“血”暗示贵妃不是缢死,因为缢死不会大幅度出血,而是惨死于乱军中。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李益《过马嵬》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杜甫《哀江头》

贵妃被人送到日本”,是指当年“马嵬坡兵变”形势紧急,杨贵妃安排一名侍女替死,而自己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流落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村。而关于“杨贵妃墓”和“杨贵妃观音堂”在早期中日史料中均无记载。所以,“贵妃被人送到日本”的更多是源于民间传闻,是人们不愿意接受女神般杨贵妃的香消玉殒,编篡传说来表达对贵妃的思慕。

除此,诗人刘禹锡《马嵬行》中的诗句表明了杨贵妃是吞金而死,但这种说法与大众的观点差别太大,引起了陈寅格先生的兴趣,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怀疑杨贵妃可能是先吞金再缢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马嵬行》

那么,为什么“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在面临死亡时,当初曾“一骑红尘只为妃子笑”的好男人唐玄宗,却眼睁睁看着爱人赴死却没有搭救?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觉得身为大国之主的唐玄宗,一方面有自己的无奈,对爱妃的搭救是有心无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唐玄宗幡然醒悟,悔恨自己因醉卧温柔乡而误国误民,决定为江山而放弃美人。

一、军士的逼迫,让玄宗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赐死贵妃,否则玄宗自己也将身死国灭。

在玄宗从长安流亡蜀地的途中,由于将士们即将长途奔袭,且远离家人,想到国家现状,不由怨恨颇多。而谋反或者逼宫,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当兵的将士岂能不知。“马嵬坡兵变”,也是这些将士的无奈之举,他们早已抛却个人生死,只为国家之存亡,将士们将国家现在的惨状归结到杨氏兄妹的祸国殃民,因此才要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否则甚至造反或者投靠敌人。唐玄宗面对这种情形,即使对杨贵妃万般宠爱,也无计可施,只能满足广大将士的要求,赐死贵妃。

二、看到曾经繁华的大唐帝国,在自己的手上千疮百孔,玄宗对自己昔日所为悔恨不已,决定为江山弃美人。

唐朝在经历“贞观之治”后,出现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在武则天当女皇的时期,繁荣继续维持。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前期任用一批贤人,大唐帝国进入了最鼎盛的“开元盛世”。然而,由于玄宗后期沉迷后宫,不理朝政,奸臣互相争权,最终“安史之乱”如疾风席卷大唐,繁华落幕,战火纷飞。唐玄宗想到自己的国家,兴也自己,败也自己,不由悲痛万分,后悔莫及。在一番痛定思痛之后,身为帝王的唐玄宗决定为了重建大唐江山,放弃最心爱的美人。于是,为了不让为自己卖命的将士们寒心,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赐死了杨贵妃。

结尾:

身为拥有普天之下的古代帝王,玄宗也并不能够永恒掌控自己的幸福。当灾难来临,一国之主也会变得卑微,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要无法保护,即使玄宗梦想与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会梦醒回到现实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佳贡献者
2

是的,唐玄宗根本就救不了她。

起因

安史之乱开始后,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家眷还有杨贵妃和她的娘家人一起逃跑。路上将士又累又饿,认为现在这个局面都是杨家兄妹造成的。陈玄礼等人就想杀了他们。

而后士卒们用箭射击,射中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急忙逃命,逃至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示众,然后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上前责骂,士兵们又把他杀了。

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玄宗听外面有喧哗,就问怎么了,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玄宗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请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愿意。韦谔叩头流血请求杀掉杨贵妃。玄宗说:“杨贵妃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宫中,高力士也认为事态紧急,必须杀掉她。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好让高力士杀掉杨贵妃,这才稳定了将士们。

不救的原因

此时情况危急,唐玄宗自己都顾不上了,哪儿还能管得了自己的妃子。士兵们本来就怨气冲天,如果不杀贵妃,他自己的命也不保。

这一切怪杨贵妃吗?根本不怪他,要怪就怪唐玄宗自己昏庸无能导致了安史之乱,最后连心爱的女人也救不了,可怜。

3

根据各类正史记载,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而唐玄宗不可能、也救不了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贵妃之死,对李隆基而言是“弃车保帅”的无奈之举:自己的性命都危险,还想保爱妃?

