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战后,苏联是因为很多因素发展起来的。

一、与德国的军事合作

德国被凡尔赛体系限制不得发展坦克、潜艇、战斗机等军备。所以德国与同样被西方社会限制的苏联合作,苏联提供各种矿产、石油等资源,德国则共享坦克、战斗机技术。

二、苏联工业化

1921年,苏联基本收复国土,粉碎外部干涉与内部叛乱,也就开始进行工业化。

工业化的核心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

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很大成绩。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1.2倍,比1913年增加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14.3倍。

三、其他原因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大量工厂倒闭,苏联乘机购买大批便宜设备,拆卸运输回国安装生产。同时自深陷困境的美欧招募技术人员,显著提高了自身工业能力。

工业化资金,则来自于苏联农民。

最佳贡献者
2

一战后,到二战前苏联成为了工业大国,国民产值仅次于美国。这与沙俄时期,工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当然还无法与美国、德国及英、法相比较。而在一战后,苏联的工业生产的发展,与德国有较大的关系,还与美国有较大的关系。前期主要是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与苏联在工业生产,进行了行而有效的合作,而美国与苏联的合作时间更长和更持续。

德国与苏联的合作的原因,是一战后的政治格局造成的。德国因为战败,而受到了惩罚,也就是《凡尔赛和约》。其中有禁止其生产和拥有大炮、战机、坦克和潜艇及大型水面战舰等。而在欧洲政治中,德国受到了冷落、孤立。而新成立的苏俄,则受到了西方国家及曰本的武装入侵,并且,对于苏俄政府采取了不予承认的政策。而新成立的、又身在德国与苏联之间的波兰,对德、苏两国的部分领土,有要求,这又造成了波兰与德、苏关系的紧张,并引发了波苏战争。一战后,欧洲政治中的这些变化,使德苏两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难兄难弟,使一战时的敌人走到了一起。1920年8月,双方开始了接触。在1922年4月,德苏两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两国的合作真正开始了。合作主要涉及到军备生产及有关的工业生产,军事人员的训练等。具体实施上,德国向苏联提供有关的技术、设备及装备,而苏联为德国企业提供生产厂房、测试场地,军事人员学习、训练场所等。苏联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新的技术、设备和武器。仅在武器装备方面,就有战机、坦克、高炮,潜艇等。这极大的加强了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至少也同时,甚至更早的提升了苏联,其它工业生产的能力。在此,说句局外话,在此期间,在苏联学习、训练的军事人员有戈林、古德里安、凯特尔、曼施泰因、莫德尔和德国空降兵之父的斯图登特等。这些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军人,有几位后来在东线,指挥着数百万德军与苏军都杀红了眼。德苏的合作,因希特勒上台而停止了。后来在1939年8月23曰《苏德友好条约》的签订,双方又开始了合作,但仅合作了不到两年,德国就发动了入侵苏联的战争。

美国对苏联在一战后的工业发展,所做的在时间更为长久和持续。在192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企业就参与了苏联的工业化生产。这其中就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哈默先生。而美国企业涉及到了,苏联的汽车、冶金、飞机、化工及拖拉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都是由美国企业协助下建成的)等。这些美国企业中,仅现在还被人们熟知的有,福特汽车公司、杜邦化工公司和通用电气等。美国与苏联在工业方面的合作,持续到了二战期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