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流血最少的政权!

那场发生在三千年前被描写为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漏洞百出

也许,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帝辛设下了千古阳谋,保华夏千秋万代!

如果我不姓殷,我永远不会关注这段历史。

很多人对帝辛的认定大都出自明朝的小说《封神演义》。看完《封神演义》之后,帝辛变成纣王。

在史学界:荀子、子贡、孟子、朱熹、王国维、毛泽东、郭沫若等名家和文献都对帝辛做出过中肯的评价。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民众认知的牧野之战是3000年后,(明)隆庆、万历年间创作出来的小说。

民国《封神演义》

《史记殷本纪》司马迁最后是这样描写帝辛的: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史记

西伯归,乃因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彊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续殷后焉。

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竹书纪年

好了,经验主义告诉我,如果历史中出现祸起萧墙,国灭于女色的时候,我必须警惕。把问题归咎于女人身上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不论是在《竹书纪年》(距离牧野之战700年),还是在《史记》(距离牧野之战1000年)中都能发现明显的漏洞。

唯一可以证明牧野之战发生的准确时间证据,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的,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铭文说明了准确时间,但一夜将商灭亡,又把牧野之战变回了牧野之变。

西周利簋 底部 拓片

那场在文字上杜撰的牧野之战,即使依靠今日的现代化手段,借助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在几日之内,都完成不了这么大的战争动员和准备。考虑到3000年前的路况和节假日限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史书上说:公元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公元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公元前1052年,攻邘(今沁阳市);公元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在帝辛面前转悠了3年,这帝辛的脾气一点也不残暴,他是瞎了。

在一个经营了600年,并且军力强盛的政权眼前,想一夜之间就把它打败。即使是今天的电子竞技大赛都做不到。这不是漏洞,这是故意编出的漏勺。

牧野之战?

殷商时期动兵,必须经过祭天.动员.准备辎重,然后出兵,可谓声势浩大。而且,姬昌还要在帝辛眼皮下,不动声色的扫掉他手下的三员大将,三方诸侯,再不动声色的勾结串联其他方国,再在一夜之间策反14万奴隶哗变。他怎么办到的?牧羊人是有他们电话,还是有他们的微信。还说姬昌的部落得到空前的发展,怎么发展?他土地有增加吗?人口有增加吗?生产力有增加吗?在牧野之后,周王作为胜利者建立不起来一个一统的政权。殷商时的君主,诸侯方国称其为帝,周朝诸侯称其为周王。此时的《封神演义》是高估了这个牧羊人,还是拐弯的骂读者不懂思辨。

可殷商必定终结了!这又是为什么?

殷商王朝是史学界目前能证明的,中国最早大一统的王朝。(夏朝还是不能断代)绵延华夏近600年,是我们文明延续的重要环节。(殷商(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汤立国后,政治上建立内外服官僚系统,农业上推进助耕共田,经济上提倡建立市场,鼓励商业交换(殷人王亥善易,故称之为商人),解放奴隶,天人合一敬畏鬼神,国土面积进一步拓大,各方国皆朝于九鼎之帝。政通人和,四海升平。

对外,殷商善战。

根据分子人类学父系基因序列的考据,殷商属于c2a。这个序列堪称中华之鞭(宋襄公 孔子 始皇帝嬴政(恶来) 晋司马懿家族 元成吉思汗 清努尔哈赤 匈奴 鲜卑 北魏 琉球 朝鲜半岛)。C2系广泛分布于山东 河北 以及河南北部,随着近代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闯关东”的开始,极具拓展基因的c2系从山东和河北等地,又再一次来到东北。并且在东北奋斗300年后,随着第四野战军返回关内,再次横扫千军。随着基因全序列测序的普及,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究竟是谁?会有一个定论。(殷商贵族不姓殷,他们是子姓,商氏,族内称商,国号称殷,有殷一代,殷商并用。子姓后来分为二百多个氏,随着汉朝中叶的姓氏合流,民族进一步融合。)

我们说回帝辛。

国运上升的殷朝为什么会终结?

