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事物要时间才能让人接受,要时间才能固化,时机不对、统冶者耐性不够.仅靠始皇的强威.自然“威”若不在,天下必乱.天下都没了,何谈制度.反观汉朝,用了几十年时间削藩 ,根除。时间太重要
不是秦始皇没能力,是他命太短!
这个题目应该说很不准确,秦朝之所以短命其主因不在于郡县制,刘邦建立西汉之初搞的也不是郡县制,所以秦亡汉兴和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
秦始皇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以御宇内,扫平六合,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后,始皇纳法家李斯之策,认定周朝实施的分封制为天下大乱数百年,列国征战不休的根源,遂改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实施中央集权垂直管理。郡县制为后续大一统王朝所延续,制度本身并不存在问题。
秦王朝之所以短命,仅历二世十五年而亡,其根源并不在于郡县制。在我看来,其根源在于奉法家为圭臬而不知变通,思治过于急切,民众负担过重,没能及时改弦更张,导致民怨沸腾,天下苦秦久矣,简单地说,就是步子太大扯着蛋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始皇盛年薨逝,沙丘之变,赵高乱政,皇室内乱,大泽乡起义等,终于导致帝国的统治根基出现自内而外的整体性崩塌,最终造成了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骤然崩溃的必然性结局。
公元前206年,诸侯上将军项羽携巨鹿一战灭秦军主力之威势兵临咸阳,鸿门宴上刘邦拜服,反秦大业已成,项羽来到了他的人生巅峰。在剖析天下大势,权衡多方利弊之后,项羽决定复辟先秦时代的分封制,尊楚怀王为义帝即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以军功为主将天下分割为十九王国,分封各路反秦诸侯。
综合来看,项羽之所以摒弃大一统而选择分封制也是迫于形势而采取的过渡性策略,并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主要原因有:
1.政治正确性:各路诸侯均以反秦暴政名义起兵,郡县制为秦政代表,如情如理自当摒弃;
2.项羽以楚国臣子兼诸侯上将军名义主持分封,上有天下共主楚怀王,暂时还轮不到项羽当皇帝,把最大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当务之急;
3.各路反秦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实力,和项羽只是同盟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类似于创业团队,项羽当时并没有绝对实力团灭各路诸侯,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公元前202年,扫灭项羽后的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当时刘邦面临的形势与项羽分封时类似,必须考虑反秦的政治正确性和韩信、英布、彭越等创业伙伴的“裂土封王”需求。审时度势之下,刘邦采取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过渡性方案,分封了以韩信为首的七大异姓诸侯王,并将其余土地以郡县制方式划归汉廷直属。
作为雄才大略的君王,郡国并行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大一统才是刘邦的终极人生目标。其后数年,刘邦一直致力于扫平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为大一统奠定基础。公元前196年,刘邦尽灭各异姓诸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实现了家国一体,并立下“非刘氏子弟不王”的“白马之盟”,自以为刘氏天下万世不易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邦死后,先有“诸吕之乱”,历时数年方平定,至景帝之世连刘姓子弟都靠不住了,“七国之乱”爆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扫平。事实证明,在大一统的诱惑面前,同姓异姓都不靠谱,中央集权才是王道。在景帝武帝两世,通过削藩方式削减诸侯实力地盘,巩固中央集权都是朝廷的首要目标。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提出的人称千古阳谋第一的“推恩令”之后,兵不血刃地削藩才成为可能。推恩令推行之后效果明显,各同姓诸侯王实力地盘逐步削弱,中央政府实力威信不断增长,方有汉武大帝凝聚国力以怼匈奴,扬大汉国威于域外之壮举。
综合来看,自刘邦之世到汉武时代,历七世百年,经历数不胜数的刀兵血火和阳谋制衡之后,大汉王朝方奠定郡县制的根基,将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治式确定了下来。
其后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时代,虽然时有反复,但郡县制作为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基础制度,其核心地位一直沿续到如今。
秦朝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始皇搞郡县制,而是秦帝国刚经历动乱,统一了天下,却没给百姓留够时间修养生息,又开始大兴土木,黔兵穷武,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后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帝国,而刘邦搞的也不是郡县制,而是郡国并行制,对汉朝的统治可以说有利有弊。
秦朝疆域图
秦朝为何亡国?
