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得卧龙,雌凤者,而得天下,巳罗老先生的罗辑思微,刘皇叔刘备,均有两人辅佐,诸葛亮,庞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你想在好,把路修的宽广敞通,可事与人违,不按作者的思路发展,话说回来,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不论怎么讲,你诸葛亮有在大的本事,庞统你再能算慧道,法术无边,也是无力回天,时终并列三国,应了那句扶不起的阿斗。

各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罗老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琢重刻画,汉室江山不落入奸雄之手,重笔浓彩描述皇叔刘备,得两人,一统江山,恢复大汉天下。

命该如此,该是你的永远跑不掉,不是你的肉饱打狗一去不回。

不论罗老先生,怎么鼎力相智,推承辅汉。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何人也更改不了,社会进程,时代转变交汇点。

演义终归是演义,虚虛假假,假假真真,不论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炮打五丈原,还是火烧葫芦峪,终归扭转不了汉室的鼎盛。

一物降一物,嗽嘛降怪物,事物都是这样,相互相克。常言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诸葛亮终归败给司马懿。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有着强烈的尊汉推刘的色彩。对于刘备阵营里的主角诸葛亮当然要着力描写。这种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让人难以置信。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书中的他自己的话来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言外之意,这些东西诸葛亮都是很精通的。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本领,又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但是,由于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大的框架上还是要符合历史的实际的。在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没有成功,所以,《三国演义》也不能把它写成成功了。这就给读者留有一个疑问,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北伐不能成功呢?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的解释是: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且对方的实力比较强大,因此未能北伐成功。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用艺术的手法对诸葛亮的北伐进行了各种艺术加工,为诸葛亮寻找理由,来为诸葛亮进行解释。

首先是强调客观的原因。强调魏国强大,蜀汉弱小的事实。以弱小的蜀汉去进攻强大的曹魏当然困难很大。

其次是强调后勤的压力。在《三国演义》里,粮草的短缺是诸葛亮撤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利的形势下,诸葛亮因为粮草用尽而不得不撤退。

第三强调手下将领的不得力。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就是违背诸葛亮的布置而自作主张,被曹魏击败。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而魏延脑长反骨,处处与自己作对。

第四,天命难违。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马上就要成功,谁知道天降大雨,使得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而诸葛亮知道自己阳寿已尽,想施法使自己的阳寿延长,不意主灯被魏延扑灭,使得法术失败。以上的一切都使得诸葛亮壮志难酬,未能成功。

而且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诸葛亮的屡次撤退进行了铺垫。让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诸葛亮是凯旋而归的印象。在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后来的退兵一次杀了王双,一次射死了张郃。其他是缺粮而退。即便是最后一次退兵,诸葛亮已经身死,司马懿带兵前来追赶,蜀军推着诸葛亮的木像回军。把司马懿吓得赶快撤军。留下“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典故。

这些描写,再加上书中浓厚的天命的色彩,使得我们忘记了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让我们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钦佩不已。

确实在现实中,我们单单只是看诸葛亮的忠心,他那种不屈不挠的复兴汉室的决心,是无不被他所感动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诸葛亮未能北伐成功,但是他的丹心永昭史册。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不管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还是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无不处处体现他的聪明睿智。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第一,诸葛亮虽神机妙算,却不会用人。

行军打仗,要会调兵遣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常能猜透对方的心思和意图,但在用人方面却会出现偏差。如华容道派关羽,如对魏延的偏见,最大的一次偏差就是派马谡驻守街亭。而街亭要隘的失守,使整个北伐大计几无成功的可能,令人扼腕。

第二,诸葛亮虽聪明睿智,但不懂政治。

诸葛亮被封为“相父”,掌握大权,可是他在政治上却毫无手段。他处理不好和李严的关系,要知道李严掌管的是粮草,是行军作战的最基本保证;他治不了黄皓,搞不定刘禅,致使多次北伐到了关键时机,被曹魏轻易使用反间计,功败垂成。

第三,诸葛亮碰上了他生平的劲敌。

诸葛亮在北伐路上,不管是碰上曹真还是张郃,他都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直到司马懿的出现。司马懿号称“冢虎”,以隐忍著称。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但碰到司马懿真是无计可施。毕竟诸葛亮是长线作战,粮草吃不消,司马懿利用自己的优势一直耗着。再加上诸葛亮积劳过度,星落五丈原,六出祁山以失败告终。

