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2020-08-17 13:03阅读(66)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几次派人质问他,导致陆逊郁郁寡欢而死: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

1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辟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2

陆逊,出身江东豪门世族,以一介书生进入孙权幕府,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屡立奇功。一生出将入相,君臣相得益彰,深受吴主孙权器重,为孙吴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孙权特别倚重的大臣。

但在孙权执政的后期,陆逊不合时宜的参与了孙权的“立储之争”,引起了孙权的疑忌和不满。

孙权几次派人质问陆逊,致使其郁郁寡欢而死。

尽管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但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陆逊也毫不例外。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孙权幕府,踏上了仕途,开始了其辉煌的人生。时年孙权也仅仅二十二岁,比陆逊长一岁,继承父兄基业,才刚刚三年。

从此之后,陆逊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并屡立奇功。

特别是擒获关羽,夺回荆州,以及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四十座,击溃蜀汉大军,逼迫刘备客死白帝城。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特别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并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征召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主持吴国军政大事。

244年,前任丞相顾雍去世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而且仍旧担任荆州牧、右都护兼领武昌留守等职。朝廷内外大事,实由陆逊一人肩负。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作为人臣,陆逊的一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孙权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孙权的态度反复无常,导致了群下党争。

陆逊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

242年,在嫡长子也是太子的孙登病逝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

从此开始,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因为立储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朝廷的大臣也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且都是派遣子弟去侍奉孙和或孙霸,选边站队,进行政治赌博。

作为丞相的陆逊,站在了太子一边,支持孙和。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并接受其建议,欲改立孙霸为嫡嗣。

不想躲在孙权床下的役使偷听了他们的谈话,而且告知了孙和。

太子孙和、太傅吾粲等多次联络陆逊,请求他上表劝谏。

陆逊屡屡上表陈述其意见,并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猜测到密谈泄露,大怒,拒绝陆逊的请求,并下令彻查此事。

250年,孙权废掉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

孙权因为此事,多次派人去质责陆逊。

陆逊因此忧愤而死。

确立太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但终归是家事。

在确立太子一事上,孙权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但作为重臣的陆逊,过于积极参与。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犯下了作为臣子的大忌。

自己不能保持沉默,那只能逼迫你沉默,这是唯一的结果。

3

其实孙权对陆逊的所作所为,谈不上残忍,用“薄情”二字形容更贴切。 

↑孙权的位子,很难坐!↑

梳理一下孙策孙权为代表的东吴“皇室”与陆氏家族的恩恩怨怨,就能理解孙权的做法了。  

先说说陆逊吧,陆伯言是小编最爱的三国人物之一,在历史上,陆伯言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让人感动佩服的地方在于: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他用尽了他的一生,去振兴他的家族,而他振兴陆氏家族的方法,就是效忠孙权,效忠东吴。  

哪怕孙权对东吴地区来说,是一个外来客。这个心理转变,很难做到,但陆逊做到了,他不得不去调整他的心态,为了他的家族以及他的信仰。  

陆氏家族是吴县四大家族之首,他们和孙策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孙策带兵入侵,彻底改变了江东的政治格局↑

东汉末年,镇守庐江郡舒城的庐江太守陆康,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难题,当时盘踞在寿春的袁术盯上了丰腴的庐江之地,他派人向陆康公然借兵借粮,可在陆康眼里,袁术不过是个背叛汉室的无耻之徒,他强硬的拒绝了,恼羞成怒的袁术派兵攻打庐江郡舒城。

陆康自己是打算殉国尽忠,但他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不能不考虑家族的未来,于是他把族中年幼的孩子全都挑出来,在袁术大军围城之前,把这些孩子放出城逃难,他的期望都放在自己七岁的幼子陆绩身上,然而他玩玩想不到,他的一个侄孙,却在未来担负起陆氏家族振兴的重担——陆议!  

而那个围城两年终于攻破舒城的年轻将军,名叫孙策。破城后,陆氏家族百余人近半数死亡,堪称惨烈。从此,陆议与孙策孙权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无尽的牵绊。

↑孙权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  

孙策一开始是凭借绝对的武力优势,席卷江东各郡,然而江东大族豪强并不接纳这个外来人的占领,孙策的策略从武力征服改为了更为现实的笼络“吴中四姓”,然而他并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遇刺而死,从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这个人,其政治才华绝对是三国里面数一数二的,他面临的政治局面异常复杂,既要平衡孙策的亲信班底,又要平衡吴中大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还要把他的班底和吴中大族做好平衡,他长袖善舞,做的确实不错,不过他太过于注重各方均衡,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无常。  

