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瞻以后兵临成都。刘禅面对魏军最终选择了投降。刘禅投降虽然有自己软弱的一面,但是当时成都也真的无力再守了。

蜀汉投降时还有士兵十万两千,不过这是蜀汉全国的部队,这其中主力是驻守剑阁,阻挡钟会大军的姜维、廖化、董厥、张翼等人所率的部队,其兵力大约在四五万人左右。

其次在汉中的汉城、乐城等地还有一些蜀军继续坚守不降,这部分部队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人。

此外在魏军夺取汉中以后,还可以经巴郡进入益州,因此在巴郡等地也有相当数量的蜀军,兵力起码也有几千到上万。因此光被钟会牵制的蜀军,就有六七万人的样子。

除了这些部队外,驻守永安的罗宪手下有两千多人,驻守南中的霍弋手下也有不少部队。再扣除各地州郡的州郡兵,成都一带能有多少部队值得怀疑。

而且在邓艾偷渡阴平以后,诸葛瞻曾经率部去迎击魏军。考虑到时间紧迫,诸葛瞻能调动的肯定就是成都附近的部队,还是其中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成都周围的蜀军兵力有限,而且战斗力堪忧。邓艾所部大约有两万人,都是魏军精锐,显然只靠成都的部队是无法坚持的。

对于刘禅来说,唯一的机会是离开成都,逃亡南中。但是一旦邓艾夺取成都,那么姜维很难继续死守剑阁,只能撤军(历史上姜维就在刘禅投降前撤军了)。这样钟会的大军也可以进入益州。魏军总兵力有十六万以上,这种情况下刘禅在南中很明显也不可能坚持太久。

因此在邓艾击败诸葛瞻以后,蜀汉的命运其实已经成了定局,刘禅能选的只要战死和投降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季汉非速亡之国,但国祚,必不可久!


季汉景耀五年、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3年)夏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在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后,决定先灭掉季汉,在灭掉东吴的打算。

在司马昭看来,伐吴需要疏浚水路,打造战船,是十万人一百几十天的功劳,且南方水土低洼潮湿,魏军到达,若战事时日持久,难免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所以,为今之计,应该先灭蜀国,三年之后,借助巴蜀的便利与民力,居高临下,顺流而东,在拿下吴国。

因此,季汉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征调大军前后十八万人分三路伐蜀,至景耀元年十一月,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迫近成都,逼降刘禅。

魏灭蜀之战,仅仅四个月,便是大功告成,不得不说,行动迅速,打的很漂亮,那么,如果,当时邓艾迫近成都,刘禅拒不投降,而是坚守的话,季汉会灭亡吗?


窃以为,当时季汉,非速亡之国,但是就算挺过了此劫,国运,也断然不会持久。季汉不会灭亡,来源于三点原因,而此时不亡,国祚也不会久远,也有着三点重要原因。

先来看,为何刘禅坚持守城,季汉不会速亡呢?

首先,军事方面。

此次魏军伐蜀,动用了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

西路大军以征西将军邓艾带领,共计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来牵制季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季汉主力部队。

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从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北)出发,意图切断姜维在沓中的退路。


主力大军由司隶校尉、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共计十万余人,从长安出发,直奔汉中,因为此时姜维前后被六七万大军牵制,钟会正好趁虚取汉中,过剑阁。

那么 面对曹魏的三路大军、十八万人,季汉当时的军事实力如何呢?

根据《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的记载,季汉投降时,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实际,这个数字却并不是当时季汉的所有大军。


据曹魏估计,季汉全国能战之士不过八九万,姜维所部主力部队,不过五万,防守成都和各地的人马也就四万多人。

可以说,这个分析相对准确,但是,当时的季汉,真的就这点人马吗?

