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今之计,应该先灭蜀国,三年之后,借助巴蜀的便利与民力,居高临下,顺流而东,在拿下吴国。
因此,季汉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征调大军前后十八万人分三路伐蜀,至景耀元年十一月,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迫近成都,逼降刘禅。
魏灭蜀之战,仅仅四个月,便是大功告成,不得不说,行动迅速,打的很漂亮,那么,如果,当时邓艾迫近成都,刘禅拒不投降,而是坚守的话,季汉会灭亡吗?
窃以为,当时季汉,非速亡之国,但是就算挺过了此劫,国运,也断然不会持久。季汉不会灭亡,来源于三点原因,而此时不亡,国祚也不会久远,也有着三点重要原因。
先来看,为何刘禅坚持守城,季汉不会速亡呢?
首先,军事方面。
此次魏军伐蜀,动用了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
西路大军以征西将军邓艾带领,共计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来牵制季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季汉主力部队。
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从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北)出发,意图切断姜维在沓中的退路。
主力大军由司隶校尉、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共计十万余人,从长安出发,直奔汉中,因为此时姜维前后被六七万大军牵制,钟会正好趁虚取汉中,过剑阁。
那么 面对曹魏的三路大军、十八万人,季汉当时的军事实力如何呢?
根据《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的记载,季汉投降时,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实际,这个数字却并不是当时季汉的所有大军。
据曹魏估计,季汉全国能战之士不过八九万,姜维所部主力部队,不过五万,防守成都和各地的人马也就四万多人。
可以说,这个分析相对准确,但是,当时的季汉,真的就这点人马吗?
当然不是。
因为,当时驻守汉中前线的汉、乐二城,就有一万人马,加上后期阳安关、阳平关的守军数千人,这就已经接近了两万人马。
而左右车骑将军廖化、张翼率军援助姜维的援军,虽无明确记载,但总不至于派遣四五千人去援助姜维,抵挡钟会后期的十五万大军。
此外,季汉还有永安都督区与南中都督区的兵力,从刘备、诸葛亮时代两大都督去的屯兵人数比对来看,两大都督区至少各自有万人,所以,当时季汉全军上下据保守估计也要在十一二万人左右,因此,这样的兵力规模,曹魏想要凭借十八万人一口吞下,不太现实。
另外,当邓艾迫近成都时,由于姜维、廖化、张翼等率领的完好无损的主力部队约六万人,在剑阁一带堵得钟会寸步难行,且军粮难以为继,钟会都要退兵了!
而永安都督区的右大将军阎宇只留下了两千人马给护军罗宪,其余人马全部西进成都勤王,南中都督区霍弋也是随时枕戈待旦。
而当时成都守军,据保守估计,不下万余人,甚至更多,且有军粮40万斛,金银各自2000斤,绢帛20万匹,这样的军事战略储备,完全可以一战,可以借助着成都的坚城进行防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当时邓艾所部仅有万余人,且在绵竹之战被诸葛瞻、张遵等消耗杀伤,又因为他们轻装简从,缺少攻坚的武器装备,想要拿下坚城粮多的成都,的确有着相当的困难,而且,右大将军阎宇与南中都督霍弋的援军,一定会赶到。
就算援军不到,朝廷完全可以退往重镇江州,向阎宇、姜维靠近。所以,事情绝对是有回旋余地的,因此,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季汉,不会灭亡。
其次,是此次伐蜀的三路魏军之间主将的矛盾斗争,防备彼此建功的心理,也使得,此次蜀汉,绝不会速亡。
伐蜀之时,司马昭也是担心十八万大军全权交给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因此他派遣廷尉卫瓘为行军司马,持节监军。果然,兼并前线军权的现象还是出现了。
当姜维从沓中抢占主动权,率先返回剑阁固守的时候,钟会为了兼并诸葛绪的三万大军,上奏司马昭,说诸葛绪坐失战机,因此,司马昭将诸葛绪治罪,其三万多大军,全部到了钟会的麾下。