公元243年,当了吴国十九年宰相的顾家族长顾雍病逝,孙权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也渐渐失衡。陆议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呢?他在兢兢业业的干活,从基层做起,开仓济民,劝课农桑,剿灭会稽山的山匪,在这些过程中,他得到了吕蒙的赏识和推荐,在公元219年,吕蒙病退时,向孙权推荐的接替者,就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议。

↑陆议担负起来振兴陆氏家族的历史任务↑  

孙权为了拉拢陆氏家族,选择了从陆议着手,他不但接受吕蒙的劝谏,顶住压力起用陆议,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议,这也是命啊,孙策对陆氏家族可是有着灭族之恨,如今却结为姻亲,陆议接受了,他太想让陆氏家族振兴了,因此,他把陆氏的忠诚门风,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以前是效忠于汉室,如今效忠于孙氏政权。  

陆议完成了这个180度的心理转折之恨,全身心投入到了效忠东吴,壮大东吴的事业中去了,他入戏太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又一次玩弄他的平衡之术,同时授予了陆议和朱然两人假节的大权,当然,陆议的权力更大一些。火烧连营,打败刘备蜀军之后,陆议一举奠定了他在东吴的新一任军事领袖的地位。

↑陆逊过度参与了“南鲁党争”,引起孙权极度不满↑  

自古以来,拥有军权和军事声望的将军或者宰相,没有不被统治者猜忌的,何况是政治老油条孙权,何况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之间如此多的牵绊情仇。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他专门创立了“大将军”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而这个位置,当然是给陆议量身定做的。随着江东大族开始占据吴国的军政高层,孙权对这些大家族的打压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果然,在公元224年和公元237年里发生的暨艳案和朱桓杀人事件,成为孙权下手的突破口,张温和朱桓,一文一武,两大家族之首,相继被罢黜。  

孙权重用特务头子吕壹,开始整治江东大族,即使是顾雍这样的地位,也一度被吕壹构陷,遭到停职反省的处罚,孙权的女婿即朱桓的堂弟朱据也被整进了监狱。顾家和朱家的遭遇,引发了远在武昌驻守的陆议的担忧,最终孙权迫于当时的压力,把吕壹当成替罪羊,下狱处死,算是平息了一下江东大族的怒气。

↑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重挫了蜀国↑  

然而,从公元242年开始的,长达九年的南鲁党争,再次把孙氏政权与江东大族摆上了擂台。孙权和亲信杨竺密议改立鲁王孙霸,结果此事泄露,太子孙和赶紧传话给陆议,希望陆议能够说服孙权不要更换太子。  

陆议是支持太子孙和的,他立即上书劝孙权。但当时陆议长年驻守武昌,已经不了解建业的政治动向,陆议甚至提出要亲自来建业,当面向孙权申明庶嫡之分,结果这番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孙权第一个想法就是:你陆议远在武昌,怎么会知道我的绝密想法!

应该说,孙权的质疑是情理之中的,他接下来的调查发现,近期质疑陆胤从建业去过武昌,陆胤当然不能说是孙和嘱咐他传话的,就把杨竺拉下水,杨竺屈打成招,成了替罪羊,临死前他诬告了陆议二十多条罪状,孙权大怒,但他并没有处分陆议,只是多次派遣使者批评陆议,但陆议的外甥顾谭和姚信却被流放。

↑孙权晚年变得昏庸起来↑  

惊惧忧愤之下,陆议病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杀害陆议,但他对陆议的愤恨是显然的,后来他把这二十多条罪状逐一质问陆议之子陆抗,幸好陆抗一一从容辩解,孙权渐渐平息了愤怒。  

陆议死后六年,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陆抗面前含泪道歉。但这不过是拉拢陆抗继续效忠的把戏而已。

陆议死后,不但没有得到谥号,而且还被孙权改名为“陆逊”,陆抗也被双规了好多年才被释放。

要说孙权对陆逊残忍,说不上,而且陆议的后人一直得到重用,成为东吴栋梁,但要说孙权对陆逊薄情,那是板上钉钉的,可以说是寒了人心。  

4

陆逊作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吕蒙死后,陆逊成为当时东吴最为倚重的军事干才。注意一点,是军事干才,而政治方面,孙权并没像对待周瑜、鲁肃那样放权。陆逊虽替代顾雍成为东吴丞相,但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致陆逊“愤恚致卒”。那么孙权为何要这样对待东吴的大功臣呢?

