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吃空饷

“饷”是指部队的薪水, 吃空饷”是指武将通过虚构的士兵名单骗取军饷,从而中饱私囊。比如1万人的部队实际只有7000人,剩下3000人都是名字,这些名字是用来领朝廷的军饷的。也就是7000人领了1万人的薪水。

吃空饷对于军队造成很大的问题。比某部队出城迎战,听说五千敌军来袭,便点兵八千兵马前去迎战。可上了沙场,却发现八千兵马是兵籍名单上的数量,其中空额很多,实际只有四千多实际士兵,再去掉其中老弱病残的,就只剩下不到三千。这个战怎么打得赢?

为什么军队要吃空饷

朝廷的俸禄满足不了军队的胃口,军队日常运营需要费用、打仗士兵需要抚恤、将军们要富贵.....,朝廷能给的又有限,军队为了创收,吃空饷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那么朝廷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北宋神宗就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改变军事制度解决吃空饷问题。

宋神宗熙宁五年颁布新法,改革军事制度,其中有个法正好是针对“吃空饷”的。

新法将原先士兵六十岁退役改为五十岁必须退役,这样强制淘汰一部分老弱士兵,其中就不乏“吃空饷”的名额。并按禁军马军一营300人、步军一营400人的编制进行军队合并。厢军按每指挥不超过 500人进行裁并。另外检测士兵的作战能力,若禁军士兵测试不合格则降为厢军,厢军士兵不合格者强制退役。这样就挤出大量空额,杜绝冒名顶替者。

神宗通过裁兵法,将原先全国禁军人数七八十万人缩编到五十七万人,厢军缩编为二十三万人。军队总数由宋英宗治平元年的一百一十八万人,缩编到了八十万人,裁兵三十八万,其中大部分都是“空饷”,这次变法给朝廷每年节省下了一千三百多万贯军费,相当于“澶渊之盟“宋付给辽国岁币的44倍。记载原文如下:

“七月,手诏:「拣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以为大分,五十已上愿为民者听。」旧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犹不即许。至是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


——元 脱脱《宋史》

对本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赵宋春秋,文章中有专门有长文解释”吃空饷“的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赵宋春秋,喜欢本文的朋友请点赞,转发加关注,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先看看古代吃空饷

所谓“吃空饷”,本意是指军队虚报名额、冒支军饷的行为。"吃空饷"是一种古今中外皆有之的盗窃国库现象,并非今人发明。在古代,"吃空饷"分为两块,一块是在军队,另一块则在官场。但是追究"吃空饷"的语源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吃空饷"现象出现在军队。"饷"本意指军粮,引申为军人的俸给。

  中国古代吃空饷的最早源头大致出现在秦代,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就出现有"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律文,即是专门针对冒领军粮的处罚,说明到了秦代,军中已经出现了虚报名额冒领军粮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军队吃空饷现象也就十分普遍。唐代宗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形容当时军队吃空饷的乱象时说:天下各地统兵之将,无不捏浮报军籍以冒领粮饷,按实核计,真正实存的兵数不到十之六七,如果出现战死、逃亡情况,则十年之内实际兵数又将减少十之二三。全国军队"有籍无人"的比例竟然已达到了一半以上,足见其时吃空饷问题之严重。

  延至宋代,军队吃空饷的现象更是激增。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记载,宋仁宗时期的中央禁军,按照正常编制,应该是以马军四百、步军五百为一指挥,但是"额存而兵阙"、不满编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多数指挥仅有马军数十骑、步军也不过二百余,虚报兵额超过半数。禁军"吃空饷"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造成军队的贪渎腐败,致使官有虚费而军无实用。在金兵进攻、外患加剧之际,禁军"吃空饷"使北宋统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乱而无法自救,就连南下进攻的金人也发出疑问:“闻南朝有兵八百万,今在何处?何不迎战?”。禁军"吃空饷"无疑加速了宋朝的衰亡。

  明清时期,军队"吃空饷"现象可谓花样翻新、变本加厉。从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后,向朝廷报告毛文龙的罪状书中,我们可以略窥其大致情形:按照袁崇焕的报告,毛文龙任左都督、平辽总兵,所辖东江(皮岛)加上老幼平民总数不过四万七千余人,其中实际士兵数额不足两万,但是虚报朝廷其兵数为"十万",私设领兵将领多达千人。以不足两万之数,虚报十万之众支取粮饷,其中将近八万之"空饷",自然是落入了毛文龙以下各级将领的私囊。按照史书记载,毛文龙在被袁崇焕诛杀之前,因为"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 可见其部队"吃空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明末军队"吃空饷"之害,仅此就可见一斑。