马嵬驿兵变的背景:瞎指挥引来潼关之败,李隆基仓皇西逃

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在西进长安的过程中,被朝廷军队阻挡在潼关之外;在东南方向,则被死战的张巡牢牢拖住;而在北方,唐军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打得史思明溃不成军,黄河以北原本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郡,纷纷杀掉叛军守将向朝廷投诚。多方夹击之下,中原的叛军处于被前后包抄的境地,安禄山甚至考虑放弃已经占据的洛阳,往北逃回老巢范阳。

但李隆基为安禄山送上了神助攻。

当时潼关唐军统帅是名将哥舒翰,他考虑到手下军队数量虽多,但很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而那些从各藩镇调来的老兵虽久经沙场,但由于是临时调集而来,各统帅间互相不服气、缺少整合,战斗力堪忧;而叛军则处于困兽之斗的状态,数量虽少,但战斗力不可小觑。因此他向李隆基进言:

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即敌军形势危险、急于速战;朝廷军队若据险而守,叛军在形势危急之下自然会起内乱;况且西北的精锐镇兵大部分还未赶到,没必要急于求战。

此外,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表示,由他们率军直捣安禄山范阳老巢,俘虏叛军官兵的家属,贼军必定崩溃,“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但是,专业将领的建议,敌不过政客的一己之利。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再加上杨国忠确实干了不少缺德事,当时他的内心慌得一匹。另一方面,潼关前线也有将领希望干掉杨国忠、为民除害,不过哥舒翰并未同意。

但杨国忠却做贼心虚,眼看哥舒翰按兵不动,以为对方真的要收拾自己,于是撺掇李隆基逼其出关迎敌。直到这个时候,唐玄宗仍视杨国忠为心腹,于是他一波波的派使者前往潼关,命令哥舒翰立即出战。

心知此行必败无疑的哥舒翰仰天大哭后率领20万乌合之众出关。在灵宝西原,面对安禄山悍将崔乾祐设下的陷阱,朝廷大军瞬间崩盘,大量士兵扔掉武器、脱掉装备逃入深山,还有一部分被拥挤着赶入河中淹死,仅仅有8000多人撤回潼关之内,甚至连哥舒翰也临阵投敌。

潼关之败,让安禄山大军死而复生,直接打通了前往长安的通途。消息传来,朝廷惊慌失措,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禁军,护送自己以及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和身前的宦官、宫女们偷偷出逃,计划往西南蜀地躲避。

马嵬驿兵变的本质:为平息禁军的不满,陈玄礼将祸水引至杨国忠一系

由于事发突然,逃难队伍并没有充足的后勤物资准备,路过咸阳时,队伍已经饥肠辘辘,一些老百姓主动献上了粗粮饭,但僧多粥少,被那些皇子皇孙们一抢而空;过了许久,相关部门准备的御膳才送到,李隆基与那些官员、贵戚们分而食之;而禁军将士们,则只有饿着肚子、自行去邻近的村里讨食物。

李隆基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属咎由自取: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会面临女色、奸臣,但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本身;那些在咸阳进献食物的老百姓都当面表达对李隆基的不满:

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

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图谋不轨,但面对那些举报者,李隆基一向不问青红皂白的予以诛杀,由此养虎为患。

更好笑的是,在逃出长安城前,罪魁之一杨国忠也把锅甩在李隆基身上:“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下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当然了,宰相就是他自己。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之乱是怎么养成的,除了李隆基(当然,他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随行的禁军们,自然也明白。

到了马嵬驿,又累又饿的禁军将士们处于爆发的边缘: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史书没有写为何愤怒,但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明明可以把叛军挡在潼关之外,皇帝、丞相偏要瞎指挥,导致沦落到眼下的地步;明明是逃命,你们这些皇亲国戚还摆着臭架子,骑着马、吃的满脑肥肠,我们这些人就饿着肚子,为你们犯下的错误买单?

