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天色天晚,体力不支,且今天已回复七八个问题了,明天抽时间好好理顺一下后再来回答先生所邀之题。

最佳贡献者
2

楔子:

弘治十一年(1498),苏州考生唐寅在应天府乡试中考取第一,夺得“解元”。不久后,意得志满的唐寅与好友徐经共同入京参加会试。

唐寅才华横溢,对待此次会试更是胸有成竹。在唐寅眼中,“会元”称号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以致于说出“今科会元舍我其谁”的狂悖之言……

唐寅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生于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因当年是庚寅年,所以取名叫做唐寅。

唐家居住于苏州府吴县,父亲唐广德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酒馆谋生。唐广德年轻时读过书,深知只有参加科举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道路,因此他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来教导儿子读书,只为唐寅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唐子畏墓志铭》

唐寅天资卓绝,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成化二十一年(1485),15岁的唐寅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补录苏州府府学附生。

弘治十一年(1498),28岁的唐寅参加应天府乡试,最后一举夺魁,获得解元称号。

不过“稳重”这个词从不属于唐寅。

在成化二十一年的院试中,唐寅结识了好友张灵,从此便整日与张灵一起饮酒度日、放浪形骸。直到弘治七年,从这一年开始,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逐渐衰落。

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唐子畏墓志铭》

然而唐寅一心仰慕古代的豪杰,对科举考试充满了不屑,即使家中遭受如此大变故,他依旧不在意科举。最后还是在好友祝允明(即祝枝山的规劝下,唐寅才稳下心神,潜心读书准备科考。

如前文所说,稳重这个词从不属于唐寅。在参加乡试录科考试期间(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唐寅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这件事情的影响极差,正好当时负责录科考试的御史方志十分厌恶这种行径,便直接取消了唐寅的成绩。后来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联合了苏州当地的名士文林(文徵明之父)等为唐寅求情,方志这才同意“补遗”让其参加乡试。

后来的结果便是唐寅一举夺得应天府乡试第一名,成为“解元”。但唐寅中举后并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的流连欢场。他的朋友纷纷来规劝他,结果唐寅非但不领情,反而要与朋友断绝关系。

弘治十二年,唐寅入京参加会试,与他同行的还有江阴巨富徐经。参加会试结束后,唐寅口出狂言,大呼“今科会元,舍我其谁”。结果唐寅果真考中会元。当时早有流言江阴富人徐经买通关节,获得考题。而与他关系密切的唐寅也受人嫉妒,被各地举子告了一状,御史华昶火上浇油,在殿前举报总考官程敏政泄露考题。

后来的事实证明唐寅的确是凭借真才实学考中会员的,原因如下:

其一:徐经招供以重金贿赂程敏政家仆,由家仆偷出了考题,但唐寅并不知有此考题。

其二:最后的结果是程敏政被罢免,徐经与唐寅终身不得录用,而御史华昶亦受到处罚。

华昶受到处罚证明他的举报是不实的。但为了平息考生们的怒火,主考官程敏政被罢免,而唐寅也受到牵连,不幸成为一颗棋子被朝廷放弃。

从此官场上少了一名为权势勾心斗角的政客唐寅,而明代多了一位名传至今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在这次科举舞弊案后,唐伯虎被贬为小吏,不过他认为耻辱而坚决不去就职。他的妻子也因他再无前途也与他分道扬镳。唐伯虎从此流连于风花雪月,寄情于山水之间。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只能以卖画来赚取生活费用。但他的画只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值钱,在当时是不值钱的。生活每每感到拮据的他只能依靠朋友们的资助。

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时年54岁。

结语: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两句出自唐伯虎所作《桃花庵歌》,作诗于弘治十八年,也就是科举舞弊案的六年后,此诗全文都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之情,仿佛意味着唐伯虎已经将六年前的那场耻辱忘去。心性自由,方才作下此诗。

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君可见,在后来面对宁王的招募时,唐伯虎立马出发前往南昌,这说明他心中还是有从仕之心的,当时写诗还是因为心中有怨气罢了。

