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天子,他能夺取天下,与其重视人才有关。刘邦肯定有他的优点,但为什么建立西汉后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俗话说“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看问题有两面,这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本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利与弊。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事件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刘邦并非宵小之辈,相反,他胸襟宽广、为人豪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的名句。对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曾谦虚的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看,刘邦并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人,他是很爱才、惜才的皇帝。

对于后来刘邦清除功臣,在我们局外人的眼中,当然会觉得过于残酷无情,是不对的。但如果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决策。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刘邦统治的西汉中央政权,与多个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封国并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刘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各个诸侯封国,依旧是独立自治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刘邦的统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颠覆。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自然就开始着手处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刘邦清除功臣,是有一个标准的。他不是将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图谋不轨、有谋反心思的功臣。这些被清理的功臣当中,有的真是因为造反失败被清理,有的则是受刘邦的猜忌而被逼反,也就是说有的人是无辜的。清除有问题的功臣,能够让刘邦维护并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得以善终,刘邦并没有杀他们,而韩信被诛三族,这个韩信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事情,尽管刘邦本人并不想这样做,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又必须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古代的有功之臣,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权利只应该皇帝才有。对于历史事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就给它下定论。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最佳贡献者
2

绝对正确!汉武帝因为害怕死后出现后戚干政,连自己最喜欢的小媳妇都给提前杀掉了。他们考虑的是江山稳固长久,才不在乎普通人的什么亲情关系呢。

3

历史上很多皇帝在统一天下后,开始清算有功人士。尤其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出名,刘邦建立大汉江山后,封了许多异姓王,如韩信,英布,彭越等,史称“异姓诸侯王”。这些人都是有功人士,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可是,后来这些诸侯王除了一个没什么权利的韩王之外,其余的都被刘邦跟吕后诛杀。

看起来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说点直白点就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用的时候用人家,用完了转过身一刀杀了!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诛杀这些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也于心不忍,但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又不得不杀。因为他们割据一方,手握重兵,对皇室构成了威胁。

反过来说,刘邦麾下的功臣很多,被刘邦诛杀的确实不在少数,但是得到善终的也很多。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都得以善终,而韩信不但自己被杀,而且被诛三族。同样的功臣,不同的结局,这恐怕就得从韩信身上找原因了。范蠡与文种同是越王勾践的功臣,一个得意善终,一个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所以说,有些问题还得从自身找原因。皇帝也是人,也有感情,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他也不会与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兵戎相见,拼个你死我活。

自古“伴君如伴虎”,天下未稳的时候需要你去建功立业,当天下太平时,你就得分析形势了,懂的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权利只有皇帝才有,皇帝不需要你有权利的时候,你要懂的放权,家产万贯,良田千顷的做个“逍遥王爷”岂不是皆大欢喜!非要让主子难受,主子难受了你就只能难活了。

4

历史上开国皇帝清除有功之臣这件事,古来有之,屡见不鲜。对与不对,我们看史实。

西汉初期的功臣武将主要有执掌兵权的八大异姓王:楚王韩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也为黥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和燕王卢绾,八个异姓王的封土超过了汉朝各郡城面积,他们在自己的封地拥兵自重,俨然是一个个土皇帝。

有关汉高祖刘邦清除不少功臣之说,主要和这八个异姓王的处理结果有关。

汉高祖刘邦

这八个异姓王当中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没什么大功劳,封王完全是靠了从斩蛇起义一路跟随刘邦,可信任的家底班子;另一类是半道投靠来的,为了利益关系拉拢进来的,楚王韩信投奔项羽不受重用转投刘邦。彭越、英布、张耳、臧荼、吴芮、韩信(不是楚王韩信)原本是项羽分封的一方王侯,迫于形势,为了保存实力在楚汉之争中站队过来的。这一部分人手握重兵,既然可以当初背叛楚霸王项羽,当然也能关键时刻对不起你刘邦,所以是刘邦最忌惮的人。“兔死狗烹”历来都是君王稳定江山的最大国策。

