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日本地图,映入眼中的是日本列岛。可是,在1.5-2万年前的冰川期,日本并不是个岛屿,而是东亚大陆最东边的陆地。在当时,日本海差不多是个内湖,东亚中西部多被冰雪覆盖。人类就是在那个时候走路进入日本的。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想象的坐船渡海。而且,在这个时期进入日本的很可能不是东亚大陆人种的先祖,而是古阿伊努人或其他史前人类族群。在此之后,气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日本从半岛变成了列岛,从此作为一个相对边缘的、独立的地缘单元存在。
日本族群的主流是东亚人种,但是他的构成历史和大陆及朝鲜半岛地区略有不同。在日本形成列岛后,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陆续有人类踏上日本列岛。由此,关于日本族群的起源,日本国内也形成了若干种说法,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具有头脑风暴效果的——
阿拉伯人说,认为日本的远祖来自古阿拉伯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认为日本族群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比如壮傣、瑶侗。
总之,日本的上古历史中,存在着大量外来移民进入日本列岛的情况。这些外来移民集中于弥生时代,被日本称为渡来人。日本民族在弥生时代进入大规模农业种植社会,据说就是和渡来人的到来有关。渡来人在西日本站住脚跟,不停地驱赶原住民绳纹人,将他们驱赶到边缘的本州北部、北海道岛地区,这其中就有阿依努人的先祖。
现代日本人是弥生人(渡来人)和绳纹人(包括阿依努人在内的古日本原住民)等族群的混合族群。因为有海洋阻隔,渡来人移民日本并不是连续性的,不可能如同中原人移民华南那样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落大规模、连续不断的搬迁。渡来人的移民是小规模、多批次、断断续续,不同时代的移民带来不同时代的文明,持续数千年形成渡来人这一概念。因为渡来人没有一波次大规模移民,所以不能像日耳曼人移民不列颠群岛那样,彻底改变日本列岛的语言与民族。也无法像华南客家人一样,保留清晰的中原文化认同。日本的渡来人很快与原住民融合,大概只留下姓氏起源作为一种推断可能。中古日本贵族姓氏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姓氏明确来自中国与朝鲜。
日本在长期受到渡来人影响的情况下,渐渐形成了对外来文明的开放性与高接受度。潜意识中,很可能认为外来文明是先进的、日本列岛是落后的——因为日本人本身就是外来的。这一点和古代中原文明以自身为文明核心的看法截然不同。
(日本原住民与渡来人示意图)
日本列岛的优势与劣势
日本古代历史一直默默无闻,概括地说,就是从部落分裂状态渐渐走向一个类国家的形态。日本的岛屿优势在这个时候展现出来——
亚欧大陆上最具攻击性的族群是游牧族群,他们具备骑兵优势。事实上古代唯一大规模进攻日本本土的政权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元朝海军太弱,没能拿下日本。
因为日本列岛面积不算小,同时又和大陆离得比较近,所以日本既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相对独立的发展,又可以接受大陆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发展出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而大洋深处比如夏威夷、复活节岛这样的岛屿就没有这种可能,那里的族群既无法接受陆地文明的影响,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发展。
但是,当日本列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匮乏的局限就会出现。看看日本相对于亚欧的位置,就会发现它和英国很相似。但英国从来没有采用大陆扩张政策。为什么?
