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辅政大臣,有两黄旗出身的索尼,鳌拜,遏必隆,以及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四大辅政大臣呢?难道真的就是顺治皇帝为年幼的康熙找的执政助手,辅助他治理朝政?


其实并不是,顺治皇帝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让整个朝堂以及孝庄康熙祖孙两都猝不及防,毕竟顺治帝太年轻了,才二十来岁就驾崩了,所以在康熙的接替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完全就是仓促上阵,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四大辅政大臣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顶上了皇位没错,但是他当时才六岁,实在是太小了,压根就没有执政的能力,又如何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而且自古后宫干政本就是大忌,所以即便有人提议让孝庄太后来垂帘听政,也被孝庄太后给拒绝了,但是问题摆在这总得要来解决吧,总不能真的把执政大权交给一个六岁小孩胡闹吧,即便这个小孩以后会成长为一代非常优秀的帝王,但此刻显然还不行。

孝庄太后


那么学着顺治一般,找个宗室内部的宗亲来辅助执政?显然吃过多尔衮大亏的孝庄太后自然讳莫如深,不肯再重蹈覆辙,所以想都没想就略过了从宗室内部寻找执政人选的想法,既然内部不行,那就只能从臣子当中选了,而臣子当中自然只能从八旗中选择对自己最忠心,最安稳的人了,所以孝庄选择了两黄旗的索尼,鳌拜,遏必隆这几个在多尔衮时期就一直支持帮助自己的自己人,以及在多尔衮案件中表露忠心,充当倒衮运动急先锋的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这也就是四大辅政大臣的基本由来了。

鳌拜剧照


前面也说了,由于顺治皇帝驾崩的太突然了,一切都只是临时之下,仓促准备的,所以说这临时搭班子组建的四大辅政大臣,自然也是有其内在隐患的。

首先孝庄太后任命索尼为首辅,这没问题,毕竟索尼的身份,威望,年纪摆在那,当个首辅也没人和他争,但是让苏克萨哈担任次辅,这就让纯靠能力上位的鳌拜很不爽了,毕竟在鳌拜眼中,苏克萨哈不过就是一个靠着卖主求荣获取的地位,看不上他,也为此埋下了最终鳌拜一家独大的隐患。

康熙


所以说,之所以四大辅政大臣的存在,一来是无奈之举,太过突然了,二来为了避免宗室至亲的再度干政,重蹈多尔衮的覆辙,三来,任用自己信任忠心的臣子辅政,更让孝庄放心,也更有利于后续康熙的亲政。

最佳贡献者
2

四位辅佐大臣:

索尼

苏克萨哈

遏必隆

鳌拜

顺治帝临终前的这种安排,其实是吸取了宗室辅政的教训,他不想儿子时代也出一个多尔衮。 诸王、贝勒也知道皇权真的不能觊觎,否则多尔衮掘墓鞭尸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宗室贵族们说:“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 异姓大臣辅政,可以杜绝辅佐重臣对皇权的非分之想,这是顺治帝留给儿子的政治遗产。 异姓大臣辅政实际是打破了满洲旧制度,打破了所谓八王议政的传统。史学家孟森先生曾经这样说:“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这种新型的辅政体系更加接近于中原朝廷的权力格局。 为了防范辅政大臣与诸王、贝勒勾结,孝庄太后给四位辅政大臣安排了一个宣誓仪式,誓词有: 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烨正式继位。十四日,诸王与文武群臣在大光明殿宣誓,称若妄作非为,互相结党,即遭天诛!

3

大家好,我是小丞相,欢迎关注??

