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去审判政治人物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个文化传统,在这中间有许多个例子可以供我们参考,比较知名的代表人物便是曹操、李世民等。再说的远一点,托《封神演义》的知名度,纣王也成了一个反面的代表,但实际上历史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有不少所谓的“昏君”亦或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对象,他们或许并没有这么差,更多的则是可能因为得罪了某些团体而成为了掌握话语权的这群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周厉王姬胡,就是这样一位君主。
一、雄心壮志
周厉王是西周王朝倒数第三位国君,在他接掌西周王朝之时,整个王朝的局面已经非常不容乐观了。从经济上来说,随着大贵族权力的不断攀升,原本隶属于王室的直领地被不断的侵占和兼并,王室的力量愈加衰弱,甚至连对诸侯的僭逆都处在难以讨伐和压制的情况。从政治上来说,叔祖父周孝王公然篡夺父亲周夷王王位的举动,对于整个维系西周王朝政治平衡的核心纲领宗法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严重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权威。不仅如此,父亲重新上位后听信谗言烹杀齐国国君齐哀公,更加让王室失去了一个强援。可以说,此时周厉王接手的西周王朝是个烂摊子也不为过。
在这种局面下,周厉王但凡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并且也有能力有所作为的人,必然要做的就是两件事:重振王权和提升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提升王权的同时也可以加大自己对于王朝的掌控力,而加大了掌控力后,威服自操下改良政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乎厉王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二、 政略军略
厉王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政治,经济和军事,而这三点也是他在后世被目为“昏君”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是政治,众所周知在等级制度严格的西周时代,能否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出身,所谓“天子、诸侯、大夫、士”,这种极其规则化的顺位排序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究竟能够走到何种位置。但是这种制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确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维系国家政治的稳定,但是也确实阻碍不同阶级间的流通,为西周王朝的崩溃埋下来祸根。而厉王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这种束缚,在官员的任用上大肆启用中小贵族,如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种分别在经济和军事上有所专长的人,按照出身他们是绝无可能进入王朝决策层的。而厉王通过任用这些人,不仅打破了大贵族垄断的西周政治,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网络,用以重新树立起王室的威望。
而在经济上,周厉王开始收回贵族们对于自然资源和王室土地的所有权,将财政收归国有,以此削弱贵族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这些土地和资源就非贵族的囊中之物,只是长时间的王政衰落导致王权并无足够的动员力进行规整和管理。实际上与其说是改革,这倒不如说厉王是在重新找回西周早期的王权威慑力,力图重振中央之号令,这点在军事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厉王通过多次对于蛮族的作战,加强了王室的权威,夺取了大片土地,一扫西周晚期的颓废以及衰落。可以说无论是政治经济,亦或是军事层面,厉王的执政都可以说是颇有成果并且显示了其过人才能的。
三、功败垂成
然而,厉王改革的隐患也在王室复振的过程不断显示出来,首先大贵族的不满开始与日俱增,这也很好理解,厉王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从掌握西周王朝主导权的大贵族手中不断夺取财权和政权的过程。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手中所拥有的资源丧失掉,大贵族自然也是一样,更要命的是厉王并没有意识到应该对其作出补偿以安定人心,只是一味的重用自己的亲信,缺少了政治上的调和,这只会导致矛盾愈发激烈。其次厉王的改革和政策推行过于急于求成,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宣传和与庶民的沟通,须知这套新的政策实际上是有利于中下层贵族和普通平民的,他们也是厉王应该团结的对象。然而厉王却表现出了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于当一部分平民和中下层贵族出于大贵族的煽动以及自身的不理解对改革提出建议和质疑时,厉王不仅没有解释,反而派出手下的卫巫将这些人当成阻碍改革的人群加以捕杀和压制。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直接让矛盾从大贵族身上开始蔓延和扩张,最终酿成了动乱的悲剧。
周厉王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842年,厉王改革中受损的大贵族,煽动中下层贵族和平民共同作乱,而此前的改革方案中一些比较激进,以至于对普通人造成了损害的政策也被拿出来说事,这场动乱直接导致了厉王改革的全面崩盘。厉王不得已逃出王宫,跑到彘地避难,而动乱中的平民尚不罢休,要求厉王逃走后暂时执掌王室的召公将太子姬静交出来,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保住了姬静的性命。太子姬静,这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厉王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王都,改革以全面失败告终。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厉王在后世的评价相当不好,连“厉”这个谥号实际上都是个恶谥。但其实从今天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给予他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实际上厉王并非是一个废物,更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只是一个被时代牺牲的人。一个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却为后世的改革者奠定了基础并且指出了教训的可怜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