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君主专制水平达到了巅峰,在许多方面对国家治理都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说满清误国,主要是说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以及文字狱高压愚民政策,中国沦为一个大而不强的弱国,尤其是到了后期,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成为常态,而与此同时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误了数百年发展进步的机遇。
也有人为清朝误中国之说抱不平,说清朝遭遇了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开疆扩土有功劳,保留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增加到4亿等等。
但功是功,过是过。在这里主要说说开疆扩土,也就是版图的事情,到底是谁的功劳。
一、开疆容易守疆难
历史书上,总是把开疆扩土讲的很简略,只记住了谁谁谁开拓了那一块疆土。实际上从占领一块疆域到融为一体,从军事、政治、人口、文化等方面彻底同化,这个过程很漫长,往往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甚至会多次反复。这个过程是对中央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漫长考验,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
以汉朝征服百越为例,是汉武帝时期征服了百越,在当地设置了多个郡县。但汉朝只是占据了平地,百越人仍然在山区广泛存在,时叛时服。汉朝修筑城池,任用官员,官员往往是带着家族去赴任,要经常与百越打仗。这个过程一直到三国时期,吴国还经常与山越交锋,这距汉武帝收复百越已经300多年了。而福建的闽越之地,是在唐朝中央政府才真正开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了解开漳王陈元光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代代汉族人,在与当地人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慢慢的与当地人同化融合,久而久之这个地区才真正成为疆域的一部分。
唐朝后期,在广西有一支来自徐州的800人戍卒,约定是在当地驻守3年,可是到期后由于当地局势紧张,朝廷要求再坚持3年。快到6年期限,戍卒迟迟没有归期,当地官员又要求再延长1年。于是这些戍卒忍无可忍,在桂林突然哗变,杀了都头,推举庞勋为首领,决定自行北归。结果这800戍卒,在北归路上,发展了几千人,占领了家乡附近州县,朝廷调集包括沙陀在内的十几万大军镇压,历时一年多,死伤十几万,把唐朝打的一度财政崩溃。
在宋朝时期,司马光担任丞相时,曾经把王安石取得的河湟之地又交还给对手了,而被广受指责,其实质就是宋朝为取得河湟之地,财政早已不堪重负,无力承担。宋朝、明朝都曾经占领越南,并设置郡县,但后来都主动放弃,就是因为无法承受长期的人口和经济损失,而不得不撤出。
二、清朝的开疆扩土
清朝的开疆扩土,与前朝相比,主要是在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但有清一带,这些区域都没有很好的融合,反而是清朝覆灭后,从民国至今,才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如果说清朝开疆扩土有功劳,那么真正巩固边疆的功劳更大,更应该归于那些闯关东、走西口的平凡的民众,甚至应该归功于张作霖乃至王震等屯垦戍边的人们。
满清入关后,东北成了龙兴之地,禁止汉人进入,长期以来人烟稀少。直到清朝后期,俄国和日本对东北造成了巨大威胁,才不得不放开边禁,吸引汉人闯关东,并建立东三省。正是大量的汉人迁入,才真正发展巩固了东北。
类似的情况包括蒙古和新疆,尤其是内蒙,蒙古之地人口稀少,汉地人口多土地少,但清朝时期禁止汉人到蒙古定居和屯垦,直到后期才逐渐慢慢放开。几百年的走西口,汉人在长城外建立了大量村屯市镇,汉蒙民族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内蒙才能成为不可分割的领土。
清朝收复台湾后,一开始并没有大力经营,当地土著仍是化外之民,直到1870年代才建省,建省不10年,根基还不稳固就被迫割让给了日本。如果长期经营时间长,谁也无法夺走。
任何一个朝代,一段历史都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重来,也不要抱怨。而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今后的进程中更好的发展好。
领土大些当然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强占别国领土不一定就是英雄,交还侵占的领土也不见得就是狗熊,都是反复衡量利弊得失的结果。毕竟只有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团结,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