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是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虚报冒领薪酬等,从而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和组织人事管理的混乱,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揆诸史实,历史时期“吃空饷”现象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其中军队虚报兵数冒领军饷尤为典型。北宋禁军“吃空饷”问题便曾给北宋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作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史》卷187),承担着固守防卫、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北宋开国初,太祖太宗整饬军政,严明军纪,禁军“吃空饷”现象尚不多见。至真宗朝,兵籍不实的情况有所显现。景德年间已出现兵籍奏报与管理中虚报隐漏之弊,以致中央下令军队上报兵籍要信息准确,“不得隐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自仁宗朝始,禁军“吃空饷”现象日渐增多。按规定,北宋禁军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而此时各指挥编制不满员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宋史》载“额存而兵阙”,马军一指挥仅数十骑,步军不满一二百,虚籍委实不少。英宗朝时,禁军一指挥只有二三百人,“虚费将窠请受”(《宋朝诸臣奏议》卷121),军队借虚籍之便冒领军俸,“吃空饷”遂滋生蔓延开来。
神宗朝时,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揭去旧数而不存按检”,以致“兵数皆无籍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3)。兵员人数无籍可考,为军将隐瞒虚占和“吃空饷”提供了便利。熙宁年间为增加财政收入,中央规定禁军兵员有缺而不增补,原有钱粮岁给由朝廷封存,移作他用,谓之封桩缺额禁军钱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官府为获取更多缺额禁军钱,唯务贪求封桩数多,“销兵省费”,侵吞和窃取国家财物,兵额有缺却不招填,“因致边兵日少”(《宋朝诸臣奏议》卷140)。结果兵籍虚挂,实际兵卒减少,“吃空饷”则不断加重。
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是军队“吃空饷”的惯用伎俩。士兵逃亡则兵员有缺,为军队冒名顶替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徽宗崇宁、大观以降,兵弊日滋,士兵逃亡隐匿尤其严重,统兵者借此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吃空饷”愈演愈烈。崇宁年间,仅熙河路士兵逃亡几达四万,然“将副人员坐视故纵而不问”(《文献通考》卷153)。统兵者坐视士兵逃亡而不究,贪求冒领由此带来的军饷是根本原因。宣和五年(1123年)有朝臣奏称:士兵逃亡而军队不以实闻,“诸处冒名请给,至于拣阅差役,则巧为占破。”(《宋史》卷193)为虚报冒领,一些人巧设名目,各级组织之间相互蒙骗,虚应故事。
禁军“吃空饷”给北宋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财政资金流失为其中之一。北宋常备军数量庞大,正常军费开支已占国家财政的大部分,“吃空饷”之贪渎冒领无疑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了行政运行的成本。北宋兵籍虚占普遍而严重存在,所谓有其名而无其人,有其人而非其真,利用虚籍冒领士兵军俸钱物,成为统兵者敛财的手段。时人有言曰:军中“冒名代充者比比皆是”,其根源在于军将“利其每月粮食之入”和“迁就岁终赏罚之格”(《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26)的利益驱使。禁军“吃空饷”是政府财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积成北宋难以疗治的军政顽疾,从内部侵蚀着北宋的军政机体。
“吃空饷”滋长了军队的贪腐之风。军队“吃空饷”是以伪造和隐瞒真相的非法手段吞噬国家财政,其形式虽隐蔽和多样,但贪污腐败的实质不容置疑。时人对此感慨曰: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之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6)所谓“侵欺之奸”,就是恃权仗势的侵吞欺骗,能如此行事者,非“将帅之臣”即“权幸之门者”。显然,“吃空饷”背后是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在物质利益诱惑下,统兵者以敛财渎货为能事,汲汲于个人私利,军法松弛、军纪败坏势所必然,严重挫伤了宋军的士气。为牟取更大的“空饷”所得,军队营私舞弊成风,上下相蒙,成为损害北宋军政的腐蚀剂。
“吃空饷”及兵籍不实削弱了军队的实力。足额的兵员是确保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北宋养兵数量很大,素有“冗兵”之称,然“吃空饷”普遍存在致使实际兵员不足,直接影响到北宋军事防御与国家安全。北宋亡国前夕,欧阳澈上言:“诸路屯军,名存实亡,较之祖宗之朝十无其四五。今又起而御戎,州县为之一空。”长期冒滥吃缺的军政积弊已臻恶化,直接关系王朝的安危。“吃空饷”与兵籍名实不符,势必产生实际兵员缺少之恶果,就连南下进攻的金人也发出疑问:“闻南朝有兵八百万,今在何处?何不迎战?”(《三朝北盟会编》卷26)面对金兵铁骑,北宋难以组织起足够兵力展开防御,“故令金人得以窥伺,既陷燕山,长驱中原,遂犯畿甸。来无藩篱之固,去无邀击之威”(《宋朝诸臣奏议》卷142),最终演成靖康惨祸。
总之,禁军“吃空饷”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造成军队的贪渎腐败,致使官有虚费而军无实用。在金兵进攻、外患加剧之际,禁军“吃空饷”使北宋统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乱而无法自救,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其历史教训深刻痛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