群情激奋之下,若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兵变,禁军的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灵机一动: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于是他向太子李亨提出了自己这个想法,但“太子未决”。巧的是,随行的吐蕃使者正向杨国忠投诉没东西吃,一些军士趁机大呼:杨国忠勾结胡人作乱!军人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爆,他们杀掉杨国忠,将其脑袋顶在枪尖上示众,其他的杨氏贵戚也被诛杀殆尽,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一同被杀、宰相韦见素受伤,其后乱军趁势直接将身在驿站建筑物内的李隆基等人团团包围。

接下来的情形相当微妙:李隆基亲自走出门,下令将士们收队,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他只好让高力士出来接洽,陈玄礼的回答是:“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犹豫不决之际,京兆司录韦谔说了一句话:“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其后他更是急得趴下磕头,甚至满头鲜血。

也难怪他会如此着急:众怒难犯、危在旦夕,你再不下定决心的话,大家都别想活!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很熟悉,李隆基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杀,让陈玄礼等人进来验尸;陈玄礼等人山呼万岁,队伍顺利整顿完毕,挥师西进。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陈玄礼带头,但我们要搞清楚他的身份:他是陪着李隆基长大的老部下,在40多年前,他曾陪同李隆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李隆基称帝后,立即封陈玄礼为龙武大将军,掌管禁军六军,负责整个皇宫的安全保卫。可以说,陈玄礼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背叛李隆基的;只有这一个可能:他是以军人统帅的身份,以站在军人们的立场出发,用杨氏一族为替罪羊,帮助李隆基化解了兵变危机。如果统领禁军的不是他、或者他的反映太慢,李隆基在马嵬驿很可能会凶多吉少。毕竟那时,做了几十年太子的李亨已经虎视眈眈,借着兵变掌权,对他来说无异于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然为啥陈玄礼提议杀杨国忠时,李亨一直不吱声?)

这也正是马嵬驿兵变后,陈玄礼仍旧身居高位的原因。

所以,李隆基不可能保住杨贵妃;若他坚持不放人,结果可能连他自己也得一起完。

4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也许听起来有些让人无法接受,然而历史上的很多故事,确实就是这样让人心碎,比如唐朝时期的杨贵妃就是如此,原本她并没有招惹谁,只是因为自己长得太美,因此最终红颜薄命了。

马嵬坡之变中,唐玄宗无能为力,只能让杨贵妃成为替死鬼,可是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为实际上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唐玄宗救了她,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唐玄宗真的可以救杨贵妃?


暴风雨前的安宁

杨玉环与安禄山两人玩得好生自在,自从安禄山成为杨玉环干儿子后,两人经常双双进入杨玉环寝宫,直到半夜之后安禄山方才离开,宫中早已闹得沸沸扬扬,不过李隆基并不在乎,因为此时此刻,李隆基正在私会杨玉环的姐姐呢。

这边安禄山与杨玉环进行“洗三”活动,那边李隆基与杨玉环姐姐好不自在,他们都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这样该多好啊。可惜其中就有一个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他想要得到杨玉环所有,甚至想要得到李唐江山。

这个人就是安禄山,一个300多斤的胖子,此刻还正在与杨玉环嬉戏玩耍,杨玉环却并不知道这个胖子内心其实已经有了很多非分的想法。安禄山在宫中与杨玉环嬉戏几天后,悄然离开皇宫,李隆基还为他送行,希望他早日来宫中给自己跳舞,其实跳舞是假,主要是安禄山来了,李隆基就有机会去约会杨玉环姐姐了,要不然杨玉环可能吃醋就回老家,那样多尴尬,前边已经有过两次,李隆基内心还有点害怕的。

时隔数日,李隆基以为安禄山要进宫来了,心中还有一些兴奋与激动,自从杨玉环进宫以来,李隆基基本已经不理朝政,国家大事交给李林甫去办,自己戎马一生,也该好好享受一下了,李隆基甚至不知道此时的李唐是什么模样,更不知道安禄山已经拥有李唐三分之一的军队。

等李隆基再次得知安禄山的消息,就是有人前来禀报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造反,李隆基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个胖子居然会造反,成天和自己在一起有说有笑,甚至他把杨玉环都牺牲了,怎么这个胖子可能会造反呢?