关于顺治皇帝为什么选择四大辅臣辅佐康熙皇帝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要选对皇帝忠心的人,另一个是要选择不容易擅权的人。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具体解释:

1.鉴于多尔衮的教训,未选择皇室的人辅政

顺治皇帝六岁登基,本属一个偶然。皇太极没想到自己51岁,还处于盛年就突然猝死。到死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让谁登基。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争夺皇位斗争得正激烈,两人几乎火拼。最终多尔衮耍了个心眼,让福临捡了个便宜。

但是登基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多尔衮没有皇帝的名义却实际拥有皇帝的权力,手中大权独揽,几乎把皇帝的权力都搬到摄政王府了。

多尔衮还一步步打压豪格致死,让其他王公不敢言语。而后他就飞扬跋扈,占尽顺治的便宜,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甚至还屡屡传出多尔衮和自己的生母有扯不清的关系。

这些都给顺治留下来很大的阴影,因此顺治皇帝为了稳固皇权,不想康熙重蹈覆辙。

2.四大辅臣世代都是忠于皇家的忠臣

既然不选择亲王辅政,那就从忠于皇室的大臣里找,而这些人都是终于皇室忠于顺治的世代忠诚。

首先讲一下苏克萨哈。这个人比较特殊,他是原本是多尔衮的人,后告发多尔衮有功,得顺治皇帝宠。但是苏克萨哈父亲苏纳,也是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功臣。

其次索尼、鳌拜。这两个人也是随父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功臣之一。而且,他们主要都是随皇太极征战的得力战将。多尔衮和豪格争夺帝位时,他们坚决主张立皇太极的儿子。因此他们极为忠诚。

最后一个是遏必隆。他也是长期隋皇太极征战,立下战功之人。后被多尔衮的人陷害,顺治亲政后获重用。

这四个人都是对顺治皇帝、对皇室忠诚之人的最佳人选。

3.让辅臣制约亲王又让他们互相制约

顺治皇帝去世前,曾一度想立兄弟,一说想立代善的孙子杰书。而最终却又没立杰书,但杰书在朝中势力不小,立年幼的康熙会不会导致杰书或者其他亲王篡位。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朝中最有实力、最有名望、最为忠心的大臣拉到自己这边,敌人就没了翻盘的资本了。

而选择四个人的还有一层意图也是让四个辅臣相互制约,最终得利的自然是年幼的皇帝,好让孝庄太皇太后掌控得了他们。

好了,就回答到这里,我是小丞相,喜欢就关注并点赞吧??

4

我们都知道顺治皇帝去世的很早,他的儿子还很小,所以顺治帝死前,给年幼的康熙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为什么是这四位,而他们又为什么能成为大清王朝的顾命大臣呢?

四大顾命大臣

一 、索尼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索尼都是能人。他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历皇太极、顺治时期直到康熙,为四朝元老。

努尔哈赤时期,索尼和父亲硕色、叔叔希福一起,因为熟悉满、蒙、汉多种语言,而备受重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主要精力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明朝,另一方面则是蒙古。所以索尼在后金的外交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索尼也绝不仅仅是个文臣,他也是战功赫赫之人。而且不但统兵,也能亲自陷阵。天聪三年,皇太极统兵突入内地进逼北京。明军将豪格重重围困,索尼骑马直冲阵中,斩杀多人后救出豪格。


崇德八年,皇太极暴毙。多尔衮、豪格争位,索尼带领鳌拜等人誓死要立皇太极子孙(多尔衮是皇太极弟弟)。最终多尔衮屈服,提出拥立顺治自己辅政的折中方案。

《清史稿》中称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多尔衮等人憎恶索尼,多次加罪,但始终没有太过确切的把柄。 康熙时,索尼为四大辅臣之首。一度尽心竭力,但后期鳌拜与苏克萨哈争斗,索尼明哲保身,称病不出。康熙六年,索尼去世,谥“文忠”,其子索额图也是一代著名权相。

二、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额驸苏纳(努尔哈赤的女婿)的儿子。

原是多尔衮的近侍,多尔衮死后,他是首告多尔衮有“不臣之心”的人之一。苏克萨哈能够上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三旗中镶黄正黄两旗都是皇太极的部下,可用之人非常多,但正白旗一直是多尔衮统领,他死后顺治才将正白旗主归于自己,所以正白旗中可用之人也着实不多。

