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老古话说的就是做豆腐的核心技术,但不是完全技术,点豆腐还有很多其他物质。包括石膏、酸浆、白醋和内脂。

做豆腐的卤水,有叫盐卤的,其实本来就是盐卤。晒制海盐的副产品,也是废弃物,作用是能使植物蛋白凝聚。所以,用它兑到豆浆里,蛋白凝固,成豆花,再放进模具挤出多余水分,就是豆腐。

用专业的解释,卤水点豆腐的原理。大豆磨成浆,蛋白全部在豆浆里,含量高达40%左右。但是这些蛋白和水分子结合一起,处于分散游离状态。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具有盐析性质,能让蛋白脱离水而凝聚一起。蛋白离开了水有聚在一块,成了豆花,继续凝聚就成了豆腐脑。其他添加剂也都是这个道理。

再分享卤水怎么来的。晒海盐池子里的残余水就是卤水,可以直接用来点豆腐。但是海边盐场才会有这个便利,其他地方要用到盐卤,就要把这些卤水收集再晒干,成了白色的结晶。这个石块一样结晶体,叫做卤块。方便运输和存放,用的时候取小块泡水,就成了卤水。至于多大比例,可以拜师学艺。只是要有思想准备,学会到出师,也不一定能有精确的比例。这就是老话说的:“酿酒做豆腐,一辈子不敢称师傅”。每次点豆腐,都是靠经验,所以每次豆腐口感不一样,这就是豆腐流行2000多年的迷人之处。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来家做豆腐也都是用卤水,但我们这里的称为‘胆水’。小时候看家人用胆水做豆腐时,瓶子里总装着一坨乌晶晶的石头,然后旁边还有很多水,家里人就是把旁边的水用来做豆腐,当时也感到非常好奇,看着晶晶亮的石头总想用手沾来偿一些,但家人阻止了,说是有毒的,反正我也不懂,大人教别吃就不吃呗。现在长大了查阅资料才知道,其实我们用的胆水就是晒盐或煮盐时,因其饱和度大于氯化钠(盐)而析出的一种黑色浓汁,味苦,不能吃 。主要化学成分为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在四川自贡的井盐出产的盐卤水经过澄清过滤,浓缩成半透明的结晶体,本地人称其为胆巴,化成水后称胆水。主要用于点制豆花、豆腐。只要这样的胆水做出的豆腐特别绵软,豆花口感极好。

3

卤水点豆腐,这个卤水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在南方沿海地区,卤水就是含有丰富矿物质和盐的干净海水,但是在北方,这个卤水就是生石膏烧透,待变成熟石膏后,磨成粉加入水中,也是卤水。


北方制作好的这种卤水,每次按照2:100的比例加入到豆浆中,进行搅拌,盖上盖子,20分钟左右,豆浆就变成豆腐脑了,在豆腐脑的基础上进行压榨,就是豆腐干了。


但是麦兜君来到南方生活的这些年,这边制作卤水豆腐,大多数用干净的海水点豆腐,并且吃习惯后,是不爱吃北方石膏粉做出来的豆腐了。海水点出的豆腐,味道微微有些咸,表面粗糙,而且偏老,但是更有浓郁的豆香味儿,石膏粉点出的豆腐,虽然细腻爽滑,但是怎么吃都带有一些石膏味,影响豆腐的整体味道。


所以,两种卤水做出的卤水豆腐,是两种口感和味道,卤水的制作上差异也很大,南方直接取用干净的海水,北方要烧至生石灰,至于哪一种卤水点出的豆腐,要看个人喜好,麦兜君可能在沿海城市呆久了,更喜欢老一点,虽粗糙但豆味浓郁的海水点出的豆腐~


以上是麦兜君的分享,希望给大家有参考作用。喜欢作品记得点个赞,或者转发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您的鼓励就是麦兜君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分享美食美景,一路同行,谢谢喜欢,感谢观看,感恩分享。

4

我层经在山东蓬莱一家豆腐作坊打工十个月,作坊老板是湖北钟祥的,姓姜。而湖北钟祥也被人们称为“豆腐之乡”。

听姜老板说他们那里的好多人都到全国各地开豆腐坊当老板,不当老板的就在老板的作坊里当师傅,很多人都发了财。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所以磨豆腐就要用到凝固剂,那么常用的凝固剂就是“石膏、卤水以及近些年使用的葡萄糖酸内脂”。我们姜老板使用的卤水是“卤片”制成的,卤片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它是盐厂提取食用盐的残留物,有毒(和蛋白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就没有毒了),不可直接食用,民间有人自杀就有喝卤水的,大家如果看过歌剧《白毛女》的话,剧终人物喜儿的爹爹杨白劳就是被黄世仁被逼喝卤水而死的。

买来的卤片倒入容器之中,加水搅拌融化之后就成了卤水,便可以用它点豆腐了。我们姜老板说卤水点的豆腐比石膏点的豆腐好吃,而石膏点的豆腐比卤水点的豆腐产量高。石膏点的豆腐含钙更高,所以常吃豆腐可以很好的补钙。

在不同的地区所用的豆腐凝固剂也不一样,像我们内地用的都是石膏点的豆腐,沿海用卤水更多一些。

谢谢大家阅读!请关注、评论、转发。

5

老家做豆腐都是卤水豆腐,一直搞不懂卤水是怎么弄的,是什么物质?

