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满语的词汇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满语。口语中末字长改为轻生。现在的日常对话中只有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还依存一些如:

埋汰:脏,不干净

嘎哒:疙瘩(地方)逮哪嘎哒儿(nai ga der):在什么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我们小时候长玩的游戏四个一组,四面不同的分数经过一个规则般过后先到一百分为赢。

吗溜的:快点的,命令一个人动作快点。

恩那:是,好,对。对别人的回答,应声。

饽饽:糕点或饼干,

个应:对什么东西事物反感的,我个应他:我不喜欢他

萨其马:是来源于满语sacima,狗**糖蘸(野果子加糖熬成的 )现在市上有一种达梨园萨其马 。

白:空的,没作用,白搭:没了。我家的猪有病白搭了:猪生病死了

哈喇(hala):来源于满语har,意思为“刺鼻的”气味,是油腐败的味道,以前生活不好是过年杀了猪练过油沾在锅上的仍了可惜用盐放在锅里吸油,存起来以后作菜用,时间长了就就便哈喇了,

呵斥hechi :来源于满语 hacihiyambi意思为“责备”

勒勒lele:来源于满语leolebi 意为谈论,现在意思为空谈,瞎勒勒:就是瞎说。

摩挲masa:意思是用手抹平,纸,衣服上的褶皱皱。

磨蹭moceng:来源于满语moco 意思为“迟钝”今意思为烦锁缓慢的,他干点活儿真磨蹭:他干活真慢。

撞克zhuangke:来自于满语言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的东西”鬼上身解释不了的。

胳肢geji: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掖下使发痒,使人发笑

咋呼:来源与满语ahu意思为“泼妇”今意思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指人没本事只会大呼小叫。

邋遢lata 或leta :来源与满语lakt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部不整齐。

汗獭子hantazi:指贴身穿着的衣服,一般是夏天的棉制衬衣,

氅chang:皮毛制的大衣,东北人常说:皮大氅

勒lei:用绳缠绕物上用力拉两头拉紧,橡皮筋套胳膊上久了勒出一道印记。

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敞开儿(chǎng kā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块儿亮(ku r li 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

摘歪(zhā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该漏(g i 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的瑟(d se):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磨即(m ji):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duo

个色(g shǎi):东北方言,北京亦称g lu,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额吝 ( l n): 北京方言;和勒,满洲方言,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如衣领上的汗渍。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秃噜:满语,喻为没有履行践约。"这事儿八成要秃噜啦…

稀罕:满语,满意、喜欢。"这件衣服你稀罕不?"

活络:满语,话不真。“他这个人办事不牢,竟说些活络话”

巴结:满语,趋炎附势、极力奉承。“他最能巴结当官的”

央告:满语,说情、求情。“说了一车好话,央告了半天,还是不答应。

“这人办事干净,利索,麻利”中的“利索”和“麻利”来自满语中的“lali”.

别扭”来自满语的“ganiu。其在满语中是特殊的意思

“倒腾”(东北话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爷”。“倒”这个字在这里不是汉语里的本意,应是满语里表示“挪来挪去”的“taodem”。

呵斥(h ch):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勒勒(l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抹擦(m sa):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搓(m 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唿(zh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唿小叫

  

【1】“吉林”这词汇是满语“吉林乌拉”音译成汉语的缩写,意思是“滨江之城”

【2】“哈尔滨”这个地名也是音译的满语“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

【3】“佳木斯”这个地名也是音译的满语“甲母克寺噶珊”,意译为“站官屯”或“驿丞村”。

【4】“齐齐哈尔”这个地名也是音译的满语“济沁哈尔”,意思是“济沁河边的哨卡”

【】“绥芬河”这地名绥芬是满语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而称它为绥芬,而河是加上的汉字

【5】“漠河”则是满语“额木尔河”的另外一个翻译方式

【6】“瑷珲”系满语“可畏”之意

【7】“加格达奇” 在满语和鄂伦春语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樟子松生长的地方”

【8】“珲春”为满语“浑淖浑”的音译,意思是“边陲之地”