“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孙权《三国志》

功高震主

陆逊前期并不是很突出,以县令的身份步入仕途,但治理有方,并因平定鄱阳山贼暴乱而得军职定威校尉,后屯兵利浦。孙权也是在此时看出陆逊的潜力,将孙策之女许配,并开始召陆逊为智囊,多以世事问计陆逊,后纳为帐下右部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陆逊以书信赞关羽神勇,麻痹关羽,配合吕蒙夺取荆州故地,后又以南线西进收取数郡,俘获万人,因功被拜镇西将军,进娄侯。刘备随后发动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为东吴大都督率众抗敌,并取得大劫,在此战中,陆逊不仅仅是取得的了一场胜利,更是赢得了孙策时期东吴旧将的一致认可和追捧,从此在军中的地位堪比吕蒙,孙权也因此功拜陆逊为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黄武七年,曹休举众攻皖,陆逊又受命假黄钺,拜大都督据曹休得胜,“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这样的待遇其实已经不正常了,孙权这样有试探陆逊野心的嫌疑。本身就是代行王令得胜,而后的赏赐过于恩宠,从历史各朝代的君主赏赐臣下来看,这里都显得有所阴谋。

孙权的担心是有根据的,随后陆逊的强势,应该是孙权动杀念的开始,当孙权欲征公孙渊时,陆逊阻碍并在谏言里说“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曹乌林,败备西陵,擒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众所周知,破曹的是周瑜,破刘的是陆逊,破关羽的是吕蒙,陆逊以此言阻碍孙权北伐,是赞扬孙权还是话里有话讽刺孙权呢?

嘉禾五年,孙权北征襄阳,孙权亲信韩扁被擒获,诸葛瑾书与陆逊告知孙权已退,应当退军,但陆逊却按兵不动,等待战机,虽后得胜,但战果不佳,连累无辜百姓,且在行动上与孙权已开始有所间隙,在这一点上,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即“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此时的陆逊已经居功至伟,临阵自作主张,这是挑战孙权的权威,也是对其统治的威胁。

臣强子弱

陆逊是“世江东大族”,陆康、陆绩,陆瑁,陆凯、陆胤等本族成员官高则太守,官低也及校尉。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为陆绩外甥,任豫章太守,顾邵之子顾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车都尉。顾谭之弟顾承,官至奋威将军。陆逊还有个外甥姚信,官拜太常。顾家也为江东大族,陆逊这等家族关系网络都已经是涵盖了东吴权利体系的上中下三层,不得不引起孙家这个外来户的忌惮。

吕蒙死后,陆逊接任大都督,与武将体系的关系处理的极佳,无论前主旧臣韩当、周泰、潘璋、徐盛,还是后起之秀凌统、朱然、朱桓,都与陆逊相交甚好。陆逊镇守武昌时,声望颇高。东吴从太子登,到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都与陆逊关系很好,文武群臣都,与手握大权的重臣关系如此亲密,君主孙权能不有所忌惮吗?

“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上疏孙权《三国志》

陆逊身为朝臣,与太子交好,但鲁王亦受孙权厚爱,二宫势均力敌,当有言论传太子不安之时,陆逊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这就给孙权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陆逊与太子结党,而且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与太子关系亲密,这就更加使孙权断定陆逊没安好心,而太子孙和为人倒是有圣人之风,但相对陆逊这等权谋家来讲,还是嫩了很多,一旦孙权去世,陆逊辅助孙和即位,不敢保证陆逊是否会居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孙氏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很有可能葬送在陆逊手上,这一点上陆逊是必须至于死地的。并且陆逊的党羽也一并得置于死地,后来孙权也确是如此做的。

孙权虽然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后,辅政大臣选择了资望较浅、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诸葛恪,说明孙权对于陆、顾这样的江东大族确实是不放心的。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自己知道,不是孙权不大度,四任大都督全权代理军事管制已经说明了孙权的气量,倘若陆逊有诸葛亮那样的为臣之道,即使儿子连阿斗都不如,也是敢托付重任的。

正统心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陈寿《三国志.孙策传》



这里并不是说孙权不是正统,而孙策的血脉才是最应提领江东的一脉,孙策顾大局,将江东托付于孙权,世人称赞孙策的气量时也给孙权心中留下心结,而孙权对待孙策之子的做法又显得小人之心,孙权之子皆封王,孙策之子以侯而终,孙盛辩护到此为“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正名定本之言并没有底气,江东基业成型于孙策,正名也应为孙策,孙权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很在意却不能说。