苏克萨哈因首告之功在四大辅臣中排名第二。但在后来的镶黄、正白换地事件中,被鳌拜枉杀。

三、遏必隆

遏必隆家世极其显赫,他是后金开国五大臣额亦都之子,与鳌拜同属镶黄旗。皇太极死时,他也是坚决拥立豪格之人。


顺治时期,遏必隆因军功及家世被封一等公、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康熙时,因依附鳌拜被议死罪,后被赦免。

遏必隆的二女儿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三女儿是康熙贵妃(胤的母亲)。两个儿子分别娶了康熙第一位和第三位皇后的妹妹。与皇家的关系说得上是千丝万缕。

三、鳌拜

鳌拜的名声最为后人所熟知,也有很多历史演绎的形象,鳌拜将门虎子,武艺精熟。跟着皇太极打察哈尔、朝鲜等地,屡立战功。进攻皮岛时,鳌拜身先士卒,以首功荣获“巴图鲁”称号。

在锦州之战等战役中仍不断立功,入关后,跟随阿济格先后扫平大顺、大西等农民起义政权,多次荣立首功。 政治上鳌拜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皇太极死后鳌拜坚定地支持索尼要立皇太极子孙的主张。所以后来多尔衮摄政时,多次打击鳌拜,论其死罪,但都在最后一刻获得赦免。

顺治亲政后对其极为重视,命其随侍左右参与朝政。 四辅臣中鳌拜排位最后,但除索尼外,其余二人在军功、声望上均不及他。所以助长了其横行无忌的态势。换地风波中他枉杀了苏克萨哈等大臣,康熙明知冤枉,却无力改变,于是深以为耻。直至最终下决心除掉鳌拜。

四辅臣虽是顺治皇帝所定,但应该是孝庄太后的主意。四人有两个共性:一是均非多尔衮一党,拥立皇太极子孙;二是均出自上三旗,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所以辅政之初,四人是有同舟共济的时候的,这帮助清朝顺利度过了少年康熙的权力真空时期。

但后来唯一一个能压制住鳌拜的索尼日渐老去,慢慢的选择了明哲保身,慢慢的淡出政治舞台,鳌拜的地位不断上升,无人可比,这也养成他独断专横的性格,开始不断挑衅皇权,触碰康熙的底线,为他日后惨淡的结局面下了伏笔。

鳌拜的故事也警示着广大的人们,做人做事要知分寸,时时刻刻要清楚的认知自己的位置,不可有僭越的行为,否则就会有祸事。

5

1661年,年轻的顺治因为天花不治而死,临死的时候遗诏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顺治留给康熙的除了是一个个刚刚完成统一的江山,还有矛盾重重的朝廷,因为事发突然,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年轻的皇帝会突然死掉。


依据皇太后孝庄的描述,当时顺治不仅下了一个罪己诏,还遗命以索尼为首、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人作为辅政大臣。歪史个人认为,依着当时顺治汉化的趋势不大可能全部委任四个满洲人作为辅政大臣,所以极有可能是皇太后诈称遗诏,而自己做主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

孝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汉人,顺便遏制宗室,因为顺治的汉化倾向非常明显,而王公贵族有多尔衮之鉴,授予四大臣实权,一来抑制汉人、一来抑制诸王、一来又用诸王的权利抑制四大臣。这一道圣旨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不得不说孝庄手腕高明。

这份诏令中,当时62岁的索尼成为一匹黑马,意外的成为辅政大臣之首。这一点比他们四人成为辅政大臣还让人诧异,恐惧不安的索尼当时率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面见诸王:


“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务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贝勒答道:“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国家政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勿让。”

大行皇帝指的是当时还没有下葬的顺治,还没有定庙号谥号,所以称为大行皇帝。索尼的推脱之词或许出于谦让,或许出于恐惧,但是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诸王的回答:大行皇帝甚至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国家政务,现在谁都不敢干预。这话看起来风轻云淡,但是实际上传达一个消息,他们被委任的前提是大行皇帝知道他们的心。