当然不是。

因为,当时驻守汉中前线的汉、乐二城,就有一万人马,加上后期阳安关、阳平关的守军数千人,这就已经接近了两万人马。

而左右车骑将军廖化、张翼率军援助姜维的援军,虽无明确记载,但总不至于派遣四五千人去援助姜维,抵挡钟会后期的十五万大军。


此外,季汉还有永安都督区与南中都督区的兵力,从刘备、诸葛亮时代两大都督去的屯兵人数比对来看,两大都督区至少各自有万人,所以,当时季汉全军上下据保守估计也要在十一二万人左右,因此,这样的兵力规模,曹魏想要凭借十八万人一口吞下,不太现实。

另外,当邓艾迫近成都时,由于姜维、廖化、张翼等率领的完好无损的主力部队约六万人,在剑阁一带堵得钟会寸步难行,且军粮难以为继,钟会都要退兵了!


而永安都督区的右大将军阎宇只留下了两千人马给护军罗宪,其余人马全部西进成都勤王,南中都督区霍弋也是随时枕戈待旦。

而当时成都守军,据保守估计,不下万余人,甚至更多,且有军粮40万斛,金银各自2000斤,绢帛20万匹,这样的军事战略储备,完全可以一战,可以借助着成都的坚城进行防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当时邓艾所部仅有万余人,且在绵竹之战被诸葛瞻、张遵等消耗杀伤,又因为他们轻装简从,缺少攻坚的武器装备,想要拿下坚城粮多的成都,的确有着相当的困难,而且,右大将军阎宇与南中都督霍弋的援军,一定会赶到。


就算援军不到,朝廷完全可以退往重镇江州,向阎宇、姜维靠近。所以,事情绝对是有回旋余地的,因此,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季汉,不会灭亡。

其次,是此次伐蜀的三路魏军之间主将的矛盾斗争,防备彼此建功的心理,也使得,此次蜀汉,绝不会速亡。

伐蜀之时,司马昭也是担心十八万大军全权交给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因此他派遣廷尉卫瓘为行军司马,持节监军。果然,兼并前线军权的现象还是出现了。

当姜维从沓中抢占主动权,率先返回剑阁固守的时候,钟会为了兼并诸葛绪的三万大军,上奏司马昭,说诸葛绪坐失战机,因此,司马昭将诸葛绪治罪,其三万多大军,全部到了钟会的麾下。


至于钟会与邓艾,更是矛盾颇多,两人此行处处在争抢功劳,谁都见不得谁立大功,从后期姜维说服钟会,收监邓艾,便是可见一斑。这样的争权夺利相对于季汉军方的一致団结来说,想要取胜,也是颇有难度。


第三,便是当时吴国得知司马昭伐蜀,也是做出了应援

同年,吴国大将军丁奉都督大军三路北伐曹魏,他的目的,就是牵制,因此此时,曹魏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如果蜀地战事在拖延下去,这样的负担,司马昭定然承受不起。

故而,蜀地退兵,是迟早的事,可是,谁想到丁奉的三路大军刚刚拉开阵势不久,刘禅就投降了,故而,丁奉也就撤军回国了。


因此,单纯的从这三方面来看,季汉绝非速亡之国,其中军事层面占据主要因素,只要刘禅坚守下去,情势或许真的会有所改观,挺过这次灭国之劫。

但是,就算刘禅熬过了此劫,季汉的国祚,也无法长久了,有着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来自于南北双方的经济与军事均势的打破。


截止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已经拥有六百万人口,常备动员军队六十万人,吴国与蜀国两国人口加在一起不过三百多万人,所有士兵加在一起也仅仅是三十三万人上下,才仅仅相当于曹魏战争潜力与战争实力的一半。

尤其是司马昭利用了九个月平定了淮南三叛的最后一叛,此战,双方动用兵力,司马昭二十六万,诸葛诞十四五万,吴国八万人,总兵力近五十万人,最终司马昭取得了胜利,曹魏内部再无反抗他的军事联盟。


而吴国虽然动员八万大军,但是虎头蛇尾,毫无作为,也突显了吴国江河日下的沉落态势,所以,此战显示了曹魏极其强大的作战潜力与统帅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这也就是说,长达半个世纪的南北经济与军事均势,在此时,已经被打破了,凭借着曹魏的综合国力,今年不亡蜀汉,几年后必然再次卷土重来。

第二,蜀汉本身国力降低,政局混乱、军事失败、百姓贫苦

后主刘禅末年,黄皓专权,朝廷不闻正直之声,尚书令陈祗、右大将军阎宇为了取代姜维,更是与黄皓联合,国君不行仁政,反而信奉巫术,朝廷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将军董承在尚书令陈祗的制约下,无有作为。

大将军姜维在外连年征战,朝内权力被架空,也无法约束黄皓,所以,当时的蜀国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


而且,自公元249年至公元262年。十四年间,姜维屡屡北伐,战果很小,却是劳民伤财,公元262年的候和之战,姜维更是惨败而回,损兵甚多!