李隆基将来报信的人责怪了一番,叫对方好好核实一下情况,等到李隆基再反应过来的时候,安禄山已经打到长安脚下,李隆基这时候彻底慌了,叫陈玄礼带领一些亲信士兵连夜逃跑,想要逃离长安。

太子李亨得知父亲要起身离开,马上专门组织3000精锐紧紧跟随李隆基步伐,嘴上说着要保护李隆基,心里却在想着李隆基曾经对自己一次一次的打压以及怀疑猜忌,李亨已经受够了这些年当太子担惊受怕的日子,他觉得李隆基已经当了太久皇帝,早应该换位让自己感受一下,而这次是最佳的机会,一旦错失,可能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马嵬坡之变

唐玄宗李隆基在高力士与陈玄礼、杨国忠的保护下到达马嵬坡,李亨随后也赶到,将士们像一群丧家之犬,想象着昨天还好好的在长安城享受生活,怎么今天就落魄成这个样子,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多么悲哀。

将士们越想越生气,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显然就是李隆基这个皇帝,可是目前他还是皇帝,将士们也不能直接弑君啊,得找一个人来出出气,看看唐玄宗会如何,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有人提议说杨国忠乃奸臣贼子,与胡人合伙谋反。

其实这时候杨国忠并没有谋反,但是陈玄礼与李亨交流沟通后不久,便有了一群胡人前来与杨国忠混在一起,刚好这成为最明显的证据,士兵们大喊一声杨国忠造反,遂拿着乱刀冲出去一顿乱砍,很快杨国忠就一命呜呼了。

原本六军不发,此刻已经将杨国忠除掉出了口气,唐玄宗以为一切已经差不多了,是时候继续出发,谁曾想这些士兵居然指着杨贵妃说:“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将其杀害之后,怎么还能让杨贵妃留在玄宗身边呢,那多危险啊,不如把杨贵妃一起杀了吧?”

唐玄宗此时十分愤怒,连忙说杨贵妃一直处于深宫之中,跟杨国忠接触不多,没有必要杀人灭口,可是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谁也不听李隆基的话,最后高力士与陈玄礼纷纷劝诫李隆基要为大局着想,李隆基才忍痛割爱,叫高力士将杨玉环带到佛堂赐予白绫自缢,结束后又叫陈玄礼去验尸,方才解决了这场内讧。

关于杨玉环被赐死的过程,《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由此可见,杨贵妃肯定在当场就已经死亡,因为高力士亲自看着她自缢,还有陈玄礼验尸,重重把关,自然不可能让杨玉环死里逃生,更重要的是,整个马嵬坡之变的幕后主使李亨一直都在紧密关注着事情进展。

等到一切搞定之后,李亨才说自己带着兵马去灵武抵抗安禄山,叫唐玄宗去成都避一避,这样安全一些,可是李亨去到灵武不久,便登基称帝了,李隆基派人将玉玺交给李亨,李亨正式接替李隆基成为皇帝。

而整个李亨登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就是当时送圣旨给李亨的人正是杨玉环最开始的老公寿王李瑁,李瑁已经等待很久报仇,终于这次送圣旨的过程,可以痛快一场,至于圣旨内容是什么,无人知晓,只知道李瑁告诉李亨可以登基称帝,至于这是不是李隆基本意,无人知晓。

其实在马嵬坡之变中,李隆基已经无法去救杨玉环,因为他自身难保,李亨真正的目标并非杨国忠与杨玉环,而是李隆基本人,马嵬坡之变,表面上是在处理奸臣,实际上就是李亨与李隆基父子二人斗智斗勇,在权力面前,两人的争斗牺牲了无辜的杨玉环,最后杨玉环的去世,也就预示着李隆基政权彻底瓦解,李亨政权正式成立。


结语

哪有什么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在王室之家,并没有爱情与亲情可言,李隆基对杨玉环如此,李亨对李隆基也是如此,只要可以成为抢夺权力的筹码,不管牺牲与否,并没有人在乎,而李隆基走到最后这一步,又远远离不开他当初对李亨的残忍以及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可惜一切早已悔之晚矣!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5

