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光武帝刘秀到底有多厉害?看看华夏一哥毛主席对刘秀的评价:“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三个“最”准确的概括刘秀的过人之处,也深刻的表达了主席崇高的敬意。要知道,我们敬爱的毛主席自视极高,泛泛之辈难以入其法眼,就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样光耀千古的牛人,在他老人家的眼中也不过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等闲之辈。既然主席已经盖棺定论,那我就借花献佛,通过三个“最”解读刘秀的厉害之处。



第一、最有学问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虽然是正儿八经的皇室贵胄,但由于庶出及西汉推恩令的列梯降侯,到刘秀这里,已经沦为种田为生的农户了。刘秀并没有埋怨命运的捉弄,而是泰然处之,耕种之余以读书为乐,为此还经常受到哥哥刘縯的冷嘲热讽。

青年时期的刘秀就读于当时西汉的最高学府——太学,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所以刘秀学术造诣很高,文章写的很漂亮,是一枚典型的学霸。后来刘秀由于经济原因中途辍学,但相比社会闲散人员刘邦,半文盲朱元璋,老兵油子赵匡胤等,他绝对是学历最高的皇帝。刘秀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太学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学论道,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朝代的开国元勋。

第二、最会打仗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刘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王莽新朝不得民心,加之彼时天灾频发,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各地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起义遍地开花,天下大乱。刘秀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看到各地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新朝岌岌可危,他方才决定起兵。



起兵后的刘秀,犹如蛟龙入海,猛虎下山,经历大大小小几十战,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扫荡群雄,平定天下,白手起家建立了东汉王朝。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称赞刘秀是 “起于学士大夫,席经术,终涉大位者”。这里我挑最具代表性的昆阳大战,说一说刘秀超群卓越的军事才能。

公元23年,新朝统帅王邑率领42万(也有说10多万)大军围攻昆阳,当时昆阳守军只有1万多人,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以王凤为首的昆阳守将心生畏惧,打算分散兵力弃城撤退。刘秀力排众议,鼓舞将士坚守城池,自己则率领13名骑兵疾驰出城搬救兵,里应外合夹击新军。

不久,王邑大兵压境,向昆阳城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城内汉军殊死抵抗,瓦解了王邑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的战斗陷入僵持之时,刘秀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大鼓舞了汉军的士气。为了进一步瓦解新军的士气,刘秀假传宛城汉军已取得胜利,并星夜疾驰援救昆阳的消息,新军信以为真,本就舟车劳顿苦战多日,如今宛城援军不日便拍马赶到,士气更加低落。



以此同时,刘秀精挑细选三千敢死队,从新军肋部突然冲出,直捣黄龙杀向新军指挥中枢,新军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立刻乱作一团。昆阳城内守军也倾巢而出,喊声震天,新军在里外夹击之下,兵败如山倒,统帅王邑率领一千多残兵败将狼狈而逃,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个结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会想到。

昆阳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祚。虽然昆阳大战中刘秀并非主帅,但毫无疑问他是此役的主人公,是汉军取胜的关键先生。至此,刘秀一战封神,闻名天下,奠定了日后夺取天下的坚实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这样称赞刘秀在昆阳大战中力挽狂澜的表现: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第三、最会用人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秀将这样的驭人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云台二十八将,既是对他执鞭坠镫,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又是和他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刎颈之交。这28个人,个个能征善战,战功赫赫,除了不幸战死的之外,其余的全部善终,这在开国皇帝中实属罕见。东汉建立后,刘秀实行“退功臣、进文吏”的策略,功臣们个个放弃兵权,告老还乡,安度晚年,没有一个因为退居二线而心生不满,君臣双方皆大欢喜。刘秀招降的敌对势力,一旦归顺,便死心塌地,这一切,都归功于刘秀超凡入圣的用人智慧。