“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三国志.吴主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病重之时,令太子祭拜其兄孙策,而非其父孙坚,显得心虚而理亏,因此孙权内心应该非常在意“正统”的问题,而且也觉得对待孙策之后有些不公,故而临死之前令儿子向孙策祭拜。在这个问题上陆逊成为另外一个心结,那就是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为妻,那么陆逊之后亦为孙策之后,虽已然成为陆家人,但血脉里流淌着“小霸王”的忠肝义胆,那么是否会造成陆逊日后作乱的名义或者动机,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

因此,孙权逼死陆逊是东吴政权基础和结构的根本体现,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东吴政权的起始和结束。东吴集团内部矛盾与分化是其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本,陆逊被逼至死的表层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5

在历史上,东吴第一名臣,不是周瑜、不是张昭也不是鲁肃;而是陆逊。从襄樊献计到夷陵之战再到“二宫之变”,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可谓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

如此一看,孙权和陆逊也称得上是一对好搭档。然而陆逊晚年却以悲惨收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常说的孙权昏庸,只是二人中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族之仇:“逊”者“孙走”也。

东汉末年,江东四大家族朱、张、顾、陆,皆为孔儒世家,世世代代以儒家思想为本,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便是“誓死忠于汉室”。

陆逊的爷爷,陆家家主陆康,是汉室的忠实维护者。

愚蠢的袁术称帝后,以帝王的身份向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陆康嘲弄袁术是篡汉之賊,拒绝资助袁术,恼羞成怒的袁术命令小霸王孙策惩治陆康,孙策率大军将“庐江城”围困了整整两年,并切断了陆家的粮食补给,在这两年期间,陆家一族近百人被活活饿死。

两年后,陆康开城投降,虽然孙策没有为难陆康,但投降数月之后,陆康便郁郁而终,自此,陆家上下与孙家结下了梁子。

年幼的陆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且将振兴家族的重任,扛在了自己单薄的肩膀上。 孙策暴毙后,孙权当政。

孙策的政治路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孙权则走了一条与孙策截然相反的道路。

孙权追求和平发展,为了缓和孙家与四大家族的关系,孙权特意将侄女嫁给陆逊,并且授予顾雍、张温、朱桓、陆逊这四位家族掌门人相应的官职。 陆逊凭借着自己的不解努力,获取了孙权的信任,并且得到了几万人的兵权。

然而孙权真的信任陆逊吗?不见得!

家族之别:孙家与四大家族的裂痕 在孙坚发迹之前,东吴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孙家在四大家族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说轻视也好,说蔑视也罢,孙家这个外来户它始终是外来户,即便是孙权执政之后,四大家族也依旧没有将孙家当回事儿,认为孙家只不过是发乱世财的“土老冒”、“暴发户”。

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是横在孙权与陆逊之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路障。

因此,孙权不可能像信任周瑜一般信任陆逊,“演义”所表现的“君有情,臣有义”完全是假象……

储位之争:孙权的心事你别猜

孙权晚年为了立太子之事,可谓是心力憔悴。孙权的膝下有两位品德高尚的公子,太子孙登和公子孙合。孙登与孙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被孙权喜欢,那便是他们都是陆逊的粉丝。

太子孙登的老师是陆逊,而孙合喜欢与江东四大家族的公子哥们混在一块。慢慢的,孙权发现,孙登、孙合的脑子里装满了儒学思想,而儒学思想正好是孙权最为排斥的东西。

试想一下,跟心如虎狼的曹操后人玩儒家思想……会是什么下场?

孙权对此十分气愤,孙权发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陆逊。陆逊为了振兴家族,而选择一位符合家族利益的太子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东吴四大家族也十分支持陆逊的做法,但他们所做的一切却触怒了孙权,孙权意识到,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陆逊洗脑,否则自己死后,东吴将会变成四大家族的盘中之餐。

孙权首先发动“二宫之变”,将被洗脑的太子换掉,狠狠的敲了江东四大家族一拳:“别以为老子傻了,想和我斗?你们段位还不够!”

然后他又逼死了陆逊,彻底消灭了江东四大家族在东吴政权中最大强大势力。在孙权的眼中,陆逊不得不死。 陆逊是东吴政权中最大的权臣,而且陆逊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孙权一死,朝中将无人能够控陆逊的野心。

谁能保证陆逊不会为陆康报仇?谁能保证陆逊不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

届时孙家的权力将会被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孙家祖孙三代所打下的基业,将名存实亡。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大多数君王在晚年都会下死手为后代扫除障碍;例如朱元璋,杀遍了开国功臣,无非是想给朱标乃至朱允炆一个安定平和的大明朝。若说他们君臣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恨,那到不至于。

不过话说回来,身后之事谁又能料理的清楚呢?