这也使得他为了躲避黄皓、阎宇,不得不远赴沓中避难,这样的政局与军事颓势,完全没有了刘备诸葛亮时期的风采。

加之姜维在汉中,为了盲目的扩大歼敌战果,改变汉中五十年来错守诸围的防御方式,而是改为重点防守,诱敌深入。


可是,针对于蜀汉综合国力低下,兵力不足这种情况来说,此种防御方法,无疑是开门揖盗,他自己远赴沓中,距离汉中千里之遥,想要快速救援,也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的军事布局,也是一大败笔!

所以,连年征战,官府不体恤百姓,使得东吴使臣薛诩都是说到当时的蜀汉“民有菜色”,因此,军事衰颓、政局混乱、百姓离心,这样的政权,必然是难以持久。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蜀汉上下政治理念的丧失

邓艾兵临城下之际,为什么无职无权的谯周可以劝降刘禅,这不是谯周一时妙口生花,而是上到天子下至百姓,早已经把刘备诸葛亮当年的威武自强、嗣吾二祖、恭行天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样的政治理念丧失的一干二净了。

甚至说,谯周曾经更开发表反动言论,说道刘备的备,是全部的意思,刘禅的禅,是禅让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老刘家的天下,完了,该给别人了。他公开发表《仇国伦》,而国家没有人制止他,这不就是理念丧失的最好证明吗?


人要是没有了精神,那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刘禅虽不蠢笨,但也绝非大才,中成之主而已。

因此,就算公元263年,季汉侥幸的逃过一劫,但是,汉中在当时,也许就会丢失,想要在延续国祚,怕也是无法坚持太久了。


文:信陵小司徒

图: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中国古代战争词典》

3

首先蜀国不占天时,灭亡是早晚的事。魏国作用三分之二天下,地广物产富饶,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多为平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蜀国位于益州,蜀道艰难,多为山地自行车丘陵,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也只有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从军事上将,蜀汉虽然易守难攻,但却也不利于行军,粮草供给也是问题。

从人才上看,魏国城池众多,人口密集,世家大族多在北方,北方已经经历了秦汉两朝的大力发展。北方无论是奇谋异士还是能征善战的武将,都远远超过蜀汉,最主要是,蜀汉后期,诸葛亮死后,蜀汉出现人才断层,再也没有勇冠三军的武将和智谋之士,曹魏又有司马家族的支持,蜀汉相对于曹魏来说不占任何优势,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即使刘禅不投降,蜀汉也坚持不了多久。

其次邓艾兵临城下,威声大震,蜀汉内部早已分崩离析。蜀汉已经是风烛残年,早年追随刘备入川的荆州军,早已在北伐中消耗殆尽,人才凋零。此时剩下的大多是益州本土人士,他们并不想作为蜀汉政权的牺牲品,都渴望投降,过几年太平逍遥的日子,有一部分主张南下,也有一部分主张向东跑,他们主要是害怕曹魏掠夺资源,剩下的就是坚持投降,他们不想战死。蜀汉人心不齐,都已经无心再战,刘禅作为一国之主,此时说话也是人微言轻了,因此刘禅不得不投降。

再次蜀汉经历了诸葛亮、姜维很多次北伐,都已失败告终,蜀国已经国力亏空,没有经济军事实力再战。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每一次都损兵折将,消耗巨大,最主要的是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死后,姜维有艰难的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蜀国本来就地困人乏,又遭遇了几十场长途跋涉的北伐,可以说民穷国困,十室九空,再也没有能力再战。