刘秀的性格低调内敛,绵里藏针,这也导致了历史上他的功绩和知名度不成正比,这一点和他的哥哥刘縯恰恰相反,刘縯侠肝义胆,霸气外漏。也正因如此,锋芒毕露的刘縯功高震主,被更始帝所杀,刘秀得知后强忍悲痛,在仇人面前痛斥哥哥的种种不是,赢得仇人的信任,待到夜深人静之时却抱着哥哥的牌位失声痛哭,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秀以他的隐忍,谋取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最终赢得天下告慰了哥哥的在天之灵。所以,刘秀一般不秀,一旦秀起来,就是亮瞎眼的赶脚。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最佳贡献者
2

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孙,王莽末年,与其兄刘伯升起兵造反,一路过关斩将,于公元二十五年登上帝位,光复了汉家的统治,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刘秀是从田间走出的贵族,他的特殊出身是他日后能够以“仁德治国”的根基所在,他生性乐于耕种,又通晓经书大义,开创了世人赞誉的“光武中兴”时代。以柔术智取天下的刘秀,没有始皇帝的霸气,没有汉武帝的雄强,没有唐太宗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但他创下的伟业也毫不逊色,所以为自己赢得了“位面之子”的美誉。

在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对于刘秀有如下的记载:

帝室之胄,文武兼备

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属于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支。刘秀九岁就死了父亲,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他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浓密、嘴宽鼻隆、天庭饱满,天性勤劳、乐于耕种。

而他的兄长刘伯升好行侠仗义养门客,常常讥笑刘秀只知在田间劳作,把刘秀和刘邦的二哥刘仲相比较。直到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才来到长安拜师学习《尚书》,粗略领会了经书的要旨。

审时度势,笼络人心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遭蝗灾,盗贼强盗肆虐,宛县人李通等人鼓动刘秀说:“刘氏家族将复兴,而李氏将辅佐他成就大业。”刘秀不敢轻举妄动,但想到兄长刘伯升平素结交诸多豪杰,必定要造反。况且王莽政权衰败的征兆已经出现,于是答应了李通的建议。后刘秀与李通等人在宛县起兵,时年二十八岁。

刘秀最初只能骑牛,直到杀了新野县尉后,才夺得马匹。接着屠灭唐子乡,又杀了湖阳县尉。军中财务分配不均,众怒难平,将士们想要反攻刘氏家族。刘秀就把刘家人所得的财物聚拢起来,全部分给将士,众人这才满意。

人生巅峰,隐忍不言

随后光武帝刘秀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战,在昆阳之战中,他率领区区几千人马击溃了王莽手下的百万大军,尽管从史书中的描述中发现里面不无神话色彩,但也不能不说刘秀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刘伯生,因为功高震主,被更始帝刘玄伤害,刘秀随时面临着被杀的厄运。这个时候,刘秀选择了隐忍不言,他主动向更始帝承认错误,并闭门谢客,不与哥哥刘伯升的旧部联系。

委曲求全,器宇不凡

刘伯升死后,更始帝一直想除掉刘秀以绝后患,但见刘秀既没有自夸昆阳之战的功勋,也不为刘伯升服丧,饮食谈笑如平常一样自然。更始帝对此感到内疚,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他为武信侯。

不久王莽被杀,更始帝迁都洛阳,洛阳人见到更始帝手下的人,个个衣帽不端,品行不良,唯有刘秀看上去器宇不凡。一些老官吏流着泪说:“想不到今天看到我大汉官吏的威仪风采!”从这件事以后,有识之士都对刘秀心有所属。

心怀天下,四海归心

接着刘秀又击败了最强劲的对手王郎,这个算卦出身,冒充刘氏皇族之后的人。攻破邯郸,缴获了大量的文书,发现了自己部队里的官吏与王郎勾结的证据信函数千张,刘秀看也不看,召集众将军当众烧毁,并说:“让那些辗转反侧的人安下心来吧”。

更始帝派人持符节立刘秀为萧王,叫他停战回到更始帝所在地。刘秀推辞说河北尚未平定,不接受命令。从此刘秀开始,对更始帝存有二心。

随后刘秀又收降了多股起义军,并封投降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将领心里还是不踏实,刘秀知道他们的忧虑,令他们回到各自的部队管理士兵,然后自己悠闲地骑马视察各营部队。投降的人互相议论:“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他们都心悦诚服。

