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说战斗檄文,当属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文章、诗词。毛泽东一生,以笔为武器,用笔杆子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胡,用他的思想武装了全国人民,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的精神法宝和锐利武器。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伟大的秋收起义,看到革命热潮的高涨,他欣然挥笔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我军的性质、暴动的目的写的明明自白,语言通俗,节奏紧凑,富有激情和鼓动性,充满了革命主义情怀,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日。这年清明,国共两党在陕西祭拜黄帝陵,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四言诗·祭黄帝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这是一篇激昂地讨日檄文,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爱国报国卫国之情,不畏强暴,同日寇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充溢其间,昭昭我心,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毛泽东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的一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号召人民解放军彻底、干净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毛泽东的文章、诗词就是最好的讨敌檄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给人以力量、鼓舞,催人奋进,砥砺前进。

最佳贡献者
2

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秘密策划了偷袭西柏坡的军事行动,可偷袭部队出发不久,就被主席的一篇电稿吓得惊惶失措,主席的这篇文章,虽算不上正式的战争檄文,但却真正的抵得上千军万马,让敌人心慌意乱,无功而返。

制定偷袭决策

1948年10月初,蒋军在全国战场日益吃紧,焦头烂额的蒋校长匆匆莅临北平,与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磋商战事,傅作义对出兵每况愈下的东北战场推三阻四,一时让蒋校长颇为无奈。最后蒋校长退而求其次,命令傅作义组织一支部队,对石家庄、西柏坡进行偷,企图对我总部进行毁灭性打击。

军事行动败

傅作义虽然顾虑重重,但不能不照办,同时他也心存侥幸,认为既然要做那就认真准备,万一真的偷袭成功,那可真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傅作义招集部下秘密组织,精心策划,力争使偷袭能侥幸取胜。

为了保密,傅作义对所做计划、命令一律不用无线电传送,而是由专人进行递送交接,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我军的情报系统无所不能,他的作战计划很快就摆在了主席的桌上。

发稿揭露阴谋

面对紧急的情况,我军随机应变,马上确定了应急措施,在敌军的前进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对其进行阻滞困扰。

与此同时,雄才大略的主席亲自撰写了一篇《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的广播稿,由新华社公开播出,稿中写道:‘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附近各县发出命令,限于三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进扰部队匪首有第94军军长郑挺锋,新编骑4师师长刘春方,骑12旅旅长鄂友三,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前有充分准备,就有方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一稿退敌兵

新华社的电讯公开播出后,使傅作义和指挥偷袭部队的敌军官们大吃一惊,部队刚出发不久,如此机密重要的军事行动,却已被对方知道得一清二楚,公之于众,不但部队番号准确,连各级指挥员的姓名都一一道来,这还叫什么偷袭?

心慌意乱的敌军垂头丧气,军事行动被摆在了桌面上,这仗还怎么打?弄不好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敌我双方部队刚刚短兵相接,敌人飞机已侦查到我军主力已基本到位,担心再往前走,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可能,本就心存忌惮敌军哪敢轻易冒险,眼见取胜无望的傅作义一声长叹,随即下令偷袭部队撤军,溜之大吉。自此,敌人精心策划的偷袭阴谋宣告破产。

主席一纸电稿,攻心为上,出其不意,一针见血地打中敌人七寸,精妙实用,棋高一招,让敌军胆颤心惊,顾虑重重,最终黔驴技穷,不战而退,一支笔一篇稿抵上千军万马,主席的过人韬略着实令人叹服!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3

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

4

历史上写得非常好的,可抵千军万马的战争檄文当属毛主席一纸战斗檄文,吓退傅作义进攻中共中央住地、西柏坡的十万机械化部队,

1948年10月,傅作义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西柏坡。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中共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得悉敌人动向,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新闻稿篇战斗檄文:《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以后中共中央一直驻在西柏坡,直到进北京。

5

檄文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功能就是讨伐敌对势力的一种官方性文书,檄文的主要书写形式就是用木简。檄文是君主用于声讨敌对势力的官方声明文案。在宋朝走向灭亡之后,朱元璋发布了相关的讨胡檄文,为中原人们安康和乐为之愤然崛起。

