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秦帝国的兴衰说明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秦国的兴盛非常迅速,从秦孝公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便势不可挡,到秦始皇时秦国已占据西半个中国。从公元前230年秦军灭韩开始,秦始皇只用10年时间便灭了六国,然后尊皇帝号,建立秦朝。10年后而秦始皇一死,胡亥两年把秦朝弄灭了,真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

秦国兴起于西周的败亡中,周室东迁秦尽得关中之地

秦国是在西周灭亡后才立国的,比东方各国晚了三百年,秦人原是汉人西迁的一支,在周穆王时,秦人先祖造父时因千里平定徐国有功受封在“赵城”,因此秦赵同姓。到周孝王时因给周人养马的有功,被封到秦地,始称为秦族。周幽王被犬戎攻灭时,秦襄公因保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周平王东迁时将关中周王室之地指封给秦国,秦国于是有广阔的空间。

到秦穆公时秦国已赶走犬戎,尽灭关中诸国并称霸西陲。但秦人终属野蛮,秦穆公死后竟让辅佐他称霸的一百七十七位贤臣尽数陪葬,导致秦国人才尽数毁灭,此后三百年归于平庸,再无参与中原之事。到战国开始后,魏国任用李悝变法先行崛起,魏将吴起率魏武卒连继败秦,尽占河西之地,将秦国压缩到雍成一带,此时的秦国既落后又衰弱,被中原各国所不齿。后秦献公继位,积极实施改革,并将都城东迁栎阳,挽住了秦国的颓败之势。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崛起,六代秦王一致向东发展,占领上党、洛阳、汉水以西大半个中国

秦献公死秦孝公继位,立志改变秦国落后面貌,大量招募东方人才,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是集法家思想于大成也,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实施重刑、 弱民、抑商和禁旅的变法思想,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打击旧贵族。十年后变法成功,秦国变成最强大富足的国家,商鞅率秦军一举打败魏军收复河西之地,夺得函谷关封关自守。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为相,巧施连横之术,攻破东方不国合纵之策,任用司马错灭蜀、巴二国,得四川天府之国。向东屡挫魏国军队,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秦武王继位后攻克韩国旧都宜阳,问鼎周王室,被鼎砸死。秦昭王继位,前期在母后芈八子的主政下灭义渠,击韩魏,囚怀王,破郢城,尽夺魏之河东,韩之河内、安阳,楚之江汉平原。后期以范睢为相,釆取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坑赵率四十万众,数次攻打韩魏,并灭掉周王朝。昭王死其子赢柱继位三天暴毙,其孙异人继位称为庄襄王。庄襄王任吕布韦为相,灭东周国,三年后死,始皇赢政继位。

秦始皇继位亲政后奋六世之余烈,十年统一六国,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完成华夏统一

赢政刚继位由吕布韦主政,二十一岁亲政后诛灭嫪毐,追杀吕布韦,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后用李斯为相,王翦为将,整顿内政,兴修郑国渠,准备一举攻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出兵灭韩,接着灭赵,这时发生了荊珂刺秦的事,赢政愤而攻燕,攻下燕都蓟城,燕迁往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国大梁,王贲久攻不下,放黄河水淹城,三月后城坏魏亡。继而派李信率20万大军灭楚,信败,起用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三年后楚亡。灭楚同时,王贲东出辽东灭燕,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灭齐,至此六国灭。

统一六国后,赢政建立皇帝制度,实施中央集权制,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巾、文字、度量衡,广修秦直到。继而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完成华夏第一次统一。

始皇崩,胡亥窃位,赵高弄权,陈胜吴广首发起义,灭秦大幕拉开,两年后速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政十年,在始皇高压下人民默不作声,但实际上暗流涌动,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外巡时驾崩与河北沙丘,宦官赵高联手李斯骗长子扶苏自杀,扶幼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赵高弄权,指鹿为马,逼杀李斯,弄得朝政一团遭。

陈胜押役遭遇天降大雨误期,挺而揭杆而起,拉开灭秦大幕,继而六国贵族起兵。秦将章邯收郦山刑徒为军,东出函谷灭陈胜的张楚,但在巨鹿败于项羽脚下。沛县亭长刘邦受到命运垂青,得以率军先入关中,秦王子婴率众投降,近二百年战无不胜的秦国灭亡。

