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认识。人有眼耳鼻舌身,感觉色声香味触。比如眼睛感觉的是色,也就是光所具有的颜色。耳感觉声音,鼻感觉香味儿,舌感觉味道,身体感觉接触。
通过五官感觉到的认识是简单的有或无。如果没有理性认识,人是不能识别事物的。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理性的处理,才能识别事物。就像雷达收到波信号,只能判断有或没有。不能判断是什么。要判断是什么,必须累积经验,在自己的记忆里建库。库里存的就是经验。当累积了经验以后,才能把当前波信号与库里的经验比较。如果比对上了。就判断出来了。
小孩子为什么在生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什么都不会。其实就是小孩子在建库。库建好了,人也长大了一些。说话,理解大人的话,认人认物等等都越来越聪明。
这下问题来了。经验必须先于认知。在哲学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反映论,就是经验先于认知。一种是先验论,认知先于经验。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肯定是先验论的唯心的。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先验论的提出人。康德也同意。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原来这些牛哄哄的人都是唯心主义。
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先验论当然是对的。繁复的论证我不会。简单用成语证明。举一反三。当人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又掌握了认识世界的巧方法,根据已有的经验,加逻辑思维,因果链思维。就可以实现先验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不少。其中主要的是意识与物质何者为先。反映论和先验论也是重要的分歧。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反对先验论。
唯物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它有两套逻辑,两个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唯物主义最经典的话是,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失败是成功之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存在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其实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 就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暗含了一个前提,先有真理在等待检验。真理是知,检验真理是行。知在行前就是先验论。陶行知以前叫陶知行。知在行前是儒家思想,后来唯物主义变成国家意识形态,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失败是成功之母,犯了同样的错误。第一次失败的行是怎么来的?行为必定是思想驱动的。没有知不可能行。那么第一次的知又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佛教知道。
佛教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啥意思,原来在佛看来无知也是一种知。人们把没有就认做没有。佛教认为没有也是一种有。无明就是无知,不仅仅是无知,是绝对错知,所以第一次失败是错知驱动的行为,当然注定失败。行缘识,即使是失败的行也产生识,识和知是一种东西两个名称。
可见唯物主义反对先验论,自己却不自觉的运用先验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产生意识。这也是不自觉的运用先验论。意识怎么晓得自己是物质产生的?难道自己看着自己被妈妈生出来,没有经历的经验,怎么就得出物质产生意识的结论。孩子不可能知道妈妈,只有妈妈知道孩子出生的过程。只有去问妈妈。可是妈妈是物质。永远不可能告诉你。
科学验证主义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首先的错误就是认定有真理。其后的错误和唯物主义一样,不自觉的运用先验论。先验论不是一直正确,而是有条件正确。要累积足够的经验,运用逻辑思维,因果链思维,才能预见未知。科学说,宇宙有138亿年历史。没有完整经历这个过程,毫无疑问是先验论。唯物主义绝对肯定这个先验论的结论。可见,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不总是坚持唯物思维,反之亦然,唯心主义者也不总是坚持唯心思维。其实只是主动选择或被动被贴的标签。有的人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可能在世界观认识上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可是在具体问题上却用唯心思维。所以所谓主义只是个标签,和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所有的人都会认定自己是好人,是善良的。他遇到讨厌的人,就会认为那个是坏人。这就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只有自己审视自己,才能去恶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