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马嵬坡被赐死?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这个问题小编仔细搜集了资料,系统的捋了一下,以下观点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比如“诛国忠”后面应加上一个“国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衔接上,再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换言之,是杨玉环“自缢”,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行文时的问题,实则不然,如果没有人对杨玉环的死提出疑问那还罢了,但现在偏偏有人对她的死亡与否(是否死在马嵬驿)提出了怀疑,《新唐书》给人的回答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键之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说: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 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为什么?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

至于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我想答案应该不难理解。就在安史之乱唐玄宗逃难的过程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仍然不少于以前,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意真是不浅啊。杨国忠死后,陈玄礼就和韦谔上奏杀死杨贵妃以保军心,而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也劝告唐玄宗杀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迫不得已将杨贵妃给处死在马嵬驿。而对于这次的兵变被后世人称为“马嵬之变”。但是在马嵬驿时唐玄宗深爱着杨贵妃还处处维护他,但是最后依然被处死,其实说来不是唐玄宗就不了心爱的女人,而是根本不想救,其一是因为唐玄宗知道自己宠爱着杨贵妃,对于杨贵妃哥哥杨国忠来说这是一路攀升的好机会,不仅当了宰相,权力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这样下去,唐玄宗自己的人头都保不住,肯定会死在自己的国舅爷手里。唐朝肯定也不会安宁。如果趁机把杨玉环杀了,再对杨家人慢慢的动手,这样大唐就除掉一个很大的刺。第二呢就是当时唐玄宗的战士已经开始有了兵变,为了稳住军心,将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给处死,然后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当时的唐玄宗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这么做,如果当时救下了杨贵妃,那些将士们肯定不会屈服,下一个死的人就是自己了。从这儿就体现除了帝王的无情。


6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往四川逃跑,当大军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六军不发,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最后唐玄宗逼不得已,只得缢死杨贵妃。

明明唐玄宗是皇帝,权力无边。就算军队逼迫,但实际上他要把杨贵妃保护起来,也并不是不可能。那些兵们敢于杀杨国忠,但是借他们一百个胆,他们也不敢对唐玄宗不利。可是唐玄宗为什么却没有保护弱女子杨贵妃呢?

(马嵬事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这件事的事后处理。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是对皇帝的不敬。照理说,就算在马嵬坡的时候,形势所迫,唐玄宗把那些士兵们无可奈何。但是事件结束后,比如唐玄宗已经到四川后,他就应该立马处理这件事。为什么他并没有处理呢?

就算在四川的时候,他并不稳定,不好处理。可是当他回到长安后,完全尘埃落定了,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处理呢?

就算唐玄宗那时候已经不是皇帝了,不好处理。但是唐肃宗李亨应该处理这件事啊。这可不是简单对他老爹不敬的事情,而是蔑视皇帝权威的问题。这样的事情,在皇权社会里,是绝对不能饶过的。可是为什么,唐肃宗也没有处理过这件事呢?

从唐玄宗、唐肃宗都没有处理这件事来看,很显然,缢死杨贵妃这件事,与他们两人是都有关系的。

(唐肃宗剧照)

先说说与唐肃宗的关系。

实际上,据后世的历史学者研究,整个“马嵬事变”,其实就是李亨主导的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以李亨为中心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不能叫“马嵬事变”,而应该叫“马嵬政变”。中心目的,是李亨向唐玄宗夺权。

在这场政变中,组织者是太子妃张氏、太监李辅国和六军总司令陈玄礼等。首先是陈玄礼想夺权,把杨国忠的权夺过来,于是通过李辅国联系李亨,希望李亨能出面杀掉杨国忠。张氏和李辅国的目的更进一步,认为不只是应该杀掉杨国忠,而且应该让唐玄宗下课,李亨上台。

李亨这个人,由于长期受唐玄宗的打击,因此做事犹豫不决,不敢下这样的决定。但是,李亨不敢下决定,事情就不好收场了。万一唐玄宗和杨国忠知道了这几个人对他们不利的谋划后,自然不会饶过这几个人的。因此,最终三人通过合谋,用士兵的名义,杀死杨国忠。

杀死杨国忠以后,其实并没有完。因为杨贵妃在唐玄宗身边,他随时都有可能给唐玄宗吹枕头风,让唐玄宗处理李亨、张氏、李辅国、陈玄礼这几个人。所以,他们才鼓动士兵们,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

就算最终缢死了杨贵妃,其实李亨心里也不踏实,所以他才会和唐玄宗分手,远上灵武。

从这里可以看出,缢死杨贵妃这件事,本身就是李亨等人干的,他们怎么可能“秋后算账”呢?