秦朝速亡引来后世许多讨论,其实是典型的因食得太猛被噎死的,秦始皇一口气吞下六国,根本就消化不了,而且又建立了各种新制度,这些新制度没有一样能帮助消化的,最后被活活噎死。若是秦国灭一个国家消化十年,再灭另一个国家,这样再过六十年再完成统一,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但实际上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埋下了亡国的祸根,秦孝公和商鞅为求变法迅速见到效果,釆用急功就利的办法,各种变法的措施都非常严厉短视,只重刑罚、不重教化,只重军功、不重文治,只重弱民、不重富民,虽然很快使国家变得强大,可整个国家却变成一部战争机器,在敌人还存在时可以高速运转发挥最大效辛,但当敌人全消灭后却不知道该怎样停下来休整,最终被用报废。所以当始皇一死,各种零部件便不管用,朝中任由赵高宰割,王公大臣没一个起来反抗的,这与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传统都不符。

最佳贡献者
2

?在这里我要套用一位伟人的话“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马克 思。(说实在的,老人家的哲学的确很行,而且很有道理,只不过是有些人拿来愚 弄人 民了,就让有些人厌恶了。)

????秦国的兴衰也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家总是看到秦国的张仪之类或是武安君白起之类的,但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人 民。人 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熟悉历史的人可以看看秦国的崛起路。从秦穆公到始皇这么长时间秦国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比如,秦国通过扩张土地和人口政策使自己的人口居于六国之首(有些人否认人数和土地的作用,我们只能说这些人是无知,不要拿现在的生产水品衡量一个奴隶国家,秦国正是因为吞并了巴蜀才让国家资产翻了不知一番)。商鞅变法为秦国注入了活力,使得法制逐步完善,安定了社会。郑国渠的修建虽说是韩国的一个小阴谋,导致秦王逐客卿(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这时写的),秦国虽然因此耗费了国力,但是秦国也因此收到了更大的回报,郑国渠把巴蜀变成了正真的天府之国,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也是同样的作用,秦国富甲天下,根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再看一下秦国的作战能力,如果有人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关于秦兵马俑的节目,好象是探索之类的,秦兵马俑出土的箭矢是三口的,打磨一流,秦国在夺得赵国的合城之后把铁矿也纳入自己的手下,因此秦国的武器是天下第一,还有六米长矛,连弩等,这都是当时一流的。秦国的军队人数作战能力都是六国第一,而且秦国的尚武风气一直没有消退。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的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比如冶铁,不仅可以做兵器,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农具),土地十分肥沃(天府之国是其后盾),人口众多(六国之首,一百年的休养生息),说穿了秦国的生产力是当时第一。因此秦国能够在二十年内吞并六国,绝非偶然,是由必然的原因造成的。

????其他原因嘛,也有很多,秦国的外交政策就不用说了,张仪的牛X政策为秦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兵不血刃的拿下楚国六百里,让东部六国乱混混的内战。还有秦国的人才实在是层出不穷,商鞅,李斯,白起,王翦,王贲等。还有那就是六国实在不争气,乱成一锅,有的摇摆不定,有的穷兵黩武,有的绥靖,有的奸臣乱国。

????于是乎,秦国统一六国。

????秦之亡,暴君是表,落后是根。暴秦之所以完蛋,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也就是奴隶制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说穿了秦国当时是快要崩溃的奴隶制,灭亡是必然的,你要当农民,秦国的贵族却让你当奴隶,谁都不干。因此,陈胜举臂一呼,响者云集。楚汉战争爆发,最终确立了封建社会。对于秦始皇的暴政,是一个直接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还是生产力不行了。大家想一下,假如让我们现在去修长城,会引起暴乱吗?不可能,修一个长城,最多十个工程队,五年保准完工。事实上,长城的工作量还比不上三峡和青藏铁路呢。(秦始皇只负责连接已经存在的长城)

????这是鄙人的一点看法,还请各位指教。

ps:1生产 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是正确的,但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例外和突然。比如当年希腊的灭亡就是一个反例,一个文明古国居然被一群野蛮人给灭了。还有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是一样,当年兴盛的时候,条条大道通罗马,结果呢,被一群游牧民族日耳曼给活生生的吞了。当年的匈奴被赶到西亚时,顺带着就摧毁了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但历史总的车轮是挡不住的。