楚王韩信

楚汉战争结束以后,天下趋于太平,解决这些诸侯王成了刘邦最首要的大事。先是燕王臧荼反叛被杀,又有楚王韩信的亲信背主诬告韩信谋反,不管真假,这件事刘邦是宁可信其有的,直接废了楚王降为淮阴侯。原因在于韩信破齐后,刘邦垓下被围,援兵不到却派人请刘邦封王,作为管理团队来说,危机时刻不顾团队死活,只讲自己利益的人,早晚会被清理出去,这是楚王韩信之后被杀的一个诱因。被废王以后淮阴侯心存怨怼,不知检点自己,还收留刘邦的仇人。更激起刘邦的必杀之心。

影视淮南王英布

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是刘邦为了挖项羽墙脚拉拢来的,本身就对刘邦怀有二心。天下初定以后,刘邦听人诬告杀了英布,这可吓到了彭越,随即造反,韩信、英布事件,可以说是逼反了彭越,彭越最后兵败被剁为肉泥。

只有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赵王张耳是赵国后人,在秦朝末年的起义中,张耳支持武臣为赵王,扶赵抗秦。后来降了汉王刘邦。公元前202年,张耳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为景,史称赵景王,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后刘邦剪除异姓王时被废。

长沙王吴芮

长沙王吴芮(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响应秦末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时,吴芮被封衡山王。其后在好友张良劝导下,由支持项羽转为支持刘邦,刘邦称帝建汉,封吴芮为长沙王。 长沙王吴芮不仅得以善终,其封国历五代,无嗣而止。

韩王信也在汉初被迁去抗击匈奴,与燕王卢绾听信小人离间之言,投了匈奴死在北地。

开国皇帝刘邦建汉以后,已经年过五十,为稳固江山,也为后代子孙计,清除了怀有二心又难以驾驭的有兵柄的功臣,固然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嫌,但这些被清除的人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鱼??读史,一家观点,欢迎留言关注, 为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5

治理国家不是过家家,也不像“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那么简单。在一片混乱中,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刘邦,从沛县出发,直到建立大汉王朝,显示了他的智慧。为了坐稳江山,清除功臣排除异己,做法无所谓对错,让谁也要那么干。

刘邦虽然带着大家把秦推翻了,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也抱着心爱女人在乌江自刎了,可是手下这些老兄弟并不服气。

1.有些出道早,出身好的哥们是不甘心的。

项羽带领诸侯推翻秦,刘邦狡猾率先攻入关中,被封为汉王。同时期封黥布为九江王,番君吴芮为衡山王,封燕将臧荼为燕王。原来都是平起平坐的,现在你坐在上面吆五喝六,心里肯定是不服的。

黥布、吴芮、藏荼先后不服气,带兵造反了,正好和了刘邦的心,也就被灭了。

2.虚伪的刘邦卸磨杀驴

像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中,立下汗马功劳,每紧要关头都是哥们儿冲在最前面。现在国家安宁了,这样的人多危险啊。于是在刘邦出差时,一代名将遭到了吕后的算计。

3.刘邦出身低微,不少人心里不服

从秦朝开始的历史,对武将都是用你的时候上,不用的时候乖。打江山是哥们儿,享太平下场都比较凄惨。

天下初定后,一天刘邦站在洛阳南宫的台阶向下望,一帮武将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问张良,张良说,他们感觉没有分封,没有得到赏赐,商量着造反。

刘邦百思不得其解,国家初定怎么都想着自己呢?这里面也包括他最痛恨的雍齿,刘邦刚起兵时,雍齿留守后方,前方打仗归来,不成想这老兄投降别人了。当时兵荒马乱,刘邦也见怪不怪,可是雍齿竟然三次出走,三次归来,想想脸皮也真的够厚。

张良建议刘邦就先封这个雍齿,其他人看到皇上把最恨得人都封了,也就没有再议论的了!