不骄不危,遵法不溢

刘秀手下的将领曾三次鼓动刘秀称帝,刘秀推辞再三之后,终于不再推辞,继位成为皇帝。成为皇帝后,刘秀将功臣全部封为列侯,大的封邑有四个,其他封邑大小不等。有人建议说分封诸侯会导致天下动荡造成危险,不符合法度。

刘秀说:“古往今来,国家的灭亡都是由于没有道义,从未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大而亡国的。”于是依旧分封,并将印绶发给各处诸侯。并传命说:“居高位而不骄蛮,则位高而不危;节制而谨遵法度,则盛满而不溢。切记于心,时时警醒,并世代相传,做汉室永远的屏障。”

慎用刀兵,勤勉治国

刘秀常年驰骋沙场,对战争十分厌倦,也明白天下百姓疾苦,国力不堪损耗,大家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日子。自从平定陇蜀两地后,如非万分紧急之时,就不再滥用兵力。皇太子曾向他请教战争之事,刘秀说:“这不是您该考虑的。”

每天早晨上朝,直到太阳西斜才退朝,常常找大臣、郎官议论经典直到深夜才睡,太子劝刘秀多休息保重身体,刘秀说:“我乐于这样,不觉得疲惫。”

止戈为武,光武中兴

刘秀虽然成就了光复汉朝的大业,却始终兢兢业业,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因此能十分明智、谨慎的处理政务,总揽权势朝纲,审时度势,决策也没什么失误。

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剑,遣散战马,虽然治国方略不能和古代圣贤相媲美,却也践行了“止戈为武”的武德精髓。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3

中国最有情怀的一句话叫做“位卑不忘忧国”,它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于孟子的《尽心上·忘势》,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他表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豁达态度。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门徒周游列国,随后便归隐与弟子们一起著书立说,孟子有七篇著作传世,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而《孟子》则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穷困不得志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让自己做到善,而在发达得志之后,就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善行推广到全天下,惠及更多的人。”然而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之中,真正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似乎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而已。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之中,刘秀应该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完美、非常低调的开国之君,早在刘秀还尚未起兵的时候,就有谶言说:“刘秀当为天子”。刘秀从小就是伴随着这个谶言长大的,面对这样诱人的谶言,刘秀依然非常低调,唯一能让人记住他的地方,似乎也就只有那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名言。

当刘秀在昆阳与新朝王莽军交战取得大胜的不久,哥哥刘縯就因为受到更始帝刘玄的猜忌而被杀害。

面对他最敬重的兄长被害,刘秀在当时还没有能力左右大局,所以他一直采取隐忍而保全自己,而且没有让刘玄看出任何的异样。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秀非常明智,比较善忍,毕竟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因为这样,刘秀才能最终夺取天下,开创了东汉王朝。

刘秀在后来的执政期间,他曾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并经常发粮赈灾,减少徭役和兴修水利,以此来养民生息,造福天下苍生。即使是在他去世之前,还下遗诏道:“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这与那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又风光大葬的历代帝王们,有着天壤之别。

刘秀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汉王朝,这与他众多的能臣猛将们是分不开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云台二十八将。刘秀在取得天下后,他分封和善待这些功臣,给予他们应得的地位与奖赏,并未像他的祖上刘邦及后世的朱元璋那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大杀功臣,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中更是极为罕见。

“法天道,循自然”古人早有明训。

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是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命运处于低谷、人生处于逆境时,你应该做好自己而保重身体。“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当你飞黄腾达了,有了权力和财富之后,就更应该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与人为善。而不是像有一些人那样,在有了金钱和全力之后,或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或是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开着豪车横冲直闯。即使是在撞了人之后,还在肆无忌惮的说着“我爸是某某”,人一旦这样,就已经为自己和家庭埋下了祸根。

4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史书评价他说:“兴于匹庶,荡涤天下,锄奸暴乱,兴继祖宗。”意思是说,刘秀虽然是平民出身,但是却能清洗天下,锄去奸佞铲平暴乱,继承祖宗的事业。那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说,他到底有多厉害。

刘秀本是皇室宗亲,为何刘秀这代会成为农民?