英国是海洋民族,具备航海传统,他们的西边是北美洲,英国可以在北美新大陆获得发展空间。
日本的东边是广阔的太平洋,这是日本与英国最大的不同。近代日本没有能力去北美洲扩张,近代的北美洲早已成为强权。最重要的是,日本好像也算不上海洋民族。日本第一次远航要到1857年咸宁丸横渡太平洋的航行,相比大航海时代的英国要逊色不少。日本古代的航海乏善可陈,航海人员多为被政府排斥的浪人,以海盗或雇佣兵的形象出现。除去遣唐使,日本很少有像郑和船队那样的国家主导的远航探索活动。近代日本的扩张方向和古代日本一模一样,都是朝鲜半岛。如此看来,日本是典型的陆地扩张型国家。从战略上看,日本海军一直是为日本的大陆扩张服务,就连偷袭珍珠港也是如此。
白江海战与大化改新
日本上古史有些模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本土的上古史资料很少,基本要从中国历史资料中找证据。所以日本上古时代的一些国家,比如邪马台国到底在哪里,有好几种说法。
一些历史学者推测,天皇家族及其族群登陆日本的时代在公元3-4世纪。对应大陆的年代,应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这种可能性在于当时中国是乱世,大陆地区的确出现了第一波移民浪潮。天皇族群可能在这时登陆日本,凭借优势扩大影响力,并形成了大和族群。这个时期的日本列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与民族,大和在日本南征北讨,同化了西南日本的隼人。在日本本州北部,一些古代肃慎人渡海而来(那个纬度冬季海面会结冰),形成了许多通古斯移民聚落,也渐渐同化于日本。有人认为日本古坟时期的巨大陵墓就是通古斯人所建造。此时日本民族渐渐成型。
大化改新是日本封建化的开始,那么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因为皇权内部的权力争夺,大化改新是封建集权的开始。大化改新和白江口海战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日本由分裂到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但是,白江口日军被唐军击败,日本完全退出朝鲜南部的殖民地,导致日本开始全方位向中国学习。
日本对唐朝的学习可以说是日本古代的明治维新。在隋朝时期中国人的眼中,日本人是十分落后的。不过日本派出的遣唐使都是日本精英, 留学中国后很快熟知中国礼节,博得中国人的好感……日本人是很认真地在学唐朝。
佛法与剑道
最澄法师是谁?
是日本佛教母山——比叡山寺庙群的开山鼻祖。
这个人是个贵族后裔。
天皇家的?
不是,是刘邦家的。
最澄法师俗名三津首广野,是汉献帝的后裔。至于怎么过去的——这帮汉朝的末代皇孙很可能是在中国汉末乱世跟着天皇族群一起走的。最澄法师在比叡山研究佛法,建立寺庙,雕刻供奉药师佛。最澄法师后来西去中国求法,在浙江临海一代遍求佛法。最澄法师开创的比叡山后来成为日本天台宗的总本山,同时成为日本的护国寺,被平城天皇赐名延历寺。是当时日本高僧研修的必去寺院。
日本太刀很有名。据说日本刀的最初形制和汉环首刀类似,后来受到唐刀影响,因为锻造方法及用途不同,渐渐发展出弧度,到了平安时代(约公元10世纪),成为后世流行的日本刀的模样。到了江户时代前中期,随着武士社会的确立,剑道成为武士必修技艺,日本社会的尚武风潮渐渐成型。
日本剑道有诸多流派,比如日本历史有名的兵法家宫本武藏,他创立的剑道流派就叫做二天一流。即使用太刀和肋差一长一短两把刀的流派。宫本武藏从13岁开始,一生与无数高手过招,从来没有败过。宫本武藏身材高大,力量过人。他追求的目标是——一击必杀。追求一出手就致对方于死地。
为追求制胜之道,宫本武藏的剑法残酷无情,他的主张深刻影响了日本人对待对手的态度。同时,宫本武藏指出,作为武士,要熟练掌握各种武器,这又为日本后来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打下基础。
佛法与剑道,在日本古代长期影响日本社会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学。追求极致,因为不会拥有永恒所以追求刹那间的美。崇拜那种不惜一切哪怕失败也决不会改变自己初衷的人。正如樱花,总在最灿烂的瞬间凋零。
1950年,一名日本僧人放火烧掉了日本著名文物保护单位——金阁寺。他本来准备在切腹自尽,结果却被抢救过来。他事后交代——他嫉妒金阁寺的美,也不希望平庸的世人分享金阁寺的美,所以他要与金阁寺一同毁灭。
(金阁寺)
幕末与维新
世人都以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以上而下的改良,其实,日本明治维新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因为日本的古代文化是唐文化的衍生文化。所以,日本人并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的文明中心情节。对于日本人来说,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洋文化,都是外来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自然是哪个好用用哪个。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就开始进行所谓中西之间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比对。因为当时的中国处在清朝中后期的封建统治下,渐渐落后于世界,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没有新的、更加科学的观点提出。反而出现了种种倒退。所以,在全方位的比对过程中,日本极少数的精英份子(主要是中下级武士)得出了当时的西方文明更胜一筹的结论。
