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生五脏非一岁之果。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君名。

关于题主所提之问题:大明为何未亡于阉党,而亡于勤政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朱由检可谓是众多亡国之君之中最为悲情的帝王,这一点在他的庙号中便可见端倪。清朝入关之后,为崇祯皇帝上庙号为:怀宗;南明小朝廷则称为:思宗。可见无论是继任者清朝还是明朝残存势力,皆是对这位励精图治的崇祯帝感到惋惜。后人在评价崇祯皇帝时常以“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那么为何问题并未出在崇祯皇帝执政之时,但亡国却是“崇祯之运”呢?无非是缺了一根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罢了。

探究某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直接原因(导火索)、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谈到明朝灭亡原因时,此三条依然适用。

直接原因:天灾人祸,起义频发。

众所众知,明朝末年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气温普遍降低,据说海南岛都下雪了。由于气温降低导致了地表水分蒸发量减少,空气之中含水量减少,以至于北方千里大旱,农作物颗粒无收,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这段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时期。《汉南续郡志》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伴随着天灾降临,无数靠天吃饭的农民生计堪忧,同时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横竖皆是一死,于是大批量的农民起义迅速席卷开来。这其中尤为一提的是,崇祯皇帝为了减轻国库财政负担,筹措镇压粮饷,裁撤了大量无用的官方场所,其中就包括陕北驿站。于是原本在陕北驿站吃铁饭碗的李自成失业了。李自成揭竿而起,无数流民起义军拥护,号称百万之众向着北京开进,由此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

后有历史学者调侃:“明朝非亡于朋党宦官,实亡于天灾也!”虽然只是句调侃之词,却从侧面反映了这次天灾正是压死大明王朝这个行将就木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点燃明末社会危机火药桶的一根重要导火索。

间接原因:政治体制崩塌、崇祯刻薄寡恩、清军北疆施压。

一、 宦官集团遭受沉重打击,东林党一家独大。

我们在研究明朝历史时,无外乎经济、文化、政治这几种要素。实际上明朝的经济发展较为一般,文化思想更是压抑刻板,唯有明朝的政治体制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明朝若无这样特殊的政治体制,国祚只怕过不了百年,然而崇祯皇帝却轻佻行事,首先打破了这种政治体制。

明朝的政治体制特色便是以文臣士大夫为首的内阁与宦官太监为主导的内廷司礼监,二者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共同为皇权服务。每当国家遇到大事,总有一种部门会脱颖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比如朝臣于谦、张居正;内廷:冯保、陈矩、魏忠贤等等。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只需超然于其上,左右制衡,不刻意偏爱一方便可长治久安。同时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嘉靖、万历等皇帝虽不上朝理政,但国家机器依然正常运转之原因。

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元朝与番僧共天下,而明朝则是与朋党宦官共天下。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将国家衰败之因全部归咎于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诛杀魏忠贤,大肆打压太监宦官。从短期既得利益上看,此举起到了缓解朝廷内部冲突、新皇上台立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造成了文官东林党一家独大,失去了掣肘自己的力量,无治国理政之能,多搜刮贪婪之辈。太监非是真小人,东林尽是伪君子。

二、崇祯皇帝性格缺陷,君臣上下离心。清朝康熙皇帝这样评价朱由检:

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总体来说,崇祯皇帝有两大缺陷:刻薄和寡恩。

首先说刻薄:大明朝有两个皇帝最为勤奋,一是朱元璋,二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好一头一尾。崇祯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正是因为他渴望治国救国的雄心要比以前几代帝王要强上许多。但是他不仅对自己严格,同时对臣属部下也同样严格。限期一个月完成公务,哪怕多一天都没得商量,轻则打骂撤职,重则砍头凌迟,无所不用其极,丝毫不逊色于魏忠贤。在崇祯皇帝执政的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导致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无心处理国事,君臣之间互不信任离心离德。