朱元璋身处乱世之中。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身处的环境正是乱世之时,当时中原的老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当时的宋朝处于衰弱状态,常年受到外敌侵略导致中原地区人们的生命受到危害。到了宋朝的之时,外邦边界的边境地区借由朝中势力的衰弱,趁机歧途侵略中原。这时的宋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动荡不安的状况。北方众多的庞大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威胁着我国的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危和国土的不完整。其中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还有一个是处于西北方向的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王国就成了当初时宋朝的主要外敌对象。

宋朝的沦陷。

宋朝由于当时的朝局内部动荡,让外敌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宋朝经历了沦陷。在宋朝执政后的一百年,当时期的中原人们在朝廷不敌外邦人员的情况下,将朝政迁移到了南方。这时的南宋朝廷将杭州建立为政权中心,成为了后来的南宋。当时的南宋地区当地的居民对朝政很是失望和无可奈何后,自发的组织了许多的起义军为了拯救自己同胞也为了抵抗外敌的侵略,更也为了保护自身的国土和人民的安全他们自主自发的反抗外敌的侵入。

八字军的奋勇抗金。

中原地区的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自发的组织了众多的人民义军,当时有一路特别出众的队伍名为“八字军”,这群民众为了坚持抗金,也为了让自己众志成城。“八字军”所有将士自发的在面部刺上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报效家国的决心,故被称为“八字军”。岳飞等人也积极参加到收复失地的战役中原。在战疫对阵过程中,外邦人员的军事力量渐渐地衰落,中原地区的人民逐渐消灭了其他的外族侵略者。

宋朝灭亡,蒙古人统治了中原百姓。

中原人民消灭外来侵略者后,却又出现了一个更为庞大的游牧民族想要侵吞中原地区的国土。这个游牧民族就是当时的蒙古人,那时候兵强马壮的蒙古军队侵略了中原地区的国土,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元朝时代。这也是中原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们的国土沦陷在外邦人的手中。

蒙古人统治中原地区,并划分将群众等级。

当时蒙古政权统治者将普罗大众划为四个等级进行管理。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

第三等:汉人沦陷区域内原本的中原人。

第四等:南宋统治之下的汉人被称之为南人。

蒙古人在划分群众等级的同时,又为了防止中原人民有反抗抵御之心,要求中原人民十个户主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菜刀还用铁链栓住不让其带回。这时中原的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急切的盼望着能在乱世中收复自己的国家的土地,恢复自身的民主权益。

朱元璋的带头崛起,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人民的自主统治权。

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中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情况下,朱元璋眼见着蒙古人的势力在统治期间内部自我争斗的过程中逐渐衰落,朱元璋便趁势崛起,以恢复国土的名义,通过自身的才能和团结各路势力,为祖国为自身谋求生存之道。当时朱元璋有一定的实力后,为了更好的团结力量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地区,就发布了“奉天讨胡北伐”的檄文。这里的“胡”所指的就是当时的蒙古人。而北伐就是因为当时的蒙古人主要的集中营是在北方,朱元璋所以说北伐是团结中原地区的势力由南往北的进攻蒙古人,把蒙古人赶到了长城以外。当时朱元璋不仅是收复失地的君王,还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英雄。但却被后世人的文学者丑化了图像,朱元璋是平民出身的盖世英雄。朱元璋是在乱世中崛起,为中原地区的子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回了自我尊严。

结语:

南宋时期是中原在历史上第一次沦陷在蒙古人的手中,中原人民集体沦为了败战之民。但是我们依然众志成城的团结一致。朱元璋的崛起让自己的子民重新拥有了本属于自己的国土,朱元璋为华夏民族赢得主权和利益,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护。现如今多民族大统一的中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一家亲,共享繁荣昌盛。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版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6

方振武、吉鸿昌《抗日通电》:“誓将战士之碧血,渲染塞北之秋草!”