???2土 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土地就没有一切,大家看一下历史就知道了,那些否认土地重要性的人实在是想不明白

???3秦始皇功不可没,那些大秦的名将功不可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英雄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人民是一辆车,伟人就是司机。





3

作为一名秦人,深感佩服我大秦帝国,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终一统天下,成就大秦帝国。

秦国,由春秋霸主地位逐渐没落,孝公重商君之策,富国强兵,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霸主,后惠文王倚武信君张子之策,以连横之策,使众诸侯国谈秦色变,再昭襄王纳范睢之言,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使个诸侯国实力大减,难以与强秦抗衡,后来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实现了雄图霸业。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国终能一统天下离不开各代君王的努力,然百姓久经战火,生活苦不堪言;各国贵族,残余势力苦思复国,都想以窃国雪耻;专治暴露,徭役沉重,横征暴敛。国力日渐衰落,百姓极度不满,终二世而亡。

唐太宗有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太宗如此之思想,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缔造了何等强盛之大唐帝国,不过享国289年,谈何千世万世。

封建王朝统治有其片面局限性,王朝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平常人如此,皇帝亦如是,难保不会做出错误的决断,轻者,对统治稍有所影响,重者,社稷动摇,江山易主。再者封建专政必然会产生党派斗争,用亲不用贤,家族子弟为非作歹胡作非为等一系列问题。以致于内忧外患,埋下亡国的祸根。[来看我]








4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5

大秦帝国的兴衰说明任何事物都必然遵循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在其上升期间,兴盛阶段就表现为兴兴向荣的景象,这个时期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但是当其发展到顶峰、极致的以后,就开始步入由盛转衰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人勾心斗角,相互猜忌,尔虞我诈,最后走向覆灭。

6

大秦帝国的兴衰,印证了老子之言——骤雨不终日,日中不须臾。太过强盛、暴虐的事物不能长久。

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其中的反者道之动,即对立统一规矩:事物总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月盈必亏,花开必落。物极必反。

只有保持不盈的状态,事物才能长久。

而大秦帝国统一天下后,穷尽民力民财。沉重的徭役、赋税、酷刑。换来的“强盛”,必将迅速崩溃。

7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5个朝代。大多数朝代覆灭的原因都差不多,一般到了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天灾,农民起义和土豪割据就接踵而来,给人一种历史周而复始循环的感觉。

大家知道,中国国家形态非常早熟,距今2400年前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各层政府机构职能,已经非常完备,户籍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了,每个老百姓的年龄,性别,相貌,财富状况,都已经被详细登记在案,作为征兵,收税,发派徭役,执法管理的依据。比如著名的秦国商鞅变法,就规定,每一家和前后左右邻居,合成一个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叫做“伍”。一个伍,就是征税征兵的基本统计单位。而且各家之间互相担保,一家违法,四家连带受罚。

我们历史课本上也说过,历代封建王朝,到了中后期,赋税和徭役义务总是太重。无法负担的时候,这些列入国家户籍册的老百姓,只能选择用脚投票,逃走,当了所谓的逃民。那为什么赋税和徭役会逐渐增加呢,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这种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就像癌细胞一样。本来是正常细胞,起着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它因为没有力量可以管制,就会自发的不断扩张,最后癌变,影响整个国家肌体。因为人人都想进体制,享受当官的好处,以权谋私。结果官僚队伍不断给自己扩张编制,人数就越来越多,财政开支越来越大,政府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农民不断加税,最后激发农民抛下土地逃跑,变成流民,最后干脆揭竿而起,暴动。

第二个农民要抛下土地流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农业本身的特点。就是人均耕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战国时代,有个著名法家政治思想家,叫李悝。他就替农民算了那么一笔账,一个五口农民之家,大概应该有100亩耕地,全年的产量是150石小米。国家抽税拿走10%,再减去全年口粮90石,一家每年的余粮不过45石,换算成现钱,再减去油盐酱醋等等其他生活必须的开销,已经是入不敷出。而且中国这种季风性气候,天灾频繁,粮食价格极不稳定,只要连续出现两三个荒年,政府救济不到位,物价一波动,普通农民就会遭遇破产。举个例子,汉武帝时期,已经算的上汉代税收很轻的阶段,农作物征税1/15,一个农民摊派的人头税是每年120个铜钱。但对于农民来说,已经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哪怕辛勤耕作,也只是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不仅如此,农户逃走了,这块地上的税收总额却不会相应减少,就只好由未逃走的农户承担。人均负担越来越重,也只能逼得剩下来的农民也走上逃亡之路。