索尼是正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鳌拜、遏必隆是镶黄旗。


什么心?当然是忠心,对于皇帝来说,才能不是主要的,忠心才是主要的。而这四人索尼、鳌拜都是当初拥立顺治的功臣,苏克萨哈则是多尔衮死后弹劾多尔衮的旗手,遏必隆则是曾经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钮祜禄·额亦都之子,属于继承父爵的二代,多少有充数之嫌。

这一些就是皇帝知道他们的心的原因,因为早年拥立顺治的功劳,铺就了现在登往辅政大臣的路。其中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又是武将,其中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三人都有军工在身,在军队在有不小的势力,正好和诸王可以互相牵制。


而索尼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本来属于海西女真的他早年随父亲投奔努尔哈赤,因为通晓满汉蒙等文字,入值文馆。这时候被孝庄拔升为首辅肯定是为了抑制鳌拜等三个武将。

辅政不久,鳌拜利用军功,而同是两黄旗的索尼很快就默许鳌拜遏必隆必死苏克萨哈,孝庄的互相牵制的计划破产,至此不得不再次利用索尼,把他的孙女嫁给康熙立为皇后,打压鳌拜。


成为皇亲的索尼没多久死去,其子索额图协助康熙擒杀鳌拜。

伴随四代皇帝,索尼一路高升,从一个文官变为辅政大臣,索尼所凭靠的就是不站队,忠于皇帝,不畏强权。圆滑而不世故,也不落井下石。无论是鳌拜还是多尔衮都没有让索尼附和。正是这样,他才成为四个辅政大臣中善终的唯一一位。

6

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满洲正黄旗,是四个辅政大臣之首。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遏必隆:满洲镶黄旗。鳌拜:满洲镶黄旗。

至于顺治为啥选择四个辅政大臣,主要是出于玄烨以后皇权的稳定。因为顺治登基时,就是因为多尔衮当摄政王,顺治可以说是一个傀儡。同时四个辅政大臣也可以互相牵制,不出出现一家独大。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如愿,索尼年龄太大,力不从心。苏克萨哈又被鳌拜收拾了,遏必隆性格懦弱,早就依附鳌拜。所以造成以后的鳌拜专权。

顺治帝选择四个辅政大臣还有就是,顺治儿子中年龄都比较小。这种情况就必须有大臣来辅佐,当然顺治也考虑过把皇位给自己的堂弟。但孝庄否决了这种提议,因为顺治的堂弟不是皇太极的正统出身。




7

据《清史稿》记录,顺治皇帝于1661年2月2日染上天花,之后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和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到自己身边,口述遗诏。同日,8岁的皇三子玄烨被立为皇太子。随后,皇帝于1661年2月5日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二十二岁。

顺治帝遗诏中写道:

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可见,顺治帝对自己这么快要驾崩也实属无奈,毕竟是得了天花,在当时这种病只能靠自己的命硬不硬。康熙在天花中幸免于难,可能也是他被选为皇太子的原因。虽然野史也有说顺治没有驾崩而是出家当和尚去了,但比起正史记载,这个说法显然不是很靠谱。

在诏书中,顺治钦定了四大辅臣给自己的儿子,而对于这四位的选择,顺治其实是有一定的考量的。

一、康熙年幼,需要辅臣是刚需

康熙继位时,才8岁。8岁的孩童当然没有处理朝政之能力,尽管有人提出要孝庄垂帘听政,但是孝庄不是后来的慈禧,并没有同意,所以另选辅政之臣以成刚需。

二、这四人都曾清算多尔衮一派,顺治非常信任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扶持福临入承大统(本来应该为皇长子豪格)。当时福临年仅六岁,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顺治帝即位后,对他的称呼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演变成“皇父摄政王”,但是心里对多尔衮是很不满的,但只能敢怒不敢言。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首先拉拢三王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三王深知多尔衮一派大势已去,就顺水推舟,在伯父济尔哈朗主持下联名向福临举发多尔衮。这联名中,就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这四位大臣。