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刘邦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安心吗?刘邦安下决心,国家安定了一个个收拾你们!

刘邦本人猜忌心重,再说帝王又有多少人不狠心的,在你死我活的权利争夺战中,没有什么亲情,更不要说兄弟朋友。趣聊历史,读书明志。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 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交流!(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6

刘邦大杀功臣这件事,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那么无疑,刘邦就是一个卑鄙无耻,忘恩负义的小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些话就很好诠释了,当时被杀功臣的悲惨境遇。

上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看待任何一件事,的对与错,都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要懂得去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之君,还是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卓越远见的,西汉建立之初,天下初定,百业凋零,内忧外患。

上图:刘邦

此时的大汉王朝,仍处于社会动乱的时期,大量的田地荒芜,人民依旧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这都不是,目前对刘邦威胁最大的,对刘邦威胁最大的,就是雄居北方的匈奴,和国内割地称雄的异姓王。

匈奴一直以来对中原觊觎已久,西汉时更是不断南下侵扰,这对大汉的长治久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于匈奴,有鉴于当时国力的不允许,所以刘邦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以和亲办法,是百姓免于战火,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

上图:汉代和亲图

而对于国内,刘邦则采取了铁腕手段,屠杀了大量功臣,残忍是残忍了些,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所考虑的是整个天下的长治久安,杀一些人,能使战祸,消弥于无形,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我觉得这不能是一种错。

2020年4月27号,作者:伊斯旦丁

7

站在西汉稳定的角度和站在天下统一的角度,这种做法是对的,但站在个人情谊,个人恩情的角度,这种做法是错的。接下来知常容会详细给你讲解。

一、站在西汉大局看

开国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特别是平民起来的皇帝,比如刘邦和朱元璋。主要的问题在于朱元璋和刘邦的起点都很低。

刘邦只是一个亭长,当时社会地位比他高的有萧何,王陵,张耳等人。假如从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事开始算,到公元前202年刘邦被诸侯王拥立为帝为止,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

七八年时间内,一个亭长就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这么短的时间,让很多人,特别是周边的人是很难从心理真正接纳的。

当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武将在下面争吵,有时太激动就会拔出剑来。从这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大家当时也没有怎么把刘邦当皇帝看成一回事。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刘邦怎么向这帮跟自己知跟知底的兄弟解释为什么自己可以做皇帝的天命性呢?刘邦你能当,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这种想法的人在当时肯定有,刘邦自己心里也不踏实。

第三点功臣功劳过大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这样不利于刘邦对西汉内部的整合,容易造成新的割据势力。比如唐朝和晋朝就没有怎么清理功臣,最后功臣对整个统治造成了一个比较重的危害。

功臣在打天下之时是有利的,但是坐天下之时,如果他们分割了太多的利益,这个对中央集权还有天下稳定是不利的。因为天下只能一个王。

所以站在大局看,刘邦杀功臣有其内在的因素在,并非只是他残忍。

二、从个人的角度看

韩信被抓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这时韩信从楚王的位置上下来变成长留在刘邦身边的淮阴侯。虽然已经降为侯,但是像樊哙这样的重臣依旧视其为王。

后来韩信被萧何与吕后联手杀害,死前韩信又说了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说实话,如果刘邦没有韩信,他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似乎天生就是项羽的克星,刘邦抽调了当时的精锐,剩下的士兵去打齐国,韩信硬是在正面战场上消灭项羽的精锐中的精锐,龙且的骑兵。

后来的十面埋伏也是韩信设计的。

所以当大家看到刘邦这么对待韩信,心里受不了。民间就有人编出韩信投胎变成了曹操,刘邦投胎变成汉献帝。这显然是表达了对刘邦无情无意的谴责。

结语: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很难从一个方面去给一个人物定性,很难就说他是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那就看我们后世之人需要从中获取什么。如果我们想获取的是情谊,那刘邦自然就是一个被批评的对象。如果从大局呢?那或许就是另一个局面。