当诸葛亮奇谋葫芦谷,刚燃起大火时,天空却下起倾盆大雨。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许是出于敬重,罗贯中只能隐晦地把诸葛亮的失败归咎于天了。

4

大凡《演义》多为经过艺术渲染和添加。因为内容精彩丰富、曲折离奇,深受读者欢迎,比起相对枯燥写实的历史书,更乐于让受众津津乐道。

诸葛亮虽然妙计频出,但他并非“先生真乃神人也”,他也只是通过自身所学,对现状,对局势发展,做出一些推论和预测,而且也不能做到百发百中,比如他任命马谡守街亭,就是一记败笔。



诸葛亮北伐次数实为五次,而且路线并不都是“出祁山”,以当时蜀魏对峙的情况,大多以陕西汉中、甘陇地区作为北伐前哨。

诸葛亮北伐,也是迫于无奈,蜀魏的实力对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魏国人口440万,兵力五十万,蜀国人口百万,兵甲十万左右,除了驻守兵力,能带出去的最多八万。



那是什么迫使诸葛亮以弱击强,五次北伐呢?

先主遗愿以及自己的志向。

诸葛亮跟随刘备二十多年,刘备最想什么没人比他清楚,先主遗愿“除汉贼,匡汉室”。之所以不投曹操,而宁愿跟从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这一点有很大原因。作为一个自小熟读圣贤书长大的诸葛亮,不可能跳出历史局限,“复兴汉室”可能是他能找到的最高人生目标,别无所求。说是坚持也好,说是执念也罢,不遂此愿,死不瞑目。



时不我待

相比固守偏安益州一地,并不能保证西蜀政权的绝对安全。西蜀政权建立的年头也不短了,努力发展到现在,该挖的潜力也挖尽了,还是这么一个“人不过百万,带甲十万”的局面。

相比于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拖下去只能是两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一味固守,进攻才是保证自我安全的最佳手段。防守没有希望,北伐或有机会。不排除五次北伐是带着“撞大运”的成分,面对如此困局,总得做些什么。



西蜀自身矛盾

外来的“荆州集团”掌政,刘璋原来的官员集团,还有本地的势力集团,蜀国内部远非牢不可破。既然有了管人的,就会有被人管的,大家都想去管人,不想被管,这就必然会出现利益争夺的矛盾。

但如果发起北伐,由内耗而转为一致对外成为可能,反正都是消耗,不如去耗曹魏。



屡屡北伐不成的原因

蜀国这个地形很特殊,别人打进来难,自己出门同样也难。通往曹魏地盘的道路就那么区区几条,还都是雄关险隘,曹魏那方也是能人辈出,诸葛亮想得到,对方同样想得到。

只需紧紧守住那几处隘口,再无他途。讨伐魏国注定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攻坚战、持久战。除非魏国自己内部大分裂大混乱,才能有机会。这种机会有过没有?有过,曹丕去世,曹叡登位时,魏军在石亭被东吴大败,趁此机会北伐的诸葛亮都没能突进魏土,困难度真不是一两分。

就这么几条路

蜀国国力支撑不了持久,路途艰险造成后勤补给困难。北伐五次,有两次是因为粮草迟迟不到而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曾打算屯垦五丈原,将其作为一个接近魏国的补给基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魏国并非不堪一击。本来就是魏强蜀弱,蜀国又反而是进攻的一方,据险防御的难度要低于攻坚的一方这是常识,不缺兵将、不缺智谋、不缺后援粮草的魏国为什么要输?



