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倒也是想倾举国之力硬气一把,但现实却狠狠的扇了慈禧一巴掌。



名义上,慈禧手握光绪这个傀儡皇帝,还是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慈禧已经控制不了当年她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了。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下令各地的巡抚总督出兵勤王,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湖广总督张之洞说: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广总督李鸿章态度更是嚣张,直接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像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理应唯慈禧太后的马首是瞻才对,为什么敢于直接对抗慈禧的命令,还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张之洞、李鸿章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有这个本钱!

慈禧作为当时清政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的是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清朝的统治阶级是谁?自然满人!

在清朝的前中期满人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汉人的士大夫很难进入权力的核心。可是到了晚清时期,曾经风光一时的八旗贵胄们已经沦为了只会抽大烟、斗蛐蛐、遛鸟的平庸之辈,慈禧不得已才会启用汉人出身的李鸿章等大臣。

这个原因,就是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敢于抗命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清帝国,离开了李鸿章们还真的运转不了。

其次,已经并入膏肓的晚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各地巡抚总督们的掌控能力。在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八旗兵驻防的全国各地,能够很好的制约各地的总督巡抚。但是清朝后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堪一击,倒是地方汉人武装势力兴起,比如说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等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换句话说,像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人出身的封疆大吏,他们手里有兵,而且这些兵是直接听命于他们的。

有兵还不行,还得有钱。

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担任督抚期间,在自己的辖区内兴办实业、建立工厂。比如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而这些工厂,实际上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而不是慈禧手中。

结合以上种种原因,当张之洞、李鸿章等人认识到清政府根本无力对抗列强之后,选择了抗命。非但如戏,李鸿章等人还越过了清政府,直接和列强签订协议,避免了江南半壁被列强入侵。这就是东南互保!

除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隔岸观火之外,当时很多的百姓对于列强入侵其实也是无动于衷的。

虽然当时义和团运动是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但对于其他很大一部分底层民众来说,对于洋人的入侵相当漠然。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军舰沿着珠江北上,和清军的战船交战,珠江沿岸站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可不是来帮助清军的,而是来看热闹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当地的老百姓反而是帮八国联军引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也!大清国是满人的大清国,和底层百姓毫无关系!

慈禧这个时候想倾举国之力,已经不可能了!

最佳贡献者
2

有网友问:如果慈禧不跑,举全国之力和八国联军强硬对抗的话,结果会如何? 其实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清朝已经是举国之力了。

在平津参战的武卫军已经是整个清王朝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武卫军唯一没有参战的就是袁世凯的7000人,其他的5万人都已经在战场上。清军在北京训练的八旗洋枪队,虎神营也已经参战。

清军在东北训练的八旗和地方洋枪队4万人,也都已经参战了。可以说清朝最精锐的十万多陆军,有90%都已经参战。另外还动员了数十万义和团参战,这已经是1900年,清朝可以动员的最强力量。

在东北的4万精锐力量,在17万俄军的打击下,经过4个月激战,已经全军覆没。在平津地区的武卫军和虎神营,在杀伤2600多联军以后,也全部失败。到慈禧开始逃跑的时候,清军还保留的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不过2万-3万人。就是抽调上来,也不是5万八国联军的对手。

在抗战时期的华北战役,日军侵占华北,日军参战1个师团又3个旅团,实际兵力不到4万人。

第29军在平津的部队包括,第37师,下辖4个旅,第38师下辖4个旅,第132师下辖4个旅。第143师下辖3个旅。另外还有1个骑兵师,2个独立步兵旅,1个特务旅和2个独立骑兵旅,十万大军。

从7月25日,日军正式发动进攻,到7月31日,平津就失守了。整个战役,日军阵亡127人,负伤384人。

1900年的平津战场,清军洋枪部队6万对战5万八国联军,从5月28日一直激战到9月初,杀死对手2600多人。在东北,清军4万洋枪部队也与17万俄军对战,坚持了4个月。

3

结果是清朝提前灭亡。东南各省组成联邦式国家后,与列强谈判,德法英美等国与中国新政府达成新协议后退兵,日俄比较贪婪有领土要求。最终结果是,中国提前进入现代民主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有提前爆发。

4

在八国联军已然打到北京的时候,如果慈禧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和八国联军死磕的话,那么我觉得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最终取代慈禧成为新帝国权力最高的人物或者成为新帝国表面上地位最高的人物。