8

一,如何看待刘邦杀功臣一事,需要看到他究竟杀了那些功臣。

要说起来,刘邦杀的人不多。他最让人诟病的是杀了韩信,彭越,鲸布这三个人。其余的恐怕就说不出来了。

那么,韩信这个人该不该杀呢?我们就依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来看一下。

首先,韩信是个厉害角色。他给刘邦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并且最后击败项羽。成就了刘邦的皇帝梦。这是他的功劳。刘邦对于他的死,是抱着惋惜的态度的,同时又是如释重负是喜悦感的。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感情十分复杂。

且喜且怜之《高祖本纪》

其次,在南郑(汉中),韩信一见刘邦,刘邦在韩信的指点下,很快地就出了汉中。把他的实力范围扩大到函谷关。就在一点功劳,也够韩信封侯了。可以泽被子孙,坐吃福养一辈子了。

刘邦去彭城吃了败仗,几路诸侯都跑了。韩信在这个骨节上,不但不跑,反而看出了开发北方赵代地区的前瞻性结果。要求刘邦给他三万人马去收取北方。刘邦本来就没有多少人马了。但是他支持了韩信这一决定,给了他。(这里面有个契约的,后面要谈)。

韩信带着这点人马,攻败魏王,打跑夏悦,引兵至抵陉井口,与陈馀对战。陈馀不采取李左车坚壁清野的措施,就是认为韩信没有几个兵,才敢以儒将的姿态出现在泜水河畔。结果,死得相当的难看,号称二十万人马的赵军不引一顿饭的时间使烟飞云散。

韩信和张耳打下代国和赵国后,并没有歇下来。因为项羽也部署了人马来支援赵国,所以才有韩信:

往来救赵。《淮阴侯列传》

第三,刘邦来过一次,把给韩信的三万人马,还有赵国的精锐之师带到荥阳去与项羽对战。

与此同时,刘邦让韩信去打齐国。张耳留守赵国。另一方面,刘邦又让郦食其去游说齐国。韩信这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蒯通点拨了他。韩信攻下齐国。要求当假齐王。当时,田横求项羽帮助,项羽让龙且带二十万人去救,韩信十分吃紧。

(写到这里,绕了一个大圈子。但是,不把这点说清楚,就不会了解刘邦和韩信之间的过节。)

第四,刘邦一接到韩信的要求当齐王的信,是气得大骂。刘邦这回骂得有点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当初,韩信要三万人马的时候,他就与刘邦说清楚了的。他说,打下魏赵齐之后,"与君王会武关"。也就是会师对付项羽。这样一来,刘邦判断出韩信失言,自立当王了。当时刘邦被项羽追着打,三进三出成皋,荥阳丢了得,得了又丢。这会儿,北方平了,韩信又不来了。刘邦能不痛恨么?

第五,固陵之战,刘邦立起来的彭越,韩信,鲸布们,一个人也不来,只派了个将带几个兵来象征性地支持君王与项王决战。刘邦没办法,承认三分楚国九郡,韩信和彭越才带大军来合围项羽,打了一场垓下之战。

二,刘邦清除部分功臣的目的,既有旧隙,又有重建秩序的目的。

行文至此,才有点刘邦韩信之间矛盾眉目清晰起来。

刘邦在垓下之战的第二天,就夺了韩信的兵权。之后,让齐王离开齐国,回楚国当楚王去了。不久,又有人告韩信要造反。楚王又变成淮阴侯。此后,一直被刘邦高挂。陈稀造反,韩信与此有勾结,被发现。是吕后与萧何设计,害死韩信。这一点与有心杀韩信,却没动手的刘邦关系不直接。不该算到刘邦身上。