再说寡恩:崇祯皇帝一心中兴大明,但是他却不想担当任何骂名和责任。就拿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例。陈新甲奉崇祯的旨意,秘密与满清谈判,希望暂时缓解北疆之危。却不料,事情败漏,朝臣视明朝与满清谈判为耻。此时,崇祯皇帝却将全部罪责推到陈新甲头上,并且诛杀陈新甲,把自己择了个干干净净。久而久之,朝臣便不愿附和或者谏言,以防事情不成,自己成为皇帝的替死羔羊。尤其是在南迁的问题上,崇祯连行李都收拾好了,但是朝臣却一直默不作声,生怕将来皇帝为堵天下悠悠之口,把自己当做挡箭牌。正是基于此,南迁计划只好作罢。崇祯皇帝愤恨的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尽是亡国之臣。”

正是崇祯的两大性格缺陷,使得大明朝连政府的正常运作上都出现了问题,君臣离心离德,再难出现使朝廷转危为安之人。

三、清军绕道蒙古,虎视中原,明军两线作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袁崇焕。袁崇焕过于自信,打出“五年复辽”的口号,崇祯皇帝竟也轻信,以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希望守卫辽东半岛,护卫京师。结果这条宁锦防线就像二战时期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一样,除了耗费大量钱粮之外,基本上毫无作用。清军直接越过辽东半岛,借道蒙古直抵长城山海关下。当时明军精锐中的精锐,也就是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因为要防备清军进攻,无暇参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的镇压。再加上当时明朝国库太仓空空如也,无法支撑关宁铁骑回军军费,所以崇祯迟迟没有下诏调回关宁铁骑。(可能崇祯皇帝都没想到,当时的明军战斗力那么差劲,连拎着锄头的流民都打不过。)

等到崇祯下诏调回关宁铁骑之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覆亡。

力量强大的清军虽未直接进攻北京,却屯兵关外,给到了明王朝巨大的压力,分散了其精锐力量。同时也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本原因:民无自救之力,国无赈灾之银。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根本原因一定是从明朝的经济问题上着手。

从经济体制上说,隋唐两代属于藏富于国,两宋属于藏富于民,而明朝更为特殊,它是——藏富于官。自从明朝中期以来,政府官员便已经极度腐败,横征暴敛。再加上明朝各种皇亲国戚、各地藩王像是一条条吸血虫般,一点点的把大明朝国库啃食了个精光。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百姓手中没钱,同时国家国库里也没钱。

若是放在和平时期,百姓有农作物收成作为保障,朝廷依靠税收倒也能勉强维持。但是不幸的是前文的导火索“小冰河时期”到来了。千里干旱,颗粒无收,正好打破了这种平衡。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百姓手中毫无经济能力,没办法实行自救措施;另一方面国库空空如也,朝廷亦拿不出赈灾之银。为了筹集经费,从官员的兜里把钱拿出来,政府必然要改革。可是改革也需要经费支撑,只能加税,崇祯皇帝甚至添加了辽饷、练饷、剿饷三种税额,民间一度把崇祯叫做“重征”,这也成为了崇祯一生之中最大的黑点。

老百姓本来就负重不堪,结果还要面对各种苛捐杂税,为了活计只得揭竿起义。此时国家就要出军平叛,可是出军需要军费,没钱怎么办?加税…….

综上所述,明朝藏富于官的经济体制在明末陷入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这种烂摊子已经不是崇祯一人励精图治所能收拾的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明朝,整个社会大洗牌,把原有的制度推到重来。这也是史学家说:“明朝不亡没有天理”的根本原因。

国祚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在百姓的无数咒骂之声中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崇祯皇帝虽有中兴之志却无法挽回它颓败的国运,而之所以未亡于阉党魏忠贤之手,只能说是时势使然。那一句“君王死社稷”与其说是对崇祯皇帝的赞美,不如说是对大明皇帝竟混到连一条退路都没有的讽刺。

不难想象,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四处逃窜却连连碰壁,早朝钟响却无一人到场,只剩下景山老槐树上的一条白绫迎风飘摆。回想自己的一生,这位为大明江山不眠不休奋斗了十七年的皇帝,他的泪水到底有多苦!