在秦朝以前,虽然说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天子却没有对地方的控制权,从某方面来说,东周时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就是因为分封制造成的,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其中一项很重要举措就是郡县制,这是为了加强秦始皇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避免再次发生诸侯混战局面的举措。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百废待兴,社会也并不稳定,反抗势力还残留在各地,百姓们肯定不在希望爆发战乱了,这个时候为了国家稳定,最好的举措就是让百姓修养生息,减少兵戈,即便有征服世界的宏图大志,也应该让国内的形势先稳定一下,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停止脚步。
秦始皇画像
秦朝开始发动劳役,修筑长城,秦始皇先后下令南征白越,北击匈奴,开通西南要道,占领了河套地区,秦帝国势力延伸到了云贵,,两广,朝鲜等地,虽然秦始皇的功绩名垂千古,但是接连发动战争,导致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也不断加剧了社会矛盾,而秦始皇的接班人胡亥,残忍暴虐,也进一步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刘邦为何实施郡国并行制,西汉的统治为何能长久呢?
刘邦自然也知道搞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好处,但是刘邦最初面对的局面和秦始皇面对的局面不同,秦始皇灭了六国,势力是远强于其他国家的,灭一个国家改造一个国家,而刘邦还有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项羽,刘邦无力和项羽直接对抗,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韩信,英布等人许诺增加封地,才展开了和项羽的较量。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所以在最初刘邦搞分封是迫不得已的,他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楚汉之争获得胜利后,统一天下,又不好马上过河拆桥,为了和七位异姓王对抗,又分封了几位同姓王,在异姓王被除掉后,封国也被撤除,设置了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到了汉景帝时期又爆发了七国之乱,这之后诸侯王的势力基本上被铲除了,西汉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
事实上,在刘邦建立汉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社会也不稳定,好在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执政时期,汉朝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加上两位皇帝都十分节俭,勤政,朝政也十分清明,汉朝也在这期间逐渐恢复稳定,变得富裕了。
文景之治
解决了诸侯王的势力,文景二帝又给汉朝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之后,这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盛世,汉武帝开疆扩土,远征匈奴,控制西域,吞并西南诸国,内忧外患都得到解决,加上西汉王朝进一步实行中央集权,这也让西汉王朝比其他时期,社会环境都要稳定很多,这也是汉朝统治能持续长久的原因。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话:“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不是灭于郡县制,而是亡于苛政。
- 秦朝的苛政有多严厉,我们知道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由于连绵阴雨无法达到目的,不管你什么原因,所有人必须死。
- 秦朝商鞅之法,可以打江山,不能用来守江山。刑罚苛严,赋税沉重,特别是徭役繁多。沛公进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关中百姓大喜,沛公受到了关中百姓的衷心拥护,也为后来反击项羽提供民意基础。
- 秦朝刚统一六国,应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赢得民心,但是始皇帝不仅没有这么做,还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六国百姓思念前朝,六国遗老遗少趁机反叛。这些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而不是郡县制。