说到这种种可能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八国联军的大概细节。

历史中慈禧的逃亡

在清朝廷和诸国列强爆发冲突的早期,他们互相之间产生的冲突并不是多么激烈。

最开始的时候,列强们只派了几百人的军队来到他们在北京的使馆驻扎地,专门对付在北京进攻使馆或者外国百姓的义和团,而在那个时候,慈禧还没有彻底的和列强们翻脸。

在后来激烈冲突之后,他们又派出了几千人。

然后在慈禧彻底和他们翻脸、在国内进行了战争动员后,列强们才出动了两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两万人军队一路攻占了天津和北京,然后在这两万人占领了清帝国的核心北京之后,他们又再度派出了三万军队,加大了对清帝国的侵略。


总的算下来,列强们在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一共出动了将近5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些看似人数稀少的军队,达到了震慑整个清朝朝野的效果。

至于慈禧,则是在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但还没有完全把北京攻占下来的时候,带着光绪皇帝等一帮人逃出了京城。

慈禧选择死磕的三种不同可能

首先不管慈禧打不打算死磕八国联军,她都是无法抵挡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

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虽然慈禧下令让人给守城的士兵们分发了从列强们手中购买而来、跟列强们所使用武器差不了多少的先进武器,但是由于他们未经训练、根本不会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他们就如同一个新手开着战斗机去和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开着战机去战斗一样,根本就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在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是一面倒的失败。

要是慈禧当时选择死磕八国联军,这些守城军队是根本保护不了她的,在八国联军的进攻下,她会和光绪等人一起被包围在紫禁城中,最终有可能经历到三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就是被八国联军处死;第二种结局是被八国联军囚禁控制起来,然后她手中的大权会被八国联军交给光绪皇帝执掌;第三种结局则是如同历史中一样,让她签定下一系列赔款后,把清帝国的大权归还给她。

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如果是第一种结局发生的话,预示的是八国联军根本就不看重清朝廷的影响力,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机会就来了。

在历史中爆发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以李鸿章、张之洞等多位东南一带的总督、巡抚为首曾签订了一份东南互保协议。

他们这份协议是在得到列强们认可的情况下签订的,为了保障列强们在上海等租界的利益,他们承诺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爆发冲突的时候不会对清朝廷进行任何的帮助、不会跟八国联军们爆发任何的冲突。

在当时大有一番一言不合就会脱离出清朝廷掌控的局势。

在那个时期里,张之洞等人甚至还提出了如果见机不妙就把李鸿章推到台面上让他当新帝国总统的想法。

如果慈禧被八国联军处死、如果清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这些东南督抚们的掌控力,那接下来李鸿章是有非常巨大可能成为新帝国总统的。

而成为新帝国总统的李鸿章也有两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走上传统的封建道路,手中掌握着高度集中的权力,与历史中的其他君王一般无二。

第二种可能则就是和西方的总统制差不多,虽然成为了总统、成为了新帝国名义上最隆高的人物,但是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将会处处受到旁人的限制,无法做到如同传统君王一般的权力集中,就如同成为大总统后权力处处受到限制的袁世凯一样。

历史中的袁世凯之所以称帝,除了受到自己儿子的蛊惑之外,很大的原因就跟他想集中分散的权力有关,如果李鸿章遭遇到这种状况的话,他也很有可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慈禧这位手段强悍的女人真被列强们处死的话,那李鸿章走向通天之路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几率远超光绪皇帝当权的可能。

所以说这就是慈禧如果在八国联军时不逃跑的话,将会经历到的结局,其中可能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丢掉小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5

看看左宗棠还有冯子材对李鸿章的评价吧!李鸿章有什么贡献!左宗棠与冯子材他们三个人都是同一时期的人!不去崇拜左宗棠与冯子材反而为李鸿章叫苦!真的是怎么今天的中国!中国的教育真的生病了!看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当时的历史贡献与历史成绩来定论!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区、击退沙俄对新疆地区的餐食我们领土!冯子材击退法国人后导致法国当时的内阁倒台!李鸿章呢!一个卖国贼!甲午为什么败!败在李鸿章自私想拥兵自重!想保全自己的实力!怕打掉一艘船少一艘船!每次签到条约都吃回扣!这是事实!英国档案管理有的!还有日本与法国历史档案里面也有记录!这不是抹黑李鸿章抬高左宗棠与冯子材的身价!这是事实!历史事实!为什么今天有人给李鸿章翻案,我看也许今天有些人想学习李鸿章吧!想走李鸿章路线!做个不会被骂的卖国贼!

6

慈禧太后不跑,跟八国联军死磕???