  此风在清朝仍盛,清代入关之后,军队编制有八旗与绿营之分,两者差别很大,但都普遍存在有"吃空饷"的严重问题。绿营一般都要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额,有的竟然达到一半以上。八旗军属于职业兵,旗人除了当兵吃粮之外被禁止从事其他各业,因此未当兵的旗人实际上可以合法地"吃空饷"。清乾隆皇帝曾一度核查云南绿营驻军粮饷情况,结果发现绿营上下"吃空饷"早已是不成文的规矩,如开化镇额定驻军应该有一百八十五人,但实际兵丁数仅七十一人,有一百一十四人是在"吃空饷",有营官甚至将自己不满十岁的亲属编入册籍支领钱粮。至于嘉庆、道光之后,清代各地八旗、绿营驻军"吃空饷"蔚然成风且花样翻新,军队"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钱粮,专事肥己",而且还出现了军队里的空饷名额不仅可花钱贿买,还可以父子相传,并且美其名曰"荫粮"、"荫德","吃空饷"俨然已经走向了公开化、合法化。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838年,禁烟派官员黄爵滋在奏折中说,"粮多冒领,则有饷无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则向皇帝奏称,京师"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可见吃空饷现象之严重。

3

吃空饷的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2013-04-15

字号:小中大

  吃“空饷”,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现象,据说和人类文明史一样地悠久,源远流长。

  还在部落时期,食物稍有剩余,部落首领便以各种名目隐藏食物。也许这就是吃“空饷”最早的发现。

  这个发现同时表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吃“空饷”的。吃“空饷”者必与权力相伴,必与掌权者有关。因此,吃“空饷”是权力的伴生物。

  纵观历史,吃“空饷”一直存在着,不论何朝何代,也不管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香港和台湾。

  由此观之,吃“空饷”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权力的一部分,还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有便宜不占,是傻。有更大的便宜不占,是更傻。谁也不想当傻瓜。在某种程度上,吃“空饷”成为了权力的象征,也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历史上的吃“空饷”,主要发生在军队。明朝开国,朱元璋施行屯田制,军粮、军饷自力更生,号称养兵百万。至王朝末年,军队无法养活自己,只能虚报兵额,冒领粮饷。袁崇焕诛毛文龙,向崇祯皇帝禀报,“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合众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兵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如果说毛文龙吃“空饷”是被逼的,那么清朝军队吃“空饷”则是自觉的,不仅蔚然成风,还吃出了一个名目“荫粮”,让吃“空饷”上升了岂止一个境界。大清军制,分八旗和绿营。绿营是汉兵,同一军阶,其待遇还不足八旗的三分之一。光绪二十年,议裁长江水师,理由之一便是水师“口老亦较绿营为优”。因饷银菲薄,绿营吃“空饷”便有了合理性与急迫性。

  毫无疑问的是,吃“空饷”均应属于贪污的范围。民国时期,江西省大余县警察局,正式警官和警员只有123人,上报的名额却有255人之多。清初鄞县一个林时对的人,他在《荷片臿 丛谈》中写道“余在长安,班役多窜籍三大营,冒名支粮,每月支三四石,遇操期则值人画卯耳,谁为综核清汰之者?南阳不可问,盖积蠢使然,匪伊朝夕矣。以故甲申寇至,倩街巷穷人守城,人给黄钱三十文。所放铳砲,不置铅弹,惟空响。”

  因有贪污,“空饷”的后果空响,倒是没有朝代差别,也没有制度差别,古今通吃,全球通用。

  时代在发展,权力的运用艺术也更炉火纯青,吃“空饷”的方式、方法更是今非昔比。

  虚报名额的吃“空饷”是最传统的方式,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绝迹的。报载某地环卫部门,虚报环卫工人上百人,每年吃“空饷”达上百万。这种吃“空饷”,吃的是“人”,荒的是“事”,何况事不关己的,所以,吃得理直气壮、气吞山河。