至于彭越,读了几遍《彭越传》的人,不觉得他死得冤。况且又是吕后干的事。

鲸布的背叛,固然有"物伤其类"的因果关系。但他确实明刀明枪地扯旗走向不归路。

其余有韩王信,燕王卢绾,代相陈稀以及老燕王臧荼,项羽手下利几。都反过,也逐次灭亡。

这些人是功臣,在刘邦调整统治秩序的内部,因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矛盾,赋之于武力,祸国殃民。为维护一个新的统治阶级的秩序,他们是不会在乎一小撮人的利益。因此,韩信们的悲剧就与同样是异姓王的长沙王吴芮们大不一样了。

所以说,刘邦在建立一套新秩序的过程中,杀了一部分功臣,比起其他帝王而言,刘邦算是稍为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了。

9

对的。

首先,刘邦是第一位平民皇帝,平民就意味着底蕴弱。刘邦的家族不像先秦时期的那些贵族,可以有悠远的传承,有强大的影响力。刘邦的祖上屁都不是,刘邦自己是富一代。



都说“富不过三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诸侯王的势力就显得有点大了,或者说是异姓诸侯王的势力有点大了。

毕竟,自家的诸侯王就算造反,那还是刘家的江山。就像刘秀,他是刘邦的子孙,那么刘秀建立的东汉就可以看成是西汉的延续。



可是异姓王篡位就不同了,那就是另一个朝代了。从来没有会把曹魏看成是刘秀的延续。

其次,这些异姓诸侯王自己也有错。他们有兵,有权,大多数祖上和刘邦一样也不怎么样。这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祖上同样是平民,为啥你能当皇帝。

这是越想越气,越想越气,于是就造反了。



事实上,刘邦剪除异姓王,都是对面先动的手。你看长沙王吴芮不活的好好的吗?我想权臣只要肯放权,只求富贵,皇帝没理由会赶尽杀绝。

因此,刘邦的做法没错。至少我相信大家如果是刘邦,也会这么做的。

10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台词:“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非常有道理。这世间的事情,本就没有什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有利与弊。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事件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诚然,刘邦清除功臣的行为,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的眼中,当然会觉得刘邦的做法,过于残酷无情,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批判他。

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又会得到一个新的看法。即:刘邦清除功臣,是非常正确的决策。

为什么说刘邦清除功臣的行为,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清除这些有问题的功臣,能够让刘邦获得更大的利益。即:维护并且巩固刘邦自己的统治地位。

被清除的这些功臣,大多数都是异姓诸侯王。了解西汉政权建立过程的朋友,应该清楚,这些异姓的诸侯王,都是刘邦为了孤立项羽,以便统一天下而分封的。

说白了,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刘邦统治的西汉中央政权,与多个异姓诸侯封国并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刘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义的统一,各个诸侯封国,依旧是独立自治的状态。

可想而知,这种政治格局,非常不利于刘邦的统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引发动乱。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开始着手处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并且颁布了很多限制诸侯封国的法令。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刘邦清除功臣,是有一个标准的。他不是将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图谋不轨、有谋反心思的功臣,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

这些被清理的功臣当中,有的真是因为造反失败而被清理,有的则是受刘邦的猜忌而被逼反。

深究原因,是因为晚年的刘邦,猜忌心理越发严重,看谁都感觉那个人想要造反,就跟有被迫害妄想症一样。连最开始就追随刘邦的萧何,都难逃刘邦的猜忌。逼得萧何不惜自毁声望,来保全自己。

由此可见,晚年的刘邦,猜忌心理之重。正是因为刘邦的这种心理问题,导致那些昔日的功臣们,是人心惶惶,唯恐刘邦怀疑自己。

但是,我们如果站在刘邦的角度去看,他的这种猜忌行为,又是可以被理解的。身为皇帝,他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肯定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心理,去处理这些功臣。

要不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决定,尽管他本人并不想这样做,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又必须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总而言之,刘邦清除功臣的行为,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是很残酷无情,很难理解的。但是,如果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个行为,又是可以被理解的正确决策。是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就给它下定论的。

即便是换了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干。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身处皇帝的位置,就得干皇帝该干的事。

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