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觉得题主你的感觉是错误的。并非清朝爱用贪官,而是历朝历代都有贪官。皇帝用人的标准不在于贪与不贪,而在于是否为我所用,或者说投其所好。

先谈谈清朝的贪官们

说起清朝的贪官,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和珅。和珅不仅是个贪官,其实还是个乾隆身边的干将,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办事能积极强,是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并不像电视剧里戏说的那般愚蠢,被刘罗锅或者纪晓岚耍的团团转。家境贫困的他自幼饱读诗书,励精图治,终于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善于理财,是乾隆皇帝的钱匣子;精通蒙、藏、回、满等多种文字语言,是出色的外交家;洞悉皇帝心理,是皇帝的生活的好玩伴……他后来大权独揽,身兼户部、吏部、兵部、军机处多个要职。为什么乾隆如此重用,不是因为他是贪官,而是他可以出色地完成乾隆交代的各项任务。譬如千叟宴、为西藏活佛建宫殿等,除了和珅,其他人根本无法完成。至于贪污这事,他也是私下里干的。即使皇帝略知一二,也不会过分追究,毕竟皇乾隆也不知道这哥们弄了那么多钱,还搞副业做生意。

除了和珅,清朝还有一些贪官,比较有名的还有康熙年间的纳兰明珠、索额图,咸丰、光绪年间的爱新觉罗奕劻等,他们其实都是有着较强办事能力的,所以才能得到重用,才有机会贪污。

贪官是怎么形成的?

贪官并非天生,也是后天随着地位权力的提高,而逐渐转变的。所以,刚开始做小吏时谨小慎微、麻溜办事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有机会升迁,当然拜门子,托关系,找靠山这样的工作也是要做的。贪官形成在于制度上的缺失,让他们权力过大,有了贪污受贿的土壤。

皇帝与贪官的微妙关系

之所以会有清政府喜欢任用贪官的感觉,还要分析下皇帝和官吏的微妙关系。皇帝能够行使权力,其实是需要很多人帮衬支持的。这些大臣为皇帝办事尽心尽力,私底下瞒着皇帝做点手脚收收黑钱,也是仗着皇帝的宠幸。即便皇帝知道实情,很多情况下为了让他继续为自己办事,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不太过分,影响到国家根基,或者涉嫌图谋不轨。毕竟皇帝也是人,需要享受,身边都是一些明如镜清如水的谏臣,日子想必也不好过,除非个个都像雍正那么热爱工作。而贪官们都是人精,自然知道如何讨主子欢心,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位置。

最佳贡献者
2

不管哪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爱用无能的贪官。

大多数时候,皇帝爱用的都是能给他解决问题的人。

一个有能力的贪官,往往喜欢琢磨人、琢磨事,琢磨钱。把人琢磨透了,事情摆平了,皇帝能不喜欢吗?至于贪官搞得那点钱,皇帝想收回来,不就一句话的事嘛,拉完磨再杀驴也不晚!

当然,对于又贪又无能的官吏,帝王们绝对零容忍。毕竟社会风纪的败坏也是糟糕的事,保持政治清明才是有为君王的梦想。

相比贪官污吏,有些时候,无能的皇帝更怕清廉的名臣宿将,特别是带兵的封疆大吏,为何?这些能臣廉吏更易获得人心,万一有异心,岂不是一呼百应,后果不堪设想。用没有野心的贪官,朝廷顶多损失点银两,总比失去江山要好吧。

浅见莫笑,望君指教。

3

清政府为啥感觉爱用贪官?

许多人会说不是清政府爱用贪官,而是处于那个位置上,才开始贪的。  

清朝开始,始于康熙二十年,平三藩之乱开始,止于嘉庆元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结束,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一十年。这一时期,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以及其它诸多方面,都将中国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家称这一时期为“康乾盛世”。

故宫博物院

 “康乾盛世”其实也是一个并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没有质的改变。其次,当时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在历史上的文景、贞观、开元这三大盛世时期的经济,科技,等制度都远远的超过西方文化。“康乾盛世”下的清朝存在许多弊端:如制定过分的“重农抑商”政策,扼杀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再如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大都重用贪官,而不用清官,导致“康乾盛世”的吏治极端腐败,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成为大清王朝由强盛逐步走向衰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昏乱有忠臣”。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忠臣、清官对立的自然就是昏君了。同样的道理,为官不贪,乃是天经地义的常理,表彰清官,或者说不贪污的成为一种稀有的高尚道德行为,也就意味着贪污已经是常态了。到了清朝,皇帝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朝廷官员与皇权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重用贪官,不用清官。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皇帝在大角狠抓廉政建设的同时,却暗中纵容和鼓励官员大肆贪污,中饱私囊。