这能叫个问题吗?死磕的结果,就是磕死呗!

实际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根本做不到“举全国之力”,她顶多也就是“举半国之力”,因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员们,纷纷让慈禧玩蛋去!



当北京的那封所谓的“宣战诏书”传达给南方各省的总督们的时候,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大难即将临头!他马上命令自己的学生,上海的铁路大臣,邮电部尚书盛宣怀:按住诏书,严格保密,不要下发!

李鸿章随即与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们联系,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李鸿章的态度是:“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认为这次贸然的宣战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列强联手进攻,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各省督抚们对比表示认同,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们纷纷向北京表示:“我们认为您的这道命令是在义和团的劫持下发出的,因此我们不敢遵从”(此逆诏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等人联手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表示绝不遵从北京命令与列强开战,同时也要求列强军队不得进入东南互保各省。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战火,功劳尤甚。

当时中国的军队虽然总数将近有百万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地方实力派手里,他们不动,慈禧谈何“举国之力”啊?

何况慈禧就算能调动举国之力也没用,她手里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几万“武卫军”而已:

(武卫军历史照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深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组建了“武卫军”,用来巩固京师。袁世凯也被纳入武卫军体系。包括聂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军队也被纳入武卫军。装备远好于普通八旗绿营等,单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枪,重武器还有马克沁重机枪,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清朝基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武装力量了。全国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腐败的连老百姓都打不过了,更不要提上战场打仗。

旧有的湘军、淮军,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经崩溃。湘军早就被拆分,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基本被日军消灭,清朝除了四五万武卫军以外,可以说没有任何战斗力。

从照片上都能看出来所谓的“精锐”武卫军的精神面貌,也只不过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于在殖民地战场上久经战阵的八国联军来说,依然不堪一击。

而且清朝内部并不团结。武卫军的首领聂士成一直很鄙视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拳匪”,因此双方过节很深。在于八国联军交战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国联军。后面还要抵抗义和团!因此腹背受敌,很快败下阵来,聂士成本人牺牲,残部溃散后后来成为了北洋张勋的班底。

聂士成部是清朝武卫军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队更是完全溃散。主要是清军一直以来都是兵无斗志,完全靠将领的强制命令行事,将领一死自然全部溃散。无纪律与严重的腐败注定了清军必然失败,与装备无关。实际上当时的清军装备与八国联军并无差距,一些精锐清军的装备甚至比八国联军还好。

如果慈禧坚持留在北京,无非就是下一个崇祯——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里有崇祯的气节,估计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联军杀不杀她,哪就不好说了。

另外,八国联军战争还导致另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就是武卫军中的大部分部队都被消灭,只有山东的袁世凯独善其身。导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成为了清军的唯一精锐,为他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础。

7

1900年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喜大悲的年份,早就受够了列强欺压的老佛爷,一心想要一洗前耻,恢复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严,以前是没得选,现在国内百姓经过长期的列强压迫,加上一向与自己作对的义和团都站在自己一边,民心可用,洋务运动以来的巨大变化,让自己也有枪又炮,组建的新军也有莫有样,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难道还抵不过数万人的联军?于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宣战,随着慈禧的跑路而告终,又一顿割地赔款,最终的信心再也不复存在,那么,即便是慈禧真的能够死守,强硬到底,就能够改变结局吗?


自然不可能,虽然说清政府有打败列强的实力,毕竟清政府的实力也摆在那,不然她也没胆量叫嚣诸国列强,但是她忽略了自己的掌控力,也高估了底下人的忠心和能力,看到的是这个华丽的外表,却回避了内部的腐朽。

开战之后,单论武器装备,自然是不输于列强,甚至是要比列强的还要好,连联军打开清军的仓库,拿出崭新的各式武器时,都惊讶的发现竟然比自己用的还要好,但即便如此很多城池几乎都是不战自溃,提前跑路,当然有血性的亦有之,义和团部分民勇,万余蒙古骑兵,只不过在炮火中,血肉之躯,又何以抵挡的住?