那么农民受不了苛捐杂税,逃跑了,去了哪里呢?一种是逃到山高皇帝远,政府管不到的偏远地区。我们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历史学家考证说,桃花源里那些逍遥自在的居民,就是一群幸运,不用交税的逃民。另一种逃呢。是逃跑到地方有实力的土豪家里,当他们的附属,交的税,也就进了土豪的腰包,不再归国家和中央政府了。所以,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都要采取打击大地主,保护普通农民的政策呢。就是怕这些土豪地主通过包庇流亡农民,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但是没有办法,上面说了,传统农业经济时代,有个风吹草动,就有大批农民破产,当流民。所以,国家与土豪之间,永远在上演争夺人口的拉锯战。尤其在社会动荡年代,比如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内战一打,农民为了躲避战乱,更是要依托当地的土豪。地方上的土豪也以此发展壮大,成了可以和中央朝廷掰手腕的豪族。这个时期著名的土豪,有三国演义里大家熟悉的袁绍,袁家;还有后来一手建立了东晋的丞相,王导。他们都是依靠收容失地的农民,发展壮大起来的地方豪门,自己盖了碉堡,建了军队,地方上的税收也截流了。老爹当官,职位就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历代世袭下去,中央政府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然啦,到了隋唐时代,中央政府的集权越来越强了,地方土豪也挡不住,官府对农民逃亡也越来越不耐烦,出台了各种严厉的管制政策。比如隋唐时期,每隔几年,地方官员都得下乡,做人口普查。看看每个农民的年纪,相貌特征是不是跟户籍上记载的相符,这个叫“貌阅”。而且会不定期地来一次突击执法,搜查逃亡农民。

到了明朝,政府对于农民逃亡的防范比唐朝更为残酷严密。干脆不允许农民自由择业更不允许自由迁徙。为了防止农民随意迁徙,明朝还实行了“路引“制度。路引即使一种护照,没有这个文件你私自出门,就要被逮捕,蹲监狱。“更恐怖的是,明朝还不许逃走的农户在落脚地入籍,必须强制遣返,严厉治罪。甚至派兵镇压,然而这些严厉措施,也挡不住农民流亡的大趋势,让明朝最终在流亡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垮了台。

所以说,农民从勤勤恳恳的小自耕农,变成失去土地的流民,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国家社会形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只要没有实现社会结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的突破性进步,这种悲剧总会周而复始的上演。

8

(一)苛政猛于虎。

秦国以商鞅变法走上强国强军之路,因此笃信商鞅那套严法酷刑之治,觉得人民就是用来统治的,要严格管束他们。商鞅的《弱民》一篇里曾有言——“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可以看出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要贬低民众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稍加给予小恩小惠,民众便感激涕零、舍身忘死,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时期的“人权思想”是基本没有的,奴隶社会的思想还是主流,政策因而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服务的。

提莫说天地作品,侵权必究

(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秦国统治者最终刚愎自用,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无底线的极限施压,最终导致人民群众揭竿而起。秦始皇的实在在于他太过自信,以为自己一统天下就无所畏惧,但他没有仔细想想,是手底下的万千士卒抛头颅洒热血完成了他的丰功伟业,他作为领导,更应懂得敬畏,毕竟,仅凭借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实现几代君王的夙愿。

(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斗转星移,改朝换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歇。皇帝年年有,今年到我家。见到过始皇帝的刘邦有言:“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却说:“彼可取而代之!”因此谁都有一个“皇帝梦”,有着那么多有才华有能力的英雄时刻觊觎着,当权者稍有不慎或者言行失德,立马就会有人会大喊一声:“到底行不行,不行让我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下易主是常态,常主天下才是反常!当皇帝的,可要在“任期“内好好表现哦,不然下一“任期”就得换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