此举结束了自皇太极逝世以来、长达数年之久的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帝,使清朝在入关之初、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了政治稳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顺治对这四个人是非常信任的。

三、避免多尔衮事件重演

辅政大臣是关系国本的大事,而且短时间内需要确立合适人选,任务就更加艰巨了。因为之前多尔衮以近枝亲王身份摄政,把持朝政僭越皇位,导致他们母子差点噩运临头。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决定放弃以宗室为辅政之臣的方案,而采用异姓大臣辅政。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乱臣贼子的产生几率,为儿皇帝之皇位加了几份保险,同时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亲的权力。


“四大臣”产生的原因基本就是这样,虽然达到了部分目的,但因为事件仓促也有些唐突,在权力分配上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

四大臣中两黄旗占了三位,仅苏克萨哈一人出身正白旗,很容易被排挤。最其次,排名也有问题,之所以“四大臣”多出自两黄旗,说白了两黄旗人才是孝庄信任的身边人,至于正白旗只是因为多尔衮时期才“沾了光”成为上三旗之一,但是苏克萨哈排名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虽说出于制约目的而为之,但这也让排名靠后的遏必隆和鳌拜心中不快,为日后危机埋下了危机。

8

顺治之所以选择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辅佐年幼的康熙,其根本出发点是保障皇权的稳固。因为顺治皇帝有摄政王多尔衮辅政的阴影,所以才选择了勋臣而非宗室辅政。当然,这与鳌拜等人对顺治的忠心以及满清的八旗制度,也有相当的关系。只是顺治看似严密的安排,随着鳌拜擅权而逐渐瓦解。

顺治皇帝的辅政阴影

其实从皇太极开始,每任皇帝的最大任务,便是从宗室手中夺取原本属于皇上的皇权。皇太极通过一系列的运作,确立了他本人独尊的局面,消除了其他三大贝勒和他平起平坐的局面。皇太极死后,出于稳定等因素,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为帝,多尔衮等人辅政。少年天子从小尝尽了那种小心翼翼的日子,生怕多尔衮夺去自己的皇位。甚至有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以保住顺治皇位的记载,这对于少年天子来说是十分屈辱的。所以后来顺治和孝庄关系不怎么好,这也是一个因素。

当多尔衮去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原本被封为清成宗的多尔衮,很快便被剥夺一切封号。顺治帝以前对多尔衮的封赏全部追回,甚至有传言顺治开棺鞭尸。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顺治对多尔管是有多么深的恨意了。所以,顺治不论是出家也好,驾崩也好,他在选定辅政大臣的时候,肯定要避免自己当初的局面。非宗室大臣辅政,宗室人员监察,两者相互制衡,这是顺治为康熙选定的辅政路线。

索尼、鳌拜等人的忠心

当初皇太极驾崩,并没有留下遗言立谁为太子。此时实力强大的多尔衮,对皇位产生了觊觎。好在在代善、豪格等势力的平衡下,多尔衮并没有轻举妄动。而在这个过程中,索尼、鳌拜等人一起发誓,要拥戴皇太极的皇子登基为帝,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多尔衮的气焰和野心。因此在多尔衮辅政期间,鳌拜受到了打击报复,差点把命都丢掉了。当顺治皇帝亲政之后,对于这位满族第一勇士自然是高看一眼。

索尼、鳌拜出身于皇帝亲领的两黄旗,而且对顺治忠心耿耿,功高劳苦,自然是辅政大臣的人选。而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和顺治皇帝是表兄弟,后来女儿更是嫁给康熙当皇后,既是勋亲也是功臣。而苏克萨哈原本隶属于多尔衮,后来揭发多尔衮诸多“图谋不轨”的事迹后,获得顺治信任。所以,顺治给康熙选择的这4个人,都是精心挑选的,而不是随意指定。