康熙皇帝

  康熙把重用贪官的原因就说得很清楚,他说,“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士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那意思是说,士人没有做官之前,穷得要命,一旦做官,马上就有随从,有车,不贪污怎么可能。不过,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圣明,就是“每多包容之”,贪污也就贪污吧。所以有人控诉自己首先贪污时巨款时,康熙亲自做了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批示,说此人“小有所取,亦未可知”,至于贪污巨款,则“必无其事”。那些心领神会的官员,从此自然放心大胆地“小有所取”,享受着先富起来的优惠政策,过上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生活。

  不过,康熙并非是白痴皇帝。他比谁都清楚,独裁政治的核心原则是权力。保持权力的垄断性,维持统治的稳定性,乃是压到一切的重要任务。每个官员都有贪污行为,也就意味着每个官员都有小辫子抓在皇上的手里,不听话,随时可以查办。乖乖听话,自觉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则不妨“小有所取”,放心贪污。而以惩治贪污的方式,清除个性张扬的官员,既可以把他们名声搞臭,彻底打垮和剥夺他向皇权挑战的资本,又可以向一般民众展示自己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此一来,不仅从内部消除了体制内的官员挑战和质疑独裁统治的可能,又把支持士人向皇权挑战的“民意”抓到了自己手中。查办贪污,也就成了清朝统治者清除持不同政见者的最好办法。而这些也就是大清朝廷对大贪污犯的惩治,都发生在权力更迭之际的原因。一般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以为真的出了真命天子,山呼万岁。他们哪里知道,鼓励和纵容贪污,正是 “当今圣上”的权力秘诀。

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之后,更是以“严明”察吏,推行刚猛政治。他大力整顿吏治,清查钱粮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实行“耗羡归公”,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

  但是,雍正在对待清官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不容忽视的。他说,“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他还甚至认为,“此等清官,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及至事务废弛,朝廷访闻,加以谴责罢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以为去一清廉上司,为之称屈”,而像李卫等能吏敢于触犯各级人等的利益,结果“或谤其苛刻,或议其偏执,或讥其骄傲,故意吹索”,为舆论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舆论全不可信”,甚至舆论皆称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誉、欺世奸诈者流;为众人所攻讦而孤立无援者,则应备加呵护。

  雍正深信“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选拔大臣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他还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雍正过于倚重能员,鄙薄清官,这种矫枉过正的措施也产生了消极后果,即时人指责的“贪吏、酷吏者,无一不出能吏之中“。

乾隆皇帝

  到了乾隆时代,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向。他不仅贱视清官,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而反过来,他却重用以和珅为首的一大批贪官污吏,为祸朝廷,鱼肉百姓。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称于世,而贪官污吏出于能员者不乏其人。后来养廉银制度虽一直沿用,但各级官员不再以清廉品节相尚,虽一时畏于严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砺与惩劝,已经埋下官场风气日渐衰落的隐患。

  其实,纵观历朝历代的朝廷需要的,不是张扬的清官,而是听话的贪官。这些贪官之贪,说到底无非就是从老百姓身上搞点钱物而已,无伤大雅。如果以“清廉”为政治资本,则是公然挑衅皇权,要把权力从自己手里拿走。这才是是要命的事。独裁政治,考虑的永远是权力的垄断和独占,而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康乾盛世”的产生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康、雍、乾三朝皇帝拥有独特的个人素质,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延缓了封建社会衰败的进程,但是,却改变不了其日渐衰败的命运。“康乾盛世”的繁荣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回光返照。

所以综上所述,清朝重用贪官是为了当时巩固清朝政治的需要,所以清朝很快灭亡了。

4

实际上从明朝开始就爱用贪官,而且几乎是无官不贪,甚至于一些在我们印象里应该属于正面角色的人都是家财万贯的官中富豪。这主要是因为,当国家的蛋糕做大以后,官员凭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和几乎没有制衡监督的权力,很容易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内增加自己的收入。这和贪污实际上有一定距离,但是内核大致相同,属于灰色地带。到了清代,和珅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的银钱来源细细追查起来可能很多都不是贪污犯罪得来,很多应该都是疏通关节,上下打点的谢礼。和珅很聪明,他不会火中取栗,只会选择一些非常保险的事情进行纳贿。

比如说明代扳倒了严嵩的徐阶,他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明代末年,各国库亏空崇祯皇帝主张让大臣募捐,最终不过寥寥之数。但是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用严刑拷问百官压榨钱财,最后竟然高达数千万两,由此可知国家的败亡不是一日达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就已经有了先兆。

5

这个问题听着好生奇怪,但确实是清政府官场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大概如下:

第一,这和清朝的官场制度有关。清朝有个捐官制度,就是可以花一定的钱买一些官职,当然,刚开始卖的都是些虚职,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官员这个身份而买的,因为有这个身份,不管是经商、交往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同时清政府也得到了一笔非常丰厚的收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政府对这笔收入的依赖慢慢增加,卖的官也就越来越多,一些实职也就慢慢卖出去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清政府已经相当腐败了,当官不贪钱的能有几个?所以买了官的人也就使劲的贪,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概就是真实的写照。

第二,历来贪官都是无法杜绝的,朱元璋时期对待贪官那么严肃的律法都不能禁绝,更何况是相对不严的清朝了?除了雍正时期大力整治过贪腐问题,纵清一朝,皇帝都不怎么管,皇帝都是靠卖官、贪官养着的,贪官怎么会少。

第三,历来官场多是相护一体的,不贪钱,怎么维持能打点好上边,好让自己的官位坐稳,而且周围的人都是贪官,你不贪也就显得和周围格格不入了吧。

至于说感觉为啥爱用贪官,我是觉得,既然都是贪官了,还哪有什么清官可用了?即使有,也都是些之乎者也的迂腐书生居多,哪有贪官这种靠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搜刮钱财、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能力强了?

6

贪污是一种文化构成人世间发生的任何一种现象,究其根源皆是其民族文化的结果,中国历代贪官为什么那么多,而西方文化中贪官相对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我们想一下中华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儒家的君子之道。风雷以为是世界真理,但随着礼崩乐坏,人心日下,中国历代能做到这十二个字的,都在曲阜孔庙里供着,历代的读书人,也只是当做理想,做到几乎不可能。汉代以前天下大乱,当权都是直接掠夺,向下层人民宣传礼义,用不着贪污,直接拿来就是了。到了汉武帝以后,儒家登上历史大舞台,帝王以文治天下,都号称圣人门徒,皇帝也是人,也要钱也要女人,而且比一般人要的更多,皇帝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又怕百姓造反。这时候就要使用官员,问题来了,用什么官,贪官还是清官,作为百姓当然要用清官,但作为皇帝是断然不会多用清官的,能清浊同用已经是好皇帝了。贪官与帝王心术贪官能用吗?回答是:“能用,好用。”我们来看一段苏绰与宇文泰的对话,我敢肯定你会懂很多。宇文泰问:如何治理国家?苏绰答:用官。宇文泰问:如何用?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宇文泰感觉不可思议,不解地问道:“怎么能用贪官?”苏绰答:“做为帝王,大臣们的忠心是第一位的,臣忠则君安,君安则国安,想让人家死心踏地跟随您,必须给人家好处。官多钱少怎么办?给他们权利,让他们以权谋私,权利是您给的,贪官们自然会维护您。”宇文泰又问:“既然用贪官,为什么又要反贪?”苏绰道:“贪官必用,又必反,此乃权术的奥妙所在。其一,天下没有不贪污的官,官不怕贪,怕他不忠,以反贪为名除去异已,内可安枕,外可得民心,何乐而不为。其二,官员只要贪,把柄就在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063您的手里,您有把柄,贪官们就害怕,越害怕越忠心,所以说,反贪是驭官之道。不用贪官,何来反贪?如果国内清一色清官,君就危险了。”宇文泰道:“用清官怎么会危险?”苏绰解释说:“清官自恃清廉,如果不听话,你能罢免吗?如果弃清官,百姓就不高兴,百姓不高兴就有怨气,人民有怨气国必危亡,所以,清官不可用。”宇文泰似乎明白其中的道理,说道:“如果所用贪官激起民怨怎么办?”苏绰道:“发文即可,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愤怒之状,不断强调不许贪,使全国上下都知道您恨贪官入骨髓,使老百姓都以为您是英明之主,而贪官才是罪恶之源,国之不国,非君之罪,乃贪官的罪过,民怨就可以消啦。如果有大贪,民愤极大,怎么办呢?”苏绰自问自答道:“抄其家,没其财,民怨平息,老百姓会歌颂您,简而言之,用贪官换忠心;反贪官除异已;杀大贪平民愤;没收贪官们的财产充实国库,此乃千古帝王之术”。苏绰的这一段话影响了中近2000年,你们仔细想想。

7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宋都御史。

提起清政府三个字,我们总能想到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等词汇,总能想到清朝末期发生的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那么清政府是不是总爱贪官呢?我想应该不能一语避其它,但清朝贪官的嘴脸总能第一个就在想象中蹦出来~如果真要说爱用贪官的话,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清政府吏治荒废,不能够很好的做好防腐败斗争。

二是贪腐官员被荣华富贵迷了眼,只知享受却忘了自己是一方土地的父母官,还有一些非科举考试得官者本来就是想着银两去的。

三是清朝当朝着有时总是顺风耳,吹不得逆风,这就给一些贪腐的官吏有机可乘。

8

清政府爱用贪官?哪个朝代不爱用贪官呢?