  集体吃空饷,当然是领导吃大头,下属分一杯羹。吃独食长不了,也不招人待见。领导吃大头,下属分杯羹,皆大欢喜。吃“空饷”吃出一个利益共同体来,也许很多人始料未及的,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由得不相信利益的魔力、魅力。

  请长假,吃“空饷”,既是对权力的滥用,也是对权力膜拜的结果。属于此类的,还有领导默许,不上班,足额照领工资;不工作,不办理手续,照领工资;不到年龄参加工作,如某县长的儿子还是学生,却早成了在册在岗人员;不到年龄退休或达某一级别多少年享受上一级待遇或到退休差了一点给个提拔马上退休。凡此种种,权力的影响无边无界,权力的干预登峰造极。有人称这种吃“空饷”,吃的是制度性“空饷”,钻的是制度上的漏洞。

  上述的吃“空饷”,其实还是显性的,也就是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公众关注度高。其实,还有一种吃“空饷”吃的是隐性“空饷”。仔细分析,“三公消费”里,不少都与吃隐性的“空饷”有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款旅游,公款学历教育,公款培训,无不与吃“空饷”有着相同的意义。

  如果说显性吃“空饷”是拿了,那么隐性吃“空饷”则是消费了。拿了,要吐出来,如果有人追究的话。消费了,合理合法,完全是按制度办的,按规则办的。有意见可以提,但这个“空饷”还得继续吃下去的。

  所以,隐性吃“空饷”对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影响更大,损害更深,危害更广。

4

“吃空饷”是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虚报冒领薪酬等,从而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和组织人事管理的混乱,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揆诸史实,历史时期“吃空饷”现象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其中军队虚报兵数冒领军饷尤为典型。北宋禁军“吃空饷”问题便曾给北宋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作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史》卷187),承担着固守防卫、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北宋开国初,太祖太宗整饬军政,严明军纪,禁军“吃空饷”现象尚不多见。至真宗朝,兵籍不实的情况有所显现。景德年间已出现兵籍奏报与管理中虚报隐漏之弊,以致中央下令军队上报兵籍要信息准确,“不得隐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自仁宗朝始,禁军“吃空饷”现象日渐增多。按规定,北宋禁军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而此时各指挥编制不满员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宋史》载“额存而兵阙”,马军一指挥仅数十骑,步军不满一二百,虚籍委实不少。英宗朝时,禁军一指挥只有二三百人,“虚费将窠请受”(《宋朝诸臣奏议》卷121),军队借虚籍之便冒领军俸,“吃空饷”遂滋生蔓延开来。

神宗朝时,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揭去旧数而不存按检”,以致“兵数皆无籍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3)。兵员人数无籍可考,为军将隐瞒虚占和“吃空饷”提供了便利。熙宁年间为增加财政收入,中央规定禁军兵员有缺而不增补,原有钱粮岁给由朝廷封存,移作他用,谓之封桩缺额禁军钱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官府为获取更多缺额禁军钱,唯务贪求封桩数多,“销兵省费”,侵吞和窃取国家财物,兵额有缺却不招填,“因致边兵日少”(《宋朝诸臣奏议》卷140)。结果兵籍虚挂,实际兵卒减少,“吃空饷”则不断加重。

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是军队“吃空饷”的惯用伎俩。士兵逃亡则兵员有缺,为军队冒名顶替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徽宗崇宁、大观以降,兵弊日滋,士兵逃亡隐匿尤其严重,统兵者借此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吃空饷”愈演愈烈。崇宁年间,仅熙河路士兵逃亡几达四万,然“将副人员坐视故纵而不问”(《文献通考》卷153)。统兵者坐视士兵逃亡而不究,贪求冒领由此带来的军饷是根本原因。宣和五年(1123年)有朝臣奏称:士兵逃亡而军队不以实闻,“诸处冒名请给,至于拣阅差役,则巧为占破。”(《宋史》卷193)为虚报冒领,一些人巧设名目,各级组织之间相互蒙骗,虚应故事。