受到遗命后,索尼四人不敢接受,“索尼跪告诸王贝勒,请共任国政。”这些诸王贝勒都推辞,说大行皇帝的遗命是让你们四人辅政,我们不敢干预国家大政。于是索尼四人奏知太皇太后孝庄,发誓要辅保幼主,然后四人才开始接任辅政的重任。

满清立国基础之八旗制度

上面也说到,皇太极初期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收归自己名下,一跃而超出其他贝勒贝子。而索尼、鳌拜、遏必隆都出身皇帝的上三旗。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原先属于多尔衮统领,实力也不可小觑。所以,此四人辅政,八旗之中,便有一半的力量属于皇帝,可以保障皇位的稳固。后来鳌拜杀掉苏克萨哈,索尼、遏必隆坐视不理,其实更多的是属于旗与旗之间的斗争,索尼、遏必隆乐见其成。

综上所述,顺治之所以选择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辅政,是因为他们的功劳、身份以及出身,同时可以避免宗室对皇权的觊觎,使宗室和辅政大臣之间形成平衡。只是顺治没想到的是,鳌拜后来擅权,就连宗室都对他十分害怕。不过康熙打败鳌拜后,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囚禁在牢中至死。到了后来,鳌拜更是恢复了名誉。可见鳌拜是个权臣,但并无取代康熙的意思。所以,顺治为康熙选定的4个辅政大臣,总体上算是成功的。

9

我一直觉得顺治皇帝早熟,其年龄和能力明显不成正比,顺治皇帝自亲政的十年中,其魄力不像是十几岁的青年,其为政的几项举措也都是比较进步的,最后年仅23岁的顺治去世前,安排的辅政大臣也是井井有条。

顺治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明显顺治是经过深思熟虑,他不光吸取了多尔衮摄政王专权的教训,也吸取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因为辅臣太少产生的一些矛盾。细看这四位辅政大臣,都是功勋卓著能力突出,并且这四个人性格各异,难以抱团,且各自势力很强,四位大臣同时辅政,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

虽然最后还被鳌拜专权了,但那也是索尼去世之后了,平衡被打破了,顺治估计也考虑不了那么远的事情了,后来的咸丰皇帝临去世也参照了顺治安排辅臣的模式,不敢用亲王辅政,后来为了杜绝鳌拜的问题,搞了多达人的八大辅臣,不过谁也想不到被慈禧一锅端了。

总之顺治选择的这四大辅臣,一是地位都很高,达到相互制衡的作用,二是能力都不俗,帮助康熙执政,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巩固他们家族权力的稳固。

10

康熙即位时才8岁,无法亲政,在到康熙成年亲政这段时间里势必要辅政大臣辅政。诸王贝勒是宗室,具有潜在皇位继承的法理性,是皇位继承人的最大威胁。顺治自己也是冲龄即位,多尔衮的先例,他不得不警醒,他是过来人,感同身受,自然不会让宗室辅政。而四辅臣是臣子,是皇家的奴才,身份与诸王贝勒等宗室有质的区别,安全系数更高。四辅臣中,索尼,鳌拜,遏必隆出身两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多尔衮死后,他的正白旗被皇帝收归,自此正黄,镶黄,正白成为皇帝自领的上三旗,而四辅臣正是这三旗出身。其中,索尼,鳌拜是铁杆保皇派,这两人不仅出身两黄旗,更是在皇太极死后在推举皇位的会议中,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皇太极系皇子派,力主反对多尔衮为帝,才使皇位没落在皇太极之外别的支系中。他俩后来也因此屡受多尔衮残酷打击,所以他俩对皇室的忠心可以说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以索尼为首辅,四辅臣中占其二,这是基本盘。另两人,苏克萨哈原先是多尔衮亲信,多尔衮暴死后,苏克萨哈卖主求荣首先揭发多尔衮的罪行,投靠到顺治一边。因为有这个投名状,他出不了头,正好用他来制衡。遏必隆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之子,其母是努尔哈赤之女,他是努尔哈赤的外孙,身份尊贵,为人圆滑,在四辅臣中起调解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