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先来看春秋时产生百家争鸣的原因,后面再单独分析民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时有相似之处。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原因

1,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

自从西周衰落,天子大权旁落,沦为摆设。引发各诸侯国彼此之间为了获得更多势力范围的互相征战,百姓流离,生活困苦。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有什么方法可以建立起统一的秩序,消弭战争,结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能够休养生息。

2,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范围

春秋时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思想上没有桎梏束缚,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没有密布眼线的文字狱。言论自由,人们反思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形成各种不同得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能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信念。诸侯国的国君也经常邀请各个流派来讲学,并且给与很高规格的礼遇。

3,诸侯的争霸为贤才提供了舞台

“士农工商”的士这个阶级,就是在春秋这个时期出现和活跃在各个诸侯国的舞台。最开始西周的学校是官办,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去上学的。后来孔子开创有教无类的私人讲学之风,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求学的权利。这些人有了学问后,有理想有抱负。要用所学的知识获得更大的社会地位,正好诸侯间战乱不休,都在想招揽更多的人才。于是这些学有所成有抱负的就奔走各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理论。这些人就成了中国庞大“士”阶级。各个流派的学者,在各个诸侯国都想证明自己理论的优势和独特,就和其他流派的学者们互相诘难、争辩、吸收,碰撞出激励的思想火花,成为真正体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以上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再分析民国时期的思想浪潮的涌现就会发现有春秋时期有些类似的特点。

不同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崩塌,军阀间征战不休,更有外族的殖民侵略赔款割地,备受其辱,也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国人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这回彻底的浇了一壶冰水,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有识之士,开始迫切的反思。国家落后,腐朽的原因?从中探讨总结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救国救民之路!

最佳贡献者
2

春秋战国时期和民国时期中国都处于旧秩序正在崩塌的状态,人们试图重新寻找建设新秩序的道路,各种学说正是人们对建设新秩序的思考。

周朝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数百年来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秩序崩溃了。

春秋之前的战争其实不是以砍死人为目的的,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左传》里有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说只有祭祀和战争,才是国家的大事。这么高贵的事情,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平民没资格。贵族们打仗是有规矩的,规矩就是按照“礼”来打,而战争的目的就是恢复“礼”的秩序;如果不依照“礼”来打,赢了也没面子,因为你更加破坏了秩序。所以贵族打仗,比的是谁更符合“礼”的标准。

问题是,这样一种战争的打法,有个前提,就是大家都认同“礼”这套规矩很重要。万一碰上个根本不懂这套规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人,那战争的打法就变了。春秋时期宋楚争霸,泓水之战楚国就不按这套路,楚军直接轮刀,宋襄公被打得大败。不按套路打,这种事情是有传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改换打法,别家不改就肯定吃大亏。楚国一带头,各国的底线越降越低,战争的实用性开始超越于礼仪性之上。贵族范儿开始丢失,所以孟子会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铁器牛耕以及竹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平民开始成为君主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贵族所重视的那种“礼”的秩序崩溃。

人们开始苦苦思索,寻找意义。那些已被实践了千百年的周礼,就变成人们思考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思考,催生了后来说的诸子百家,也就是很多个思想流派,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思想竞争。这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的思想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两千多年中国人的精神基础。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试图重新构建秩序的结果,各种学说根本上来说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在这个问题上大致可以分出三种态度,就是主张回归传统、主张抛弃传统、以及完全不在乎传统,分别对应着儒家、法家和道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很依赖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彼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终结点是天下的大一统。一旦天下一统,新的秩序建立,百家争鸣马上就受到抑制。

接下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基本上都是外儒内法,儒道互补。但随着近代中国外辱不断,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维系两千多年的秩序再度崩塌。

民国初年,由于传统文官制度瓦解,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政治权力,随之也失去了文化权力,他们的社会地位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传统的与民众联系的渠道也被斩断。随着西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被引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随后知识分子试图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白话文运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通过推广白话文,知识分子将繁冗复杂的文言文改造成明白易懂的白话文,这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同时也使读书识字变得更加容易。

民国的空气中充斥着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撞击与摩擦的声音,一方面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一方面又是对西方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精神的呼唤与宣扬。这个色彩斑斓的时代里凝结了独特的民国精神。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探索新秩序的构建。民国时期的诸多文化大师,有骨气、有担当、有责任、有个性,在思想领域空前自由的年代里,他们把自己的才华一页页的书写在那段历史中,留给后人瞻仰。