孙权虽然剪除了江东豪族势力,但却并没有给东吴带来安定。他所托非人啊,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不像他父亲更不像他叔父,刚愎自用,野心极大,祸乱朝堂。东吴被其搞得乌烟瘴气,逐渐走向衰落。

6

这是因为陆抗的原因,陆逊的儿子陆抗比孙权的儿子们都来得出色。而陆抗又是孙策的嫡亲外孙,这使得孙权防着陆抗比防着贼还厉害,因为孙权在孙策死后确实干了很多对不起兄长的事,这使得他心里有鬼,担心兄长的后人群起而复之,而陆逊又手握重兵重权,一旦孙权死后,陆抗与孙策后人勾结反抗孙权的儿子,那么孙权的儿子很可能得栽。

孙策死的时候才27岁,孙策的长子这时候才十岁,于是孙策临死前把权力转移给孙权,并将妻小托给孙权照顾。孙权即位后不断启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势力,排挤孙策势力。并把孙策的妻小护送到吴中软禁。为了掩人耳目,还派自己的心腹爱将陆逊娶了孙策的长女孙氏,这也是为了控制权力。尤其是周瑜死后,基本上孙策势力也就被清除干净了。这时候孙权的政权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担心孙策的长子回来跟自己抢位置。

随着时间的发展,孙权岁数越来越大,他这时候是不担心孙策的儿子来跟自己抢位置,但是他却担心孙策的儿孙们来跟自己的儿子抢位置。所以,这时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对孙权传子继位有威胁的人全部干掉,而陆逊便是首当其冲。

7

陆逊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的第四位大都督。他曾协助吕蒙袭击荆州,后来又火烧八百里连营,大败刘备七十万大军。毫不夸张地说,陆逊是一个文武全才,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为东吴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是陆逊的结局是非常凄惨的,是东吴四位大都督中,唯一一个不得善终的人!

这就让人非常奇怪了,早些年的时候,孙权那么重用陆逊,听取吕蒙的建议,任命他为大都督,前去抵御刘备大军。有一次,孙权还跟陆逊评论周瑜: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由此可见,在孙权心目中,周瑜是东吴第一功臣,而陆逊则是东吴第二功臣。

可是晚年,孙权却对陆逊那么残忍,派人屡次责骂他,导致陆逊最终郁郁而终。

讲到这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呢?下面我将根据正史的记载,分析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孙权从来就没有完全信任过陆逊。

很多人就会说了,孙权将三军托付给陆逊,难道不是对他最大的信任吗?

其实不然,我们细读史书就会发现,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是迫不得已的,或者是无可奈何的。当时吕蒙为了袭击荆州,就称病离任,并且请求陆逊代理自己的位置,以此来忽悠关羽。这个时候,孙权是同意了。原因很简单,吕蒙只是装病,并不是真的离任,陆逊只是暂时代理他的位置。

可是我们会发现,等到攻下荆州后,吕蒙真病后。孙权再问吕蒙,谁能接替他的位置。这个时候,吕蒙推荐的人,就不是陆逊,而是朱然了。

是吕蒙不看重陆逊吗?当然不是,若是如此,他第一次就不会极力举荐陆逊了。真正的原因是,吕蒙看出了孙权的心思,他并不想重用陆逊。与其说是不想重用,倒不如说是不敢重用。因为陆家和孙家,是有国恨家仇的。孙策曾受袁术之命,去攻打庐江太守陆康。结果是陆康发病而死,陆氏宗族死伤过半,而陆康是陆逊的堂祖父。因此,孙权对陆逊不得不有所保留。

既然如此,孙权为何会将抵御刘备大军的任务交给陆逊呢?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来势汹汹,东吴除了陆逊,别无人选。

第二,陆逊参与了“南鲁党争”,孙权不得不杀之而后快。

所谓“南鲁党争”,就是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帝位,产生的斗争。结果,朝廷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鲁王,也就是“鲁王党”;另一派支持太子,即“太子党”。两派为此经常大打出手,朝廷眼看就要分裂了。最终,孙权出来平息了此事,废除太子,赐死鲁王。

陆逊就是因为卷入了“南鲁党争”,最终被孙权逼死的。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当时陆逊看到太子和鲁王闹得死去活来,于是上书孙权,希望他能让太子继承大统,话说得还比较重:

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这样奏章送了好几次,可是孙权一次都没理会。并且此时,陆逊的几个外甥,因亲附太子而被流放。太子太傅吾粲也因给陆逊送信,被下狱处死。孙权于是派人去责怪陆逊,陆逊愤愤不平,竟然“愤恚致卒”。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陆逊的直接死因是参与了“南鲁党争”。在孙权看来,那是他的家事,不容任何人插手,即使这个人是开国功臣也不行。既然陆逊参与了,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陆逊是江东和吴郡“四大家族”之一,这威胁了孙权的帝位。

陆逊出身世家豪族,在江东的威望颇大。而孙权并不是江东人,他建国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一方面,孙权要想在江东立足,就必须要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另一方面,孙权又不能完全信任江东士族。因此,孙权整陆逊的根本原因,是怕陆逊会威胁他的帝位。

总结

站在陆逊的立场,他是为了国家大事,没有任何过错。可是站在孙权的立场,陆逊是自寻死路,他不该咄咄逼人,凌驾于皇权之上。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晚年的孙权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8

孙权和陆逊,早年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相知相得数十年,同心协力打赢夷陵大战,留下了许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话逸事。然而到了孙权的晚年,陆逊却最终以悲剧收场。纵观孙权与陆逊的冲突根源,其实就是由他们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场决定的。这也说明了,私人关系再好再亲,终究敌不过权力对人性欲望的侵蚀。

先说说孙权打击陆逊的缘由。简单点说,就是孙吴政权的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导致了孙权必须打压豪强!

孙权在继位之后,极力的给他爹孙坚粉饰太平绅士的身份。他先是伪造孙坚是兵圣孙武的后人,接着又说自己的家族世代在东吴为官,是当地有名的大士族。但其实根据《幽明录》的记载,孙坚的父亲只是个重地的瓜农。属于标准的寒族出身。

当然了《幽明录》的记载也不能当铁证。但是孙坚当年在投靠袁术之前,孙家几乎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这是可以肯定的。人家大士族都不愿意跟孙家玩,孙权还说自己家族是世代为官的大族,这不是扯鸟蛋么?

然而,汉末三国那个年代,偏偏就是一个极其重视门第的社会。像袁术、袁绍这些人为什么能一呼百应,而且众人心悦诚服(也包括孙氏一族),靠的就是人家标准的士家大族出身的身份。这就好比,总理的儿子出来办公司,人才和金主肯定愿意跟他干。谁愿意跟着草莽出身的人一起创业?你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足够的财源,鬼才跟你混

额外再说一点,论家世,哪怕是刘备和曹操也都比孙家强。曹操好歹是太尉之子,刘备也的祖上曾经也阔气过,人家的爷爷当年也是举过孝廉,当过县令人。并且,刘备他姓刘,天然就有政治合法性。反观孙家,有啥背景?啥都没有。

因此,孙坚他能得到长沙太守一职、乌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靠着本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基业。

当然了,我不是说瞧不起寒族出身的人。而是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寒族出身,他就是比别人矮半截。说话就是没有士族出身的人底气足。这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寒族出身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必然要给自己正名。篡改自己祖宗是第一步,杀朝廷官员、杀戮名士是第二步。不仅是孙权干过这事,孙策当年在江东立国开基,也干过一样的事。比如,孙策当年领兵攻打庐江郡,陆逊的堂祖父,同时也是庐江太守的陆康就死在了孙策手上。于是陆氏宗族上百口人,被迫流离迁徙。没走的陆家人,则在孙家的统治下,看人脸色行事,孙陆两家,也因此结下了这个血海深仇。陆逊当时年仅十三岁,他就没有走,留在了东吴。

孙策遇刺后,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张昭是士族出身,他明白一味的靠打压士族,孙家在江东的统治长不了。于是张昭便与包括陆氏在内的所有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孙权为此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并将陆逊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进行苦心的栽培,以使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

但是双方的血仇,内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桩婚事就能化解的?

并且孙权这个人,表面上礼贤下士,其实他是个家长作风很重的人。他这个人,从来就是唯我独尊的,也从来就是翻脸不认人的典型。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用十六个字评价了孙权“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性多嫌忌,果于杀戮”。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概括了孙权这个人的性格。

那么,这十六字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孙权有点像越王句践,既能够忍辱负重,又能瞬间跟朋友翻脸不认人,并且还有点多疑,属于疑心特别重的一类人。

陆逊的堂叔陆绩,原本也是孙权用于改善孙陆两家关系的模范人物。孙权当年对陆绩不可谓不重视,但是陆绩最后却被孙权外放到了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为太守,名为外放为官,实则是流放到蛮荒烟瘴之地。这也导致陆绩年仅三十岁出头就英年早逝。