诸葛亮在时,兵精粮足,又有骁勇善战的武将,都没有克服中原,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是败多胜少。此时邓艾兵临城下,蜀国人心涣散,刘禅也就无心再战,最主要的是做无谓的挣扎,除了劳民伤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姜维被困剑阁,蜀军救援迟缓,蜀汉已经无人可用。邓艾攻下绵竹,同时司马昭的令一路大军在剑阁牵制了姜维的主力,等待姜维的救援已无可能。诸葛瞻父子战死,邓艾势如破竹,兵锋正盛,成都已经没有再战的武将,蜀军的士气已经跌落谷底,面对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投降是刘禅最好的选择。

刘禅选择投降,也是蜀中的百姓之福,部将之福,蜀汉军民免去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生灵免遭涂炭,蜀中的百姓也必然对刘禅感恩戴德,刘禅在此时选择了牺牲蜀汉政权和自己,也证明他是一个明君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不战而降的?

4

熟读历史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汉是三国之中最早灭亡的。有人说蜀汉的灭亡,原因都出在刘禅身上,说刘禅亲小人,远贤臣,以及一些将帅在军事上的错误。也有人说是诸葛亮。其实不然。然而换一个角度,如果对蜀汉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原因。

蜀汉在刘备上手的时候,一直都是按照军师诸葛亮制定的一些建国策略,在《隆中对》中讲到想要建立自己的集团,首先要联合孙权攻打曹操,然后在夺荆州,因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一个易守难功的地盘,然后再取益州,从此之后就有了立身之本,按照诸葛亮的计划,等到机会成熟时,分别从荆州和益州派两路大军夹击曹魏,就可平定天下。

最后把守荆州的中人交给了关羽,只因关羽信错一人丢掉了荆州,造成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从此蜀汉政权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一个原因。

在蜀汉后期,有一战役,那就是夷陵之战,但是这场战役,诸葛亮败得很惨,从那一场战役之后,蜀国就成了三国当中最势力最小的国家,不过后来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又恢复了一点元气。但就在这时候,诸葛亮为了能够完成刘备的大业,不得不率军北伐,最后诸葛亮北伐失败,死于五丈原。

后来姜维接班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本来前期诸葛亮北伐家底就已经败了不少了,即使是天府之国,那也扛不住,战争会死人的,多年的战争蜀国哪里还有打仗的人。所以,北伐消耗蜀汉的国力也是一个原因。

其实在蜀汉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政治上以基本腐败,尤其是两位大将蒋琬和费祎先后离去,唯一挑起征战的将军就是姜维,然而姜维却长期在外主持北伐战役,所以在那个时候,就压根没有人能够管得住刘禅了。然而此时的刘禅,逐步开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后形成了刘禅愚暗黄皓窃权的局面。由于黄皓等人说些姜维的坏话,最终使得姜维都不敢回朝,怕被刘禅杀害。所以这也是一种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后期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初期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全部凋零,于是就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所以也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的成语。然而相比魏国,魏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断的涌现,所以无论是在人才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曹魏都远远的超过了蜀汉。

至于刘禅,他这一辈子算是比较窝囊的,所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扶不起的阿斗。而蜀国灭亡其实并不怨他,他这一辈子,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刘备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没啥事可做。刘备死后,直到蜀汉灭亡,他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治蜀汉、平南中、出祁山都是诸葛亮的主意,他一件事都没法做主。所以说蜀国的灭亡跟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5

在诸葛瞻被邓艾于绵竹击败之后,后主刘禅就接受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此时,姜维把魏军的主力部队阻挡在剑阁,邓艾仅仅是孤军别部深入,如果继续在成都加以抵抗,或许可以拖老魏军,令其自溃。

不过刘禅可能已经没有部队再做抵抗,这个时候的成都的守备或许已经非常脆弱。在景耀六年魏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刘禅就已经派出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协助姜维的进行防御。同时阎宇也从永安率兵北上抵抗,却只留给罗宪500人防御东吴。可见,当时蜀汉南方的兵员十分紧张,主力部队都调拨到北方与魏军作战。