3

有句古话叫做“国家不兴诗家兴”。国家不兴盛的时代文艺往往会兴盛。这是有一定内在原因的,这也就是战乱动荡的春秋战国和硝烟四起的民国为什么诸子百家争鸣?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的动荡,文艺人才的颠沛流离,往往能让他们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不同的思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孔孟周游列国,见世间疾苦,提出了“仁者爱民”、“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荀子、韩非等人则认为只有变法以自强。墨子则主张“非攻”“兼爱”,这些思想如此大相径庭,无非是和他们的处境有关。试想,如果天下承平,大家都闲坐屋内,恐怕就无法提出这么深刻的反省时代的思想。

民国的情况类似,经历着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洗礼,封建思想、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各种新事物的涌现,国家千疮百孔,才激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文化思想得以飞速发展。

二是,动荡时期,旧文化思想面临淘汰和革新,新思想和文化的寻找导致百家争鸣的出现,有新事物的成长需求和土壤

动荡,不光是政权的动荡,?一定涉及到文艺的动荡,人们需要丢弃一个旧世界,找到一个新世界,寻找的过程一定是多个选择同时出现,试错,优化,再试错,最终确定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所以,春秋战国出现了无为而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民国的各个流派也是争斗不休,旧的封建帝王文化思想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也在为中国呼唤一个新的思想,谁能带领中国走向一个新时代,接受西方文明的读书人最先觉醒,他们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带到中国,都是这种情况。

三是,动荡时期对文化的管束没有那么严格,有百家争鸣的外部环境

动荡时期,春秋战国各国自顾不暇,对言论文化没有官方的约束,而是广开言路,吸纳人才。民国更加是,西方列强,内部军阀,工人农民运动,文艺的管辖反倒宽松,有足够的空间来表述思想。

结语春秋战国和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但文化的璀璨也是光彩夺目,原因是由外部条件和内部土壤,还有思想家经历更丰富等原因造成的。

4

春秋战国时期与民国时期都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为什么战乱动荡反而造就了思想的大爆炸呢?

我是文人鬼,我喜欢用分析和假设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我喜欢分享我自己的真实观点与独特看法。

我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的趋势是趋于大一统。大一统时期往往容易出现盛世,但动荡与分裂时期同样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动荡时期更容易产生多元的思想文化,为下一阶段的大融合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古代的分与合其实是促进了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不断融合。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民国时期的思想运动,其实都为秦朝和我们今天的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础,提供了各种历史方案。

(大师的出现离不开社会文化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与民国的共同特点有:统一的中央体制被打破,地方割据;地方诸侯与割据势力之间相互攻伐与兼并;伴随着混战也产生了实现文化的流动与交流,危机中孕育着新的专辑与变革。

我认为之所以春秋战国与民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是因为以下几点:

1.社会文化思想的枷锁被打开,束缚力降低,文化和思潮更活跃

我国古代的大一统时期都是建立在推翻前朝结束混战与割据的局面,而大一统时期也意味着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政治统治者对思想文化进行压制和引导。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就是将文人收入统治者的囊中,统一思想。而清朝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与文字狱,更是将这种思想文化的统治与压制推向了顶峰。

而战乱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度失效了,所以对于思想文化的压制会空前放松,对于思想文化的束缚降低了,社会思想文化的便活跃起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每个有想法的人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乱世出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是可以预见的。

2.变革时代增加思想文化的社会需求,有需求就有生产

一个家族和姓氏的天下变成了大家的天下,有野心有理想有追求的地方诸侯或者军方谁不想称王称帝?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变成了好多个割据的地方政权,统治者又一个变成多个,那么不同的统治者就有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需求就会激励各种谋士和思想家构建和提出自己的思想理论与产品。

就像口罩的生产,非疫情时期口罩的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主要提供口罩的生产厂家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疫情时期,各国都有需求,就像战国时期的混战。需求增多了,市场扩大了,自然为了追求利益生产口罩的厂家便增多了。

民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地方割据与混战的时期,因此对于思想文化的需求就会更多,要求也不同,因此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变革时期需要文化的指导

战乱时期的经济也是分裂的,因此对于思想文化的需求也是更多样的。

文化的繁荣与各种思潮的涌现与历史背景是由很大关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时期,也是文化与思想家的流动时期,思想文化的流动促使思想文化的繁荣,进而出现“百家争鸣。而民国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传入中国为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革提供各种思想文化的方案,因此也容易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人鬼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与评论、交流。