也许,诸葛亮频频北伐也只是保证蜀国的安全,频繁的给魏国以压力,让魏单纯防御,无暇惦记西蜀,这也就足矣。而且,如果真是碰上了大运呢?魏国突然大乱,北伐一举成功,这也是万一中的奇迹吧……

5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六出祁山的无功而返,恰恰再次强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

我这个答案肯定大家看了有点好奇,没关系我慢慢给大家解释。

其实我是从六出祁山失败原因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三国演义》中,对于六出祁山的描写,重点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火烧上方谷这两次北伐,我就从这说起

挥泪斩马谡

这个桥段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因为马谡自负失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为什么我说这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

从表面上看,这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其实这只是假象,罗贯中这么努力神化诸葛亮的形象,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演义中先是大量描写了此次北伐中,蜀军的攻击进程是多么的顺利,前景是多么的美好,可以说一统中原是近在咫尺,但是老罗写的虽然是小说,但是也要尊重历史吧,不失街亭,蜀国可就统一三国了,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那种架空历史的无厘头小说,因此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必须要有人背锅,谁呢?老罗选择了马谡,这个追随了诸葛亮多年的学生。

我们在仔细回忆一下,挥泪斩马谡这段,马谡请战街亭时,老罗就浓墨重彩的描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其一:诸葛亮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战术意图

其二:诸葛亮吩咐马谡一定要在街亭五道口扎营

其三:诸葛亮深知马谡弱点,吩咐王平辅助马谡

通过这些安排,已经足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况且老罗其实连“识人不明”这个锅都不想让诸葛亮背,因为马谡请战时,诸葛亮原本是反对的,只不过是因为马谡建功心切,苦苦哀求,再加上身为五虎上将的赵云说情,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了,所以这个锅至少有一半还是赵云的,可见老罗是多么喜欢诸葛亮这个角色。

最终果不出诸葛亮所料,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将蜀军逼入绝境,这时候咱们再看诸葛亮的反应,地图送回来,战斗还没有打响,诸葛亮已经看到结果,立刻吩咐蜀军全体撤退,放弃北伐,最后也印证了,诸葛亮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是多么妖孽啊,简直是神了,败都败得这么帅,这不是神机妙算是什么?

这还没完,最后还要上演一段挥泪斩马谡,表现出诸葛亮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简直就是老罗的亲儿子!这哪是黑诸葛亮,分明就是再次神化!

火烧上方谷

为了神化诸葛亮,老罗也是无所不用其极,通过黑化对手,来进一步塑造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老罗将曹魏的“核心将领”曹真,塑造成了“酒囊饭袋”,将司马懿描绘成了一个“缩头乌龟”的形象。


同时还不忘利用张郃击败张苞,来暗示蜀国后继无人,侧面证明,诸葛亮就是利用手头这副烂牌也照样打得出神入化。

最后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妙布局设计司马懿,诱使这个“缩头乌龟”奇袭上方谷,计策之高明令人拍案叫绝,最后大火围困上方谷,司马懿几近自杀,最终一场大雨翻盘!

看到这里我已经无力吐槽了,老罗是在告诉我们,三国里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无人匹敌,只有……只有天能收拾他,这是多高的评价,这哪是诸葛亮的失败,这分明是为了不破坏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又一次的甩锅,而且是甩的这么彻底!


看到这里,大家还觉得矛盾么?在老罗笔下,诸葛亮是个完美的角色,是不容亵渎的!


多宝笑谈,谈笑古今!如有不同观点,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6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作者硬给他加上去的。因为作者自认为自己是刘汉后代,所以同情蜀汉,因此,对蜀汉的人倾注了很多主观感情大加赞美。但是作者既然创作了,他也必须得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写。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他写的曹操,虽然不是值得大加歌颂的,但曹操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盖过蜀汉、孙吴所有的聪明人。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才能有限。

诸葛亮出山选择蜀汉就是一打失算。他如果选择曹魏呢?那恐怕早就实现了天下的统一,有曹操领导有诸葛亮辅佐当时的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再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实现诸葛之治、曹魏复兴,普天之下来朝拜,其功将彪炳千古、其名其人将与曰月同辉!

六出祁山,纯粹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是一大失算。曹魏地多人众,兵多将强,而蜀汉无大将可用,诸葛亮只得亲自赤膊上阵!仗还没打,其实胜负已定。这就相当于一国副统帅,亲自率举国之力去攻伐,而迎接他的都是师级丶军级干部,人家失败一次两次,好像是拔了几根汗毛,而诸葛亮失败一次,那就相当于在亡国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因为它掏空了国家,耗费了宝贵的资源!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务正业。作为国家总理,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设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使用专业人才去干专业的事,即培养军事人才,并支使他们去讨伐曹魏,而不是自己亲自挂帅,还没有后援。这对蜀汉的伤害是巨大的,是诸葛亮又一巨大的失算。

当然今人看诸葛亮虽有不足,可以胡说一二,但他也不失为一个伟人,我们个人无法与其相比,只有崇拜!