这要从帝辛的家庭结构分析。帝辛的原生家庭关系对他的世界观产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他的思想飞跃了几千年,远远超越那个时代。帝辛一出生就面对了一个古代中国王朝经常面对的经典局面,长子庶出(此时地嫡庶,谁也更改撺掇不了)。

帝乙膝下有三子,帝辛头上有俩哥。殷三郎生来就有反骨,他不明白为什么,博学强识的大哥和二哥不能继位,怎么偏偏是自己。在这点上有悖于书上的狗血剧情,他们兄弟间没有发生玄武门之变。殷三郎自幼就立志成为一个少爷羔子,游山玩水结交天下豪杰。可,他是帝国的继承者,在那个氏族时代,血脉是绝对不能碰的。那个年代如果你不是贵族,就不能参军,就不能从政。陈塘关总兵李靖何德何能?他的儿子可以称为太子。他如果不娶长公主殷素知,他啥也不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要辩证的看,被和谐存在于每个时代。要辩证对待。《封神演义》定稿的明万历年间有太多需要隐喻的东西了)

帝辛继续拒绝继位,怎么劝也不听,谁劝说也不听。于是,帝乙和启仲二子商量,退而求其次,曲线救国。双方各退一步,不继承帝位可以,但要先领天下兵马。父兄三人想让帝辛先熟练一下业务,学习一下治国理政。于是,双方又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帝辛被授予祭祀天地之权,开始领兵开疆拓土。

《史记殷本纪》中这样描写帝辛: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帝辛是天生的强者,麾下战将如云,所向披靡。其中族弟攸侯 ·喜,有万夫不当之勇,堪称华夏第一战将,率领30万雄兵跟随帝辛征战四方。

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帝辛认识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关乎整个华夏民族的生存问题。

第一个问题,王权的传承问题。

帝辛从小就深刻的反对嫡庶立储,在帝辛看来,两位哥哥非常适合当君主。为什么他们不能称帝?

第二个问题,人才的上升问题

帝辛在长期的战斗中,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平民和奴隶。在帝辛看来,他们聪明善战勤劳,贵族有的素质,底层人民都有。尤其是殷商王朝历来尊重妇女,妇好帝后可以掌天下兵马。在这些底层人民中,帝辛遇到了被后世子孙污蔑至极的苏妲己。在帝辛和苏妲己成为夫妻之后,每每遇到国策难断之时,帝辛都能从爱妻哪里得到有效的建议。帝辛知道,保住华夏单靠贵族的力量太单薄,太单薄。一旦国家贵族阶级中不能出现强者,无人可用的局面下,必然亡国灭种。这还是上升通道问题。(看看今日的某大洋国,他们已无人可用。)

亡国灭种?王侯将相宁有种呼?帝辛担心的可不是这块土地上的老氏族和先民。他在防谁?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一群群白鬼就不断翻过高原东进,袭扰我们这个日出之国。

他们就是持续千年西进的雅利安人(在千年里,他们分多个部落,多个方向,全面东进。这群白鬼一路斩杀掠夺。所到之地的各部落无一例外,全部沦陷,灭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灭掉三个。

终于,侵略者的铁蹄在殷商的王旗之下,止步。

300年间这群雅利安人,依靠南亚次大陆和中亚通道不断进攻中原。但是中原出了女将军叫妇好,身为帝后的妇好率领殷商战团将东进的雅利安人,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谁能让鬼失去战斗意志?殷商军团可以。杀戮是刻在殷人血脉里的。

愤怒的雅利安人,面对战车之上手持青铜兵器的殷商军团,他们不再愤怒。像每一个失败的政权一样,雅利安人决定学习胜利者,全面学习他的科技,文化,和最主要的政治制度。于是,他们学习了殷商的氏族制度,建立了贵族,祭祀,平民,奴隶的四级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在三千年后的今天,在南亚次大陆上依然延续。

如果,帝辛不改变氏族贵族制度,今天的中国谁知道会是什么模样?

在雅利安人学习殷商制度的时候,帝辛决定要离经叛道为民逆天改命。

帝辛知道阻力来自贵族阶级内部。殷人在这片土地根深蒂固600年,正处于巅峰,他改的了一世,可一旦他死后,贵族必然复辟王朝。怎么办?