再说说与唐玄宗的关系。

(唐玄宗剧照)

我们前面问,唐玄宗为什么不保护杨贵妃?

唐玄宗确实想保护杨贵妃,毕竟他很喜欢杨贵妃。但是,如果把杨贵妃保护起来后,他就会失去皇位,他还保护吗?

为什么说保护杨贵妃,他就会失去皇位呢?

实际上,对于这场事变,唐玄宗是心知肚明的,知道这是一场与太子李亨有关的政变。是一众人等,拥戴李亨上台的一场突击战。

这场突击战,和之前他处理第一个太子李瑛时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他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就算李瑛是被冤枉的,他杀李瑛,李瑛也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而这次不一样,由于所有的人都认定,是他造成了“安史之乱”。再加上他又在逃难的路上。因此,虽然是皇帝,命运还得由别人安排。如果李亨等人对他发起强力冲击,他未必抵挡得住。

同时他也明白,李亨等人就算要发起强力冲击,也是需要理由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而言必然很顺。也就是说,只要李亨等人找到理由,就很容易让唐玄宗下课。

(杨贵妃剧照)

李亨等人找什么理由呢?

士兵们杀掉杨国忠,是因为杨国忠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士兵们要求缢死杨贵妃,是因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总之,这些破事都是与唐玄宗无关的。但是现在,唐玄宗竟然包庇杨贵妃,不让她死。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安史之乱”与唐玄宗有关!既然与唐玄宗有关,说明唐玄宗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不适合当皇帝了,自然就该下台了。

唐玄宗对这个逻辑是看得很清楚的,为了保住皇位,他当然只能杀掉杨贵妃。

也就是说,杨贵妃一死,唐玄宗就解脱了。既然如此,唐玄宗怎么可能“秋后算账”,为杨贵妃平反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7

你问了两个问题,我先回答后面个问题吧,杨贵妃初缢死时,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原因是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跑时,军队“逼宫”,如果不杀掉杨贵妃和奸相杨国忠,那咱们就不走。唐玄宗没办法,只好下旨赐死杨贵妃。

军队逼宫,玄宗无奈赐死贵妃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花据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峨眉马前死。
——白居易《长恨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6月,叛军政破洛阳,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家仓皇西逃。

途经马嵬坡,士兵们不肯再前进,要求杀掉杨贵妃的哥哥奸相杨国忠。

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杨国忠剁成肉泥。之后,将士们仍然不肯离去,唐玄宗只好亲自出来慰劳军队。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请陛下割爱正法。”玄宗说:“贵妃住在深宮,怎么会知道杨国忠的造反阴谋?”

这时,唐玄宗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插话说:“贵妃是没有罪,但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边,将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虑,只有将土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将杨贵妃“赐死”。

高力士奉命把贵妃带到佛堂的梨树下,用丝带将她缢死,时年贵妃38岁。陈玄礼及众将检验过尸体之后,军们才重新整队出发。

杨贵妃死后,就地掩埋,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据说,杨贵死时掉下一只靴子,马嵬驿的一个驿卒拾到后,带回家交给母亲保存,引得周国村落的人都前来观看。

过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钱。尽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后来,唐军收复长安,唐玄宗返回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就叫人以高价买下靴子,仍然理在这座贵妃墓中。

第一个问题,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马嵬坡被赐死?这件事情一直有争议。

杨贵妃究竟是死在马嵬坡还是东渡日本后离世?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称自己是杨贵妃在日本的后裔。

无独有偶,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然也声称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对于这些爆炸性的新闻,人们感到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当年的贵妃英非真的逃离了大唐转道东瀛了吗?