汉承秦制的迷茫━━西汉初年分封制和郡县制两条腿走路
- 郡县制是新设计的制度,秦以前都是分封制,秦帝国的二世而亡,也让刘邦对郡县制能否长久稳定产生了怀疑,所以刘邦既通过分封制建立藩篱拱卫汉朝,也在核心区设立郡县制,西汉初期大封异姓王也是对功臣的一种安抚,之后都是分封刘姓王。
- 即使后来改封刘姓王,国内的叛乱因素依然存在,最后在汉景帝时期还是爆发了七国之乱。这也促使汉武帝削藩政策由直接削藩转而实行推恩令来达到目标,实现了对诸侯国的分化。
通过汉初七十多年的实践,确实证明了郡县制的优越性,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制度。新制度的过渡期总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郡县制真正落地生根是汉武帝时期。
谢谢您的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了一次辩论会。其中,李斯极力推崇郡县制,战胜了王绾的分封制,并成为了新的丞相。虽然,李斯赢了,但短短17年,秦王朝便倾塌了。汉朝成立后,刘邦也搞郡县制,可刘邦却搞成了。
其中根本原因为:秦始皇取消了所有分封的王侯的管理权力,而刘邦却保留了;秦始皇调走了中原的所有兵力,而刘邦保留了。以下是钳工的分析:
- 1、分封制与郡县制
在秦朝之前,一直用的是分封制。就是就是天子在地图上画个圈,把这块地分给你,你去管理,治好治坏是你的事,按时给我进贡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流畅的先秦时代,天子不用操太多心,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和时间。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那便是:地方王侯有军队,他们强大起来后,一个大圈就会吃掉一个小圈,最后就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伴随着分封制,滋生出来的是大批的门客、客卿等人,其中厉害的人像救命草,比如蔺相如等人;不厉害的人像是寄生虫,几千门客名不见经传。
而郡县制却不同,虽然也是天子在地图画圈,但是怎么治,由朝廷统一出台法令。地方长官由朝廷挑选,这个圈归你管,但不归你所有,怎么管也得按我的法令来。地方官员只是天子推行政令的一个执行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地方不需要组建自己的小朝廷,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 2.秦始皇的瞬间过度
秦始皇灭了六国,并没有给原来的旧政治团体一刻喘息的机会,直接从分封制过度到了郡县制。像项梁、张良、田荣等人都是以前的贵族后代,要么是打仗的能手,要么是算计的谋士。
郡县制一推行,这些人全部都是失业了!
失业了去干啥?项梁选择了帮别人办丧事,积累人气,等待机会。而张良,更为直接,养了一帮人练武,等秦始皇路过博浪沙的时候,进行暗杀。
这帮无业人员,打着创业的名声,筹划着造反的事。因此,陈胜一起义,就等于向他们发出了信号弹,告诉他们机会来了,造反吧!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过度的太快,对于之前的失业人员又没有合理的安排,其实是放虎归山,给秦王朝埋下了祸根。
更糟糕的是:秦始皇把兵力全部调离了中原地带,蒙恬带着30万人在北边修长城,赵佗带着50万秦军在南海垦荒,而自己的直辖范围却连治安的军队都没有。
陈胜吴广带着七八百人,就能连破数城,毫无阻拦,这在任何朝代都是匪夷所思的!
倘若不是章邯把骊山的囚徒改编成临时军队,打死了项梁,秦朝亡的更快。
所以说,秦朝推行郡县制灭亡的原因为:1)过度太快,之前的谋士无用武之地,只能想着法造反。2)没有预留军事部署,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 3.刘邦的郡县与封王并存
刘邦虽然也采用郡县制,但是他还封王,赵王、齐王、楚王他通通都封。土地虽然归你,但治理方案朝廷要干预,甚至封地的主人犯了法,封地都会被夺回。刘邦推行的郡县制,保留了地方诸侯的名誉,同时,又能给之前的谋士一口饭吃,让他们安居乐业。
当然,刘邦封的王也有造反的,但是,刘邦不怕,一个造反就灭一个,一群造反就灭一群。鲸布反就打鲸布,卢绾反就打卢绾,打到你服为止。因为,刘邦把大部分的军权牢牢攥在手中。并不像秦始皇,以为统一六国就天下无敌了。
所以,刘邦的郡县制能成功,也有两个原因:1)保留了封王封侯的做法,让谋士们不失业;2)自己抓住了军权,谁敢造反就打谁。
- 4、总结
对比秦始皇和刘邦的治理策略,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大的变革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过渡期,不然,人事变更触发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带来巨大的动荡不安。另外,再强大的团队也要有后备力量,以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