于是,帝辛先是不断做着大哥二哥的思想工作(大哥启至死也不同意弟弟的疯狂举动,他觉得愧对列祖列宗),给老氏族们痛陈厉害关系。把最强的战团调走。最终,帝辛从各部落中选出了最弱的牧羊部落。帝辛知道,把最弱的人放在领导岗位当老大,这样最强的老二 老三 老四们会互相监督,这期间他们想要壮大必然建立各自的人才上升通道,和人才集团(诸子百家形成)。一旦监督失衡他们就会互相进攻,从而交融(六国灭天下合一)。民族如果想长久,内部的竞争必须激烈,血脉必须交融,让所有人都变成一个人,人心所向,万众归一(汉朝平民的第一次胜利)。帝辛知道如果不团结,遇到大灾大难是挺不过去的。想要团结必须平等,想要平等必然消除特权阶级,想要消除特权阶级必须自我牺牲。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刻在骨子里,使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民族的常态。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能吸收最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能学习最先进的科技?为什么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在悬崖边站立住?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世代都在干一件事?平权!中国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每个人权利上升的结果。不放权就得不到最广大最彻底的支持。这点也可以运用到商业模式,从阿里腾讯到可乐麦当劳再到字节跳动,普惠大众的模式才有生命力。只要一搞限制就完蛋。帝辛和苏妲己的结局真的是在鹿台吗?与他们一起消失的,还有攸侯喜和30万殷商雄兵!


《逐日歌》节选

:“诶呀!我战袍上的血还未干!”

:“不打紧,刀磨了吗?”

:“嗯!”

暮晓,万名虎贲战骑如青龙横亘于长坡之上。三千兕犀戎辂战车穿插其间,千辐辕盘齐动,好似雷霆万钧。

: “天狼射,列”

万步齐震。

天狼射卒列于虎贲战骑之侧。

:“虎狼,承”

射手越于虎贲战骑之上。

:“驻”

万乘齐驻。

号令落,见东方一骑金刀白马,催旭日破晓而来。

白马武士自东向西沿阵奔过。金刀所到之处,众将掌中斧钺皆于激磬,声如浮雷。

三军阵中,紫金华盖之下八尺君郎吹响金龙号角。此时,战鼓隆隆,响彻九天,势如撼山填海。

金刀武士催白驹,高声道:

“攻”。


天雨粟,鬼夜啼。山河动,天地容。

大方儿女逐日路。

朔望祭君郎!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是通过和平演变建立的王朝,流血最少,一旦打起仗来,那死得人就没数了。比如,王莽建立的新朝、杨坚建立的隋朝、武则天建立的周朝、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等等。

3

通过和平方式建立的朝代,一定比起通过战争方式建立的朝代流血少。

而通过和平方式能建立王朝,其方式一定是“篡夺”,但是在历史一般被记载为“禅让”。

禅让是指在位统治者把王朝天下让给别人。

实际上权臣早已把天下的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使在位的皇帝成为了傀儡。最终,以“禅让”这个形式,让老王朝寿终正寝、新王朝和平建立,天下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历史上有以下一些王朝是通过“篡夺”(禅让)建立的。

  • 新朝:公元8年,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皇位给摄皇帝王莽,新朝建立。

  • 曹魏: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天下给魏文帝曹丕。

  • 西晋: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天下给晋武帝司马炎。

  • 南朝刘宋:公元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皇位给宋武帝刘裕(之后的齐、梁、陈都是通过禅让建立)。

  • 隋朝: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给隋文帝杨坚。

  • 后周:公元951年,后汉太后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后周太祖郭威。

  • 北宋:公元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天下给宋太祖赵匡胤。

以上几个王朝,都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和平禅让。

但是,还有一些在大战乱之中逼迫老王朝禅让的,这就不能算流血少的。比如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让皇位。禅让前后,整个天下都在残酷的战争之中。

以上回答,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4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每个朝代的更迭都离不开大的流血牺牲,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帝王的成功身后都有无数的鲜血流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无数的朝代,要说哪个朝代的建立流血最少,我认为应该是赵官家的宋朝。

初绽锋芒——殿前都点检

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早期他投奔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在郭威的领导下屡立战功,很受郭威的器重,后来辅佐郭威建立后周,后来郭威病逝传位于他的外甥柴荣,在后周世宗的领导下赵匡胤率兵攻打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权利达到顶峰。

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和契丹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当时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

杯酒释兵权——一统天下

因为有自己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且从前跟自己打仗的兄弟也都非常厉害,所以赵匡胤不仅立下了重用文臣,防范武臣的密令,还安排了一场酒会,召集了各大立功的将军酒桌上的赵匡胤开始卖惨唏嘘,说自己的不容易等等,言下之意将军们也都听明白了,原来是害怕他们手中的兵权会成为皇帝的戒心,于是他们纷纷看懂眼色,把兵权上交,全部告老还乡,拿着赵匡胤赏赐的钱财和府宅养育子孙。‘赵匡胤也最终成了大权在握的皇帝,不用再担心起兵造反的事情。

由此可见,赵匡胤在“释兵权”时,表现得非常慷慨——当然是慷国家、民族之慨,用《宋史》的原话说就是“赏赉甚厚”,给众武将开出了极为优厚的价码,可以说宋朝的建立流血是很少的通过“黄袍加身”不废一兵一卒建立了大一统的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消除了自唐以后外面地方藩镇割据的军人。

5

要说历史上开国流血最少得王朝,自然就是北宋了!