7

历史上,讨逆檄文比比皆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就要明正言顺地发布讨伐书:尽数商纣王无道之罪,要替天行道。赢得众多部落丶诸侯出兵征战,一举灭商。

战斗檄文是讨伐元逆的宣言,是鼓舞军心丶激励将士的进军令。朱德元帅发布《向全国进军令》就是渡江战役发起了灭蒋的信号弹。

历史上还有檄文治好了头痛病。曹操头痛厉害,叫来了华佗医生。华佗说只有打开脑骨动手术。曹操害怕竟杀了华佗。后来陈琳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布了讨曹书:从曹操一直骂到祖宗十八代。曹操越看越气,肺都炸暴了,大汗淋漓身上都湿透了。身旁文臣武将都不敢出声。忽然,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夫头不痛了。

蒋介石412政变,郭沫若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历数反动滔天罪状。十年后抗战,国共合作,蒋介石就委了文化三厅副厅长之职,带着文化宣传队去巡演。

8

战争檄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案例。

我们以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做一个分析,看看这样好的战争檄文到底好在哪里。

《讨武曌檄》的三段论述方式,各有作用

《讨武曌檄》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本名。

全文一共只有三段,每一段的论述方向都不一样,但环环相扣,最终产生了极为强大的说服力。

首段揭露“武氏”的罪恶,言辞犀利。

在这一部分里,骆宾王就是向世人揭露武则天的为人,以及揭破其想要篡夺李唐天下的野心。其中提及到的一些事件并没有历史记载,比如“弑君鸩母”这一条,也有人怀疑是临时捏造,毕竟檄文对真实性并不做要求,只需要将其描绘得罪大恶极即可。

这一段在怒斥武则天势力的同时,也在向读到檄文的受众传递信息,如今的当权者是个罪大恶极的女人。

于是才会能引出第二段的内容。

次段夸赞李敬业的为人,承上启下。

这一部分骆宾王交代了李敬业本人的出身,以及其为国家兴亡所表示出的热忱。最重要的是点出了其势力的强大,有千军万马,宇内支持者无数。

其实就是壮声势,反正大家都不知道其势力大小,往大了吹呗。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次讨伐武则天还是失败了,说明李敬业的势力本身其实并不如檄文中所说的那么强大。这从第三部分也能看出端倪。

最后一段威逼利诱,晓情达理,拉拢盟友。

这一段中,骆宾王开始打感情牌,开始对各位李唐旧臣讲历史,说他们都是先帝肱股之臣、托孤之人,现在先帝尸骨未寒,幼子惨遭奸人欺凌,你们难道不痛心吗?!

这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可谓是令人潸然泪下。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这篇檄文的时候,对前面两端“诋毁”她的言论和吹捧李敬业的部分都嘻笑自若,根本没当回事。但读到这两句的时候却连忙惊问出自谁手。

听到骆宾王的名字之后,武则天不禁感慨,如此人才却不能得以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但第二段既然将李敬业的势力描述地如此之大,自然不能请求他们的帮助,所以骆宾王就以胜利者的姿态,给这些李唐旧臣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以说将这重含义表现得非常自然。

檄文中的三段文字,每一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整体又有一个非常自洽的逻辑。

用武则天的“罪大恶极”来反衬李敬业的忠臣赤子,并且号召收到檄文者一同参与讨伐,恢复李唐天下,这是一个立论非常正确的檄文,上升到家国天下的高度,忠臣良将讨伐乱臣贼子,这是一个让人无可辩驳的借口。

至于其中的真实性,比如武则天是否真的如此罪大恶极,李敬业是否真的有了极强大的势力,这些内容夸大一些也无所谓。

什么样的战争檄文是好檄文

“檄文”不是一篇宣言式的文件,也不是向世人阐明自身行为的文章,而是一种具有强杀伤力的舆论攻击,如何给对手最大的精神或者实质性的打击,这是其要追求的目标。

所以,写作檄文的目的就是要丑化敌人,激怒敌人,鼓舞己方士气,坚信己方是正义之师,必将取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这是战争檄文要达到的最基本效果。

而更优秀的战争檄文,除了基本效果之外,还要煽动社会舆论,和己方一道来讨伐对面,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这无关乎正义与否,只是就能到达到的效果而言,毕竟颠倒黑白,只是文字上的功夫罢了。

“檄文”不是口号,它需要一定的篇幅,不能太短;但因为要广泛流传,也不能太长。最好让人读一遍就能记住大概,所以只讲“事实”和煽动情感,并不能进行细致分析。

因为要壮声势,所以古代优秀的檄文基本上都是以骈文写就,以其“四六”短句形式的促急,声调的激越,内容的激愤,读起来自然气势磅礴。

需要注意的是,骈文的形式并不是如今排比的手法,其格式也并不是像对偶一样的句式,而是四字短语和六字短句错落有致,形式上有一种参差感,显得锋芒毕露。

除了《讨武曌檄》之外,其实我国古今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

古代有陈琳写给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朱元璋的《北伐檄》,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等等;