参考书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汉高祖本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郡县制并不是秦王朝的快速衰败的原因,事实上从战国时期起,郡县制就是各国的行政区域制度,像赵国、楚国、秦国都有过郡县,以此来实行权力的集中,秦始皇不过是把统一之后的帝国全面实行郡县制而已,就和长城一样,都不是只有秦始皇才修的,而是齐、燕、魏、赵都有过长城,只不过是最后的连接工程是由秦国来做的。
所以郡县制度在秦汉时期虽然都是基本的区域划分制度,可秦国之亡不在郡县,刘邦的郡县制也不同以往战国的郡县制,而是在总结了前代教训后及时做出调整,确立了一套合乎汉朝的区域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可却操之过急,违背了天下民意
秦始皇设立全面废除周代的分封制,改用郡县制,这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集权社会的一次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时也避免了中华大地再次出现春秋战国这样四分五裂的局面。自秦始皇后,历代统治者无不把统一作为首要目标,即使有三国、五代这样的乱世出现,但中国大地最终还是会归于一统,可以说秦始皇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帝国的基调,所以在柳宗元的《封建论》里就高度评价了秦始皇废分建郡的功绩: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至于秦朝的灭亡,柳宗元也给出了比较正确的结论:“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失也”。要知道秦始皇所面对的可是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春秋战国持续了四百年之久,之前的周代也有四百年,这八百年以来都是实行的分封制,郡县制虽然在部分国家有过进行,但始终不是主流。
战国诸国是书不同文、车不同轨,经济、政治、人文、军事全部不一样,就如《英雄》里所说:“一个字竟有十六种写法”,而秦始皇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刚从舒适期中被强拉出来、局势混乱的大秦帝国,对于各种改革,秦始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错了就只能回头再走一次。
- 在全面开始实行郡县制前,秦始皇其实还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摇摆不定,当时的丞相王绾就要求把皇子们分封在齐楚燕等边远之地,一方面镇守当地的六国贵族,一方面也是因为祖制如此,不好随便更改。当然最后在李斯的力劝下,秦始皇还是否决了王绾的建议,全面实行郡县制
- 在实行了郡县制后,原六国土地的人民却开始反对这种制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从周朝就定下来的祖制,秦国既然取代了周天子成为了新的天子,那他自然也应该遵循这种制度。当然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秦始皇是要彻底脱离周朝,而不是继承周朝,从他自号“始皇”和以“水德”灭了周朝的“火德”就已经可以说明了,可儒生们不听啊,还是叫嚷着“复礼”,结果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了;
- 消灭了儒家的声音后,秦始皇开始着手于秦帝国的修建,可除了恢复经济、民生之外,秦始皇更让后人熟知的却是他的“武功”,在灭六国之后第二年,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开往匈奴,将其击败后就在当地进行屯田和修筑巨型防御工事——长城;紧接着,开运河、服百越、修骊山、修全国交通,在秦始皇短短十二年的统一生涯中,完成了汉朝将近一百多年才能完成的事业;
要知道,在经过战国纷乱之后,秦始皇所接手的大秦帝国早已是外强中干,内部经济崩溃,楚、齐等旧诸侯虎视眈眈,要求夺回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外部匈奴侵边、百越不服,这时候的秦国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以柔和的儒家之术来治理天下,而不是继续沿用法家铁腕手段来役使天下。
正如尉僚所说:“秦始皇其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使其得志于天下,则天下皆为虏也。