刘秀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但传到他这已经是第九世了,汉朝实行推恩令,其实就是用来削弱宗亲实力的一种措施,到刘秀的父亲刘钦的时候官职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比不上一般的家族富庶。 传说刘秀降生之时便天生异象,赤光照亮整个房间,刘钦就很奇怪,派人去问会占卜的人,经过推算,卜人只回答说:“这是件吉利的事,不用多说了。”同年,刘钦房前长出了三株小米,每株九个穗,长得十分旺盛。刘钦看着这三株小米,就为儿子取名为“秀”,就是庄稼抽穗开花的意思。

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兄妹几人孤苦无依,好在被叔父刘良收养。但刘秀也自此成为了平常的百姓。刘秀关心农桑,热爱农事,但也热爱学习,通晓大义。曾经在长安学习过《尚书》,明白了许多大道理。

刘秀是如何在西汉末年中闯出一片天地的

西汉末年,“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朝局动荡不安,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后来王莽篡位,实行新政,更逼得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刘秀与兄长刘縯也趁势而起,从宛城起兵,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为号,召集各方豪杰响应。虽然看着是气势不小,但在初期,刘秀带领的起义军缺兵少将,装备奇差,刘秀还曾骑牛上阵杀敌。 为了增加实力,刘秀带领的舂陵兵与三支绿林军进行了联合,并与王莽的军队展开交战,击杀了不少王莽麾下的将领。

西汉宗室子弟刘玄被绿林军拥戴为帝,建元为“更始”,史称更始帝。刘秀与兄长对此有些不满,但身处绿林联军中,也不得不从。 刘秀带兵在昆阳血战王莽的军队,终于覆灭王莽的百万大军,绿林军顺势攻入长安,王莽的新朝覆灭。但刘秀的兄长刘縯却因为威名远扬遭更始帝嫉恨,而被诛杀。

刘秀为了不受更始帝的怀疑,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请罪,说自己的兄长触怒了皇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看刘秀态度恭谨,也不好在处置他。

刘秀忍辱负重,连为自己的兄长服丧都不敢,言谈举止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也招来杀身之祸。 因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功劳显著,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但却夺去了刘秀的兵权。名为奖赏,实为打压。更始帝又派刘秀行大司马事招抚河北一带,但却没给刘秀多少人马,只给了刘秀一根代表着王权的节杖。

刘秀最后是如何崛起,建立东汉的?

河北有个叫“王朗”的人,他假冒汉成帝的儿子在河北邯郸称帝,听说刘秀到来的消息之后,便四处派人悬赏捉拿刘秀,承诺若是有人杀了刘秀,就封赏他十万户的爵位。因此刘秀只好四处躲避,惶惶如丧家之犬。 但刘秀可是被戏称为“位面之子”的人,又怎么会被轻易打倒。刘秀来到了信都,此地的郡守开门迎接刘秀,表示愿意跟随刘秀。

刘秀在此地招兵买马并且与刘扬联姻,又攻下了附近几个县城,再加上一些人前来投奔刘秀,刘秀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 更始三年,已有百万雄兵的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仍以“汉”为国号,以表自己重兴汉室,继承祖宗基业。

当了皇帝的刘秀更是势如破竹,先是大破赤眉军,扫平山东,继而攻占高平,收复陇西,最后攻打川蜀,统一天下。 刘秀统一天下之后,深知百姓生活艰辛,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刘秀不敢懈怠,每天勤勉政事,减少徭役,鼓励百姓发展农业。

百姓经过长时间的稳定生活,民生得到了极大地恢复,经济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在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国家昌盛,百姓和乐,被后世成为“建武盛世”。

总结:刘秀从一个平民百姓,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其中艰难曲折,可谓是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终成正果。

不难猜想,这个没有被八十一难打倒的男人到底有多厉害了。

5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虽然他是刘邦的后代,身上流着刘邦的血液,但是,他这个皇位不是从刘邦的子孙手中接过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敢,用自己的双手打下来的。