冬雪秋风梅子雨,悠然观史看君名,欢迎关注,与我一起畅谈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3

很简单,天启帝无论是依靠也好利用也好,魏总能办事,也会办事。何乐而不为,躲在一边钻研木匠技艺。崇祯想做明君却不是那块料,结果亡国了。明朝的政局较复杂,大致分为三派:帝,文官,太监。太监依附于皇帝,不过是皇帝的打手,借以打击文官。崇祯没有丝毫经验,像个二杆子,来就三下五除二,把帮手给弄死了。结果亡国了。天启表面上昏庸,实则精明,一个木匠在做木匠活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木工成品的组合之技吗。传说他是个不错的工匠,傻子能当木匠?可惜他短命了。文官集团的组成也复杂,也是拉帮结派。最坏明朝大屈的就是东林党,满嘴都是仁义道,实则小人行,崇祯受其影极深。明亡是崇祯与东林党合作。

4

明虽亡于崇祯之手,祸根实埋于万历之时,而转折点是万历十年。

观有明一朝,自明太祖至明思宗,共历12代、16位皇帝17个年号,其对于皇储的选立从一开始就乱了:朱洪武隔代立皇太孙并跨过朱棣等子代而传位于朱允炆,这就埋下了明朝帝位传承的祸根,朱元璋死后仅4年朱棣就推翻了他老子的遗愿,以至于明朝数代立储出了问题而影响国祚。其中立储问题最大影响也最恶劣的是在位最长的明神宗万历~万历在位48年却因私心一直沒立储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此时朱常洛已19岁,又等候19年之后才即位,即位后一个月就死了,传位给木匠儿子~朱由校为啥是木匠皇帝?所受训育失常了!皇太子作为储君、其所受训育就是胸怀天下驾驭群臣以便将来登基御极的,搞出个木匠孙子来,祸根在万历。

更重要的是,万历前十年因为张居正抑控、皇帝尚不敢妄为,张江陵大展雄才以至国库充盈万历中兴。张太岳一死、万历如烈马无缰横冲直闯,以一国之财供一人之用,导致后来朝臣不满编、宦官代皇帝与地方争(矿)税钱,万历后期已是君臣失和国将不国了,一旦大厦将倾、已失忠心之群臣必作鸟兽散~崇祯十六十七年正月初一皇帝枯坐金銮殿无人拜年,原因在于他爷爷把臣下不当人看!君既不君,臣何以臣?

至于天启未亡,其在位仅短短七年、在历史中不过一瞬间,此期“流寇”匪性尚重可能是原因之一。明末的“匪”在崇祯末期变得“顺民意争民心”了、以至于民不畏匪而畏兵(国库空虚国君悭吝,兵无饷而扰民),李闯兵锋所指百姓翘首而望,民心所向,明朝亡矣!




5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已经处于党争之中。与之对立的是,代表清流的东林党,清流历来嘴炮无敌,但做事软脚。


反而当时与东林党对立,借用魏忠贤控制朝堂的浙党多信奉阳明心学,讲究经世致用,针对国家出现的问题,愿意去俯下身去做。所以大明天启年间虽然四面漏风,但还能做到北抗女真,内拒贼寇。


崇祯继位,全面清算阉党,东林党上台主持朝政,清流们可以找出国家的各种问题,但他们是说话的不是做事的,针对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最终大明在内乱和外敌之间左支右绌,国运耗尽。

6

当最后一根稻草放下,大象轰然倒塌,但大象不是被一根稻草压死的!

明朝的灭亡,责任不在魏忠贤,也不在崇祯,而在于前几位挖坑的皇帝:

豹房皇帝——正德,这老铁一天天的带头发展娱乐项目,不搞国政,各种胡闹,最后落水而死。

修仙皇帝——嘉靖,修仙几十年,大兴土木,透支国力,土地兼并严重!

女真崛起的功臣——万历,万历杀了张居正,把张居正的变法策略全废了,然后30年不上朝,懒政怠政,女真由此而崛起!

