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希望您能明白,批评孩子是打记性,你要让孩子知道他错在那里,为什么要批评他。而不是一时冲动去打,盲目的批评,这样会破坏感情。其实孩子丢三落四,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入学前,甚至在怀胎时,就受父母思想和言行的教育。父母做好了,孩子耳濡目染,没有不学好的。建议你学习《幸福人生讲座》,里面讲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把问题搞清楚,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再着手改变。这个讲座是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节目,百度就能搜索到。

还有一个《不打不骂孩子60招》推荐给你:

第1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2招、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第3招、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第4招、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第5招、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第6招、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

第7招、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

第8招、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第9招、主义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10招、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第11招、善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第12招、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第13招、尊重孩子的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14招、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第15招、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第16招、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第17招、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

第18招、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第19招、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20招、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21招、永远别说伤害孩子的话

第22招、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

第23招、“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4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25招、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26招、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

第27招、用温和的建议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28招、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第29招、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

第30招、让孩子感觉到深深的爱

第31招、包容孩子的过失

第32招、宽容孩子的缺点

第33招、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第34招、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第35招、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36招、不扮演孩子的“监工”

第37招、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第38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9招、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

第40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41招、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

第42招、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

第43招、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第44招、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

第46招、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第47招、及时夸奖孩子

第48招、对孩子进行合理奖惩

第49招、在他人面前赞扬孩子

第50招、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第51招、肯定孩子的“叛逆”

第52招、不对孩子进行威胁

第53招、适时灵活地激励孩子

第54招、肯定和欣赏孩子的闪光

第55招、不对孩子一味指责

第56招、不对孩子下否定的预言

第57招、不拿孩子和他人随便比较

第58招、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控制

第59招、用小纸条和孩子进行交流

第60招、不向孩子提苛刻条件

最佳贡献者
2

通过问题描述能够感受到你其实不想对孩子发火,但是总控制不住,好在你已经觉察到这个情况了,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已经走出非常好的一步了。从现在开始进行改变,为时不晚。

因为没有描述具体的事情,我们说一说大多数的情况。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有的是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那些时刻我们怒不可遏,回过头来看,又觉察到自己反应过度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批评孩子本没有错,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根本没有接受过批评,没有接受过社会规范的教育,同样会产生问题。批评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批评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批评,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这个问题真的是孩子的吗?

不发火,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在谈怎么做会更好之前,了解原因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处理好这个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会发火?

有的妈妈一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一旦没有完成的很好,就立刻从满目慈爱变得张牙舞爪,一股火“腾”的一下就蹿了上来,我们一定要觉察自己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个无名怒火出发的原因可能不仅仅因为孩子表现不好,工作的失意、生活的压力、老公的不理解、我们小时候也是被父母这样对待、对孩子的不合实际的高期待、甚至是最近没有休息好的等等很多原因才是根本。这些是本不是孩子应该承受的,我们是否通过某种方式转嫁给了孩子?不要迁怒孩子。

即便我们发火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好,你想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说:这个事情我是不是和你说过,你怎么还犯错?这样说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这个事情怪你,我已经教你了,不怪我。我们这是在和孩子划清界限我们也在逃避,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批评,面对问题都想逃避,所以孩子出现错误,很多大人第一时间先把自己撇出来,这样就不怪自己了,就可以指责孩子了。你真的教会孩子了吗?孩子做出成绩的时候我们说自己教育有方,孩子犯错误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火是从小事开始的,本来是没有发火的,越来越说越气,结果变成了发火。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讲话的时候,过于较真儿,明明某一句话就是一句气话,但是要把气话当真话来讨论。就这句气话不停地吵,找对方语言中的漏洞来攻击对方,把聊天置于一场辩论赛中。当辩论赛来了,双方的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时,人的反应是很快的,就像被打了兴奋剂一样,一定要找到对方的漏洞,一定要让对方认错。当人没有处理好情绪,只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即便是吵赢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在一个家里,家人之间除了伤心,让双方的伤痕变得更深,没有任何帮助。家里遇到各种困难、问题、冲突的时候,要学会先处理好情绪,再来谈事情。

发火,有些时候是无奈之举,也是我们缺乏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这个过程对孩子,对我们都是一种伤害。

二、除了发火,我还可以做什么?

一本叫作《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的书提倡我们去做双核的对话人,一核负责谈内容,一核负责谈氛围和情绪。我们应该优先照顾哪个?一定是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搞不定自己的情绪,任何事情都谈不好。

怎么不吼不叫的和孩子好好相处?个人推荐来自美国著名育儿专家罗娜·雷妠的两个方法:

(1) 不吼不叫的A-B-C-D-E 法则

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不难,但是当你被激怒,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当你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

1.自问(Ask)

2.呼吸(Breath)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自问

◎ 我现在感觉如何?

◎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呼吸

◎ 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你可以在呼气和吸气的时候,数4个数。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核心是要温和地觉察自己的呼吸。

◎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做出回应前都要尽可能地给自己时间关注呼吸。

平静自我

◎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

◎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就能让自己心情平静。

◎ 目标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确定孩子的需要

◎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 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为他重新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 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同理心

同理心

◎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 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 现在你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

如何练习A-B-C-D-E法则

这里停止吼叫的步骤按ABCDE来排序是为了让你更好记,但你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做。比如,你也许需要先关注呼吸,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期望一次就记得所有的步骤,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续的环节就会自然发展出来。

(2) 4C管教法

A-B-C-D-E步骤能帮助你退后一步,头脑清楚,心态开放地看待你所面对的失当行为或者难题。当然,有时候除了拥抱和重新引导,你还需要做更多。这时候你就需要4C管教法。

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的核心要素:

◎ 沟通(Communication)

◎ 选择(Choices)

◎ 结果(Consequences)

◎ 连接(Connection)

与A-B-C-D-E方法一同运用,4C法则将帮助你关注当下的问题,为之制订必要的规则。你的孩子将学会如何做出适合的选择并且在出错时承担后果。你将不再诉诸吼叫或者严厉的惩罚,而是在管教的同时与孩子保持连接。

1.沟通

◎ 表达要简短、具体和简单。

◎ 解释并作示范。

◎ 使用鼓励性的言辞,发挥“我”和“你”这两个词的力量。

2.选择

◎ 提供的选择要真实并且简单。

◎ 不要再征求意见了,行吗?

◎ 这是你的选择。

3.结果

◎ 制订家庭规则。

◎ 根据孩子的需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调整规则和结果。

◎ 回顾结果。

◎ 结果要能让孩子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4.连接

◎ 要有一对一的时间。

◎ 关注孩子的感受。

◎ 别记仇。

以上两个方法需要不断练习,不断体会,育儿的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改变很难,但是值得。成为父母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我们认清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我们一生的修行。如何与孩子平静相处,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停进步。关于这个问题,推荐几本书,相信你看完会有新的感受。

本回答的很多观点受这些书的影响,在此对以上作者和译者表示感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