近现代的也有,像我国曾经几次刊登过带有“勿谓言之不预”的文章,《我们的忍耐是有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等等,只不过现代檄文更注重情感和内容的实质性,形式居于次要地位。

这些檄文都是非常出色的,说其能抵过千军万马也不为过,毕竟其激发出的精神力量之深、之广都很难估量。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9

檄文属于应用文体,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修辞气势如虹、雄壮刚健。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檄文为朝廷或官府用以征召、或者晓喻部署的文书,狭义的即为军事檄文,起到出师有名、严明纪律、激励士气、瓦解敌方的作用。军事檄文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军中誓词,如《甘誓》、《汤誓》、《牧誓》,随着不断演变一部分成为军队誓言,另一部分发展侧重讨伐罪证的外交辞令。中国从古到近代战争无数,留下多篇妙笔生花、字字如刀的檄文经典。但回顾历史发现,檄文的精彩程度与战争的胜负并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妇孺皆知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和《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写得固然让人拍案叫绝,但最终陈琳和骆宾王均以失败告终。按照楼主的问题,个人认为能抵“千军万马”代表性的檄文有如下四篇:

一、《讨王莽檄》

公元23年,隗嚣发檄文告各州,一方面提出“天人感应”,列举王莽逆人、逆天、逆地三大罪状,另一方面强调自己一方高举光复汉室大旗,修复德政,让百姓安居乐业。檄文上承天命,下顺民心,在舆论上沉重打击了王莽一方士气,增强了本方的军威。

二、《为李密檄洛州文》

隋末,起义军将领李密手下祖君彦撰写该檄文。檄文历数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穷兵黩武等罪状,在民间引起了轰动,自此反隋起义起此彼伏。该檄文引经据古,大气磅礴,其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句是为经典。

三、《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元末,朱元璋在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该檄文最大特点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对元朝统治者进行鞭挞,提出了“驱除胡驱除,恢复中华”的口号,争取了北方民众的民心,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舆论基础。“驱除胡驱除,恢复中华”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推翻清王朝统治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几乎照搬了这个口号。


四、《讨粤匪檄》

公元1854年,曾国藩出兵太平军前发布了《讨粤匪檄》,该檄文极具煽动和感染性,认为洪秀全不仅“荼毒生灵”,更是“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曾国藩站在了传统伦理道德的高度上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论战,使广大地主文人、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产生了厌恶愤慨之情,将读书人和知识阶层笼络到己方,胜过雄兵十万。

10


历史上最最著名的檄文应该是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还有一篇,陈琳的檄文也是令曹孟德出了一头冷汗,竟然连偏头痛也治好了,可谓是既惊了圣驾又医好了病症。

大凡史上的各类征伐,为了师出有名吊民伐罪,大都采用这种散行檄文的方式,先将被讨伐者的罪恶昭告天下,网罗天下英雄,使其同气合璧,会聚一股强大的讨逆势力,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攻击力,使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降。

檄文的目的在于将正义与强悍集我一身 ,能力将自己装扮成推行正义的使者和上帝,而彼方魑魅魍魉,鬼蜮妖祸。就是证明一件事:事直在我,事曲在彼。

这就是布露檄文的意义。

就拿骆宾王的这个檄文举例。当时的则天大帝高高在上,不仅虎视李唐王朝,还窃据了九五至尊,将李氏子孙几乎斩尽杀绝,就连亲生的儿子也不放过,实在是人神共愤,睚眦俱裂。

故而骆宾王上承天意,下近故臣,配合徐敬业写下了这一篇千古奇文,使得武则天一看见这个檄文就感到锋芒在背,预感到大周江山岌岌可危,通体难安,坐卧不宁。但她又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手笔,硬是写出了这难于匹敌的讨伐檄文,竟然拿给周遭大臣审问:你们谁有这般手笔,写出如此振聋发聩的檄文?天下英才,都被李唐王朝笼络了,难怪大周江山危在旦夕云云。

这一篇檄文,也奠定了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杰出地位,实在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战斗檄文。
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