很可惜,秦始皇的地位变了,可思想还没变,他还是重用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政权,把以淳于越、叔孙通为代表的儒家赶到了角落里。秦始皇在继位后的思想却依旧守旧,毕竟秦国自孝公以来,以商鞅的法家手段而得以强大,并最终把秦国从一个西戎蛮荒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大帝国,这一点是法家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可以往一处使。
可正所谓“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治天下靠得必须是教化、是文学、是思想,而不是刀兵,虽然秦朝也有过严格的《秦律》问世,可当时人更加看重的却是文化素养,就算是现在,不是法律专门人才的我们,几乎靠得就是思想教育,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法律是国本,是治理的武器,但却是最后才能使用的武器,不是需要经常拿出来吓人的杀威棒。
秦始皇以法家治理天下,以刀兵奴役百姓,使得原先就经历过战乱的百姓们苦不堪言,普通人就只能兢兢业业,把气都憋在肚子里,而稍微有点见识的,则会深刻思考:到底秦朝现在这种制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商君书》里说“要弱民”,就是要让百姓懂得自己为他们编排的“道理”,正如二十世纪所提出的“奶头乐”理论一样,让百姓接受思想上的改造,以便奴役他们: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人主使其民信如日月,此无敌矣。为什么秦国灭亡后无一人提及为其复国,而汉、晋唐、宋、明,就连同样是暴政的隋,在其亡国后都有人愿意力挽狂澜,要么上下哀悼为其服丧、要么拥立后代再起炉灶、要么接连起兵再次复国、要么暗中运动拨乱反正,其原因就在于此。
秦始皇用法家来控制人民的行为,却没有以儒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如此一来势必让当时思想尚不统一的六国百姓奋起反抗,秦始皇一生中几乎都在躲避暗杀,不管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就连秦国内部都有极大的反对声音存在,上面说的王绾是一个,秦始皇的弟弟成蛟也是一个,到后面陈胜所发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许就是这种思想在日夜的思考中所获得的一次升华。
而到了刘邦时期,鉴于秦始皇的教训,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法家可以强国却不能治国”的弊端,于是开始改变策略
经过了四年楚汉之争后,大汉帝国的建立里还依旧可见分封的旧制存在,汉初七大异姓王,时时威胁着汉帝国的安全。但这是刘邦在起兵之处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不这样则无法争取到旧派势力的支持,可现在国家大定了,异姓王的存在无疑是一头头睡在刘邦身旁的猛虎,稍不留意就得被他们啃得干干净净。所以在刘邦继位后第二年就开始铲除异姓王,这其中当然也引起了异姓王的反抗,就连刘邦本人,都有被围在白登的耻辱和在战场上中箭的窘况。
所幸的是,刘邦最后还是将他们全部铲除,异姓王的消失也意味着西周分封制出现了缺口,于是刘邦有继续任命自己的儿子们接任异姓王的地位,以同姓王取代异姓王,即是表明遵循周朝的分封制,同时又不全套照搬,加上异姓王的反抗是世人都看在眼里的,所以刘邦大封同姓王的举动并没有引起过大的反对。
在封了同姓王之后,刘邦又开始对周、秦的郡县制进行变形,把原周朝那层层分封的制度改变为单层分封,在设立诸侯王的同时,将其下面的领土全部改为郡县,都由中央派官管理,而不是让诸侯王自行其是。
此外还有侯国,以萧何、张良为首的功臣们,虽然都有自己的侯国,但基本都是县一级别的,官员也多由中央派遣,侯爷们只领受当地的赋税,而不能直接管理当地的民生、军事、经济,总的来说还是和秦朝的郡县制一样,是披着分封制的皮,内含着郡县制的血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相对于秦始皇的一刀切,刘邦的手法相对而言缓和了很多,自叔孙通制定了周礼,确立了皇帝的至高权威后,百姓和官员们才开始学会尊重皇帝,维护皇帝权威,加上继刘邦之后的吕后、汉文、汉景等掌权者,也都奉行“黄老之学”,进行无为而治,不多加涉足民间的贸易往来和解除苛捐杂税,对外及时改变对匈奴的战略,以和亲为主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连吕后受辱这么大的事都只能忍了下来。
虽然后面汉朝也再次吃了分封制的亏,但吴王刘濞等人最后还是败在了朝廷的军队手里,就是因为这时的汉帝国,经过儒家教化后,上下都有了维护皇帝正统的思想,像刘濞起兵时,反对声音此起彼伏,还发生了挟持王爷不让其参与谋反的事情,可见此时的汉朝正是人心所向,吴楚七王之乱之败,不是败在兵力、补给上,而是败在了人心。