刘秀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可是,随着西汉皇室的衰微,到了后期,竟然出现了王莽篡权的情况,本来是刘家的江山,一下变成了王家的江山。

王莽是不会用粮食来供养刘家的人的,所以,刘秀就有一个没落贵族变为了一个农民,不过还好,刘秀从小就会种地,他种地的手艺还不错,不至于被饿死。

话说王莽掌权不久后,天下大乱,关东以外的人民竟然没有吃的。饥荒年代最容易发生起义的事情,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反抗王莽集团的组织,比如绿林军,赤眉军。

因为是战乱的年代,刘秀和自己的大哥刘演商议了一下,就开始也闹革命了。

刘秀的大哥刘演是一条好汉,他看不惯自己家祖先留下的江山,被别人窃夺了,他早就准备起义,反抗王莽了,现在正好有了出手的机会。

刘家在刘演的带领下开始了起义,期初他们的势力比较单薄,所以他们就主动的选择了绿林军,一起抱团取暖,干革命。

当然在期初的时候,他们是经常吃败仗的,刘秀的二哥还有姐姐,全部给杀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被打怕,而是越战越勇。

在这期间刘秀打了一个关键的战役,昆阳之战,就是这个战争,彻底扭转了起义军的立场,使起义军转败为胜。

昆阳之战中刘秀用不到三万的人马,打败了王莽派来的六十万大军,这一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被毛主席列为最为经典的战役。

王莽大军被打败,这时候刘秀所在的绿林军觉得有必要选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当皇帝了,毕竟有了皇帝,再去征战就等于是师出有名了。

按道理说最有权力当皇帝的是刘秀的大哥刘演,但是,绿林军的将领觉得刘演太猛了,让他当皇帝不好控制,所以,他们选了同样流有皇室血脉的刘玄来当皇帝。

刘玄是刘秀的远房亲戚。当刘玄被立为皇帝后,他就把能威胁到自己皇位的刘演,也就是刘秀的大哥给杀了。

刘秀很痛苦,但是,他也没有办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秀被刘玄派到河北去做招抚工作,就是在河北这个地盘,刘秀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有了和刘玄一决高下的资本。

当然在河北刘秀也经历过很多生生死死的场面,但是,最终他都挺了过来。

刘秀势力大增,一跃超越了刘玄的势力,这时候刘秀就开始和刘玄开战,最终刘玄被打败。

虽说刘玄失败了,但是,当时天下还不太平,因为赤眉军风头正旺,说白了刘玄就是被赤眉军给干掉的。

为了统一天下,刘秀又开始和赤眉军干仗。最终赤眉军战败,向刘秀投降。

刘秀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他称帝之后,又开始攻打西北的垄地和西南的蜀地,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统一了全国。

这就是东汉皇帝刘秀的逆袭之路。

6

正史上的刘秀到底有多厉害?一个“秀”字足以说明一切!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没错,确实是这样的,刘秀是一个文武全才!

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就是应该就是他这样的人!

首先说“文”!

早年的刘秀虽然因为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变成了一介平民,也算得上实白手起家!

但他这个白手起家要比刘邦、朱元璋这些人来的“洋气”。

为什么?因为人家是读书人,而刘邦朱元璋,一个老混混,一个和尚乞丐,显然不一样!

有些人老说刘秀是农民出身,其实不然,刘秀他们家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望的。虽然父亲死了,但还有一个举孝廉的叔父啊。

“平帝时举孝廉,为萧令。光武兄弟少孤, 良抚循甚笃”——《后汉书·刘良传》

刘秀只是性格比较内敛,平日里也就是读读书、种种地,不像他哥哥,早早的就开始混江湖。

靠着良好的家境,刘秀少年时候,还去了长安,在那里求过学,算是南阳宗室子弟里面少数见过世面的人。这也是后来南阳起兵,年轻的刘秀被推为领袖的原因之一。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当时南阳这一路起义军主要是就是有两部分组成,一批就是刘秀他大哥刘演带领的南阳豪杰,另一批就是刘秀带领的这群南阳宗室子弟,也就是他们老刘家这群穷亲戚!