当年宋太祖赵构靠欺负后周柴氏的孤儿寡母,谋夺了后周江山,建立北宋。而在此过程中,赵匡胤基本上没怎么杀人,当然也不需要怎么杀人,就顺利完成了王朝的更替,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一次改代。

古往今来,但凡改朝换代都或多或少需要经历残酷政治斗争和军事厮杀,但北宋却是个例外。

公元960年,后周边境突然传来契丹即将联合北汉南下的消息,当时的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便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然而,当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和赵普就密谋策划了兵变,在赵匡胤的大帐中上演了“黄袍加身”的戏码。随后,赵匡胤便率军回师开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史称陈桥之变

很显然,从突如其来的边关战报、到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再到挥师入开封代周立宋,这一切都是赵匡胤事先就详细紧密的筹划好的。因此,当赵匡胤的大军抵达开封城下时,开封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完全没有抵抗,就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而且,在整个逼宫过程中,后周满朝文武也没几个人敢站出来反对赵匡胤这个“逆贼”,而是纷纷站到赵匡胤那边,劝说符太后母子顺应天意,禅位于赵匡胤。

当时偌大的后周,只有禁军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抵抗,但他在仓促间没能及时召集军队便被军校王彦升诛杀了。因此,赵匡胤不血刃就完全控制了后周都城开封,并且在没有喋血宫廷的情况下,成功的完成了改朝换代。加上,赵匡胤治军严明,他的军队入城后,也没有像过去五代更替时那样,纵兵对京中百姓进行抢掠,避免了伏尸遍野的悲剧出现。

尽管赵匡胤欺负后周柴氏孤儿寡母,谋夺江山,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赵匡胤的陈桥之变,能在避免大规模流血厮杀的情况下,实现王朝更替,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见的,也算是功德无量之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6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大多是经过政变、兵变,无数的流血牺牲。政变、兵变能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甚至整个民族的命运,那么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个朝代的建立流血最少呢?

五代末期,后周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周世宗柴荣,但是天妒英才,这位有可能和唐太宗、康熙大帝等君主其名的君主却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幼子寡妻,朝中政权落在了丞相范质等几个顾命大臣的手上。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北汉就是这么干的,它联合辽国想要乘着周世宗新丧的局面,一举灭掉后周。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这赵匡胤何许人也?赵匡胤在周世宗时候是中央禁军的总司令,很受周世宗看重,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能打,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这人会做人。

五代十国,大家都知道,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至一,骄兵悍将,飞扬跋扈。因此很多将领把军队看成了私人的财富。赵匡胤身处这样的世道,当然免不了俗,但是他会做人,和禁军各个首领关系处的特别好。很多人和他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

但是这根本不足构成造反的条件,因为后周以来,政策和发展势头都很好,禁军首领们也都身处高位,造反毕竟是个有风险的事,很少人愿意干。况且还有个不利的因素就是,这赵匡胤就是个武将,冲锋陷阵可以,你说联络人脉,搞政治活动不是他的专长。虽然他自己没能力,但是身边却有这样一个能人,正好弥补了他这个缺点,这个人谁呢?就是赵普。赵普是赵匡胤的首席智囊。在五代这个乱世中,文人地位特别低,但是赵匡胤却非常尊重赵普,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这赵普还是个有野心的人,周世宗驾崩之后,他一看机会来了,就私下为赵匡胤串联人脉,坚定不移的支持赵匡胤上位。

这位赵先生就勾结了当时的丞相范质,两人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趁着皇帝小,皇太后头发长见识短,瓜分了朝廷的文武权利。然后就经过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赵匡胤把自己的人都安排到了禁军里头,把禁军经营的铁板一块。

公元960年春,前面说的北汉想落井下石,联合辽国攻打后周,这正是给了“范赵利益集团”借口,于是得到了全国兵马总司令的赵匡胤干了三件事:一、自己的权利,让自己手下的人接管了京城的防务权,整个京城落入自己手中。二、以攻打辽国为名,派了一支心腹部队监视当时除了“赵氏集团”之外最大的地方军阀势力:河北藩镇,防止河北派兵过来搅和接下来的计划。三、自己领着部队跑到陈桥这个地方,在那里上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