总结:秦朝之亡非因郡县制,汉朝之兴也不在郡县制,而是在于他们在得志后思想上的转变
对于秦始皇来说,他出身于法家思想流行的秦国,自己从小受的教育也都是法家思想,要让他在统一后完全改变这种思想其实是很难的,但很难不代表就不做,知难而上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帝王改有的气度和胆魄。
可惜秦始皇雄才大略却难免有点刚愎自用,身边围绕着的都是李斯、赵高这样的法家高手,而像淳于越这样的儒家代表却被秦始皇全盘否定,导致了秦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不能及时地回归修养,而是继续闹腾,终于把秦国给闹腾光了。这一点也是李斯的锅,毕竟他作为丞相,有匡扶规劝的职责,但他没有做,秦之亡,李斯也是需要负责任的。
反观刘邦,由于是底层人出身的,所以在他身上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规范他,这看似浪荡不羁的态度,却更加让他能够海纳百川,整合各方面的意见来行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刘邦是万事都比不过韩信、萧何、张良,但唯一的好处就是他能使用他们”,对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规劝和建议,刘邦基本都能听得进去,并经过商量后再从中提取出可行之道,这种君臣共治的朝局,或许才是最适合封建时代治国的制度。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的确,秦始皇和刘邦都实行了郡县制,但一个亡国、一个落地生根,将郡县制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制度。虽然不能将秦亡汉兴的原因,全部归结于郡县制,但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
01秦始皇的郡县制“不得人心”
秦始皇所推行的郡县制,是在原有列国分立的基础上,强行将郡县确立下来。当时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人们还没从各个小国的思想里跳出来。
就拿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便是说“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国也不是秦国,而是楚国。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觉得秦始皇的郡县制为“倒行逆施”,反而原本的分封制下列国并立的状态,才是最能接受的。
于是,秦末反抗力量中,多以战国时诸国为号令。秦朝覆灭之后,项羽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延续秦始皇的“大一统”局面,而是立刻分封了参与灭秦的各路诸侯。
由此来看,推翻秦国的暴政,恢复原本的诸侯国并立局面,将秦始皇搞的郡县制扔进臭水沟,依然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普遍认识!而这,的的确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02刘邦的机智之处——既想要秦始皇的集权,又不想马上扭转分封的局面
楚汉之争的结局是刘邦胜出,刘邦率领自己一帮小伙伴,建立了汉朝。而此时的刘邦,也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这是秦始皇的老路;
另一个是采取分封制,将跟随自己的各路功臣分封到天下,这是项羽的老路;
刘邦多贼啊,看看秦始皇的下场,又看看项羽的结局,哪个都有点坑。于是刘邦“两个都要”,将郡县制和分封制都一起施行。
刘邦称帝之后,将跟随自己的一众功臣宗室等,分封成了诸侯。这满足了当时跟着刘邦征战天下的功臣们的企图,这得以让刘邦顺利保住了皇位。
但是,刘邦又不想走项羽的老路,所以也同时采取了郡县制,而且,对分封出去的异姓王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人先后废杀。还在晚年,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看到没?刘邦的策略并不是为了掌控集权,像秦始皇那样强硬地推行郡县制,而是将原本的诸侯分封之后,依然在掌控的地方实行郡县。而分封出去的异姓诸侯,则是逐渐消除。于是,汉朝呈现出了郡县与分封并立的情况,即郡国并行制,这也是汉朝的郡县制能够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
03、汉景帝、汉文帝对分封诸侯国的削藩
刘邦消灭异姓王之后,汉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也基本上只剩下汉室自己宗室的封国。而这些分封封国也成为了汉朝稳定的威胁,于是历经汉文帝、汉景帝逐渐开始削藩策略。