【9】“图们”为满语原称“tumen sekiyen”最初音译成“土门色禽”,“土门”意为“万”,“色禽”意思是“河源”,亦即“万水之源”。

【10】“敦化”是满语“阿克敦”的转译,其语意不详

【11】“乌苏里江” 满语为“乌苏里乌拉”,意为“东方日出之江”。

【12】“松花江”满语语"松阿察里乌拉",汉译“天河”,其中乌拉就是江河的意思,松花就是“松阿察里”的音译

【13】“牡丹江”,满语称“穆丹乌拉”,“穆丹”汉译为“曲曲弯弯”之意。,“乌拉”为“江”之意。“牡丹江”,即“弯弯曲曲的江”。

【14】“伊春”,满语和蒙古语的发音和意思是相同的,都发音“依逊”,意为“九数”。

【15】“黑河”是满语地名"萨哈连乌拉"暨"黑水"的直接翻译

【16】“兴安岭”“兴安”系满语,意为丘陵,岭是汉人自己加上去的字

【17】“嫩江” 是翻译的满语和蒙古语“诺尼江”(Nonni),意为“碧绿的江”,“嫩”就是诺尼(Nonni)

最佳贡献者
2

说起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我们要从满语的本源说起。

作为东北人,三拍君接触过一些研究满语的学者和朋友,下面就是我对满语了解和认识的一个总结。

十年前,据统计,中国会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到100人,能从事满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到20人。

有人认为满语这种落满历史灰尘的东西已无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必要。

其实满语文化离我们并不远,专家说:我们现在吃的火锅,就是来源于为赢得作战时间,满族骑兵在征战间歇把随身带的肉和一些干粮、菜叶全放到头盔里,用火一起煮来吃”。

一些方言“马马虎虎”、“磨蹭”,以及如“嗯呐”(是)、“哈喇”(食物变味了)、“勒特”(邋遢)等,则是满汉大融合在语言上的表现。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里别有韵味的语言,就夹杂了大量的满语以及当时满人讲汉话的习惯。

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作为清朝的“国语”,当年许多条约、条文和秘密档案都用满语保存。

清朝政府为保密起见,机密文件多用满文,特别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甚巨,相信里面一定会隐藏着秘密。

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卷(册),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4.38万卷,重达60余吨。众多的珍贵史料,因为满语人才的缺乏而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

黑龙江三家子虽只是嫩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在国内外满通古斯学界却享有盛名,被誉为满语“活化石”村落。

三家子村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全村1071口人,65%以上是满族,因居住着计、孟、陶三大姓而得名。

据学者考证,三姓居民均为水师后裔,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吉林省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驻守边疆而来此定居,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

早年,由于村里全是满族人,三家子村居民只会满语不懂汉语。后来虽有极少数汉族、达斡尔族人移入和通婚,但移入的其他民族人也随着村民说满语。

1961年夏,内蒙古大学一调查组调查发现,村里老年人的满语都说得很好,中年人满汉两种语言都会。时隔25年后,当年的老年人相继故去,当年的中年人现在也已成了老年人,他们虽然还会说满语,但说得好的已不普遍了。

这时的中年人绝大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就困难了,只能说些日常生活用语,少年人都不会说满语,个别少年人能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

2006年,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陶春和、孟淑静和赵凤兰3人,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而这些满语掌握程度较好的人中,绝大多数在50至70岁之间,最大的已80多岁。

为什么三家子能较好地保存满语呢?“聚居、交通不便、受蒙汉各族的影响较少”是主要原因:

第一,三家子是满族集中居住的屯落,与杂居屯落不同,具备保持使用满语的条件。

第二,以前很少与其他民族结婚。

第三,交通不便,很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在清代满族当兵是唯一出路,满语是军队用语。是否讲满语、能否听懂满语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大事。

满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至今仍存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如“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消停”(安静)、“捅娄子”(闯祸)、“埋汰”(不干净)、“央计”(说好话)、“姑爷”(女婿)、“姑娘”(女儿)等等,都来源于满语。