日本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边龙美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以及我国《文化译丛》上刊载的译自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都讲述了一个未死的杨贵妃的故事。

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策划,用一个宫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护送贵妃南逃。

当时的中国同日本有海上交住,他们大约在现在的上海一帯乘船出海,经过艰险的漂泊,终于在日本久津半岛的唐渡口登陆,定居在油谷汀。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贵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当地人对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里。

日本的杨贵妃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冈,面临平阔壮观的大海,墓基是一块由乱石组成的面积有几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称它为“五轮”。相传,杨贵妃就安眠在五轮塔下。

后来,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杨贵妃客死东瀛的消息,悲痛欲绝,为了给贵妃祈福,他派白马将军陈安带去了两尊佛像——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准备安置在杨贵妃归宿之地。

陈安将军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岛,没有找到这个地方,只好把这两尊佛像暂时安放在京都清凉寺之后回国。

再后来,日本当局发现了杨贵妃墓地,要清凉寺交出佛像,清凉寺则认为佛像在清凉寺安置已久,评价甚高,名声日大,不愿意将佛像交出。

于是采取了一种变通的办法,他们请当日最负盛名的工匠,照原像制作两尊,把四尊佛按新旧搭配,留二尊在清凉寺,另二尊在贵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其实,杨玉环本是个普通的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和聪颖柔顺,一见夺于前夫,二见杀于后夫,中间虽是过了十几年尊宠荣贵的日子,但与政治是毫不相干的,她只是一只温驯的替罪羊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断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如今有许多学者都试图想解开杨贵纪的身死之谜,甚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

但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了,贵妃早已灰飞烟灭化成了泥土无处可寻,“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回醉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我觉得,杨贵妃是生是死的传闻之所以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因为史料的记载粗略不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

8

杨贵妃的确在马嵬被赐死。

756年6月14日,马嵬驿,太子李亨决定发动政变除去杨国忠兄妹,为此与禁军统领陈玄礼密谋妥当并实施计划。当时,唐玄宗一行约三千余人,李亨指挥了二千兵士且多为精锐,唐玄宗身边千余人含宫女、宦官、大臣,毫无抵抗力。因此,当杨国忠被杀后,陈玄礼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此时走投无路,惟有舍卒保帅牺牲杨贵妃,否则必将众叛亲离。又幸亏陈玄礼的目的仅在于“祸由杨国忠,欲诛之”,故达到目的后,依然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一直陪他入蜀直至返回故都。而李亨趁机发动百姓“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分兵至灵武后即位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故,唐玄宗不是不想救杨贵妃,而是没有能力救她。

9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杨贵妃确实是被赐死在了马嵬坡。

我国权威历史资料《资治通鉴》有记载杨贵妃是死于马嵬坡,在白居易的《李夫人》中也有明确提到杨贵妃死在了马嵬,还有郑隅的《津阳门诗注》中也详细说了杨贵妃死后拖自己身边的亲信高力士转移并埋葬贵妃的尸骨。

那么为什么堂堂一个皇帝,却救不了一个自己心爱的妃子呢?这还要从安史之乱那一段历史说起。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

正史里,陈玄礼兵变,幕后是太子和大臣们对李隆基皇权的挑战。事变后李隆基也很快当上太上皇,实际形同被架空。连近臣儿子尚且如此,李隆基还有救杨玉环的能力吗?当时他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他死,二是他和杨玉环一起死。

但唐玄宗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享受过皇权的荣耀,此时自己又有生存的机会,即便对爱妃再怎么不舍,他也不会陪上自己的生命,与杨玉环一起赴死。

于是,就这样,一代绝世美女被自己最心爱的王所辜负,成了那场政治战乱中的牺牲品,最后香销玉殒于荒凉的马嵬坡上。

10

首先感谢笔者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不是唐玄宗不救杨贵妃而是大权已经被别人掌握,他没有了控制权。

对于杨玉环来说,遇见唐玄宗是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也是最不幸的结果。出身官宦家庭,杨玉环比同时代大多数女孩生活条件优越很多。