至于钟会与邓艾,更是矛盾颇多,两人此行处处在争抢功劳,谁都见不得谁立大功,从后期姜维说服钟会,收监邓艾,便是可见一斑。这样的争权夺利相对于季汉军方的一致団结来说,想要取胜,也是颇有难度。
第三,便是当时吴国得知司马昭伐蜀,也是做出了应援
同年,吴国大将军丁奉都督大军三路北伐曹魏,他的目的,就是牵制,因此此时,曹魏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如果蜀地战事在拖延下去,这样的负担,司马昭定然承受不起。
故而,蜀地退兵,是迟早的事,可是,谁想到丁奉的三路大军刚刚拉开阵势不久,刘禅就投降了,故而,丁奉也就撤军回国了。
因此,单纯的从这三方面来看,季汉绝非速亡之国,其中军事层面占据主要因素,只要刘禅坚守下去,情势或许真的会有所改观,挺过这次灭国之劫。
但是,就算刘禅熬过了此劫,季汉的国祚,也无法长久了,有着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来自于南北双方的经济与军事均势的打破。
截止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已经拥有六百万人口,常备动员军队六十万人,吴国与蜀国两国人口加在一起不过三百多万人,所有士兵加在一起也仅仅是三十三万人上下,才仅仅相当于曹魏战争潜力与战争实力的一半。
尤其是司马昭利用了九个月平定了淮南三叛的最后一叛,此战,双方动用兵力,司马昭二十六万,诸葛诞十四五万,吴国八万人,总兵力近五十万人,最终司马昭取得了胜利,曹魏内部再无反抗他的军事联盟。
而吴国虽然动员八万大军,但是虎头蛇尾,毫无作为,也突显了吴国江河日下的沉落态势,所以,此战显示了曹魏极其强大的作战潜力与统帅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这也就是说,长达半个世纪的南北经济与军事均势,在此时,已经被打破了,凭借着曹魏的综合国力,今年不亡蜀汉,几年后必然再次卷土重来。
第二,蜀汉本身国力降低,政局混乱、军事失败、百姓贫苦
后主刘禅末年,黄皓专权,朝廷不闻正直之声,尚书令陈祗、右大将军阎宇为了取代姜维,更是与黄皓联合,国君不行仁政,反而信奉巫术,朝廷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将军董承在尚书令陈祗的制约下,无有作为。
大将军姜维在外连年征战,朝内权力被架空,也无法约束黄皓,所以,当时的蜀国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
而且,自公元249年至公元262年。十四年间,姜维屡屡北伐,战果很小,却是劳民伤财,公元262年的候和之战,姜维更是惨败而回,损兵甚多!
这也使得他为了躲避黄皓、阎宇,不得不远赴沓中避难,这样的政局与军事颓势,完全没有了刘备诸葛亮时期的风采。
加之姜维在汉中,为了盲目的扩大歼敌战果,改变汉中五十年来错守诸围的防御方式,而是改为重点防守,诱敌深入。
可是,针对于蜀汉综合国力低下,兵力不足这种情况来说,此种防御方法,无疑是开门揖盗,他自己远赴沓中,距离汉中千里之遥,想要快速救援,也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的军事布局,也是一大败笔!
所以,连年征战,官府不体恤百姓,使得东吴使臣薛诩都是说到当时的蜀汉“民有菜色”,因此,军事衰颓、政局混乱、百姓离心,这样的政权,必然是难以持久。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蜀汉上下政治理念的丧失
邓艾兵临城下之际,为什么无职无权的谯周可以劝降刘禅,这不是谯周一时妙口生花,而是上到天子下至百姓,早已经把刘备诸葛亮当年的威武自强、嗣吾二祖、恭行天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样的政治理念丧失的一干二净了。
甚至说,谯周曾经更开发表反动言论,说道刘备的备,是全部的意思,刘禅的禅,是禅让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老刘家的天下,完了,该给别人了。他公开发表《仇国伦》,而国家没有人制止他,这不就是理念丧失的最好证明吗?
人要是没有了精神,那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刘禅虽不蠢笨,但也绝非大才,中成之主而已。
因此,就算公元263年,季汉侥幸的逃过一劫,但是,汉中在当时,也许就会丢失,想要在延续国祚,怕也是无法坚持太久了。
文:信陵小司徒
图: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中国古代战争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