衣服沾了脏东西干掉后留下的渍痕,东北话叫“河愣”,满语原意是“水的波纹”。慢慢悠悠耽误事情的“磨蹭”满语原意“迟钝”。东北话里说个不停的“穷嘞嘞”,满语原意“议论谈论”。把有皱纹的东西抚平东北话叫“吗撒”,满语原意“舒展”....“不吸墨别”,是满语的“我爱你。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满族文化遗留的产物。

在北京故宫,许多刻在大殿匾额上的满文抬头可见;常见的点心萨其马也是满族食品。

很多人喜爱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于清代。“炒”据称就是音译,在满语中有煮、熬之意。

还有现在依然高贵的宫廷服饰和宫廷膳食,都是受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正如专家所说,满族文化和满语是与汉族文化和汉语融合后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东北话中的这些地名是满语:

除了地名,这些名词也是:

一些满语动词:

一些满语形容词:

满语助词:

3

首先明确一点:东北话是汉语。

即便东北话中含有一些满语的元素,也只能是吸收部分满语的词汇,但在整体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举两个例子:

在东京审判时,清朝的末代皇帝曾经出庭受审,还留下了珍贵的视频。大家可以听听这位曾在东北寓居多年的满人的语音:

https://www.iqiyi.com/w_19rvhvom65.html


再来看这段截取自《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满语对话:

https://www.iqiyi.com/w_19rtbp7o1d.html

在视频中,宜妃自称:bi oci gololo hala. (我乃郭络罗氏)。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大家觉得和汉语有类似之处吗?

东北话与满语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满语属于SOV语序(主宾谓),黏着语、无声调;

东北话属于SVO语序(主谓宾),孤立語、有声调。

因此,即便东北话中有满语的成分,也只能是极个别的词语。例如,一些地理词语明显就是满语词,像吉林三岔口(sancara angga)、黑龙江的爱辉(aihūn)等等。

总而言之,满语和东北话是不同的。

4

歪个楼,讲讲为啥东北人讲满语。


虽然被语言学家根据发音不同被划分了三大片8小片,但东北话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1_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_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_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_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虽然东北话很好玩也很有特点,不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方言,它跟北京话、普通话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学者,把东北官话跟北京官话归到一类。


不仅如此,如今的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


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东北话的形成说起。


明朝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朱元璋时期,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明中期(1542-1578)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


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也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


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


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


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虽然两次大移民使汉语取代了满语,不过东北方言和地名还是保留了很多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元素。


在东北,捉迷藏被说成是“藏猫”,这里的猫就来自满语,是树丛的意思。


● 清代鸿远堂刻本《满汉字书经》


吉林(这里指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在满语中有沿的意思,乌拉指江,吉林因在松花江边上得名。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这一地名来自达斡尔语,有边疆、天然牧场之意。


在东北上了7年学也没说明白东北话的值班编辑 / 孙大一

在北京呆了十几年也还是一口家乡话的值班编辑 / 老梁

对本文完成亦有很大贡献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出品丨视知TV

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电影、男装、宠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为你解释世界。

5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跟这生活了三十来年了。真心不觉得有那么多“东北话”出自我们东北人之口

东北一带是满族的肇兴之地,这个不用多说。不过现在大部分的东北人,都算不上纯东北人。众所周知,十九世纪后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次移民的高峰。现今住在东北的,大都是河北、河南、山东的后裔。记得小时候《同一首歌》节目组来哈尔滨演出,刘若英为了和观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称呼“俺”,在台上说道“俺们东北银。”当时我就尴尬了,我们哈尔滨人并不这么说话。

这可能是奉天口音,或者大连口音?弄不懂,总之~我们还是普通话夹杂山东话居多。

至于题主所说的满语,大部分还是地名音译居多。

只知道几个,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地名

牡丹江:金代时期的上京会宁府所在直辖市叫做“胡里改路”,便是以胡里改江而命名。而这个胡里改江,就是现在的牡丹江。在清朝时期又叫他“牡丹乌拉”“呼尔哈”或者“牡丹江”,总之都是音译得来,牡丹江的原意,是满语弯曲的意思。

