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1945)5年的正月,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寒风当中离开了京城汴梁,他的离开标志着仅仅一年的庆历新政彻底失败。据说当时满朝文武,送行的只有包拯一人,从此以后范仲淹再也没有回过朝廷,而是在地方上辗转做各地的知府。7年以后的1052年,范仲淹在赴颍州知府的路上病逝了。
在此期间的1048年,在范仲淹做邓州知府的时候,写下的那首名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中国古代君子那份以天下为己任之心,诠释得淋漓尽致。范仲淹可称作是中国历史上平民君子的典范。
一、通过科举从平民变成社会精英
在古代历史上,北宋这个朝代是平民化进行得最彻底的,主要官员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百姓们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平民们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阶层,而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据说范仲淹的元祖曾经做过唐朝的宰相,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只不过是一个幕府中的小小文官,所赚的钱也仅仅够让家人温饱,而且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改名叫朱说,范仲淹21岁之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从此便发奋苦读,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逐渐萌生了兼济天下的志向,到27岁,他中了进士,正式做了朝廷的官员。
范仲淹的个人成长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北宋梦,从一个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变成了社会精英。
二、道德高尚,具有很高的政治能力与理想
在古代,君子这个词表示的并不仅仅是道德模范的意思。君子的意思是君王的儿子,他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去管理社会,管理天下,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不仅仅要道德品质高尚,还要有管理天下的能力。之所以说范仲淹是平民君子的典范,就是因为他有非常强的政治能力。
由于北宋这个时代是从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演变而来的,所以北宋初期的这些读书人大部分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天下一个太平,只不过范仲淹在这些人当中又是一个典型案例。
北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天才叫晏殊,14岁就中了进士,到范仲淹中进士的时候他已经是三朝元老了,历经了太宗、真宗、仁宗三代。他和范仲淹的关系非常亲密,其实也是他推荐范仲淹到朝廷去做官的。
北宋时,中了进士后,都要到地方上做小官,锻炼实践,如果政绩优秀,或者是有朝廷里的有名望的大官推荐,才能逐渐被提拔起来,到京城里面做京官。由于范仲淹的文章、人品、才能都非常突出,所以晏殊把他举荐到朝廷里了。这一年是1028年,这一年仁宗19岁,但是仁宗并没有亲政,因为政权还把持在刘太后手上。
范仲淹做了京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书给仁宗,说你现在已经19岁了,已经成年了,应当把朝政大权拿回来。这篇折子当然石沉大海,因为仁宗不是不想亲政,可是他无法从刘太后手上夺得政权。仁宗没有给予回复,范仲淹就知道仁宗也是没有办法,于是他又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已经19岁了,已经成年了,你应当把政权还给他,不能再把持朝政了。范仲淹的这种做法放在哪朝哪代都是要被杀头的,但北宋有一条基本国策,不杀文官,范仲淹的性命算是保下来了,但是他这种做法仍旧是危险的。
范仲淹的这种行为让他的恩师晏殊非常恐惧,于是晏殊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不能这么做,你这么做,不但要毁了你的前途,甚至可能把我给搭进去。范仲淹就给他这位恩师回了长长的一封信,在信的最后他说:如果我做的事情是对的,是对国家有利的,那么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通过这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晏殊相比,他的身上更有一份刚烈,更有一份纯洁。而让范仲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或者说军事家的机会出现在了10年后。
三、在军事上发挥才干,政治改革却失败了
1038年,北宋的属国西夏要独立,北宋和西夏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但是北宋三战三败,把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全暴露出来了。而且北宋的军队制度是非常可笑的,北宋是以兵变起家的,所以防范军人防范得非常严密,统兵、调兵、管兵,三方是分离的。管兵就是最基层的负责训练士兵的底层军官,调兵的在中央,是由当时的枢密院来管这件事,统兵就是领兵出去打仗的将领,这三者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常常是将军领着军队出去打仗了,但他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特性是什么,甚至连人数到底是多少也不清楚。北宋的军队是非常没有战斗力的。当时都认为北宋一个大国打西夏一个小国没有问题,可是却屡屡战败,成了国际上的一个笑话。
在这种情况下,1040年,宋仁宗重新起用范仲淹让他来主持西北的防御。范仲淹上任之后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他改变了战略,把进攻战略改变成积极防御战略。同时去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第二,他改变了战术,当时北宋的战术非常可笑,无论敌方来多少人,他们都是先派小官出击,再派中官出击,再派大官出击。如果对方大军来袭也是这个顺序,显然前面的小官和中官无法抵抗,都是去送死的,而且是白死了。范仲淹上任之后就调整战术,要根据敌情决定派多少人出击。由于范仲淹的正确的策略,西北的局势迅速的稳定了,而且也培养出了一支非常强悍的西北军。
由于和西夏的冲突,北宋各方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于是宋仁宗就起用范仲淹进行政治改革,也就是庆历新政,但是在一年后,庆历新政就失败了,一是因为仁宗改革的信念不够坚定,二是因为范仲淹等人有些急躁了。
结束语
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非常出色的,他的改革失败有着历史原因。往后看,王安石的变法也失败了,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也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平民君子们虽然道德很高尚,智力水平应该也很高,但是当一个社会高度平民化之后,很多问题的的确确只是个经济学的技术性的问题,如果不懂得经济学,就难以制定正确的策略。所以范仲淹也好,王安石或者张居正也好,他们想用一种农耕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城市化的市场经济的问题,这是解决不了的。
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改革中心都要围绕着一点,就是希望能够制造一个好皇帝。希望在一个好的皇帝的领导下,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是如果这个皇帝的改革不够坚定,或者是这个皇帝愿意改革,他的儿子却不愿意改革,改革就注定要失败。所以尽管范仲淹道德高尚,也有足够的政治能力,他的改革也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