当陆绩病死后,陆逊就成了孙、陆两家结好的唯一纽带。

下面再说说陆逊。陆逊出山初期,名气和期望都不够。不仅孙权不信任他,连东吴的将领也对他怀有敌视!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吕蒙临死前推荐陆逊代替他担任大都督,而孙权却选择了他的发小兼死党朱然,没有选择陆逊。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三国志·吕蒙传》

后来夷陵大战,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纷纷诸将请战。而陆逊自有妙计,不愿意上刘备的当。结果东吴诸将纷纷骂娘,都认为陆逊胆小畏敌,对他的指挥“各怀愤恨”。

这两个例子说深刻体现了东吴军中的众多孙氏嫡系,以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东吴军中的威信严重不足。他都已经年过四十了居然还被诸将藐视,想当年周瑜可是二十六岁就以中护军身份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东吴诸将哪个可藐视过?

等到后来陆逊火烧夷陵,大破刘备,他得到的封赏也仅仅是一个县的食邑(周瑜当年大破曹操,封了四个县的食邑)。

这一切的一切,目的都很明显。孙权在内心里严重不信任陆逊。虽然他表面上对陆逊非常的信任,但是在内心里,时时刻刻都盯防着。并且陆逊是真的有本事,他通过自己招募、收编俘虏等手段,只用了一个县的食邑就为自己组建了一支四万人的私人武装。孙权对此又是表面表扬其功劳,暗地里却派人紧盯(比如让太子孙登坐镇武昌,紧盯着陆逊的举动)。还是不放心!

备注:东吴是封建化政权,有食邑和家世的人都可以自募武装,这是被允许的。


到了孙权在位晚年,因为太子孙登病死,他任用吕壹,挑起“二宫之乱”。而陆逊又因为立储君的问题遭到了孙权猜忌。于是压垮孙权与陆逊的那个稻草,终于被压垮了。

关于孙权晚年与陆逊那点事,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我觉得那不重要,也不是孙权真正猜忌陆逊的重点。

那么,孙权对陆逊残忍对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孙权迫害陆逊这种出身江东士族的贤臣,根本不是因为他老糊涂了,也不是因为他到了一个昏庸暴虐的年纪。归根到底,还是孙权在意自己的出身,在意自己的法统。他对陆逊这种有能力,同时又是江东士族代表的精英,天然的有一种想迫害他的冲动,并且两家还有血海深仇呢。但是陆逊有才,孙权又不能不用他这种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轮回:陆绩死后重用陆逊,陆逊死后又继续重用陆抗。

我可以用你,但是你一旦功高震主了,那么我立刻把你打下去!

不过孙权貌似还是玩砸了。他以为主要把大老虎拍死了,天下就太平。殊不知小老虎也是能咬死人的。

孙权死后仅一年,他委以重任的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孙綝连续乱政。这几个货,不仅大搞集权统治,还大肆残害宗亲,先是废了皇帝孙和、还杀了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搅的东吴连续五年不得安宁,国力也大损。

与之同时,魏国也没有好哪去。司马懿干到了曹爽,独揽大权。司马师又废了曹芳,大肆打击魏国的宗室成员。最终魏国也是三国当中唯一一个被大臣篡了权的国家。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因此,孙权打压出将入相的陆逊,也不能说他干的绝对不对。司马家族没篡权之前,谁能想到司马氏会是那种货色?皇帝多疑,为了权力谨慎小心,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大度的皇帝那才叫少见呢。

9

孙权虽是三国分立的一位君主,却与历史上大一统的皇帝并无二样,早年朝气蓬勃,晚年昏庸无道,特别在立储上反复无常,多少大臣因此而下水落马,陆逊之死,直接诱因是介入储君之争。六十四岁的孙权逼死六十三岁的陆逊,究其根底,与江东形势及孙权晚年残忍忌刻,防患于未然有关。


三国魏汉吴,曹操刘备出身寒族,一据益州地,一据全国大部份,虽一生是对手死敌,政汉上采用的都是压制儒家豪族的措施,曹操的“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和诸葛亮制定蜀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二人异曲同工,都以法术绳治豪族世家,威之以刑,限之以爵来加强统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曹操更进一步,以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突破世家豪族对大政的操纵,让低下层的寒门能够进入中枢,淡化儒家豪族的影响。而江东孙家则不然,孙坚出身并非寒族,孙家在江东的立足也有赖于当地豪族世家的支持,特别是江东四大家族张朱陆顾的支撑。