同时,正是因为有着较高的学历,刘秀颇有儒风。在定鼎天下之后,他没有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一套,所有的开国功臣基本都得以善终。这和他老祖宗刘邦的“卸磨杀驴”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了,咱们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人!

而是指“文治”,即刘秀的治国能力!

都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但刘秀却将东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其一统天下之后,即开始休养生息,让这个饱受战争摧残得国家得以恢复。其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而历史上更是称此为“光武中兴。”

历史上在结束乱世之后,随即便能开创盛世的皇帝可不多!

此足以说明,刘秀的“文治”能力!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南怀瑾

至于“武”,那就更厉害了!

刘秀绝对是两汉之际最为出色的军事人才,如果不是因为他当了皇帝的缘故,那什么“云台二十八将”里面,刘秀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你别看刘秀是个读书人,但是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

刘秀战绩显赫,其中“昆阳之战”,则是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场经典表演!

当时王莽42万大军直逼昆阳,而昆阳守军仅9000余,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大多数人都认为此战没有悬念,建议放弃昆阳!

但刘秀力排众议,让大家死守,他则仅带十三骑出城搬救兵。

后来,刘秀幸不辱命,带回万余援军,但此时昆阳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且这万余援军面对王莽得数十万大军,无疑是杯水车薪。

不过刘秀没有放弃,他亲率数千精骑,入阵拼杀。神奇的是,刘秀仅仅凭着这三千人马,硬是冲破了敌人得层层封锁,干掉了敌军主将王寻。而王寻一死,新朝军队阵脚大乱,刘秀率军趁势掩杀,大胜而归。

此战,王莽得新朝大军的主力覆灭,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刘秀也名震天下。

“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司马彪

此战之功,不输于项羽之彭城,谢玄之淝水,刘秀绝对算得上是一代名将。不得不说,位面之子,真的很“秀”!

7

能够打败王莽这种超级BOSS的位面之子,岂是那么简单!

这里就不再讲“昆阳之战”九千破四十万的战绩了,武力是能称雄一时,但如果“制度”建立不起来的话,那这个政权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已。

制度!制度!!制度!!!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制度乃国家是否稳定的决定因素。

(汉光武帝刘秀剧照)

刘秀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呢?

他为何能成为毛主席笔下“最有学问,最能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呢?

其一,退功臣而进文吏,建立文官治政制度。 自古以来,由于武人对于暴力的钟爱,所以武夫当国往往带来的是割据、战乱。

而文官治国,带是的是保守、内敛,虽然容易被外族所灭,但往往民间和平,国家安定,其原因也是由于文人对于“秩序”的偏爱。

光武帝建国之初,那真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所以政以军旅为先,重臣多用大将。

等到群雄伏诛之后,国家也由战时体制转入了和平体制。刘秀也同样的与时俱进,他开始着手改变“武人干政”的局面,建立起文官治政制度。

(云台二十八将)

光武帝担心武将居功自傲,拥兵自重,难以驾驭。

“若格之功臣,其伤已甚”,而这些人又是从龙之臣,功勋值又大,要选他们为治世重臣嘛,就变成了“举劳则人或未贤”,如果抛开他们另选贤德之臣嘛,那又成了“选德则功必不厚”。

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光武帝扮演着一代“忠厚长者”形象,让这些老将逐步退出体制,用温和的政治手段解决了这一个自古以来都难以解决的政治难题。

其二,倡经术而致儒宗,大力推动经义、学术教育。 光武帝即位后,为了倡导经术,他广求学士,建立官学,可谓不遗余力。

甚至召集群臣进行讲经竞赛,互相辩难,“义有不遁者夺其席”,哄动朝野,蔚成风气。

这里讲一个关于“席”的趣事。席,席子,类似于坐垫。

《世说新语 德行》记载: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管宁、华歆,本是同“席”读书的好友,放到现在那也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的老铁。

(割席断义)