5

因为那个时候周天子的力量越来越弱,各个各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强,所以周天子难以实现大一统的时候,各个地方的思想不断的出现,而这些思想要被各个诸侯国所利用,我有一个先进思想过来,可能我这国力就强盛,所以我们看《芈月传》里秦国有个四方馆,四方馆里边赵国的、燕国、魏国的都来,在这儿自由辩论,你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随便在这儿辩论,所以那个时代是个人类最璀璨的文化时代。  

  而且跟春秋战国类似的,你发现这个规律,公元前三世纪、四世纪、五世纪那时候,不光是东方,西方同步,这一点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奇妙的现象,时间节点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空间节点在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个文化璀璨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我们今天好多思想源流根都在那儿。

    你像同时,这边中国诸子百家,老子、墨子、孔子、韩非子,这里有法家、有儒家、有道家、有墨家,那同步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菩提树底下七七四十九天,后来死之前,莫克耶·阿诺陀(音)49:26传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最后到中国,这又是一个源流,你再往中东地区,当时的犹太教,伊斯兰教是后来的,那个时期只有伊斯兰教是后来的一种大的文明,前面犹太教、基督教也大致都在那个时期出现了思想的萌芽,后来到公元0年的时候耶稣,你再往西方,再往西走,古希腊时期,你是亚里士多德,伯拉图这些人都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就东西方同时出现了这么璀璨的文化,这不是偶然的,是人类推进到那一步的时候,已经生产上基本上完成了自己自给自足,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已经实现了分离。

    在这时候人类需要在思想上做一次非常大的整合,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因为原先那会只能是你杀我,我杀你,互相之间抢夺资源,好,这种力量均衡之后,人们发现这种争杀抢夺只能是一种内耗,我们要么需要通过争杀抢夺来获得一个统一,要么索性大家和平的和平共事,像佛教不走上杀路修来世就是一种和平。像兵家文化我把你征服了之后,像秦始皇,法家文化大一统,这也是一种实现最小的消耗资源,达成最大的效益的一种方式,所以人类在那时候进入了一个思考的时期,所以他的东西到现在还影响我们,所以你民国时期所谓再璀璨,有人说民国范儿,怎么着,那只是你对眼下这世界不满造成的,真要讲文明璀璨程度,民国和春秋战国比,萤火炽于日月,那差的太远了。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那个年代处于战乱,很多有抱负有思想的大家们都纷纷走出乱世,来寻求正确的立世之道。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门派,都是为君王治国平天下而服务的,也就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特色。

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争斗,也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谁能够在这个时代下为真正的君王所用,谁就能成为这个年代的主导思想,甚至会载入史册。这样的机会没有谁会错过,就像是兵家和法家、儒家都是名盛一时的门派。

至于其他比较边缘的门派,他们对当时的乱世也有提出一定的策略,像墨家就提出兼爱非攻,但是因为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非很合适,所以墨家未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君王们的思想依据。时局的动荡肯定会造成思想的动荡,这两者是一个时代中相辅相成的。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被划分成无数个小国,而这个时候又刚好是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家。他们有些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有些是想让自己流芳千古,所以他们会将自己所研究出来的理论到各个国家去宣传。

而这个时候每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他们总是想着统治天下,所以在百家争鸣中大部分也是针对执政方针。各家弟子四处奔波,到处讲说,为的就是让国君采纳自己的思想理论,国富民安。这时他们也会被奉为座上宾,做学问的,谁都希望自己研究的东西得到赏识。

所谓争鸣,我认为当时各家应该也是经历很激烈的思想上的批斗,所以在后来优胜劣汰,就只剩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几大家,可见当时不论是国家经济还是思想文化,相互之间的较量是十分惨烈,一不留心,你就会成为历史。

6

百家争鸣的背后其实是物竞天择的人才争夺战

这一条铁律在战国春秋尤为凸显


拳头硬就是道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导致的人才争夺战

如果说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彼此攻伐征战还要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那么在战国时期,就是实力主导,并无道义之分。

周朝建立之初,大大小小230多个诸侯国,经过逐年的兼并,到了战国只剩下了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七个国家哪个不想取而代之而统一天下?