其中四大家族的陆就是陆逊所在的陆家,陆逊二十一岁就进入孙权幕府,从小官做起,平定吴郡、会稽、丹阳山越而崭露头角,孙权作主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关羽北伐谋夺荆州,陆逊是幕后功臣,他与吕蒙定策,让吕蒙以病引退,荐他以代都督,上任后卑词贬低自己,刻意吹捧关羽,让关羽去尽戒心,大调荆州兵北上,才让东吴有偷袭的良机,最大的功劳在于刘备伐吴时,统帅吴军在夷陵大破刘备,威震三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此后孙权陆逊关系进入蜜月期,吴蜀再联盟,诸葛亮亲作手书,孙权都让陆逊过目,有时还让他直接修改回信,陆逊劝孙权推广开辟农田,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等政策,孙权一一听从,毫不犹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石亭破曹休后陆逊进入东宫,辅助教导孙权诸子侄,恩威毕至,内外无不凛然,丞相顾雍死后陆逊代相,之后开始介入皇储之争。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大臣分成两派,互相倾轧,陆逊持身守正,多次进言“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又陷入偷听孙权密语的风波,开始受到孙权的猜忌,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孙权下令彻查有人在其房内窃听之事,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等大臣收监审问,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孙权多次派出使者责备其不安臣位,打听宫中机密,“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身为江东大族,军中威望素著,又陷入储君之争,孙权的猜忌提防也并非空穴来风,何况陆逊还是孙策女婿,逼死方免后患,另一个狡兔死良弓藏事例。

10

孙家和陆家是世仇!当时孙策率领大军攻打庐江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庐江的大家族就是陆逊的那个家族,结果,这个家族硬生生作死说我们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你不揍死我们,我们就死不投降孙策说你这么奇怪,要求我也不能不满足你是不是把陆逊整个家族砍死了一半,剩余一半儿像孙策投降了。

后来陆逊也就在孙权手底下工作,不过令人寻味的就是,孙权将孙策的女儿给了陆家作为儿媳妇,也就是做了陆逊的媳妇,与此同时,将孙策的儿子关押起来,不给他好的老师教他学习,也幸亏陆逊这个人谦逊而雅,对待自己的老婆比较好,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否则按照之前的那种双方的敌对关系,能给她好脸色。

当然,这件事情也是说明了孙权一开始对于陆逊的态度,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陆逊率领大军击败了刘备,然后在荆州北据曹魏,向西联合刘备,能文能武,镇守一方可以说成为了当时东吴的柱臣,孙权不仅给了他一个地方的行政大权,而且还曾经考虑说要他当宰相,(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让他的地位超然于群臣之上。

是吧?这一切并不是没有条件的。陆逊这个人本身替孙权办事的时候尽心尽力,而且这个人有能力,有自己的那种价值观。孙权对他十分放心,最重要的一点是陆逊这个人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孙权为了磨炼自己的儿子,派遣自己的儿子到荆州去学习一下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军事和政治事务,这个时候帮助这位太子学习的就是陆逊这二者之间关系有一点儿像秦始皇时期,扶苏和蒙恬之间的关系。

可是后来,孙登死了,孙和上位。

孙和由于不受孙权信任,孙权想要废掉这个太子,重新立鲁王为太子,这件事情本来孙权是小心翼翼的找一些比较信得过的人交谈的,结果正好被下人给听了,下人把这个消息给了孙和,自然,陆逊也知道这件事情了。陆逊是一个能臣啊,他看到很多之前,比如说因为要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最后导致整个家族内乱或者是被外地入侵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紧急向孙权上书,太子不能废。

但是孙权不管这些,孙权看着陆逊为了自己儿子的地位上蹿下跳,心里觉得不舒服,在你眼里是我的儿子重要还是我重要?以后我这个儿子背叛我,你是不是要跟着他一起来打我,在这之前,孙权又想起来之前陆逊的家族跟自己家族那点儿矛盾,当然所有事情混合在一起,孙权觉得陆逊你这个人不值得信任了。

为此不惜将手底下的心腹,还有跟陆逊有关的人全部下狱,要求从他们嘴里面要出来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当然没有东西的时候只能瞎编了,最后活生生编出来20条罪状,全部安在了陆逊的头上。陆逊那个时候是气愤交加呀!一气之下,陆逊直接撒手人寰了。

后来孙权的太子跟孙权一起闹掰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愉快,并且在这之后,鲁王孙霸直接死了,鲁王的死,太子的废立对于晚年的孙权是一个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时候孙权的精神开始出现一点恍惚,而且有一些疑神疑鬼,认为满朝文武都是想要自己命的人不能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