在咱们农村,制作加工豆腐主要是用两种物质,第一种是传统的石膏粉,另外一种就是沿海地区一带海里面的海水,大家平时称之为"卤水"了。

传统的石膏粉制作豆腐干

传统的石膏粉制作豆腐干,就是把生石膏用火烧熟烧透了再磨成粉,10斤黄豆磨成豆浆,用布筛掉豆腐渣,然后再把豆浆烧开了凉一下,按10:0.2的比例,也就是10斤黄豆打出来的豆浆,加入2两熟石膏粉进行搅拌,然后再用盖子盖上,20分钟以后,豆浆就成了豆腐脑了,然后你再把它用布,把豆腐脑包上再去压榨好,也就成为了豆腐干了,很简单的。

卤水点豆腐

所谓的卤水点豆腐,各地方用料不一样,在我们福建沿海地区,大家就都用干净的海水来加工豆腐干了,因为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盐和矿物质,制作出来的豆腐干虽然说产量低,比较老一点,但是我们就不喜欢用石膏粉制作豆腐干,因为石膏粉制作出来的豆腐干虽然说产量高,细嫩好吃,但是吃了石膏粉点出来的豆腐干容易患结石病,这可是有医学根据的,而不是七星老农在危言耸听,所以,大家平时卖豆腐时千万别把石膏豆腐干,充着是海水制作出来的豆腐干卖给沿海地区的人,他们是能够分辨出来的,因为用石膏豆腐干有石膏粉的有石膏味道儿,比较嫩,表面比较光滑;而海水豆腐就有点儿咸味的,比较老,表面粗糙,所以海水也就成了我们沿海地区,人们制作豆腐干用的卤水了。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所谓制作豆腐的卤水,就是我们沿海地区海里面干净的海水,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海盐,加工起豆腐干来也比较简单方便卫生了,希望大家多多了解它。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6

卤水的学名叫盐卤,主要是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卤水点豆腐是胶体聚沉的过程,未曾发生化学反应。

小时候我跟大伯睡,他就是做豆腐的,我还给他推磨研豆浆,还过包过滤豆浆,他就是用卤水点豆腐,有时候也用石膏,因为石膏会沉底,碰巧了会牙碜,于是他尽量用卤水,但是他的卤水经常缺货,我问过他,卤水是怎么来的,他告诉我;

他是买来的,通过同行间接买来的,他说卤水只有海上有,不值钱,就是路途远,难倒腾,所以都很稀缺。

后来长大后上了高中,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时用的卤水就是海边晒盐场的浓缩液,海水经过日晒,达到饱和,析出氯化钠食盐,堆起来后根部析出的残夜,那是浓度最高的卤水。

现在都不用那个了,有的用石膏,有的直接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硫酸钙等纯原料,其实石膏 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钙,这点豆腐利用的主要就是盐离子和酸根离子,使大豆蛋白找到凝聚核,起到触媒的作用,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盐离子并不参加化学反应,有点催化剂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

我大伯还有一种点豆腐方法,那就是浆点,就是利用上一次做豆腐析出的清豆浆水,不过有时候会有微量的酸味,他并不经常用,其实这也是利用了残浆中溶解的盐离子,同时也利用了里面的酸根离子,所以我们在家自己做,用醋酸也能使豆浆凝固,但不太好吃。

总之吧,早期的卤水就是海盐场天然蒸发得来的(液态)(经过再蒸发也可以做成固态),后来是食品级化工品(固态)。

7

首先我亮出迷底,卤水的亲戚是海水!(当然这只是卤水的其中一个家族,其它还有矿卤,石膏卤等)

当年我在江苏连云港当兵,部队的盐场我去过多次,见证了从海水到转化成盐并从中制提卤水的全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一,把涨潮涌上海滩的海水引入澄水渠(池),让其自然变清变净。此水称为头汤。

二,再将头汤引入晒水池。这个池子是用搅拌均匀的三合土混凝浆压制拍实而成。类似晒麦场表面,周围筑起约二尺高围沿。

三,池中水自然蒸发日晒数日,待水温升到摄氐28摄氐度时,它就变成了我们知道的点豆腐的卤水。当然它还有其它用途。

顺便多说一句:将卤水再引入结晶池,经三个月阳光照晒,最后就生成为我们离不开的——盐。

8

其实能点豆腐的囟水有很多种,而我们农村却一直延续用石膏粉点豆腐,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腐厚实,可制作各种豆制品而不碎。而城里卖的豆腐却嫩得不等拿回家,就变成一众豆腐脑,还算叫豆腐吗!