这就是陈桥兵变的全过程,相对于历朝历代那种严密的勾心斗角,这次就这么简约: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

有人被绑架着去做地位最高的那个人,千古恐怕也没几个。更可笑的是,兵变这事,范质根本不知道,直到赵匡胤到了京城,他才知道被赵普老贼摆了一道,但是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赵匡胤回京之后,找到小皇帝和太后痛陈自己的无奈——不是哥们我要反,实在是人民的心声我难以拒绝。小皇帝和太后孤儿寡母的能有什么辙,就顺水推舟了呗,万幸的是赵匡胤还算仁慈,许下了优待后周皇室的诺言,并且还说话算话了。皇帝和太后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后,大家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和仪仗火急火燎的为赵匡胤办理了入职手续,由于赵匡胤任节度使的地点是宋州,因此国号就被定为了大宋。

这就是陈桥兵变的前因后果,可见并不是《宋史》上说的那样,而是一次有目的有规划的,并且预谋已久的政变。虽然过程简约,但是效果非常好,没有流血,没有牺牲,甚至老百姓正常赶集的时候就把这事给办了,不得不说赵普之能,其实不下诸葛孔明、明朝刘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赵匡胤没费什么吹灰之力,不用流血不用打,甚至不用苦思冥想什么旗号,仅仅通过发动上层政变,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祸连连,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一般地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7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比较频繁。自秦以来,一共出过九个大一统王朝: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那些割据混战的小朝代,就更加的多了。大部分改朝换代都是血流成河,在刀山火海中建立起来的。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北宋的建立是流血最少,效果最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几乎没有流血建立的北宋,并完成统一,制止了混乱

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天天都是打来打去,政变、兵变频发,老百姓的日子深受其害。

五代末期,公元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当上了后周皇帝,在位仅三年就撒手人寰。由于郭威没有子嗣,皇位传给了柴荣(郭威夫人的侄子)。柴荣是一代雄主,发展生产、南征北战,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惜造化弄人,柴荣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9岁。皇位落到了,柴荣年仅6岁的长子手上。这就造成了主少国疑的局面,当时又是乱世,所以政局不稳。

赵匡胤这时是殿前都检点,统帅全国兵马。当时的北汉、辽朝,一看雄主柴荣死了,皇帝是六岁小孩子,就派兵来攻打,大家一直推举赵匡胤带兵迎敌。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离京城20余里的陈桥,安营扎寨。估计是暗中示意,赵匡胤就被手下们半推半就的当了皇帝,穿上了龙袍,也不得不佩服手下的良苦用心!于是赵匡胤立即指挥大军逼近京城,在内应的帮助下,不费吹灰之力的当上了皇帝,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以前是归德节度使时,军队驻扎在宋州,所以国号就是大宋了。

这次改朝换代在几乎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完成了,老百姓和社会也没有遭受以前那样的重大损失。有人说这是阴谋,其实谁当皇帝跟老百姓也没多大关系,少折腾就是好事。

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进行了统一战争。最后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局面,还给了老百姓一个太平的世界,安稳的生活

没有杀功臣,经济大繁荣

赵匡胤还有一个值得称颂的地方,就是没有搞汉朝、明朝建立初期时那一套,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对那些功臣也是不放心,这是通病也可理解。但是他对付这些人的手段值得学习,用一顿酒就搞定了,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也体现了赵皇帝的雄才大略。

北宋在赵匡胤打下的良好基础下,经济空前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宋朝的经济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发展最好的,人民也是最富裕的。gdp都达到过600美元,相当于1950年的水平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也可见当时的繁荣。

副作用也是有的

由于五代十国时候都是武将夺权,赵匡胤自己也是这个套路。这样导致整个宋朝对文官非常推崇,对武官和军士打压严重、戒心严重。

这种情况导致了宋朝军事水平、战斗意志一直不行,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当时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大部分皇族都成为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也宣布灭亡,历时160年。后面就是1127年,赵构创立了南宋。

最后我想说,北宋的建立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种不流血、协商的手段来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实在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可惜后来明、清的建立,还是一样通过暴力流血达成的,一声长叹呀!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们满意吗?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大家讨论!

8

中国历史中北宋的建立流血最少,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散后周的军队,还兵以民,开创文治。因此流血最少。

9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应该是,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发动“”,废掉,建立了宋朝,他即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应该是牺牲最小的。

10

宋朝,当朝一品只杀了岳飞和张邦昌。没有大规模的屠杀,究其原因跟文官制度有些非常紧密的联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