这种你死我活政治斗争形势导致了整个想对于各方各面的政治人才极为缺乏。也正是基于如此。才激发了各国削弱本国传统门阀政治的变法。

你就是为了给这些。政治人才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尽最大可能提升本国的国力。

如典型的魏国,仅凭大将庞涓一人就缔造了魏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齐国聘用孙膑为军师,围魏救赵,成功坐稳中原第一的宝座。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国与国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却给了诸子百家百家以充足的发挥自己优势的政治空间。


国家争霸的巨大综合需求:百家各显所长

各国争霸,争的是综合国力,因此就需要各方各面的人才。导致各国纷纷出台空前绝后的优待人才的待遇制度。

秦朝开始变法之初许诺的条件就是:各国士子入秦发每人十金,吃住全免,有专车接送,如不在秦国任职,发给路费还家。

我当时开出的条件是各诸侯国当中最为优厚的,因此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涌入倾国。而商鞅便是其中之一。

秦国一统的攻坚期,秦国采取了军功封赏,耕田封爵等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不单人才涌入秦国,连平民百姓也携家带口涌入秦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莫过于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郑国,在秦国期间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使得秦国坚定的经济基础已统一六国,否则长平之战秦国怎么能活活耗死赵国?


诸子百家的落幕:政治的稳定需求抛弃了对立的利益需求

诸子百家在乱世之中尚能在各国穿梭徘徊以求得容身之处。

是一旦天下统一,依靠政治对立获得的生存空间也就完全不复存在!

对国家的统治需要统一的意识,而非分裂的对立。

因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统一思想领域的焚书坑儒。

才有了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现。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完全取决于现实利益的需要。

因此,百家诸子必然是在乱世之中繁荣,在盛世之中落幕。

也是历史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是这个大坑却让中国在两千年之后,永远的错过了工业革命

7

你好,最大的原因是学术上“元问题”的出现,当然其他的原因也非常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动荡的社会环境


这两个阶段都是乱世,乱世有其特点,非常适合思想的发展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出现。


1.乱世思想管制松,学者随意开脑洞



一般情况下,国家为了稳定考虑,都会对社会言论、社会思想进行管制,与主流不同的意见如果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那是一定要消灭在萌芽里的。乱世时期,政府没有这个闲心去监管,即便有心监管也常常会因为行政系统的低下而效率而收效甚微。春秋战国和民国都是极度混乱的时期,各地方各自为政,学者只要不在他的地盘上搞事,谁都懒得管,这就为学者自由发挥创造了温床。


2.乱世文人地位高,飞踢领袖也没招



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民国,文人的地位都很高,究其原因,还是军阀们害怕背上“不敬人才”的锅,因此刻意收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随便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礼遇,即便国君和这个流派尿不到一壶里,但为了体面,还是会客客气气的招待好。民国对学者也非常尊重,只要这个学者不是“红色学者”,那就高工资、高福利,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像刘文典曾飞踢蒋介石下体,照样没事。这样的高地位,自然方便做很多事情,比如要到某地调研,很容易就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这种情况在治世是不敢想象的,这为学者们搞研究提供了方便。


学术情况和社会状态的剧烈变革


历史上的乱世多了,但只有春秋战国和民国两个时期学术情况和社会状态的变动比较大。


1.元问题横空出世,众学者拔得头筹



许多人经常问,为什么当前社会没有大师?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学术体系和元明清时期不同,目前的学术体系是民国时期学习西方的,这套体系刚到中国的时候,学者们研究的都是“元问题”,即覆盖面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比如历史学的“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等,“元问题”在第一代学者手里解决了之后,第二代学者只能研究下断代史,即各朝代的具体问题,等到第三代基本只能研究下重点事件、重点人物,等到第四代就只剩下二三流事件和人物,当下,很多历史系硕博士想毕业,找个题都找不来,为啥啊?全写过了,没题了!


“元问题”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更是最容易出名的问题,民国的学者起个大早,先把“元问题”搞了,当然个个都是大师了,后面的一群只能怨自己生的太晚,捡不到料。


春秋战国也是同理,平王东迁之前,知识都是诸侯垄断,普通人学不到的,诸子百家就是第一次把知识带给普通人的学者,他们是第一批传授知识的,当然传授“元问题”,第二批可以讲讲“次元问题”,再过几代只能鹦鹉学舌,那第一代当然全是大师。


2.全社会剧烈变革,有志者勤奋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使用铁器,铁器的大量使用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旧有的井田制逐渐崩坏,与其配套的分封制也失去作用。这个时间段,是旧有的井田制生产秩序向新的小农生产秩序转变阶段,是旧有的分封制统治方式向新的郡县制统治方式转变阶段。剧烈的社会变革当然会让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能让社会发展的更好,他们想出种种办法,然后在教学时教给其他人,这些教授者也就是“诸子百家”了。