最起码杨玉环不需要担心谋生的问题,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虽然父亲在她十岁时就已经过世,但凭着家族的力量,杨玉环依然得到很好的教育。她擅长音律歌舞,又精通琵琶。

以杨玉环的情况而言,这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姿色极高,又有教养。即便不入后宫,那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夫家。最开始的时候,杨玉环就被选为亲王的嫔妃。只是因为被唐玄宗看重,才选入宫中。

为了得到杨玉环,唐玄宗也是费尽心思。因为杨玉环最开始的亲儿子寿王李瑁看中,碍于这层关系,唐玄宗就先令杨玉环出家,再为儿子找一个新王妃,最后如愿把杨玉环纳入后宫。

从杨玉环进入后宫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到唐玄宗极为特殊的宠爱。她很快被册封为贵妃。因为当时唐玄宗后宫中,已经没有再册立皇后,再加上杨贵妃受唐玄宗宠爱。

所以,她在后宫中的身份最为尊崇。唐玄宗对杨贵妃也是千方百计地讨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未必真的喜欢吃荔枝,但唐玄宗的宠爱却是货真价实。

当然,即便如此恩爱,两人也偶尔会有争执矛盾。杨贵妃曾经两次被唐玄宗赶回娘家。可是,每次都是稍过不久,唐玄宗就选择服软,把杨贵妃从娘家接回。

而且,每次吵架,都让唐玄宗觉得,自己更加离不开杨贵妃,两人感情往往更好。而且,因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整个杨家也因此得到重用。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都被封为一品夫人。杨国忠这个杨家的远房亲戚,也因为杨贵妃的受宠而得到重用。杨国忠当宰相的时候,身兼四十多个职位,权势无人可比。

如果按照童话故事的结果,皇帝与贵妃得到美满的爱情。一个是盛世天子,一个被列入四大美女,看着就是绝世般配。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所有的结果,都发生逆转。

其实,这场动乱的爆发,背后是唐朝自开元盛世以来,长年累月的矛盾积累。地方藩镇势力加强,民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日益艰苦。杜甫才会在诗中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时,皇帝并不相信。直到确认无误,唐玄宗开始下令出兵平叛。以当时形势的变化,安禄山在早期被镇压,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因为唐玄宗的瞎指挥,导致朝廷军队大败。所以,唐玄宗决定离开长安,逃往蜀地避难。

为了保证逃往计划的顺利,唐玄宗把一切可以抛弃的东西,都留在长安。即便是那些皇族子孙,也基本被一并抛弃。他只带上少数精锐禁军、亲信,以及杨贵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贵妃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唐玄宗清楚此行的危险。所以,禁军在出发前,又得到皇帝大量珍宝赏赐,其目的就是安抚禁军,让他们把唐玄宗一行人安全护送到蜀地。

可是,唐玄宗没有预料到,形势会比想象的更为糟糕。当唐玄宗一行人到达陕西马嵬坡时,情况出现变化。禁军开始出现哗变,他们在公开的情况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

禁军甚至对唐玄宗要求,想要处死杨贵妃。禁军的哗变,并非没有缘由。虽然他们离开京城前,得到大量赏赐,可是,一路因为战乱,也没地方可以买东西,只能自己找东西吃,又饥又渴。

这本身就容易激起士兵的不满。他们在京城中,原本又都是养尊处优的,享受太平日子的。换句话说,总要有人为安史之乱爆发,葬送开元盛世这个结果负责。

如果从唐玄宗的位置来考虑的话,他们到达马嵬坡时,可以确定,安禄山的叛乱,已经非常严重,短期内无望解决。而且,到达马嵬坡时,也有望顺利到达蜀地。蜀地富饶,且地势艰险,可以长期据守。

更重要的是,当时唐玄宗也没有其他人的支持。即便高力士,这个最忠诚的近侍太监,也劝说皇帝,让他同意赐死杨贵妃。其余重要人物,如禁军统领、太子,也基本持默认态度。如果唐玄宗不同意赐死杨贵妃的话,禁军就可能把刀刃指向皇帝。所以,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终选择同意。禁军也同意继续保护唐玄宗,一行人重新出发,前往蜀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