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用针具刺入身体的一定部位,刺激经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针灸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反应、绿色环保,是中国医疗的魁宝。但任何医疗手段都有双面性,针灸虽然总体安全,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有损伤情况发生。
我在临床中就遇到过一例。
一位老中医,针灸技术相当好,在当地找他“扎针”的病人络绎不绝。
然而,技术再好,也有失手的时候,在一次治疗时,针整个进入了体内,无法取出!幸好,病人是老中医自身,自己给自己治病,不用担心医疗纠纷。
老人尝试了数种方法,都无法取出针具,只好来到了泌尿外科。医生在膀胱镜下取出了这枚一端扎入了尿道,一端进入了膀胱内的“闯祸针”。
据《针灸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2年第1版)中指出:
“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
常见的异常情况有晕针、断针、血肿、过敏等。
●晕针
针灸时,病人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浑身大汗,心慌,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多与病人心理过度紧张、恐惧;或体质虚弱、空腹状态有关。
●断针
断针是指在针灸治疗时,针灸针折断于患者肌肤内的现象。多与针具质量欠佳,病人肌肉强烈收缩或改变体位等有关。
●血肿
针灸时损伤血管,出针后,局部皮肤出现青紫瘀血,肿胀疼痛,形成血肿。血肿的原因与病人自身的体质(动脉硬化、凝血功能差)、腧穴性质、针刺深浅等有关。
●过敏
针灸的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红肿、水泡等。针灸过敏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其它像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疾病加重等也有报道。
针灸在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远在唐代,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如今,针灸更是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治疗作用相比,其损伤少而小。