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一起称为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清朝后期深刻影响中国的重要人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若论贡献大小,个人认为还是张之洞贡献更大,或者说影响更为深远。
一、当时的影响和贡献
但曾、左、李都是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张之洞则是著名的清流派,共同点是都是大力兴办洋务的洋务派,都当过地方督抚,其中曾、左去世较早,后期主要看李鸿章和张之洞。李鸿章在慈禧看来,是再造玄黄之人,一直坚持到与八国联军签完辛丑条约,1901年去世。而张之洞则一直到坚持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又办完国丧、辅佐新皇帝即位,救了袁世凯,与摄政王抗争了一年,到1909年才去世。
李鸿章为文华阁大学士,算是宰相,但没入军机处,只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算是疆臣之首。而张之洞长期任湖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后期入军机处,与袁世凯搭班。李鸿章死后谥号为文忠,封为肃毅侯,而张之洞谥号为文襄,未封侯,似乎不如李鸿章待遇高。
当然,李鸿章与洋人议和成功后累死,慈禧太后听到后当场大哭,感到再也无人能够像李鸿章那样替他办事(背锅)了。所以李鸿章死后的荣誉高些。而张之洞最后伺候的是摄政王,处处以老臣自居,苦心规劝年轻气盛的载沣,被载沣所厌恶,死后待遇不高。
最能体现两个人当时影响大小的事情,是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东南互保事件。当时北方大乱,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乱西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并下诏要求各地勤王。
而此时,李鸿章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袁世凯为山东巡抚。接到勤王诏书后,李鸿章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回复的更刺激: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些封疆大臣在李鸿章心腹邮船局盛宣怀的串联下,竟然与洋人单独议和,搞东南互保。而且约定一旦太后皇帝不测,中国无主,将推举李鸿章为“民主”(相对于君主而言),主持大局。可见,在这些疆臣的心目中,还是李鸿章更有影响力!
客观而言,李鸿章戎马一生,内战内行,外仗屡败,勇于任事,但无济于事,反而因为擅长与洋人打交道,多次代表清政府签订屈辱条约,而背负汉奸骂名。当李鸿章战败,京城的王爷大骂李鸿章。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又大骂李鸿章来的慢。
而张之洞,似乎文治更为出色。清流出身,但不迂腐。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办汉阳铁厂,为亚洲第一。主持修建平汉铁路,影响巨大。在武汉兴办教育,编练新军。武汉成为九省通衢的大都市,培养了大批新思想、新技术的人才。
二、至今的影响和贡献
但张之洞和李鸿章都不由自主(不约而同)的为清朝培养了掘墓人。张之洞所在的武汉,爆发了武昌起义,张之洞培养的人才、兴办的工厂成了革命的资源。连孙中山都说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够讽刺吧!。而继承了李鸿章衣钵的袁世凯则直接以实力取代了清廷,成为了民国大总统。张和李死后又以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中国。
李的武功早已烟消云散,兴办的工厂也不复存在,签订的条约却一直刺痛着中国人的心,所以后世之人一直对李评价不高。为李鸿章做传记的梁启超则认为,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至今被人广泛赞同,武汉至今仍为工业重镇,文风鼎盛。毛伟人则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后世之人提到张之洞,很少有不敬和损毁的声音。这样说来,还是文化和经济的魅力更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