9

小时候我们家就是做豆腐的。

那时候的豆腐纯粹的石磨。使用的是石膏做卤水。就是把整块的石膏先在石敦里砸碎成末,用的时候加水稀释,至于用量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做豆腐是个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先将豆子头条晚上泡在水里,第二天上午开始磨。原来家里穷,买不起毛驴什么的,都是靠人工推磨。将泡发好的豆子放在石磨上,石磨上面有两个拳头大小的眼,上面吊着一个水桶,底下钻了小口。随着磨的转动,豆子一点点下去,水也在规则的流。

磨好了浆,还要过滤。那时候因为条件限制,都是整几根棍栽起来,上面搭着架子。串一个铁环下来,再用两根棍在铁环处做十字排列,拿细布做的滤网。将磨好的浆水倒入滤网,人在旁边不停的左右晃动滤网。底下锅里的是豆腐汤,滤网上面就是豆腐渣了。

过滤后把浆水倒入大铁锅烧开,时间具体多少记不清了,但是父母都知道这个流程,绝不会把握不好时间的。

烧开后再把浆水倒入一口大缸。这时候卤水就该派上用场了。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喝那个刚出锅的豆浆,每次妈妈都会先舀出来一两碗,里面放着事先准备好的盐和葱花,搅几下再加点香油,真是我记忆中最好的美味。可惜那时候家里穷,并不舍得让我喝过瘾。就这还是我这样的小孩才能喝,大人连这个都不舍得。

别以为豆腐渣就是没用的,烧好浆水后锅里还有很高的温度,锅底下的柴还有很多。这时候会把豆腐渣放锅里加热,焙熟了喂猪。而锅边那一圈黄金色的锅巴,就属于我了。吃一口满嘴都是香的。

倒入缸里的豆浆要趁热用卤水点,倒多少,点多少下都非常有讲究。多两下,这一缸豆腐就点老了,又苦又涩。少几下,又太嫩,包不起来也不行。看似简单,实则很神奇的,点多少下关键看点豆腐人的经验,一点马虎不得。

点好豆腐,就要包了。有几个自己钉的木框子,放上布,四边都归置好,把点好的豆腐倒进去,将布包好了,放上几块砖头石块的压一晚上。这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难怪现在的豆腐不好吃,都是机器打的,跟过去那种肯定不会是一样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起床上早自习,父亲和哥哥就每人骑了自行车要去卖豆腐。因为我们家附近做这个的太多,所以都是跑二三十公里外。大冬天的四五点就出发,骑车一个小时左右,赶在早饭结束前要卖完才行,否则就只能再带回家,真是非常的辛苦。

10

单说卤水,就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但是民间点豆腐的卤水,是有点不一样的,它主要是氯化镁的溶液。

要说清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先要了解一下古代制盐工艺。

很久以前,人类社会刚起步时,还不会制盐,只能采集自然形成的盐。最早的记载制盐,大概是5000年前的“淋卤煎盐”,这里提到了“卤”,随后的3000多年,这种煎煮盐的工艺逐步完善。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出现了晒盐法,一直用到近现代。

总的来说,工艺核心就是浓缩卤水使之结晶出盐,原料都是卤水,这是一直不变的。这里的卤水,是指自然界富集到一定程度的盐水(最少含盐量5%,与海水不同,海水含盐量一般3.5%)。

我们知道,盐都是有饱和度的,当我们把卤水煮、晒到一定浓度,盐就会析出,这就使我们要的盐粒。我们还知道,一般我们说盐,都是在说氯化钠,但卤水中的盐,还有很多,比如氯化钾、氯化镁和氯化钙及硫酸镁和溴化镁等,这些盐类是不能多吃的,对健康有害。制盐时,先析出的主要是氯化钠,当析出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把剩下的卤水(也称为母液)废弃掉(现代工业还有其他用途)。

当废弃的卤水进一步蒸发水分,析出的盐结晶以氯化镁为主,这就是盐卤,也叫苦卤、卤水,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点豆腐的东西。以前,村里人都是逢集时,买一大块存着,要做豆腐时,提前敲一块下来,放在水里溶化,用溶化的卤水点豆腐。

最后总结一下全过程:自然界的卤水→煮、晒出食用盐→剩余的母液进一步蒸发→得到盐卤块→溶于水得到点豆腐的卤水。也就是说,点豆腐的卤水,相当于是把自然的卤水剔除氯化钠这种盐后剩下的部分,主要是氯化镁。

现在,我们知道了卤水到底是怎么来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再额外补充两点。民间用的卤水,每次都要敲一块盐卤溶在水里,因此每次的浓度略有不同,这就使得点出的豆腐口感略有不同,所以,即使是老师傅,有时候做出的豆腐也不敢说一定口味鲜美。另外,卤水点豆腐是物理过程,不是化学反应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