木匠老铁——朱由校,这老铁不管国事,天天抱着木头不放,任用魏忠贤,任由魏忠贤和东林党争斗而不加抑制!

没有在魏忠贤手里灭亡,是因为还有木匠老铁镇压着在!宦官势力和文臣势力保持着微妙的政治平衡!

在崇祯手上垮台是因为崇祯太操切,过于急躁极端,根本不懂得寻找平衡,只会死干蛮干,用人不信,多疑猜忌!

7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亡于崇祯之手,是历史事实,那么崇祯皇帝应不应该背这个锅呢?

答案是应该背,他负有大多数责任,至于魏忠贤,只能算作一个权臣而已,国家的灭亡跟他的关系不是很大。

首先说崇祯皇帝本人,绝对算不上明君。

中国古代的人们往往爱把皇帝分成明君、昏君和暴君。

明君的特点是爱民如子,从谏如流,勤政节俭,文治武功;昏君的特点是忠奸不分,善恶不明,荒淫乱政;暴君的特点最直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视人命如草芥,嗜杀无度。

崇祯皇帝除了勤政节俭以外,其他完全跟明君不沾边儿,从政期间很多忠君爱国的大臣和将领纷纷冤死,说他是昏君也不为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当然不能背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从万历皇帝执政后期开始,明朝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经历了几代后,已经是问题多多、大厦将倾的状态。

李自成等人的造反,再加上天灾的降临,只是把大明朝一只压着的所有问题一下子全引爆了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崇祯皇帝是很倒霉的,因为正好是在他从政期间内忧外患全都爆发了。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来看,崇祯没有做出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决断,虽然作为皇帝很勤政,但是做的多,错的多,这就很尴尬了。

如果崇祯皇帝学习万历皇帝啥也不管,可能大明朝还能苟延残喘三十年,结果崇祯皇帝上台后大刀阔斧,十七年就灭亡了。。。。。。

只能说崇祯皇帝的能力是不够的,在许多关键节点上,不但看不到正确的方向,反而在错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最后举几个例子吧,比如一开始崇祯皇帝废掉魏忠贤是一部好棋,但是魏忠贤可以废,东厂和锦衣卫不能废,那是皇帝的眼睛和爪牙,用来监督和管控手下的大臣,结果崇祯被那些所谓的清流大臣忽悠了,东厂和锦衣卫大肆裁撤,自己把自己眼睛戳瞎,亡国时还闹出了大笑话。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号召手下大臣捐款募兵,结果每个大臣捐款都不超过两千两,包括崇祯的老丈人,崇祯以为他们真没钱,结果北京城破,李自成把这些大臣抄家,每人家里都有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的白银。

其次崇祯的政治思维有问题,乱世是需要武将来平定的,靠文臣是平定不了的,用嘴说,能说死叛军么?这时候要提高武将的地位和利益,轻视文臣的作用,等将来太平了,再收回兵权,重用文臣。

崇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许多有能力的明朝将领,比如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都在崇祯的猜忌和不重用下相继死去,祖大寿一看情况不对,干脆投降了清朝,崇祯已经没有像样地武将可以依靠,不亡国还等什么?

至于天灾这个问题,很多人替崇祯叫屈,认为没有天灾,崇祯还是有那么一丝希望的。那么我想问问有这种想法的小伙伴,天灾是只对大明朝么?皇太极那边不也是受灾严重,活不下了才出来抢劫的么。

如果崇祯在天灾以前,把那些贪官处理掉,停止党争,把朝堂恢复清明,把生产搞上去,天灾来的时候,明朝是不是都不用自己动手,清朝自己就比明朝先被天灾消灭了。

所以综合来看,崇祯作为皇帝,国家的掌舵人,明朝灭亡,他是需要负很大责任的。

8

这么一看,魏忠贤跟和珅???多么的一致!只不过皇帝好像应该对换一下。

9

个人认为,大明王朝亡于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当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按当时的处境,不管是迁都南京还是和李自成平分天下,都可以保住大明江山不倒。但当崇祯着急群臣商讨对策的时候,众臣都一言不发,让崇祯深感书生误国的绝望。