而清朝最强大的实力,袁世凯的新军以及最发达最精锐的东南各省诸军,都采用隔岸观火的策略,听调不听宣,而这些势力才是清政府最为强大的实力所在,毕竟靠着洋务运动以及南征北战镇压动乱武装培养出来的军队,自然不是京津地区抽鸦片的老爷兵所能比的。

另外,虽然列强可恨,但是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去,所谓的民心可用,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所以说,固然慈禧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她也没有拼死一战的能力,毕竟这也是她自己经年累月种下的恶果。

8

这个假设其实是无法成立的,结果也极为不容乐观。

首先,清廷自己根本无法做到“举全国之力”。而事实上,当一贯外交弱智、对外软骨病的慈禧太后突然头脑发热,悍然向11国宣战后,她是有计划举全国之力对抗列强的。然而,当宣战诏书被送达各地方都督时,却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当清廷中央向列强宣战时,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怀宣、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掌握地方实权的实力派人物却完全违背了清廷中央的意志,与各参战列强达成了协议,这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彻底撕下了慈禧太后中央权威的遮羞布,使清廷颜面扫地。而由于清廷的嫡系军事力量八旗、绿营军队等彻底堕落,面对地方督抚公然对抗中央的“东南互保”,慈禧太后却无能为力。因此,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及清廷中央根本无法做到“举全国之力”对抗。

其次,此时的清廷,包括中央和各地方,没有一支可以与列强现代化军队对抗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退一万步讲,即使慈禧太后真的奇迹般的集结了全国的军事力量,“举全国之力”对抗八国联军。面对八国联军数万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军队,仍处于封建时代的清朝军队完全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抗。

此时,湘军已基本消失,淮军四分五裂、暮气沉沉,八旗、绿营彻底堕落、不堪使用。事实上,此时的清廷也只有袁世凯在小站所训练的一万余人的新军,是经过西方现代化模式训练的军队。

但是,此时袁世凯的新军只有一万余人,人数远少于八国联军的数量。再加上袁世凯的新军从未经过现代化实战,从军官到士兵均为新兵,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老师”,袁世凯的新军很难获胜。

最后,慈禧太后不可能不跑。纵观清朝的统治者,从来没有“君王死社稷”的决心。相反,从咸丰皇帝开始,清廷已经形成了“见势不妙,随时开溜”的习惯。永远将自身的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置于第一的慈禧太后,绝不会留在北京,与八国联军血战到底。

而即使这些不可能的假设都存在,慈禧太后真的没跑,清廷也真的做到了举全国之力对抗八国联军。但是,没有一支可靠的、现代化军事力量,其结果依然是惨败,结果甚至更惨:一旦清廷中央被八国联军彻底击溃、俘虏或消灭。失去中央政府的中国,反而很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变成一盘散沙,任由列强划分势力范围,肆意宰割。

9

一,慈禧不跑,就会亡国。

1,打是打不过的,强硬对抗就是满清直接灭亡。就像美国打萨拉姆,扶植新的傀儡政府。

2,当时的情况就是慈禧跑了,北京没有政令了,形成权利真空,李鸿章被联合推出,将要成为中国新的代言人了,潜逃的慈禧要歇菜。

二,慈禧跑是对的,这是战略纵深。

1,八国联军也就几千人,而中国这样大,找是找不到的。结果八国联军进北京城,没找到慈禧也懵逼了。

2,八国联军找不到慈禧,也就没有索赔对象。这时候慈禧在西安喘过气了摆手说“我在这儿”,同时命令李鸿章去找洋人谈判,于是清朝又开始苟延残喘。从此李鸿章成了世人眼里的卖国贼。


10

这种问题无法成立。

清代统治集团都有自己的诉求,那就是以自己还依旧是统治者为前提,硬杠到底非良策。一些人英雄主义,热血浪漫,情怀沸腾,动辄说出鱼死网破的话,无疑是书生意气。类似于以下的幼稚问题,

如果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硬碰硬
如果与八国联军硬碰硬
如果甲午战争硬碰硬
很多如果

看起来好像非常爱国,非常有道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且不说硬碰硬,就是东南的朝廷大员,地方实力派,都不答应。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搞东南互保,不遵朝廷号令,谈硬碰硬?而且,类似于义和团的民间力量不像是军队力量,不在可控的范围内。仅凭一腔热血,和秩序良好,武器装备先进的八国联军硬碰硬,只能被割韭菜。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逃,尚有一线生机。因为八国联军不可能占领全国,谈判妥协是必然的。

对于满清亲贵来说,自己的命,自己的权力,包括自己的地位,赔款可以解决。举全国力量,改朝换代,也是倏忽之间。试问?谁有胆量这么做。大家都是理性人。要是你我,估计也会选择妥协。

内忧外患一般会先考虑内忧。况且,汉族大臣也不会去做出头鸟。

很解气的办法一般都不是最佳解决办法,直来直去不是政治,是恣意使气。拿天命开玩笑,开不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