这些精英份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当然,在当时的德川幕府看来,这是大逆不道,最初这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日本人结局都很悲惨。可正是他们通过一些科学实验,证明了当时东方的科学文化的确整体落后了,证明了日本的确需要学习西方。为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打下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1771年,汉医出身的衫田玄白甘愿冒着犯罪的风险对一具江户女囚的尸体进行了人体解剖,破除了当时日本医学中许多的疑点。此后衫田玄白开始认同西方医学。三年后,衫田玄白自己翻译出版了西方解剖学书籍——解体新书。
这本书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让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武士阶层更加相信西医与西方技术。同时也奠定了一部分翻译学的基础,这本书间接导致德川幕府于1811年设立翻译局。这本基于人体解剖——人类最根本科学的书籍,也让日本人明白,原来日本人、西洋人,无论什么人,并没有根本区别。西洋人能做的事日本人一样可以做。
反观大清,直到七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前夕,大清的臣子上奏的文字里居然还有诸如——洋人的腿不会打弯儿,行动不灵活、洋人不吃中国大黄就会上火而死…诸如此类无知可笑的观点,可以想见那时的清朝社会已经封闭到了何种程度。
日本历史上较少出现这种因为对自己文明的自大而错误理解、低估甚至歧视外国文明的事情。相反,日本自始至终对外部文明的发展极其敏感。即便是以闭关锁国著称的德川幕府,设立高级翻译机构的时间也比清朝早了整整50年(京师同文馆1861)。
1941帝国末路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
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事扩张的道路。1941年,穷兵黩武的日本即将面对衰局,终于不顾一切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
巧合的是,二战中日本的三个对手——中、苏、美,没有一个是新面孔。中国是甲午就被击败过的,苏联是日俄战争时被击败过的,美国是幕末黑船来航敦促日本开关的。这三家老相识合起手来灭亡了帝国日本。
日本唯一可以完全击败、吞并的是和他体量差不多,军事上比他弱小很多的朝鲜。
日本擅长通过一次突袭、通过一场战役的胜利决定战局。说白了,日本善于短期战争,而持久战则是资源匮乏的日本列岛政权的命门。相反,日本这三个老相识,各个领土广阔,都是打持久战的国家。中美苏三国的领土面积之和约等于日本本土面积的110倍。人口则约等于日本八倍。
日本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国内。由于日本长期鼓吹军事主义、武士道精神,当时日本国内的民众已经陷入一种狂热扩张与盲目排外状态。日本军队内部的军官野心勃勃,极度好战。九一八事变就是下级军官擅自发动的,从九一八事变中,可以看到日本自幕府末期就流行的下级武士通过暴力抗争上级,完全自行其是的思想根源。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竟然接受满铁守备部队的做法,这种助纣为虐导致日本军官更加放手去做。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日本政坛完全被军队掌控。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走上侵略轨道。
到了1940-1941年,发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一直只有中国一个对手。但此时日本本土物资开始紧缺。大米变为定量供应,奢侈品不见踪影。日本开始禁止女性烫发、禁止人们在舞厅跳舞,总之禁止所有浪费钱的社会活动,到了这个时候,日本民众已经成为战争机器上的螺丝。
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偷袭珍珠港与对美国宣战竟引发了许多日本国民的认可与狂欢。日本普通人的思路很可能是这样的——因为美国对日本资源进口的限制与封锁,才导致日本国内的物资紧张。如今对美国作战,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最终敌人,另一方面也会解除封锁。
其实在日本高层,经过无数次的推演、计算,得出的可能都是——日本必败。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偷袭珍珠港呢?
当初甲午战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伊藤博文在割让台湾的问题上咄咄逼人、急不可耐。李鸿章说——台湾早晚是日本的,何必着急呢?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吃进嘴里。
这就是日本的基本心态。当时日本已经战胜尚且着急,到了1941年,让日本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那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走到这一步,日本军官宁愿战死,也不愿承认自己必将失败的结局。这种心态,混杂了自大与自卑,是日本历史深处的阴影。
……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