其实李自成造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夺取大明江山,即便是兵临北京城下,也只是求封个西北王,并给退兵费100万白银即可,但文武百官竟没有一个能站出来为他分忧解难。崇祯一筹莫展之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语如晴天霹雳,于是崇祯在亡国前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崇祯皇帝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一个是处死了袁崇焕,另一个就是铲除了魏忠贤阉党,以致于落到了外敌无人御,内乱不能除的境地。魏忠贤虽然揽权贪婪,但是懂得也有办法刮出财阀大地主们的钱来补贴财政,如江南财团。魏忠贤当政期间,边防不缺钱,也没什么人造反,还是有能力的,魏忠贤的维稳工作扎实有力,值得肯定。

怎么说呢,魏忠贤也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无恶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魏忠贤都死了,为什么明朝还会灭亡?明朝只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党。你可以查查,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记记载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祯帝后期,那都不叫民变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么闯王,闯将,闯塌天,无奇不有。这时就要问了,为什么天启帝在世时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启帝是爱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所以说,看历史不仅要看书,还要用大脑去想。魏忠贤贪不贪?贪!!!

但是魏忠贤贪还是办事的,万历朝张居正时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魏忠贤上台的一项政策就是收工商税,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税,为什么要收?因为国家没钱,当时辽东后金那一帮子闹腾的正欢实(事实上也没怎么消停过)边防和军队是要钱的,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了。

什么是东林党?就是江南士大夫,而江南就是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地方,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举一个例子:天启帝的时候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就算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所谓煤老板不交税,资本家不交税,每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苦哈哈却是连年加税,而且东林党一帮子还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为什么天启帝苏州发生民变,而陕西那里的穷苦之地却没有,因为苏州那边的人有很多资本家,魏忠贤的政策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记里面有几个人就是商人。

陕西那边,魏忠贤没有加那些农民的税。有饭吃谁去造反?有人可能会说,崇祯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哪朝哪代没有灾难?为什么天启帝的时候没人反,到了崇祯帝的时候造反的人那么多?好,就算是退一万步说,都小冰河时期了,农业大幅度减产,为什么朝廷还是往农民头上加税,而不收资本家的税?光种地要收税,开矿不交税?做生意不交税?有人说东林党清廉啊,从不妥协啊,为国尽忠啊什么的,东林党真的清廉?清朝入关的时候钱谦益家的钱连满人都为之瞠目,为国尽忠?当时杨昌嗣说攘外必先安内,先和后金谈判,尽全力把流寇剿灭了再说,然后就一帮子东林党人说什么天朝安能屈服于蛮夷之类的话,明朝不是东林党弄没的是谁?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撞钟,文武百官无一觐见的,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帝身边的人,就是我当今我们瞧不起的太监!!!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发现这些明朝文官一个个都富得流油,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捐钱?因为天下是朱家的,而钱是我的。他们觉得亡的是朱家的天下,与我何干?借这个场景,我只想说明明朝的一个现状,即君臣的同“朝”异梦!同朝的君臣尚且如此,那君民之间呢?更甚,两者就像生活在霄壤之别的两个世界中。当权者不晓人间疾苦,而百姓亦“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非不知,是不想知也,因为改哪个朝换哪个代在汉族百姓眼里没有区别。要知道汉人反抗满清政权是因为被强迫“割辫子”,而不是因为满族入关。所以在当时明朝平民眼里,高高在上的近百万朱家人和关外的几十万异族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那“少数人”。

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有人说魏忠贤争过孙承宗,但不管怎么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孙承宗下去了还能起来,魏忠贤死后,好,下去就起不来了。所谓耳听是虚眼。

10

魏忠贤死后,阉党也就是内廷缺乏一个可以和外廷抗衡的领军人物,造成外廷一家独大,政局失去平衡。而内廷其实代表的是皇家意志,也就是说,虽然外廷取得了优势,但是外廷的利益点是散乱的,就造成国家的意志发生混乱。再加上气候干冷,外族入侵,以及突如其来的鼠疫,最终造成明朝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