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笼络诸侯,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等到汉朝局势逐渐稳定,皇权继续加强自身的统治权威时,便需要打压分封推行郡县。于是,汉景帝继位后,在汉文帝打造的基础上,采取了强力的削藩手段。
但已经维持了数十年“郡国并行”的汉朝,各地诸侯国怎么会轻易让汉景帝削弱?于是爆发了汉景帝在位时的“七国之乱”,但很快就被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对汉朝有着很大的意义,代表着原本为了笼络宗室而留存的分封诸侯国,已经不再是中枢皇权的威胁。自此之后,分封国和郡县一样,都是皇权能够完全控制的地方行政单位。
于是,可想而知,便于控制地方的郡县制,迅速地在汉朝推广开来,即便是在地方分封国当中,也以郡县制的模式进行管理。郡县制也就在汉朝和日后的古代王朝当中日益发展开来。
总结
秦始皇强行推行郡县制,有很大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依靠分封制无法做到的。但是当时普遍的认识下,并不认可郡县制模式,于是推翻秦朝之后分封制死灰复燃。而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既想要笼络各路诸侯,也想要加强集权,于是采取了郡国并行的方式。而随着汉朝皇权的加强,采取了大力的削藩策略,最终让分封国不再是皇权的威胁,于是能够便于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就在汉朝乃至于后世古代王朝当中落地生根了。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要是秦始皇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也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做的是一样的事情,为什么我就失败了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郡县制是客观存在的制度,它本身是没有错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郡县制在一定时间内推动了社会发展,调和了底层民众和上层统治者的关系,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朝的灭亡和推广郡县制没有太大的关系。
秦朝的灭亡,更多是上层统治阶级的压榨使底层民众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各地才兴起了各种起义,就是那个在大泽乡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等人,喊出第一声口号。
说起根本原因,是秦朝在灭了六国之后,没有相应的政策安抚底下的民众。六国原来的臣民,本来就不是很服秦国,只是打不过,亡了国,不情不愿的做了秦朝的子民。
如果秦朝采取相应的安抚政策,让民众得到休养生息,对自己的新身份得到认同,可能秦朝不会那么快夭折。
但秦朝没有,他们完成统一之后,开始各种奢靡的生活,修建长城、阿房宫,征调大量的普通民众去做这种工程,还不给钱,这种过分的剥削和压榨,使底层民众民不聊生。
这就给秦朝埋下了隐患,一旦有人挑头要反抗,各地就纷纷响应。秦朝按不住,打不过,就亡了。
后来汉代的刘邦推行郡县制,非常成功,得到了底下人的拥护,证明了郡县制是没有错的,更说明推行郡县制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同样是搞郡县制,秦国亡国了,刘邦却成功了呢?
一:初统天下,天下未稳
秦朝刚刚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天下未稳六国余孽尚未铲除,种种残余势力也是蠢蠢欲动,而郡县制破坏了诸侯和贵族们的利益,让隐患们看见了秦朝的弱点借助诸侯贵族趁机崛起。
而到了汉朝种种势力隐患,随着秦朝的覆灭和楚汉战争清扫一空,使得汉朝没有了后患才能成功推行郡县制。
二:郡县制推行太急
当时在很多地方都是宗族自治。秦朝刚统一天下人手有限,而秦朝又太急对边远地方都是一概进行郡县制,其实破坏了传统的宗族自治,又对地方上没有人手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就是放任其他势力在地方上引发混乱,最后使得全国陷入混乱秦朝覆灭。
而汉朝是分封和郡县并存的,郡县制也是慢慢推行的,俗话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需慢慢的来,秦朝太急了。
总结:
总得来说,秦朝刚刚统一天下天下未稳,所留下的隐患余孽太多又推行郡县制太急,使得秦朝没有有效的对全国进行管理,引发了全国的混乱,使得隐患余孽们看见机会而崛起推翻秦朝。
而到了汉朝从秦朝接过天下时,天下已是全然一新,推行郡县制汉朝也是慢慢的推行,最后才能使得郡县制推行成功。
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