对于皇帝来说用人清廉并不是首要标准,,首要标准是忠心,其次是能干事,清廉能不能排到第三都不好说。

贪官多半都是忠心的,因为他们贪污,必然要依附于帝王,对帝王逢迎拍马。我这个忠心,当然是对个人的忠心,而不是国家和社稷,但是在朕即国家的封建社会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安禄山见李隆基,说我不知道有什么太子,我只只知道有陛下您。把李隆基高兴得哈哈大笑。李隆基开创过开元盛世,智商250的人,对这种事都不能免疫,何况等而下之的那些帝王呢?安禄山当然不是什么忠臣,但是这一刻让帝王觉得忠心就够了。

而且人一旦贪污,就会有所畏惧,在帝王面前呈现一幅奴才相,这也是帝王喜欢的。

清官如海瑞,上书皇帝,一通大骂:“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虽然有人夸你一声耿直,但是这样的人又有哪个领导会喜欢呢?

其次说能干事。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些清官只是迂腐,干事却啥也干不成。例如海瑞,他这一生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给皇帝写信,骂了一通皇帝,他这一生做了什么呢?什么斗严嵩,那都是故事里的,正史里他别的什么作为也没有。后来的皇帝都很烦他,但他是个红人,又不敢把他怎么样,就把他送到南京任闲职。

再说张居正,都说他生性奢华,但是他的一条鞭法为明朝续命。

还有陈平,当年和嫂子偷情,贪污腐败样样都有,但是刘邦喜欢,因为他能干事,屡出奇计。

后来的曹操也发布招贤令,明确要求,只要能干事,人品其他的都可以放宽条件。

再说曾国藩。

他一开始与众不同,标榜自我,结果处处遇阻,后来讲究和光同尘,各种贿赂也拿一点,最终却干成了很多事。

9

没有一个朝代喜欢任用贪官的,清朝也不例外。

我们大家对清朝最大的贪官最了解的就是和珅了,和珅此人在乾隆年间各种阿谀奉承,获得了乾隆的欢心,也借此机会贪污了很多的钱财。乾隆也知道和珅贪污,但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为和珅虽然贪但是忠心啊,这点也就是乾隆留着和珅的原因了。

清朝后期,统治者无能,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官员们清政府已经无力去追究贪污还是不贪污的事情了,所以基本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贪污可以,但是你要爱国,你要忠于朝廷,这点对清政府来说就足够了。

总结:清初的贪官是比较少的,除了和珅这个大贪官,几乎也没有什么敢贪污的。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情况确实也就不一样了,但是清政府也是没有办法的,毕竟当时内忧外患,如果在追究官员贪污,那朝堂之上估计也就没几个大臣了,所以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要你忠于朝廷就行了。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了,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10

如果我要是皇帝,我也会重用贪官,为什么?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尽管贪官的存在对于国家是一种伤害,但是重用贪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皇帝解决实际问题。

1、清官虽好但是很难帮助皇帝分忧

为什么呢?估计很多人都好奇,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清官做事,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节,所以很多事情它们是不愿意干的,有的即使干也是以应付的心态来干,就比如说朝廷打仗需要筹措钱粮,如果是贪官,它们会千方百计的完成皇帝的任务,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是不会在意的。但是清官就不同了。它们会为民请命,千方百计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所以清官和贪官朝廷都需要,毕竟在需要钱的时候,能够拿出真金白银才是最重要的。

2、清政府后期花钱如流水只有贪官才会想办法弄钱给皇帝用

大清朝到了乾隆朝之后,由于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钱粮,所以乾隆皇帝可以为所欲为的大兴土木,但是国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就这样肆无忌惮的花,总有花完的时候,怎么办?清官肯定没有办法,他们绝对不会向皇帝建议增加赋税什么的,但是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其实有的,大清朝的贪官们就想出了议罪银,也就是犯法了,罚钱了事,反正哪个官员没有点事,出事了交钱就行了,皆大欢喜。关键可以解决皇帝的燃眉之急。

3、贪官即使不能用了也能让皇帝最后发上一笔小财

贪官与清官不同,最大的追求就是钱财,所以会疯狂的捞钱。但是他们这样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利用直至没有之后,皇帝可以找个借口抄家,一下子皇帝就能发上一大笔财,其实就类似于把猪养肥了最后过年杀了吃。

因此,清朝非常喜欢用贪官,就在在情理之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