在邓艾孤军深入时,刘禅还派诸葛瞻进行阻击。刘禅给了诸葛瞻多少兵?可能给了足以击破邓艾的兵力。这从诸葛瞻的自信可以看出来。在迎战邓艾之前,黄崇劝诸葛瞻占据险要,不让邓艾的军队进入平地。诸葛瞻在这个时候表现出犹豫。

犹豫的可能是,如果占据险要死守,邓艾无可奈何,在军需不继的情况下撤退的可能性很大,但诸葛瞻没有大量杀伤敌人,军功并不比姜维等人高。还让诸葛瞻犹豫的是,自己的兵力远多于邓艾,如果在平地进行决战,可能一战破敌就此成功。

但是诸葛瞻的部队在先胜邓忠、师篡的情况下,可能因为轻兵冒进或者是轻敌情绪,反而被魏军回身击败。诸葛瞻、诸葛尚、黄崇、李球、张遵等人全部战死,邓艾将蜀汉的兵士尸体垒成京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禅防御成都的主力部队可能已经被诸葛瞻在这一战中全部输光。防守成都已经没有基础。

在已经无法进行有效防御的情况下,刘禅投降无可厚非。从之前的战事来看,刘禅并没有一开始就有投降的想法,他派出了大量部队帮助姜维抵抗,同时还孤注一掷将成都主力部队交给诸葛瞻,希望击破邓艾。不过诸葛瞻在军事上的全军覆没使刘禅不得不背上投降亡汉的骂名。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最先灭亡的国家,当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近三十年,诸葛亮能力再大,智商再高也顾不上身后之事,而蜀汉灭亡和刘禅的无能有着巨大的关系。

蜀国的灭亡

司马师废了魏帝曹芳,立曹髦为皇帝,曹髦不甘被司马氏掌控,带领亲信讨伐司马昭,但被司马昭手下杀死。经过这次事件,司马昭在魏国内的声望大受打击,他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重新树立威望,司马昭经过观察,认为蜀国此时疲敝不堪,派出大军讨伐。钟会被挡住后,邓艾偷渡阴平,于绵竹杀了诸葛瞻兵临成都城,此时的刘禅一面让阎宇带兵救援,一面和大臣商议,蜀汉中的投降派谯周劝降刘禅,刘禅最终开成投降。刘禅后来被封为安乐公,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后安享晚年直至去世。

刘禅的无能

说刘禅无能,并不是说刘禅像历史上其他无能的皇帝那样彻底被臣子架空,相反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撤销了丞相之位,成为了蜀国的中心。他听从诸葛亮的推荐,先后任命蒋琬和费玮辅国,而蜀国也在蒋琬、费玮的治理下渐渐稳定,虽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但基本上和魏国相安无事,国内也算富足,直到费玮被刺身亡。费玮被刺身亡后,刘禅任命姜维执掌军事,内政则交给了自己亲信的陈袛,陈袛交好黄皓,黄皓干政,蜀国内政渐渐混乱。

刘禅并不是愚蠢,但他对于整饬内政没有多么的上心,对于开疆拓土也没有多大兴趣,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重,刘禅曾经派人前往询问诸葛亮的身后事,诸葛亮给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玮两人,刘禅就用这两人,在此之后找不到贤良之人管理蜀国内政,只好任命自己喜欢的陈袛管理内政,但陈袛并不是那块料,最终黄皓借机干政。在陈袛死后,黄皓权势越发壮大,蜀国内政也越发混乱,姜维上书请刘禅杀黄皓时,刘禅竟以为让黄皓向姜维道歉就好了,最终使得黄皓意图谋害姜维,姜维避祸屯田沓中。

对于北伐这件事,刘禅虽然支持,但他也不知道怎么做,索性交给手下大臣。在蒋琬、费玮时代,蜀汉整体没有大的对魏军事行动,所以国力渐增,但姜维执掌军事后,接连发动北伐,而蜀国内政无人管理,在应该暂停军事行动豢养国力的时候刘禅也没有制止,导致蜀国几十年积攒的元气慢慢被耗尽,一步步被拖进战争泥潭,直至被曹魏灭亡。