禁军“吃空饷”给北宋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财政资金流失为其中之一。北宋常备军数量庞大,正常军费开支已占国家财政的大部分,“吃空饷”之贪渎冒领无疑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了行政运行的成本。北宋兵籍虚占普遍而严重存在,所谓有其名而无其人,有其人而非其真,利用虚籍冒领士兵军俸钱物,成为统兵者敛财的手段。时人有言曰:军中“冒名代充者比比皆是”,其根源在于军将“利其每月粮食之入”和“迁就岁终赏罚之格”(《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26)的利益驱使。禁军“吃空饷”是政府财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积成北宋难以疗治的军政顽疾,从内部侵蚀着北宋的军政机体。

“吃空饷”滋长了军队的贪腐之风。军队“吃空饷”是以伪造和隐瞒真相的非法手段吞噬国家财政,其形式虽隐蔽和多样,但贪污腐败的实质不容置疑。时人对此感慨曰: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之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6)所谓“侵欺之奸”,就是恃权仗势的侵吞欺骗,能如此行事者,非“将帅之臣”即“权幸之门者”。显然,“吃空饷”背后是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在物质利益诱惑下,统兵者以敛财渎货为能事,汲汲于个人私利,军法松弛、军纪败坏势所必然,严重挫伤了宋军的士气。为牟取更大的“空饷”所得,军队营私舞弊成风,上下相蒙,成为损害北宋军政的腐蚀剂。

“吃空饷”及兵籍不实削弱了军队的实力。足额的兵员是确保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北宋养兵数量很大,素有“冗兵”之称,然“吃空饷”普遍存在致使实际兵员不足,直接影响到北宋军事防御与国家安全。北宋亡国前夕,欧阳澈上言:“诸路屯军,名存实亡,较之祖宗之朝十无其四五。今又起而御戎,州县为之一空。”长期冒滥吃缺的军政积弊已臻恶化,直接关系王朝的安危。“吃空饷”与兵籍名实不符,势必产生实际兵员缺少之恶果,就连南下进攻的金人也发出疑问:“闻南朝有兵八百万,今在何处?何不迎战?”(《三朝北盟会编》卷26)面对金兵铁骑,北宋难以组织起足够兵力展开防御,“故令金人得以窥伺,既陷燕山,长驱中原,遂犯畿甸。来无藩篱之固,去无邀击之威”(《宋朝诸臣奏议》卷142),最终演成靖康惨祸。

总之,禁军“吃空饷”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造成军队的贪渎腐败,致使官有虚费而军无实用。在金兵进攻、外患加剧之际,禁军“吃空饷”使北宋统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乱而无法自救,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其历史教训深刻痛切。




5

古代军队的"吃空饷",与当今社会"不上班却可以领工资"的现象相似,原因即财政的混乱和无效率。

"吃空饷"这个词中,"饷"本意指军粮,引申为军人的俸给。所以"吃空饷"本意是指军官虚报兵员数额,冒领军饷。二十五史中并未出现"空饷"一词,这个词多次出现在清代的官方文书和奏折中。

"吃公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古代的军队中。军队没有征税权,收入靠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其贪腐方式便是平时虚报兵员数量,战时虚报军资耗费或"杀良冒功"等方式。"吃空饷"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情。

咸丰时期的清朝军队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清朝禁烟派官员黄爵滋在奏折中说道,"粮多冒领,则有饷无兵"。1853年(咸丰三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奏称,京师"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

可见,在清朝后期,"吃空饷"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在京城的部队竟然有一半差额。

6

自古就解决不了,后来就不想解决了,只要军队能保持战斗力,有点空额上边就默认了。搞节度使就让他们自己收钱自己养兵了,只要有军队打仗随便了。 到这份上也就没空额了,政府还要防着他们养私兵,少报人数了。吃空额的军队一般不会造反,皇上不太担心,反而是养私兵不让上级知道的才可怕。自古的皇帝都不怕将军贪污,就怕将军不贪,岳飞被杀就是因为他打仗缴获不上交,也不自己贪掉,全都发给士兵,手下军队越来越多。

自古以来政权没有被空额搞倒的都是军人养私兵搞倒的,只要还是中央给人数发军费,空额现象就消除不了,但同时军队造反的可能性就小的多,而没有吃空额的军队往往是准备造反的,背着上级多招兵。袁世凯的北洋军就是消除了空额,钱直接发到士兵手中,所以士兵只认袁大帅,免了袁世凯清政府指挥不了北洋军。在贪污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不贪的就只有野心家了,不吃空额的军队都不服从命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