绥芬河:金代称之为“苏斌河”到了明清时期改叫“绥芬河”,同样是音译过来的,“绥芬”这个发音原指锥子,因为这条河中生活着一类甲壳如椎的钉螺。绥芬河,便也因此得名。

乌苏里江:这条黑龙江重要的支流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换过好多的名字,金代的时候被称为“阿里门河”,“阿里门/奥利米”是小马驹的意思,说江水像个小马驹一样在崇山峻岭之间奔跑,随后在元朝又被成为“乌涂里江”“额多里河”,到了明代又改名为“亦速里河”,到了清朝才被成为“乌苏里江”,“乌苏里”原意“下游”,就好像好多松花江边的渔民将松花江叫做“上江”一样,这种起名方式倒是真的简单粗暴。

依兰:这个城市的名字算得上是活脱脱地由满语演变而成了。依兰在满语中被称为“依兰哈喇”,依兰是三的意思,哈喇是姓的意思,所以如果直译的话,依兰应当被叫做“三姓”。伪满的《依兰纪略》有载:“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说句题外话,初时徽钦二帝被囚禁的五国头城遗址就在这里。

齐齐哈尔:这个城市的地名就是满语的音译,在抗日战争胜利前,齐齐哈尔算得上是东北的核心城市了,它的原音叫做“齐查哈里”,边疆之意。不过好像这种发音是来自达斡尔语,在这里也提一嘴吧。

由满语演变过来的译名有很多,好比沈阳是“盛京”之意,吉林是“边沿”之意,哈尔滨是“晒网场”之意。

物件

嘎拉哈:小时候没啥玩的,会把猪、牛、羊膝盖骨的一部分拿出来玩,这个部分被称为嘎拉哈。但是这东西大抵都是女孩子玩的,所以~笔者也不太明白什么是正面阳面,又是怎么个游戏规则。

旮旯:小时候闯祸了怕挨揍就找个旮旯蹲着,旮旯,角落的意思。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应该知道犄角旮旯这个词。

哈拉巴:“这块肉是哈拉巴上的,你吃了吧。”哈拉巴,肩胛骨的意思。不过笔者不太喜欢这块地方的肉,肉太死,没什么嚼劲。

卡不裆:“我昨天熬夜玩穿了寂静岭,站起来的时候卡不裆都湿了”卡不裆,裤裆之意,小时候经常说,现在也就老人会经常念叨这个词,不常见了。

嘎鸡窝:又叫咯吱窝,就是腋下。现在一般把它叫做痒痒肉了~

其他词语

捅咕:“有些同学就在下面捅捅咕咕的,以为我站在讲台上看不见吗?”“别老捅鼓我,我干活呢!”捅咕,做小动作,碰的意思。

撩吃:“听说你又撩吃小姑娘去啦?”这个词现在倒是应用广泛,撩吃,挑逗,戏弄的意思。

垫吧:“实在饿了就吃点东西垫吧一口。”垫吧,就是吃点东西遏制饥饿感,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解释。

撒(sá)么:“你四处撒么撒么,东西肯定没丢!”撒么,四下看看。

不(bū)楞:“你不楞一下那跟弦,这把吉他就响了。”不楞,拨弄之意。

唧咕/叽咯:“村东头那俩老娘们又唧咕上了。”指村东头那俩女的又吵起来了,叫法不一样,两个词算是同义字,吵架的意思。

皮儿片儿:两个儿化音连读,“你瞅瞅这屋让你整得皮儿片儿的!”皮儿片儿,乱,不整洁。

吭哧瘪肚:“我儿子回家吭哧瘪肚地告诉我,他书包丢了,让我好顿揍!”吭哧瘪肚,说话吞吞吐吐。

西了吗哈:稀里糊涂的意思,“打完我儿子我就告诉他,你出去干啥事能不能不西了吗哈的?”

扬了二正:傻,心不在焉。“你瞅你扬了二正哪一出!”