刘禅像一个孩子,他习惯了被安排好一切,并没有自己的主意。诸葛亮给他安排两个良相,他就用两个良相,之后就用能够让自己高兴的陈袛黄皓,而对外军事行动就任由姜维全权处置,哪怕姜维的北伐已经不合时宜,将要拖垮蜀国他也不管,就连邓艾的军队兵临城下时,他也要征求大臣意见,谯周嗓门大,就听谯周的哪怕是要投降。

国家的兴亡

蜀汉确实国弱民穷,但一个国家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毕竟事在人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当一个君主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奸佞小人就会趁机而入,大臣错误的行动也不会被制止,刘禅就算是统治曹魏的地盘也一样会被敌国灭亡,这已经和国力无关了,这是刘禅执政能力的穷困。

诸葛亮执政时,蜀汉虽然弱,但诸葛亮施政得当,对外战争进退有据,国家就旺盛有活力,士民用命。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用诸葛亮给自己留下的人才队伍,蜀汉也能勉强维持正常运转,但没有了蒋琬、费玮后,刘禅的无能彻底暴露,蜀汉也随之快速滑落,最终国家分崩离析。相比较刘禅的无能,曹魏司马氏野心勃勃和东吴陆抗苦苦支撑,此时的蜀国真正成为了最弱的国家,于三国中最先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诸葛亮从一个隐居的贤士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可以说是当时的顶尖人物了,他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禅,将蜀国管理的井井有条,而刘禅真正自己当家作主后,却无力将蜀国的力量捏成一团,最终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苦心奋斗全部都付之东流了。

6

刘禅战斗力就是个战五渣,权术是会一点,但是用人方面太差劲,竟然会让诸葛亮的儿子孙子去抵抗邓艾,邓艾是司马懿提拔的人,打仗肯定还是可以的。刘禅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出城投降是必然的!

7

蜀国灭忙是迟早的事情,刘蝉不出城投降,会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蜀国积弱,灭忙是迟早的事情。

在三个国家当中,确切的说是四个。除了公孙度的燕国以外,蜀国是最弱的。而司马懿掌控了政权以后,当时的格局下,几乎没有对手了,而且邓艾和钟会都是有名的帅才。更何况司马懿当时兵力雄厚,要灭一个小小的蜀国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

第二,如果固守成都,等待援兵,蜀国当时不会灭忙。

刘蝉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在还有实力的时候选择了退出,直接投降。当时无论屯兵剑阁的姜维还是南中的兵马,都是经过考验的精良之师,可是刘蝉偏偏听信了宦官的劝说,投降了。如果固守成都,等待姜维的援兵,就邓艾那几个人,根本就不是对手,所以,刘蝉的投降真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三,到底刘蝉昏不昏庸?

从刘蝉的表现来看,刘蝉能够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刘蝉还是有水平的。在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刘蝉基本没做过什么错事,唯一的一次就是拒绝了姜维建议他远离宦官的建议,正是这个拒绝,使姜维屯兵剑阁,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我个人认为,就从刘蝉的一生来看,他是一个幸福的皇帝。大事情有人想着,小事情也有人想着,所以刘蝉还算是一个好皇帝。他投降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指责,也许他看透了战争给蜀汉带来的灾难,希望早日结束吧!

所以刘蝉不出城投降,蜀汉是不会亡国那么快的!


茫茫云海又有谁知道当时的真相呢?

8

9

刘禅出不出城投降蜀国都会灭亡。

刘禅投降可以说算是替蜀国百姓着想了,抛开刘禅什么想法什么水平不说,蜀国那个时候已经是被人家打到门口了。不出城投降,竭力抵抗不过是徒劳,老百姓遭殃。且不说城守不住,敌方会不会屠城。

就算能抵抗一段时间,也是或者等到援兵。蜀国亡国也是迟早的事。老百姓还是得不到休养生息,最后还是苦了百姓。

当时的蜀国已经无力抵抗魏晋了,国内空虚,没钱没人,算是打空了。所以刘禅投降是明智之举。

10

写一个最简单不长篇大论的道理。

投降是因为打不过,打得过干嘛投降!

打不过又不投降,被灭国不是迟早的事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