有一次,两人又同席而读。结果门外有一贵女坐着一辆华丽的马车路过,这女子长得实在是太漂亮了,华歆就跑了出去看热闹。

当他回来之后,管宁冷不丁地从怀里掏出一把刀子将席子割成两半,并毅然绝然地说道,“子非吾友也!”,于是两人割席断交。

这就是“割席断义”的典故了。

据《后汉书 戴凭传》记载,到了汉光武时代,为了推动经学的发展,他请出所有的经学家,开了一场“口才比拼大赛”,让这些经学家们“同席打擂”,辩论自家经义,看谁说的有道理。

理尽词穷者,就把他座下的“席”抽掉,交给说得好的那位。被夺席的人,也就没有了自已的“一席之地”,只能尴尬地站在一边观战。

(说经夺席)

有一次,《后汉书 戴凭传》的主人公戴凭也参加了一次竞赛活动。据说当时辩得那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经学家戴凭口灿莲花,舌战群儒,一口气夺得了50多张座席。

成语“说经夺席”就是来自于这一场2000多年前的辩论赛。

汉光武帝通过这种“打擂”的方式,使得汉朝经义、文学一时大盛。

文风其实也是国家统治力的外在表现之一,汉唐宋三朝,为何有那么多旧臣遗民怀念它呢?

就是因为文风大盛的缘故。

其三,劝农治水,移风变俗,大力建设农桑水利工程。 光武之初,国家满目伤痍,田原荒芜。

在光武帝的指示下,各级官员非常注重恢复社会经济。 他们下乡走基层,“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教民种殖桑柘麻泞之属"、“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创造出那些“用力少,见功多”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使“百姓便之”。

(劝农)

“岭南之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光武帝又向岭南地区大力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器,教之显辟”,使当地百姓终于能够吃上一口饱饭。

对于社会上危害生产的旧风俗,给于猛烈打击,那些神婆神汉“依托鬼神,作怖愚民”,杀死耕牛来祭神,使地方民众“财产以之困匮”。

对此,光武帝下令,禁止杀牛祭神,又大力推广教学,“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其四,求旧典而用世臣,尚气节而征志士,提倡操守德行。

“三皇五帝神话体系”到了秦始皇这里就唱不下去了,为了证明秦帝国“天命”的合法性,始皇帝从从阴阳家的手中,找来了“五德终始说”。

利用五行相克的学说,为建立新朝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让秦的“天命”在这五行轮转中万古长存。

那么,汉就为“土德”了。

同理,王莽篡位之后,他也唱不了“五德始终说”的戏码,于是,他又搬出了“五百年有王者兴”来终结掉汉的“天命”。

(王莽篡汉)

光武帝上位之后,对那些攀附王莽的读书人,他直接抛弃或治罪;而把那些批判王莽的人从隐居之处请了出来,用之以重,敬之以礼,一时人心大定。

光武帝用这样的方法,使得社会的风气焕然一新。他大力表彰气节,激励风尚,以助于自己的统治。

此为“讲节气,树新风”是也!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所以,光武一朝,是非常崇尚气节,重德行操守的。

文官清正廉洁,武将义不贪生,有的官员明明手握重权,却贫无家宅,死无归丧,汉武帝派使者来哀悼的时候,“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而已。

(群英聚集,明章大治)

公元23- 55年,光武帝刘秀在位二十余年,他“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除旧布新,天下终于大治,这就是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明章之治”,也是古来史家最为赞誉的一个封建盛世。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8

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祖上是被汉武帝的“推恩令”所逐级递减的,所以到了他父亲刘钦这里已经是一个济阳县令。

元始三年,刘秀的父亲刘钦去世,留下年仅九岁的刘秀和兄妹,就这样刘秀兄妹就成了孤儿,生活无依无靠,依靠养父刘良抚养,因此就成了农民。地皇三年,刘秀会同大哥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从宛城来到舂陵,在这里开始起兵反抗王莽。

在刘秀等人的领导下,舂陵军势如破竹,连连取胜,王莽新朝号称百万的大军被舂陵军击溃,至此新朝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都城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就此覆灭。

更始二年六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人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建元建武,国号“汉”,史称后汉或者东汉。