而民国时期,是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度阶段,也是帝制专制体制向民主共和政体过度阶段,知识分子大量思考现实问题,并带入到他们的学术中,理论联系实践,当然水平就更高一些了。




总的来讲,这两个时期之所以出大师,从学术角度考虑就是“元问题”在这个时期出现,并被这一阶段的学者解决,这些解决“元问题”的学者给人的印象自然水平很高,堪称“大师”,后面的学者水平上了天也就只能解决一些残留的小问题,解决的问题小,大家当然不会承认他是“大师”。


当然,“元问题”在这个时期出现也有其原因,春秋战国是平王东迁、王室衰微、知识外流,民国是外国学术的引进,这些事情偶然的成分更多一些。


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说起来也算是原因,不过只能算添砖加瓦,举个例子,唐宋明清这种没巨变的朝代如果出现了元问题,照样会冒出来一大堆“大师”,而如果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没有流入民间,该变革的一样变,不过像“诸子百家”这么高地位的“大师”肯定没法出现了。

8

并非战乱动荡都能产生思想大家,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长期动乱的年代,并没有再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社会稳定的时期同样能出现唐诗宋词等名家、宋明理学等大师。

当旧秩序摇摇欲坠,新秩序千呼万唤之时,才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产生出新思想,才会大师辈出。中国历史上符合这条件的,唯有春秋战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看看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制不断被抛弃和僭越,强大的诸侯国轮番挟天子称霸,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加没有存在感,战国七雄各立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围绕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形成着各家各派的观念,如孔子认为应当有所损益地恢复礼制、老子认为应当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要博爱、杨朱学派贵己重我轻物、法家则认为法不诛心要用法令进行规范。

正是这场横跨几百年的社会大讨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并逐步完善影响整个中国古代史。

再看看新文化运动时期

民国的建立,只是自洋务运动的经济军事变革沿袭下来的政治变革,并没有触动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新秩序的建立必须要有新的文化与之“配套”,于是,围绕着“西化”也产生着诸多学派,有全盘西化的,有国粹主义,还有新儒学、新佛学,还有着马克思主义,众多大师级的人物站在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上还没那么多学说同时放在台面上百花齐放!

虽说这一时期是短暂的,对西方文化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痛批都带着一定的情绪化理解,但其影响却是无比深远!说真的,就像我们看一些历史人物穿越到现代的影视剧,谁也不会想象到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切,还都是文化大师们拼出来的!

最后说说

动荡≠百家争鸣!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人都应在已有的社会环境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尽力自我实现,若只花时间叹息怀才不遇,只能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每个大的变革节点,都是处在动乱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最好的注解。

历史上只要国家富强,民族一统,一定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高科技等产品相继提高产能的时候,这时的人基本上都是衣食足知荣辱,仓廪足知礼仪的时候,这时候没有人会去思考终极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向哪去?而在动荡时期,流血漂橹、饿殍遍地,这桩桩件件历历在目,无力反抗,便会有人反思、觉醒,这便是每每动荡时期长时间持续,便会有人去反思,一旦开悟,便会努力去传播,希望考一己之力改变当下时局的状态,但大都没成功过……无论中国,无论世界。

惊世骇俗的大儒,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无不深处动荡,喜欢哲学的朋友们都会发现,中国哲学史,到明朝基本就停止了,民国的大哲学家基本都是前人观点的极端或综合,而心学王守仁也不过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读理学而已,最新鲜的哲学,也要离我们几百年了,为什么?不动荡,不哲学,不知对不对,希望得到高人指摘,感激不尽!

才输不敢论道

学浅胡诌古今

试请智者探看

抛砖引玉之心

@头条号


10

战国春秋和民国都是中国战乱动荡的时期,这两个时期能够产生诸子百家争鸣,既有许多共同的原因,也有许多不同的原因。

共同点是战乱动荡时期,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被削弱,对思想上的箝制不严,对学术也处于宽松包容的状态。这些都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这两个时期又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在春秋战国时,由于中华文化刚开始兴盛,各派学说都还没能在中国处于统治地位。这时候,诸子百家都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不断累积人才,而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也会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能够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民国时,由于遭遇两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之传统思想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更是遭到了严重的质疑。于是,大批的爱国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到西方寻求真理,在与西方的思想碰撞中,又产生了各派不同的学说。他们在学术上不断争辨,都想找到救国真理。这是民国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战乱动荡的春秋战国和民国能够产生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都有救国救民的传统理想,在战乱动荡时期,他们都会挺身而出,传播学说,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