有好多小时候经常说的东北方言,也不知道算不算本土话,更不知道是不是满语音译而成。挺多语言是不好从资料上证实真伪的,实际上……也没啥雅致去挨个证实那句话是东北本土满语,那句话是山东河北带过来的方言。

最后用一个东北对话作为结束吧。

“昨天看我家二小子写作业,那家伙给你划拉的,和老蟑爬子似的!我抄起笤帚嘎达就要揍他,那小子抬屁股就撩了!给我气得捂了嚎风,跟腚追他,差点没出溜一跤!”

“我家小子也贼套淘,那衣服穿不了两天就让他给咧坏了,整的我刺挠的就像揍他。打他两下一下子栽歪那去了。给我吓够呛,后来才知道他是装的,在那忽悠我呢。”

6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有一种解决叫咋整,

有一种浪费叫霍霍,

有一种重复叫磨叽,

有一种状况叫毛楞,

有一种面貌叫磕碜,

有一种讨厌叫咯应,

有一种观察叫撒漠,

有一种掩护叫打狼,

有一种为人叫得瑟,

有一种软弱叫尿迹,

有一种疑问叫噶哈,

有一种习惯叫埋汰,

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有一种速度叫麻溜,

有一种愤怒叫急眼,

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有一种厉害叫尿性,

有一种傻叫得儿呵,

有一种心情叫憋屈,

有一种数量叫老鼻子,

有一种创伤叫秃噜皮,

有一种吃态叫可劲造,

有一种性别叫二椅子,

有一种关系叫钢钢地,

有一种独处叫卖呆儿,

有一种范围叫整个浪,

有一种顽皮叫欠儿登,

有一种能力叫吭呲瘪肚,

有一种休闲叫无极六兽,

有一种故意叫净引儿地,

有一种感叹叫哎呦我去,

有一种设施叫马路牙子,

有一种工程叫半拉可机,

有一种频率叫做晃常儿,

有一种失败叫突鲁反仗。

有一种骨头叫波罗儿盖,

有一种心态叫杨了二正,

有一个地方叫俺们那旮瘩。

有一种美,叫带劲;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有一种反复,叫吐了反仗;

有一种发火,叫急眼;

有一种直爽,叫敞亮;

有一种痒,叫刺挠;

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有一种讨厌,叫各应;

有一种丑,叫磕碜;

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有些口头语成了北京土话

7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居地,因而在现在的东北和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满语词汇,只是大家伙儿没意识到罢了。所以,东北话和北京话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我听过的最有影响的满语词汇是“萨其马”,这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点心。不过中国南方人说的“萨其马”都跟北京话里的音儿差得太远,而普通话里的“萨其马”和北京话的差距则体现在轻声上(北京话里多轻声也是来自满语)。南方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跟新闻联播里说的一样,很规矩的将三个字说出来。

而北京话里把“萨”的音加重,“其”和“马”都是轻声。现代汉语里的满语词汇消失的很多,如清史小说里面的满语词汇很多都不用了。“军机章京”,“笔帖式”,“达拉密”,“戈什哈”等都已消失,但有些确留下来不单成为东北话和北京话,而且是现代汉语里的标准词汇,如“耷拉”。     

比如北京话的这样一句:“这小蜜挺棒, 牌儿亮啊,哪儿拍来的?人长的帅,喜欢你的女孩儿就是多。” “小蜜”自然是来自英文的miss,但“挺”,“牌儿亮和“拍”“帅”都是满语词汇的音译。     

还有普通话里的“马马虎虎”来自满语的“lalahuhu。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北京话里也有“磨蹭”),是来自满语的“moji或moduo”。      满语里的“cahu”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和北京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比如“你在这瞎咋呼什麽?”。     

东北人和北京人管腋下叫做gazhiwo,开玩笑时挠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音译。     

北京人或赵本山当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汉语里的“巴不得”也是来自满语,只不过稍微变化一下。     

汉语里的央告,央求里的央也是满语,历史上没这麽用的,多用乞求或请求,央来自满语里的“yangge.     

