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生母,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亲侄女,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的亲妹妹!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古时豪门贵族的婚姻常常带着很强的政治性,具有卓越政治眼光的皇太极自然如此,他一生中先后迎娶了15位妃子,她们几乎都来自蒙古贵族,他用联姻的方式巩固了满清和蒙古的联盟。
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次女,科尔沁部实力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显然这是政治婚姻。此时姑姑已嫁给皇太极11年,尚未能生下皇子,为了稳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带着生下皇子的使命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
公元1625年,大婚时皇太极出城十里迎接布木布泰。这份礼遇,在皇太极所有的女人中唯其独享,1627年初,皇太极正式继位汗位,封哲哲为宫大福晋,封布木布泰为西宫福晋,由于皇太极没有设立东宫福晋,布木布泰的地位也就仅次于哲哲之下,位份还是相当尊贵的。
布木布泰与皇太级在相爱的7年间只生下两个格格,依然没有皇子,这让阿尔沁贵族们失望不已。
公元1634年,阿尔沁贵族们又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祈盼海兰珠能生下皇子,了却大家的夙愿。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同时也依次册封了五大福晋。哲哲是大福晋,理应为皇后,海兰珠封为关雎宫宸妃,为四妃之首,仅次于姑母哲哲,三、四位是林丹汗的两位遗孀,为了平衡各势力就只能让孝庄居末位了。
皇太极对后宫嫔妃的排位高低并不完全是由个人感情决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妃嫔背后的势力,皇太极要打江山,蒙古的支持尤为重要,所以早期他才会废掉继妃(豪格的母亲),娶哲哲为大福晋。所以说皇太极把孝庄放在了五大福晋之末,就说明皇太极不宠爱她,这其实是有失偏颇。
但对于海兰珠和孝庄比较而言,皇太极的天平显然是偏向海兰珠的,海兰珠在嫁皇太极之前已为人妇,那时的她已经褪去豆蔻年华的羞涩,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番韵味,因为嫁过人,海兰珠更知道如何讨皇太极的欢心,所以才宠冠后宫。而孝庄性格倔强,有主见,自主性强,不愿依附人,见了皇太极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会主动到皇太极那儿献媚,与皇太极两个人是例行夫妻公事。
1637年8月,宸妃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为此大赦天下,这是立太子时才会有的举措,母子最受皇太极宠爱。然而,承继大统的皇八子却无福消受,不满周岁时便夭折了。
宸妃受不了这沉重打击,变得郁郁寡欢,1641年,海兰珠带着无限的哀愁离开了人世。正在松锦指挥作战的皇太极听到消息,立即日夜兼程赶回盛京。痛失所爱,皇太极悲痛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后经紧急抢救才舒醒过来。
1643年,情深似海的皇太极也因承受不起丧妻丧子之痛,追随而去。
孝庄联合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退让的情况下,辅持自己仅六岁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登基做了皇帝,稳定了帝位后,又与多尔衮等人扶持顺治帝完成了入主中原的壮举,奠定了大清将近300年的历史。顺治帝死后又辅助孙子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帮助康熙帝扫清了皇权道路上的障碍,使大清帝室延续、国祚永存而做出了贡献。
1687年,孝庄死前留下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翻译过来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武则天死后除去皇帝称谓,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后人认为可能由以下三条原因:
一、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庄与丈夫皇太极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极的陵墓远在关外的沈阳,按照清朝“卑不动尊”的祖训,康熙不可能将孝庄运回沈阳安葬,聪慧的孝庄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给康熙下遗嘱,双方都好看。
三、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选择同她的儿子同葬在清东陵。
至于康熙扫墓为何不祭宸妃,这个也是合情合理,这点无关女人之间的嫉妒。
我们知道康熙住在北京的紫禁城,而皇太极的陵墓是清昭陵在现在沈阳的皇姑区,康熙也曾经几次到清昭陵来祭祖。
皇家人口众多,支系庞杂,而清朝皇帝和妃子的陵墓是分开的,帝陵后面才是皇后和嫔妃的园寝,康熙祭祖除了给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扫墓,另外就是他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他的祖母孝庄皇后。宸妃只是一个妃子,如果康熙也要祭拜的话,那是不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祭拜一遍,肯定这是条件不允许的。
孝庄太后,杰岀的女政治家,她为国为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被历史和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