7

诸葛亮:才能逆天,为什么六出祁山,却无力回天?

无论是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还是历史演绎小说中的诸葛亮都是一个极具才能的人。所以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他是一个政治家有着长远的政治战略。他是一个军事家,有着较为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他是一个阴谋家,奇计百出,智谋机变绝大多数时刻都能料敌于先。他还是一个武器专家,发明了许多用于战争的实用性武器和服务于战争的运输工具。这样一个人,兼备多种才能的天纵通才,为什么六出祁山未战魏国一寸土地?最终含恨病逝五丈原?

1 逆天而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所服务的蜀汉政权,始终以匡扶汉室,兴复中原为目标。可是这个目标可能实现吗?不可能!他自己也知道,自从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汉朝已经腐朽的不能再腐朽了,可以这样说,当时的汉朝政权就像诸葛亮扶不起来的阿斗一样自从黄巾起义以来,除了那些所谓的汉室宗亲还整天想着光复汉朝,夺回刘家天下。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天下是不是刘家的,他们只关心能不能安居乐业,能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可是诸葛孔明却无视这一点,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可以逆天而行,为了表达对刘备的忠心耿耿他一直像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奋斗着。历史的事实表明,三国时期的大势其实并不是争霸,而是休养生息发展民力,这一点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做的就十分的好!而蜀汉却一心想着要打仗。俗话说得好:“形势比人强”诸葛亮纵然奇计百出,各方面能力都超然卓群!但他不可能在违背当时历史形势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2.国力不济:在高明的战略战术也于事无补。

我刚才说过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以及战略战术的制定几乎都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但是为什么总是失败呢?诸葛孔明的失败,是由于战略战术的失败吗?不是!每当诸葛孔明就要占领魏国的土地的时候,就当快要大败魏军的时候,蜀汉政权的物资供应就会出现问题,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物资,粮草,兵马!可是无论是粮草还是兵马,蜀国都无力长期支持。

3.任人不善,后方不稳:功败垂成不可怜。

如果诸葛亮善于用人,那么他首次攻打魏国就有可能成功。

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最终致使他功败垂成,无功而返。

8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也是以正史作蓝本,后人谓之“七分真实,三分虚假”,无论过程如何,结果都不会改变。

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小说中是近乎妖的存在,可是,人算总不如天算。任凭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本领通天,也不能改变天下大势以及历史真实。毕竟他写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

与其质疑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不如质疑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没能助蜀汉统一三国。其实,最大的矛盾莫过于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怎么没算到自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生前所做的一切,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9

《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历史小说。总的来看,它没有前后矛盾的毛病。

对诸葛亮的塑造,是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诸葛亮毕竞是当时最杰出的人物。因此,适度的夸张是锦上添花。

但对诸葛亮的描写也不是全无错误。比如写他对魏延的态度,一见面就认为魏延有反骨,以后一直对魏延有偏见,就显得假。也不符合历史真实。这不能说不是小说的败笔。

错用马谡,确实是诸葛亮的一个大错误。但不能因此就说诸葛亮不会用人。蜀汉的一功成就都主要是诸葛亮创造的。他要是不会用人,焉能有如许大的成就。除马谡以外,他推荐和使用的人,如马良,法正,费祎,蒋宛,姜维等等,都可谓是知人善任的。

诸葛亮的确神机妙算,但诸葛亮毕竞是人,不是神仙。当时曹魏实力是蜀汉的三、四倍。北伐的成功率是极其微小的。诸葛亮对此十分清楚,在《出师表》中说的非常明白。他之北伐,一方面是继承刘备的遗志和实现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是以攻为守,占据战略主动,保证蜀国不被强敌侵犯。北伐虽然没有全胜,却每次都有斩获,令曹魏疲于应付,无瑕计划伐蜀。功不可没。

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却名垂千古。司马炎统一了天下,但却名声寥落。盖诸葛亮是有大智慧大胸怀者,非一般庸人俗士所能理解,更难有人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不矛盾。罗贯中知诸葛亮。

欢迎点评。

10

有其盈,必有其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