汉语里的邋蹋来自满语的“lete”,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穿军装和大盖帽,出去玩身上弄的很脏,我妈就说我像lete兵。       

“这人办事干净,利索,麻利”中的“利索”和“麻利”来自满语中的“lali”.     

汉语里“裤裆”一词来自满语,也就是东北话的“kabudang”,中国明朝以前的黄色小说里说那个地方都是用“胯下之物”,裤裆的叫法是后来才流行的。     

东北或北京形容人家穷时,说“穷的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那个人脾气可真是个色(gesai),不好打交道”,这里的个色也是来自满语,意思是特殊。     

东北和北京话的打有一种叫法为kei,比如“再不滚蛋我可要kei你了”,kei就是满语打的意思。     

“这人说话怎麽这麽罗嗦”里的罗嗦也是来自满语,与shaodao或絮叨一样。     

“几天不喝酒,我就浑身别扭”,“别扭”来自满语的“ganiu。其在满语中是特殊的意思。现在把日本韩国文化粉丝叫做哈日,哈韩,这个用法很多见。北京话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你可别老让我哈着你”,“你看看,你看看,他见到领导就知道点头哈腰”。这个哈字也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 “hadaba.     

XXX润肤露细心喝护您的健康”,护字沾汉语的边,可这“喝”是从哪来的?古汉语并无此用法,原来是满语“hekur”,那是照顾,看管的意思。  

北京人管做生意叫“倒腾”(东北话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爷”。“倒”这个字在这里不是汉语里的本意,应是满语里表示“挪来挪去”的“taodem”。     

东北有一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儿的游戏,叫“galeha”,当然也是满语。 以上是挑了几个影响比较大的词儿,东北话和北京话里的满语词汇还有很多。他们也没有进到普通话的范围内,比如说食物变质后的气味在北京叫做”hala味儿”,白衬衫领子上的黑色痕迹叫做“elin,那是满语里波纹的意思


      8

      东北话中的许多词语确实来源于满语。

      一、地名

      1、吉林。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缩写,意思是“滨江之城”。

      2、佳木斯。佳木斯是满语“佳木斯噶珊”的音译。佳木斯是驿丞的意思,指的是管理驿站的小吏,噶珊是村落的意思。

      3、哈尔滨。哈尔滨在满语里是天鹅的意思,读作“哈尔温”。

      4、漠河。漠河是“额木尔河”的转译。

      5、松花江。满语“松阿察里乌拉”的音译,意思是天河。松花就是松阿察里,满语里天的意思。

      6、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的音译,穆丹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二、形容词、动词

      1、咋呼。cahu,满语意思为泼妇,现在是虚张声势的意思。

      2、磨蹭。moco,满语意思为迟钝,现在是做事情缓慢拖拉的意思。

      3、邋遢。lekdelakda,满语意思为穿戴不整齐,和现在意思差不多。

      4、马马虎虎。lalahuhu,满语意思为办事不认真,和现在意思差不多。

      5、克扣。keike,满语意思为敲竹杠。

      6、敞开。changkai,意思是随意,别拘束。

      三、名词

      1、萨其马。sacima,狗奶子(一种野果)糖蘸的意思,东北特有的小吃甜品。

      2、卡伦。kala,哨所的意思。

      3、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一种用于“抓子”游戏的物品。

      4、嬷嬷。meme,母乳的意思。

      5、卡布裆。满语裤裆的意思。

      9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东北那些事儿。(约600字,阅读需2分)


      作为满清立国之本的东北地区,还是留下了很多满语词汇的。

      最容易留下来的,其实是地名,因为地名诞生很早,且一经产生,便很容易流传下来。

      “兴安岭”中的“兴安”就是满语,意思是丘陵。
      宁古塔”的满语是???????,转写为ningguta,意思是第六,当时有个排行老六的贝勒曾管辖此城,由此得名。
      “嫩江”的嫩,源自满蒙文的“诺尼”(Nonni),意为“碧绿的江”,由此就能不会费解了,哪里有什么老江嫩江的,其实人家是碧绿的江。
      牡丹江”和牡丹并没有什么关系,“牡丹”源自满语,意思是“弯弯曲曲的”,牡丹江的意思就是,弯弯曲曲的大江。
      “珲春”这个地名也是源自满语“浑淖浑”的音译,意思就是“边陲之地”。
      “图们江”,如果按汉语字义,是不好理解的,原来“图们”为满语音译,原称“tumen sekiyen”,“tumen”意为“万”,“sekiyen”意思是“河源”,合在一起即“万水之源”。
      “乌苏里江”也是源于满语,“乌苏里”,意为“东方日出”。