刘秀的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还是相当可以的,刘秀德才兼备,豁达大度,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杀开国功臣的皇帝,王者胸襟,可想而知。刘秀知人善用,善于出奇制胜,云台二十八将名垂青史,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被千古传颂,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爱情赞誉。

9

刘秀 西汉宗室、舂陵节侯刘买的后代刘秀, 是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西汉末年, 他参加反王莽暴政的农民起义。在王莽统治被推翻后,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即位称帝, 年号建武, 是为光武帝。他铲平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的积极的政策措施, 使得全国在短短的十多年后就出现较为安定的局面, 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汉家天下转危为安, 得到延续和发展。


古代史家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称为“光武中兴”。 对刘秀在河北的发展及其后消灭其它几支农民起义军的事情,许多历史著述认为这是刘秀阴谋家本来面目暴露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明证, 本文对此论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 刘秀在河北另图发展是其遭到更始帝等人猜忌、朝不保夕情况下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要求刘秀在起义军的内部矛盾冲突中引颈就戮, 因此, 他高翔远引, 避开内部冲突漩涡的行为乃是顾全大局的隐忍, 不但不应被谴责, 相反应是值得称赞的明智之举;他除苛政、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 既符合民心和历史发展要求, 也有利于推翻新莽政权的全局;至于他消灭铜马、赤眉等农民起义军事情的性质, 不能只从表面形式认定为镇压农民起义, 而应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分析。

从西汉末农民起义爆发到王莽统治被推翻, 农民起义代表了广大人民推翻王莽暴政的愿望和要求, 王莽军队及豪强地主武装企图消灭农民起义军, 这是镇压农民起义。但是, 刘秀这时没有参与镇压起义,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率部参加农民起义, 成为起义军一分子。随着王莽统治被推翻,形势发生变化, 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以刘秀为首的这部分人力图“复高祖之业”, 建立封建统治, 变成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其它几支农民起义军多未能适应变化的形势, 提不出新的斗争目标, 仍然打家劫舍四处掠夺, 是在不自觉的、被动的建立自己的封建政权和参加兼并战争, 其性质也已发生蜕变, 实质上与割据势力已无二致。

至此, 原来代表人民大众愿望和要求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已经瓦解。刘秀这时所进行的战争, 目的在于统一, 一切有碍其统一的势力都是消灭的目标, 而不论他们原来是农民起义军还是豪强地主武装。因此, 刘秀消灭其他几支农民起义军和消灭豪强地主割据武装一样, 都是统一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存在镇压农民起义的问题。消除割据完成统一, 顺应民心, 是让人民安居乐业、恢复社会经济的必要前提, 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即使没有刘秀, 最终也会有其他人取而代之, 完成统一事业。所以, 认为刘秀镇压农民起义的观点, 只看到其消灭了原先的农民起义军这个问题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看到原先的农民起义军本身性质已经变化这一问题的实质, 因此是不正确的。


10

刘秀,东汉开国光武帝,听这名就与立下滔天之功的汉武帝有一比,虽是刘邦血脉,算起来是九世孙,其父也仅是个县令,9岁那年父亲病逝,随叔父刘良生活,已沦为了一介布衣,只不过的确姓刘。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读过几本书的刘秀经深思熟虑,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与大哥刘縯等一干小兄弟拉起一只“舂陵军”来,刘秀从骑牛上阵到登基称帝,其人治武功令人称道!建武十二年,刘秀终于一统天下,战火媳灭。

王莽按现在说法应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者

刘秀一统天下,志得意满。

历经20多来战乱,中华大地人口己不足两成,刘秀干第一件事就是休生养息,多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书,使用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并鼓励开荒拓土,实行轻徭薄税,即时救济,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刘秀干的第二件大事是罢免贪官污利,加强中央集权,大力裁撤官史,合并郡县减轻百姓负担,成就了“光武中兴”。

与大多开国皇帝诛杀功臣不同,刘秀称帝时才四十多岁,足以熬死大部分功臣,因而选择了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只解其兵权而己,后并无功臣造反。同时刘秀改军队为职业募兵制,对外也为防守为主不轻易出击。

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抑制豪强地主,崇尚儒术治国,为东汉初的八十年盛世打下良好基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