3

唐寅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字伯虎,号六如,后称子畏,诗书画全能,才华横溢,从小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禀赋,才气奔放,聪慧过人,但人生坎坷,结局凄凉,不像现代一些影视剧描写的那样,花花公子,吃喝玩乐,风流潇洒,有一个洒脱的人生,其实唐伯虎还是心有大志,胸怀理想,但旧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腐败官僚作风,打破了他美好的信念和向往。

唐伯虎28岁进京赶考,牵扯到考场舞弊案,由于各别考官的嫉妒向皇上弹劾,程敏政,唐伯虎,徐径受到诬陷被关押,经多方审讯未能证实,最后皇上朱由亲自审问,才得以真相大白,也从此唐伯虎断送了仕途,通过这一次的挫折,唐伯虎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视力,阿谀奉承,也激发了他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并影响后世不朽作品。

自从舞弊案之后,唐寅以山水桃花为伴,爱桃花,以桃花下为眠,最后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地多方建一座桃花乌,桃花换酒,写诗画画,后取名桃花庵,桃花庵主,以此,别人笑我太疯癫,三十七岁写出桃花庵歌,流传后世几百年,也表达了唐伯虎一生喜怒哀乐,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它人看不穿,说的是别人笑我只是看到的表面,却看不到唐伯虎内心真正的想法,这首诗也涤荡出唐伯虎真正内心感受和心境,因诗太长,无法全部写下,确实精彩,影响后人。自古才子多坎坷,人生五载不平坦,《自在不为人》《为人不自在》说的是人一生无忧无虑,吃喝玩乐,过着衣锦的生活,就没有生活,没有素材,只有厉经磨难,走过沧海,才能了解这个社会的人间悲、喜,恨,才能书写出人生大书。

4

谢谢邀请。

我们常说,要读懂一首诗,必须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有时候一个诗人诗的风格,也是受他性格和生活背景以及遭遇影响的。

唐伯虎的诗作亦是如此。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从24-25岁开始厄运便萦绕身边。

先是父母双亡,妹妹也死了离去。接着儿子早夭,妻子离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人,转眼间没个家的样子。这份凄楚,也只有当事人读得懂吧。

还有一点,他从小敏而好学,十来岁就考去秀才,举人,前途非常光明。可是后来因徐经案落了个终身禁考,这对于一个学霸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经过这些事的时候,唐伯虎刚过30岁。正是而立之年,他却看破红尘一般。开始放纵、堕落,浪迹青楼。和宋朝的柳永一样,心死之后,堕落自己。

后来到了四十多岁,唐伯虎得到宁王赏识,有幸做了宁王的幕僚。这一刻他以为他的机会终于来了。谁知道等他的是更大的风险。后来他发现宁王有意肆意谋反。他只好装疯卖傻脱离宁王。

对于他的这些堕落,常人很不理解。曾经那么优秀的学霸,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很多人笑他太疯癫了,太不务正业了,太不进取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遭遇。

这时候他也许已经看透了人生。感觉活着都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开始不思进取,过洒脱安逸的生活。正如他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看穿了,就释然了。就懂他了。懂人生了。

5

我思故我在。万般皆有命,命入忘我途。伯虎花间醉,匹夫草莽醒。

6

油珠打汤太有味,送我白菜我不嫌。

7

他是有目的的。而是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外人对他的背景是一无所知。

8

既不是自我安慰,也不是看破红尘!那是一种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感叹。每个的人思想意境层次不一样,有的人为了生计奔波,有的人为了名利折腾,有的人只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共鸣。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要求的少,唐伯虎家境优越,文采横溢。对于金钱名利他早已看淡,奈何的是知音难觅。他疯疯癫癫游戏人生只因所拥有的太多对他来说都是所谓的东西,真正他内心深处找寻的却一直没出现。天道里丁元英就是这种人,他在生活中已经早已不屑去跟人争什么,不是自命清高,而是灵魂已经升华!社会中也有很多这种人,低调到尘埃里,让别人对他一无所知,因为他的灵魂已经进化到不需要存在感,或者自己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存在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