      除此之外,“绥芬河”“佳木斯”“瑷珲”“敦化”等等地名都是满语转化来的,兹不赘述。

      除了地名之外,还有很多物品的名字也是满语汉译过来的,例如:萨琪玛;棒槌——人参;旮旯——角落;汗獭子hantazi:指贴身穿着的衣服,一般是夏天的棉制衬衣;嘎肌窝——腋窝。还有更多的日常用语,也能追溯到满语,如嘚瑟,唠嗑,咋呼,稀罕,耷拉,邪乎,忽悠,掰察——辩论。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诚如此矣。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10

      对,东北是满族人的老家。

      东北方言里面不可能没有满语的。

      东北都是清朝时期山东人闯关东过来的汉族人。

      清朝前期满族人入关做皇帝,不允许汉族人去开发东北。东北属于龙兴之地,满族人怕破坏了龙脉。也是想给自己留个后路。禁止汉族人去东北的。

      俄罗斯,当时叫沙俄,东北人直接称之为,老毛子。打过来了。其实俄罗斯打过来是有原因的。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了两百多年。现在推翻蒙古人自己当家了。

      俄罗斯人打蒙古人就一路追了过来,蒙古人当然想着蒙古高原自己的老家。所以一路往东方跑。俄罗斯就一路往东方追。实际上俄罗斯现在国家这么大的领土都是继承了蒙古人的家底。

      想当初成吉思汗一路西征。一直打到欧洲去。蒙古人从中国一直到中亚,西亚,东欧,大大小小建立了几十个蒙古国家。虽然中国元朝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可是欧洲的蒙古人统治哪里差不多三百年呢!

      可以说俄罗斯人打到东方,都是蒙古人给引过来的。

      当时东北满族人都去北京当皇帝享福去了。本来满族人也就是几十万人。都走了一大半。东北几乎没有多少人了。俄罗斯人打过来了。应该走过来的。因为西伯利亚,东北,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根本没有人,所以俄罗斯人,走到哪里就占领到哪里,根本没有打什么仗就直接占领了。

      那么俄罗斯人,到了东北,满族人不干了。毕竟东北是自己的老家丫。不能够丢了。所以康熙大帝亲自带兵打败了老毛子。其实老毛子也没有多少人,一打就败了。

      可是清兵一走,老毛子又回来了。咋办呢!没办法,康熙大帝只能够签到尼布楚条约。和老毛子划定了边界。其实当时如果像现在这样人多,西伯利亚都是中国的。就是没有人。要了也守不住。

      所以,从那个时期,满族人开始允许汉族人移民,东北和外蒙古了。

      清朝时期汉族人移民有两个路线,就是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

      山东人,当年闹旱灾蝗虫,几年颗粒无收,温溢横行,饿殍遍野。闯关东也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山东人是两个大饼一根葱,背着柄担闯关东。

      走西口则是山西人去外蒙古做生意,当时出来很多晋商,乔家大院都知道吧!就是那个时期的山西人。山西人一般都是做生意。当然也有留在外蒙古的。所以,外蒙古现在好多人都有山西人的血缘。

      山东人到了东北几代人还是讲山东话的。

      后来慢慢的和满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其实东北话的发音的的确确的满语发音。满语和蒙古语说话都是字正腔圆。和山东话区别非常大的。

      我就是东北人,记得小时候听到过有几个老人家说话就是山东人的味道。

      东北话虽然是汉语,但是东北方言里面有很多满语和蒙古语。这些语言和汉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